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1798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文档格式.docx

2.重要词语

(1)吾党之小子狂简:

党,指家乡;

简,大,指志大

(2)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警惕,谨慎

(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博,使……丰富;

约,约束

(4)如有所立,卓尔:

卓,高耸;

尔,……的样子

(5)叔孙武叔毁仲尼:

诋毁

(6)无以为也:

(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超越

3.通假字

(1)归与!

归与:

通“欤”

(2)无所取材:

通“哉”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通“悦”

4.虚词用法

(1)虽

(2)其

(3)如

(4)之

(5)于

(6)为

5.词类活用

(1)噫!

天丧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富

(3)既竭吾才,如有所立: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竭,用尽

6.特殊句式

(1)子行三军,则谁与:

宾语前置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3)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介词短语后置

(6)子贡贤于仲尼:

(7)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7.成语积累

(1)斐然成章: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此处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

(2)用行舍藏:

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是儒家对于出入进退的态度。

(3)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打虎;

冯河,徒步渡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4)临事而惧:

惧,警惕,谨慎。

指遇到事情谨慎小心。

(5)升堂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6)莞尔而笑:

形容微笑。

(7)割鸡焉用牛刀:

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量。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仰,抬头望。

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

(9)循循善诱:

循循,有步骤的样子。

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10)欲罢不能:

想停止也不能停止。

8.名句积累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语段赏析

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赏析 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中和正直的样子。

子路则是很刚强的样子。

冉有、子贡又是很和乐的样子。

孔子很高兴。

(但又说:

)“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曲求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对他发出了叹惋。

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

在后来发生的卫国内乱中,子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壮烈牺牲。

2.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赏析 孔子又说:

“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应该是批评后又加以鼓励。

升堂、入室都是比喻的说法,表示学习的不同阶段。

刚刚学会可看做入门,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而入室则表示“到家”了,已得学问之奥妙。

对我们来说,做学问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要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要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而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的层次,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即老师不仅应当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登堂入室的方法。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赏析 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对他发誓说:

“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吧!

天厌弃我吧!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有脾气,有缺点。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甚至使亲近的学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世的道学先生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当然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坦荡磊落,行为端正,就不必在意他人的议论,更不必赌咒发誓。

4.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赏析 颜渊深深地感叹道:

“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

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

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

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

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

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

孔子教育学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

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

而“欲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

重点研读

1.《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

《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答案 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

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第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等等。

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

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中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

如:

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

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

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

2.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

觚哉”“使乎!

使乎!

”“归与!

归与”“天厌之!

天厌之”等等。

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答案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

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的特点之一。

合作探究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

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

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

请以“走进《论语》——感受圣者的伟大”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

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探究 第一步,搜集有关孔子人格的研究资料,搜集历史上有关孔子的评价;

购买《史记》。

第二步,阅读《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追求。

研读《论语》,概括孔子伟大品格的具体表现,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步,研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孔子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真切地感受其伟大品格。

第四步,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 被动句

【命题规律】

被动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句式。

常放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有时也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例题解析】

下列各句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第一个“于”表被动。

B项“见”表被动。

C项“为”表被动。

答案 D

点拨 要熟习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格式。

如果看到形式上是主谓结构而当主谓结构来翻译时,又不合常理,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屈原放逐”就是屈原被放逐的意思。

【考点总结】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典型句式

1.用“于”表被动: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用“见”表被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为”表被动: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用“为……于”表被动:

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6.用“为所”“为……所”表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7.用“受”“被”“受……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

考点二 “所”字的用法

(1)“所”是不常考虚词。

(2)“所”放在动词前,与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这是“所”的常见用法,也是考得较多的一种用法。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⑤从弟子女十人所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答案 ①“所”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

“……的”。

②“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用来……”“……的方法(凭借……手段)”。

③“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的原因”。

④名词,“处所,地方”。

⑤数词,表示数目不定,“左右,上下”。

点拨 “所”的用法主要看它前后的词。

如果在动词前,通常是作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如果在动词后,就可能是名词,表地方,处所。

“所以”为固定结构。

“所”字用法归类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例:

①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③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表示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手段或凭借)

注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如“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翻译时要注意,“有所……”“无所……”是动宾短语,“所”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充当“无”“有”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短语用作主语,“何”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意思是“无所不容”。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

简单,单纯

B.子路,行行如也如:

词尾,译为“……的样子”

C.予所否者,天厌之厌:

厌弃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由:

途径

解析 简:

大,指志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斐然成章        斐然:

有文采的样子

B.行行如也行行如:

刚强的样子

C.夫子莞尔而笑莞尔:

大笑的样子

D.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

有次序的样子

解析 莞尔:

微笑的样子。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A.

B.

C.

D.

解析 A项介词,比/介词,在。

B项代词,自己。

C项语气词,表停顿。

D项代词,他。

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无所取材

B.夫子之墙数仞

C.欲罢不能

D.无得而逾焉

解析 A项“材”通“哉”。

5.名句填空。

(1)子曰:

(2)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3)颜渊喟然叹曰: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颜渊喟然叹曰: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升:

登上

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诱:

诱导

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由:

缘由

D.多见其不知量也多:

只,只是

解析 由:

途径。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解析 B项焉: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A项奚:

副词,怎么/代词,什么。

C项以:

介词,用/介词,因。

D项虽:

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连词,表转折,虽然。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使得其他弟子不再尊重子路,孔子看到后,立即对子路的技艺客观地进行了评价,既有所肯定又指出了不足,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

B.子游在武城实施礼乐教化,孔子认为有些大材小用,感到好笑,可是当子游说明了原因后,孔子立即对他加以肯定。

C.孔子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言传”,而且重“身教”;

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

D.“子之武城”一文,既诙谐又严肃。

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道,师生间的和悦宛然可见。

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

解析 A项“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原文没有提到;

C项“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原文没有依据;

D项“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错。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译文:

(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人纵使想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月亮又会有什么损害呢?

(二)高考·

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论语·

先进》)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

”子

路闻之喜。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

10.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答案 升(登)堂入室

11.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答案 ①共同特点:

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都有抑有扬。

②教育特色:

针对性。

(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

略。

孔子论学习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其一,乐学与好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

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

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著的状态。

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

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

其二,无倦与精进。

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

《论语》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先述“无倦”,次说“一以贯之”,再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如琢如磨。

子张问政时,孔子说: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子路问政时,孔子说:

“先之,劳之”“无倦。

”(《子路》)这是孔子对弟子问“政”的回答,即“无倦”,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恒成万事,学习更是如此。

孔子反复强调为学育人贵在有“不厌”与“不倦”的态度,意即:

对己,学习而不知满足;

对人,耐心教导而不知疲倦。

其中,对求学者而言,学而有恒,学而不厌,这是很难做到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需要有执著的精神,久之则学业成矣。

其三,敏捷与勤思。

孔子于求学、敬事都强调“敏则有功”。

如《学而》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及《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敏”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应迅速,二是勤于思考。

“敏于事”“敏于行”,是说做事行动要反应迅捷;

“敏而好学”“敏以求之”,是说求知治学要勤于思考。

与“敏”相对的是“慎于言”“讷于言”,其意并非要人三缄其口,而是强调少说多做,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这正是孔子学以修身、学以养德思想的表现。

其四,自省与改过。

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

孔子也觉得“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

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有过便改,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

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改过的决心,余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过了。

改过要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自省,再为改过。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省的关键是要通过自省总结得失,找出自己存在什么过错,找出与贤人之间的差距,以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省不疚”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