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1218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Word格式.docx

依托长期监测大数据库和大量辅助实验及数学模型,揭示化学氮肥是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力,贡献占66%以上;

随氮肥用量,其对酸化贡献呈指数增加。

阐明有机肥能有效阻控土壤酸化,其机制有4个:

富含碱性物质(58-372cmol/kg)、络合降低活性铝(95%以上)、增加土壤酸缓冲能力(66%-81%)、降低硝化潜势(67%)。

3、率先构建了土壤酸化效应模型及酸化阈值预警方法,创建了减酸控酸为核心的酸化防治关键技术。

建立土壤酸化效应模型和作物响应模型,获得不同作物系统最佳施氮量及主要作物的pH临界值(酸害阈值)。

最佳施氮量(kgN/公顷/年):

水稻100、小麦150、玉米200,最佳有机无机肥配比:

100kgN+550kg干猪粪(10%有机N)、150kgN+990kg干猪粪(18%有机N)、200kgN+1650kg干猪粪(30%有机N),创建了控酸氮用量减施技术和双配双增阻酸技术。

确定了石灰需要量及施用间隔年限,形成了石灰精准施用降酸关键技术:

pH≤4.5,75-160kg/亩,2.5-3年;

pH4.5-5,45-90kg/亩,2-2.5年;

pH5-5.5,25-50kg/亩,1-2年。

4、集成创新了不同酸度土壤防治的综合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根据土壤酸度特征及土壤养分状况,遵循“分类管控”、“防治结合”、“改良与培肥双赢”的理念,整合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提出了极强酸土壤降酸治理、强酸性土壤控酸增产、酸性土壤调酸增效以及弱酸土壤阻酸稳产等4个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经多省大田试验示范,提高土壤pH0.2-0.6个单位,农作物平均增产11%-27%。

成果共获授权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各1项;

发表论文171篇,其中SCI收录64篇;

出版专著7部。

2013-2015年,在湖南、江西等省累积推广8099万亩,累计增收91.6亿元。

既促进了酸化农田区农业高产稳产,又促进了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

推动了国家耕地质量建设政策和行动,带动了酸性土壤调理剂等相关产业发展。

客观评价:

1.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成果内容获得了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红壤酸化防治技术推广与应用)、2016-2017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我国典型区域农田酸化特征及其防治技术与应用)。

2.第三方评价:

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

中国农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会,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首次阐明了我国典型区域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创建了土壤酸化速率估算与预测预警方法”、“证实并量化了氮肥驱动农田土壤酸化、有机肥阻控酸化的贡献,创建了‘减化肥氮增有机肥’防控土壤酸化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主要作物的酸害阈值,确定了石灰需要量及施用间隔年限,构建操作性强的石灰类物质修复土壤酸化的关键技术”。

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基于南方红壤区长期定位监测和点面结合研究土壤酸化特征及酸化驱动机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查新报告显示项目在4个方面具有明显创新性

查新认为:

(1)获得了我国典型农田土壤酸化的演变规律,酸化具有阶段性和普遍性以及局部严重性特征;

(2)发展了基于剖面底层和基于荒地pH的酸化速率估算与预测预警方法,并预测了祁阳县不同母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酸化趋势;

(3)揭示了有机肥有效阻控土壤酸化的三个机制;

(4)提出了主要作物的酸害阈值和不同pH下的石灰需要量,创建了有机肥为核心的预防技术和石灰类物质为核心的治理技术。

在以上4方面的研究中,发表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项目完成单位的相关报道,鲜见其他单位有相同报道。

4.国家相关部门检测报告:

农业部依据本成果制定国家政策和规划

为农业部“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酸化耕地土壤改良评价技术规范”及“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概要”等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模式。

5.项目核心技术成为行业标准,成果得到农技推广部门的认可

作物酸害阈值与石灰需要量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农业部行业技术规范--《酸性土壤改良评价技术规范》(附件2.9);

