心理学重难点的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
《心理学重难点的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重难点的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这种特殊形态的知觉之所以异与一般知觉就在于人们在观察之前必须先有一定的目的,并且根据一种目的拟定计划,按照计划去全面仔细、准确地知觉事物,所以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离不开思维和言语的作用,它是一个知觉、思维、言语相结合智力活动过程。
在观察过程中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为如此,观察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
(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
(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3、良好的观察品质
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
(1)条理性。
(2)创造性。
(3)敏锐性。
(4)精确性
记忆的种类
一、记忆的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
记忆由三个环节构成:
识记是第一环节;
保持是第二环节;
再认和回忆是第三环节。
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四种。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内容的记忆。
4.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是以思想、概念或者命题等形成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它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是一持时间极短。
三是容量较大。
四是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
一是记忆容量相当有限。
二是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三是短时记忆的内容通常经过复述能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它的特点
一是保存时间长,二是容量无限。
三是以意义编码为主,四是内容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识记的有意性随记忆的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2、记忆的方法虽有机械记忆,但已经不占主导地位,运用理解记忆逐渐发展
3、内容上,学生的抽象记忆能力得到较大发展
提高记忆的方法
一、科学的认识和记忆,提高识记的效果
1、增强识记的目的性
2、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水平
3、把识记的对象变成智力操作的对象。
4、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二、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集中与分散复习
3、过度复习
4、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5、复习形式要多样化。
6、注重对材料的复述。
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想象进行不同的分类。
首先,根据想象有无明确的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按照想象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还可以分为: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
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培养创造想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丰富的表象储备。
(2)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决问题的途径。
(3)艰苦的劳动和灵感。
灵感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高度紧张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状态。
灵感具有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突然飞跃猛现于意识状态的特点。
灵感的表现:
创造意识敏锐而清晰;
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情绪高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积极再现和改造。
培养想象力
1、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原理,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2、强调启发式、探究式、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3、对学生加强言语训练
4、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
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
用,多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好的思维品质。
5、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
思维的类型
(一)按思维发展水平和内容分类
按照人类思维水平的演化序列和人类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以及思维进行时凭借物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三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借助实际操作进行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利用头脑中事物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叫做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叫做抽象思维。
从思维发展历程看,人类经由了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三个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
(二)按其它标准的分类
1.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2.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的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思维品质方面。
(一)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思维的广度方面的品质。
即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事物间的各种联系,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
思维的广阔性是与一个人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密切联系的。
与思维的广阔性相反的是思维的狭隘性,思维狭隘的人往往看问题片面、肤浅,只凭有限的知识经验去思考问题并急于下结论。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思维深度方面的品质。
(二)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思考方面的品质。
即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与思维独立性相反的是思维的依赖性,具有依赖性的人遇事不能独立思考,缺乏主见,易受暗示,盲从,常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能否依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并解决问题的品质。
即善于根据客观标准和实践观点来检查自己思维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正确。
与思维的批判性相反的是思维的随意性,具有随意性的人,总是自以为是或随波逐流。
(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机智方面的品质。
即一个人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机灵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的解决问题。
与灵活性相反的是思维的固执性,思维固执的人表现刻板、僵化.不顾条件的变化一意孤行。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速度方面的品质。
即一个人善于当机立断地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
与思维的敏捷性相反的是思维的迟钝性,思维迟钝的人遇事优柔寡断,束手无措。
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情景、原型启发与联想、定势、情绪与动机的影响、个性特点
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是常见的思维形式,是具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人们揭示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从而有所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非逻辑性2、发散性思维为主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
一、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逐渐发展起来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国内外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研究,一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以下做法可供参考: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布置具有新异感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创设具有异常、缺失、奇特变化、失去平衡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经常组织或引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让新景象、新事物、新生活不断刺激他们的大脑,激起他们了解自然、认识社会的欲望,从而产生创造的动机。
(3)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及各种解答,避免立即评论、否定或讥讽,以免挫伤学生的好奇心。
(4)适当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去掌握预定的知识。
(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应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人手,不仅要使学生思维灵敏、迅速,在量上发散出许多项目,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
学习中进行的“一题多解”和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一事多写”就是培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应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起来,在创造活动中,通过发散思维,可能产生了许多新观念,提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假设。
在这之后就应利用集中思维,按照研目的,对发散出来的多种想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从中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经过检验,采纳某种假设,使思维中到一个主攻方向上,深钻细研,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不经过严格的逻辑步骤、径直猜测、迅速判断,但它往往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成为创造和发明的向导。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活动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2)熟悉的知识及其结构是直觉思维的依据。
(3)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培养他良好的直觉习惯。
(4)细心、勇气和冲劲是学生直觉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培养这些品质,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必要条件。
(5)教师做出运用直觉思维的示范直接影响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四)丰富想象力
(五)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
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到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
