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1853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柱( 

 

) 

州( 

陪( 

检( 

矫( 

  拄( 

洲( 

培( 

捡( 

骄(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

强壮而有力。

  肃穆:

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

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

(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附:

板书设计

            8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

(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

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

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

(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

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

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

(投影出示句子)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

“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

“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

“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

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2)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

“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

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4)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5)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

“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

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

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2)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等灵车

     十里长街送总理 

望灵车 

无限悲痛

             送总理 

无限怀念

9.再见了,亲人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

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

(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

z4n

  友谊:

y@

  血泊:

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

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

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

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

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

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

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缝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老王

     大嫂 

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几夜不眠 

昏倒路旁 

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

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

“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

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

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

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

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

(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

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

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

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10.秋天的怀念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从课题引入

  齐读课题。

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

(母亲)。

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本课的生字(投影打出,读准即可)。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可简单说)教师板书:

“关心我”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3.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坚强、无私、伟大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

  同学们刚才体会得不错,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这种爱读一读吗?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指名读,互评后再读。

(四)讨论交流

  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读书,联系上下文后说出:

母亲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着,“我”和妹妹都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希望,一定不让母亲失望。

(五)进行口语训练

  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概括出词语板书:

愧疚、热爱、怀念。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句理解每段及全篇的主要内容。

(一)谈话引入

  我们刚学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这篇课文通过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准本课的生字词。

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读准即可。

  2.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画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句子。

并作简单的批注。

  ②可以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或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想一想它的含义。

  3.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随机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班上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并加以指导。

  1.提问:

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呢?

谈谈你的看法。

  2.投影出示并体会这句话: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

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有责任感。

不放弃 

责任感 

信任

  3.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把这个故事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