集成的以“减化肥氮增有机肥”和“石灰需要量”为核心的酸性土壤关键防治技术及研发的酸性土壤调理剂,作为“酸化土壤改良技术”,于2010-2015年被农业部作为主推技术在全国推介发布。

6.取得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

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行业和地方标准等知识产权21项(附件1.1-1.7,2.9);

编著出版了《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第二版)、《红壤质量演变与培肥技术》、《酸化红壤的修复原理与技术》等著作7部(附件5.16-5.18);

发表论文171篇,其中SCI论文64篇(附件5.1-5.15);

论文论著被引次数达到1892次(附件2.5),对我国乃至世界农田土壤酸化防治技术起到了引领作用。

7.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发表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被广泛引用。

代表性论文“Theformsofalkalisinthebiocharproducedfromcropresiduesatdifferenttemperatures”被“EnvironmentalScience&

Technology”上的综述论文“Pyrolysisforbiocharpurposes:

Areviewtoestablishcurrentknowledgegapsandresearchneeds”引用,作为重要例证说明本文中碳酸盐和有机阴离子是生物质炭中主要碱性物质的重要发现在阐明生物质炭改良酸性土壤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代表性论文“TheameliorationeffectsoflowtemperaturebiochargeneratedfromninecropresiduesonanacidicUltisol”被“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上的综述论文“Potentialroleofbiocharsindecreasingsoilacidification-Acriticalreview”引用,作为例证说明秸秆生物质炭的含碱量是决定其改良酸性土壤效果的关键因素。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土壤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也都以祁阳红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托,开展土壤酸化机制、酸化的生物生态响应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在Science(2010,327,1008-1010)、TheISMEJournal(2008,2,254-264)、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7,9,2364-2374)、EnvironmentalScience&

Technology(2012,46,6102-6109)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

特别是祁阳站等长期定位施肥土壤酸化演变特征,为Science论文发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项目完成人受邀在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做特邀报告8次,介绍在我国典型区域农田酸化特征及其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

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针对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土壤酸化防治重大需求,项目从2008年开始,采取边研究、边推广、边示范的方式,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的引领、典型县的示范带动、土壤酸化防治技术宣传手册等资料发放、推广技术人员培训及现场会等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从2010年开始在农业部组织的农田土壤酸化改良及有机质提升项目中逐步示范和应用,明显促进了南方红壤地区有机肥施用和石灰改良剂的大面积应用,示范区耕地土壤酸度得到明显改良、作物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2013-2015年,在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安徽等省及其周边地区累计示范和推广面积8099万亩,累计新增纯收入91.6亿元。

土壤酸化防治技术的应用,既促进了酸化农田区农业高产稳产,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坚守耕地质量红线提供了重要支撑,又促进了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高效酸性土壤有机改良剂

中国

ZL200910036222.8

2011-08-10

82185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徐仁扣,袁金华,李九玉

有效

喜硝植物在修复酸化土壤中的应用及其修复方法

ZL201110098002.5

2012-08-21

1026694

徐仁扣,万青,郭都,佟德利

铵态氮肥与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改良酸性土壤的方法及其应用

ZL201110273035.9

2014-03-26

1368520

姜军,徐仁扣,钱薇,佟德利

硝化抑制剂与生物质炭配合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及其应用

ZL201210488366.9

2014-08-20

1465501

姜军,徐仁扣,佟德利,钱薇

一种对农作物秸秆进行无烟炭化处理的装置

ZL201510076144.X

2016-09-14

2239906

姜军,徐仁扣,李忠意,袁金华,刘源,刘兆东,许晨阳,张海云

一种模拟土壤自然酸化的方法

ZL201210045161.3

2014-01-08

1334158

李九玉,徐仁扣

一种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

ZL200910079403.9

2014-02-05

1708535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廖育林,聂军,杨曾平,鲁艳红,谢坚,周兴

一种用于测定稻田钾素去向的样品收集方法及装置

ZL201510046137.5

2016-05-11

2069834

鲁艳红,廖育林,聂军,王火焰,陈煦,谢坚,杨曾平等

主要完成人情况:

1、徐明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排名第一。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总体设计与组织实施。

主持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和数据整理分析,阐明了我国典型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演变规律,集成创新了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特别是南方红壤有机肥施用防治土壤酸化技术。

对创新点1~4做出了重要贡献。

2、徐仁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排名第二。

探明了化学氮肥施用是红壤酸化的主控因子,量化了氮肥驱动土壤酸化的贡献,创建了控酸氮用量减施关键技术、双配双增阻酸关键技术和石灰精准施用降酸关键技术。

对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

3、周世伟,鲁东大学副教授,排名第三。

发展了酸化速率估算与酸化趋势预测预警方法,并对红壤农田未来20年的酸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量化了氮肥驱动土壤酸化的贡献,并建立了作物产量-pH响应曲线关系,提出了主要作物的酸害阈值;

测定了红壤酸碱缓冲曲线,确定了石灰需要量及施用间隔年限。

4、马常宝,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推广研究员,排名第四。

设计提出红壤耕地质量监测、评价、预警等技术方法,组织开展6省多年度、多指标的红壤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分析红壤酸化时空演变规律;

参与红壤酸化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有机肥类”预防关键技术;

参与创新不同区域土壤酸化防治技术模式,为实现酸化治理提供技术示范样板。

对创新点1、3、4做出了重要贡献。

5、李九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排名第五。

揭示了有机物质阻控土壤酸化的机理,建立了以石灰类和有机物质(秸杆、有机肥、生物质炭等)为原料的多种阻控士壤酸化的方法,并用田间试验进行了优化。

对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

6、文石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排名第六。

参与红壤旱地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监测与研究,阐明了红壤旱地酸化演变规律,提出了旱地红壤酸化土壤改良技术。

对创新点1、4做出了重要贡献。

7、鲁艳红,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排名第八。

开展湖南省红壤稻田酸化长期监测及稻田土壤长期酸化特征演变规律研究;

参与红壤酸化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参与创新典型红壤区土壤酸化防治技术模式集成与推广应用。

8、彭春瑞,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排名第九。

负责江西红壤酸化特征及其防治技术研究,开展了江西红壤酸化趋势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施用石灰、施用碱性肥料等对提高作物产量和防治红壤酸化效应等研究。

创建并推广了红壤旱地轮作+秸秆覆盖还田+石灰/碱性肥料、红壤旱地轮作+土壤调理剂+减氮增施有机肥、红壤区稻田秸秆还田+减氮平衡施肥等技术模式。

9、张青,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排名第十。

负责项目在福建的试验设计和示范推广,调查菜园、茶园土主要障碍因子为基础,研究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特性的影响,以筛选改良酸化、高盐分土壤的改良剂和制定适宜的施肥方案为核心技术,并通过基地示范等形式,进行改良剂及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

10、詹绍军,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农艺师。

主要负责项成果技术转化与推广应用。

根据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业务覆盖省份土壤酸化情况,结合推广区域农作物种植差异,带领技术推广团队对该项目成果技术进行全面的推广应用研究,形成项目成果技术属地化推广应用技术方案;

结合企业土壤调理剂产品开发经验,带领技术研究团队完成项目成果技术产业化生产。

对创新点4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是本项目的总负责单位。

组织开展红壤区农田定位施肥长期试验近30年,进行长期试验和农业部监测点资料的系统收集,全面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实施、总结、成果鉴定和报奖等,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为长期试验土壤酸化演变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提供了保障,并全面揭示了典型区域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创建了土壤酸化速率估算及酸化预测预警方法,并预测了祁阳县不同母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酸化趋势;

系统分析不同地区土壤酸化与作物产量的定量关系,明确了主要作物的酸害阈值,为分类管控酸性土壤奠定了理论依据。

(2)对长期试验和监测点的土壤酸化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证实了无机氮肥是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力,而有机肥能有效阻控土壤酸化,基于此,提出了减氮(无机氮)增肥(有机肥)的土壤酸化预防的关键技术。