三、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变化
五、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到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六、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到分配、注意到转移
七、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从两个方面回答
1、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明确目的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
3).合理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二)运用无意注意到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
3)、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
(三)几种注意交替使用,保持学生的注意
2、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一)要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二)加强意志力锻炼
(三)要养成严肃认真学习的态度,培养好的注意习惯
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少年期情感发展特点:
1、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明显
2、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
3、对异性感兴趣
青年期情感发展特点:
1、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
2、情感的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绪和情感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分析,情感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爱祖国的教育
3.爱集体爱同学的教育
4.爱科学的教育
5.爱美审美的教育
6.爱学习的教育
7.爱劳动的教育
8.思想情感的自我分析、监控和评价方面的教育
9.理想教育。
10.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育中的思想情感教育。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意志品质包括:
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三)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实现自我锻炼
总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项艰巨而又需持之以恒的工作,同时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育措施不是万能的,作为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意志品质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一、需要定义:
需要是指个体因缺乏莫种东西而使生理或心理状态失衡,并力求恢复
平衡的倾向。
二、需要作用:
1.个体的需要是个人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容动力。
三、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按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四、动机定义: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直接推动个体趋向一定目标的内部活力。
五、动机的功能:
1.引发功能2.指引功能3.激励功能
六、动机的分类:
1、按需要的种类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2、按追求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3、按影响范围分为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具体的动机
4、按内容性质分为正确动机和错误动机
5、按动机持续时间长短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6、根据意识性分为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7、根据动机的作用大小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七、兴趣定义:
兴趣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
八、兴趣的作用:
1、是推动个体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
2、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3、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九、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
十、学生兴趣与因材施教
任何教育都是在有自己独特性的个体身上进行的。
开展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承认学生的
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
表现在教育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使学生在学习
各门课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课程,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深入进去,以此课程带
动其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究的乐趣。
同样,在学校开展的多种活动中,使学生
找到自己最喜爱的活动,以此带动对其它活动的参与。
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因材施教就是通
过课内课外两个方面来进行。
能力的类型、能力的测量
一、能力的类型
按能力的倾向性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指从事某种活动基本能力。
如: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注意力等
2.特殊能力指完成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能力的测量
按种类来分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
按测验方式有个人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分非文字测验和文字测验
能力的差异、能力的培养
一、能力的差异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的差异除了表明在个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以外,还表现在完成同一活动,不同的人要能采取不同途径或能力的不同结合,称为能力的类型差异;
量的差异表现在: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的早晚两方面。
二、能力的培养
人的能力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和教育的影响,加上个人的主观努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自然素质
2、营养状况
3、教育
4、社会实践
5、非智力因素
气质与教育
气质是一个人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与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
气质特征: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性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所谓独特就是不重复性。
性格反应一个人的生活历史,他是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对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所以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包括1、家庭因素2、学习因素3社会因素4、自我教育
学生气质、性格的差异与教育:
因材施教包括教学和教育的全部工作。
由于个体在气质、性格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因而就为教育工作提供了因材施教的依据。
教师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师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正确的、适当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成为有用之材。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学习,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达到一定的要求。
3、学生学习相对来讲有一定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
(1)学习目标的分类
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分为:
知识学习具体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
(2)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分类
按学习内容分为:
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四个。
按学习的结果分为:
语言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共5类。
(3)学习方式的分类,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一是按学习进行方式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二是按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4)学习水平的分类
按学习繁简的不同分为:
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共六类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理论分为两大理论分别为1、行为-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2、认知-组织的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到学习行为,认为行为是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着个体的行为,该学说注重环境和经验的作用。
代表性的学说有巴普诺夫的经典条件发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认知一组织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注重人们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或模式的建构。
代表性的观点和学说有苛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皮亚杰的图式理论、维果斯基的内化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等。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设计和教会学生学习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1.动机的含义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
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3.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
动机与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
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首先,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它指向的是学习任务和活动本身。
其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指向的是学业成就。
最后,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它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外部动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三种组成成分会发生如下变化: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儿童后期和少年期。
一方面强度会减弱。
另一方面,寻求的肯定会从父母教师转向同龄伙伴;
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诱因分为积极的诱因和消极的诱因。
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
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
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于自己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