(3)发展了酸缓冲容量计算石灰需要量的方法,并明确了不同pH下石灰需要量与施用间隔年限,从而确定了土壤酸化两大关键防治技术(以合理施肥为核心的预防技术和以石灰类物质为核心的治理技术),并与其他参加单位合作进行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长期系统的研究了红壤的酸化过程,阐明了化学氮肥、作物种植等引起土壤酸化的机制及其贡献,有机酸阻控红壤酸化的机制;

集成了以石灰、秸秆还田、生物质炭为原料,结合不同氮肥品种和作物种类等化学-生物-农艺等相结合的酸性土壤改良和阻控的多项技术;

提出了主要作物的酸害阈值,为酸性土壤管控和改良的目标提供了依据。

研究结果奠定了本项目科技创新的基础,并为红壤酸化阻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建立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体系,在南方红壤区组织开展土壤pH值定位监测工作,设计提出土壤pH值监测、评价等技术方法;

参与南方红壤土壤酸化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参与土壤酸化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参与不同区域土壤酸化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的集成创建等工作;

组织开展土壤酸化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1)全面负责湖南省双季稻田长期试验土壤酸化监测、基础资料收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系统分析南方双季稻区土壤酸化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3)参与红壤酸化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参与创新典型红壤区土壤酸化防治技术模式集成与推广应用,并负责其在湖南省的推广应用。

5、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开展了江西农田酸化趋势以及酸化防治技术研究,创新性成果如下:

(1)证实江西红壤普遍酸化,其酸化程度与施氮量密切相关;

(2)发现合理施肥如有机无机肥配施、施用碱性肥料及合理轮作都能在阻止土壤酸化的同时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即实现酸度改良和肥力提升协调发展。

(3)研发出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可有效降低土壤酸度、提升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红薯、油菜、花生等作物增产10.3%-23.3%,经济效益显著。

(4)创建并推广了红壤旱地合理轮作+秸秆覆盖还田+石灰/碱性肥料、红壤旱地合理轮作+土壤调理剂+减氮增施有机肥、红壤区稻田秸秆还田+减氮平衡施肥等技术模式,成绩突出,使红壤区酸化得到有效控制、地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当地农业可持续生产做出了贡献。

6、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为项目主要协作单位,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分工,发挥专业优势,在酸性土壤石灰精准化施用、有机-无机配施降酸增产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同时在福州、漳州、莆田等地开展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7、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项目参加单位,本公司主要负责土壤酸性调理剂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创新性贡献如下:

以公司健康植保技术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将该成果进行生产转化,实现酸性土壤调理剂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与主持单位和其他参加单位一起制定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的属地化技术推广措施,在典型区大面积推广应用酸性土壤调理剂为核心的防治技术和产品;

开发土壤酸化防治产品,重点是酸性土壤调理剂及生产工艺,实现“研究-产品-技术”一条龙服务,为我国酸化土壤的防治贡献力量。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在农业部和科技部的组织与领导下,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南方红壤地区典型农田,先后建立了不同土壤类型和轮作制度的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和农户监测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原土壤肥料研究所),从1991年开始组织南方红壤综合治理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土壤酸化机理揭示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并与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中心(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长期负责国家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网工作。

近30年来,三个单位通过项目合作与人员交流,紧密合作;

并与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福建农科院土肥所和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维持和促进这些长期试验的发展、合作开展系统的酸化土壤调查、酸化防治与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创新性的科技成果。

本项目的完成人徐明岗、徐仁扣、周世伟、马常宝、李九玉、文石林、鲁艳红、彭春瑞、张青、詹绍军等,均来自于上述单位和地区,并长期从事南方红壤区土壤酸化特征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合作情况的佐证材料主要有近30年来合作的科研项目、合作的专著《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第二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酸化红壤的修复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13),《红壤质量演变与培肥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以及合作发表的许多论文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