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1187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2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情回顾

考纲展示

命题趋向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7·江苏卷,25~26,28;

2016·浙江卷,7~8;

2016·北京卷,5~6;

2016·海南卷,22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数字地球的含义

1.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或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以热点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差异。

3.以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事件与有关影像为情境,考查“3S”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016·浙江卷,2;

2016·江苏卷,15~16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见学生用书P141)

1.认识区域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__指标__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__区位特征__,以及一定面积、形状和__边界__。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__过渡__性质,如干湿地区。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_相对一致__。

③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__组成部分__,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__地理环境__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__30°N__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__温带季风__气候,大陆性稍强

土地条件

以__水稻土__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__石油__等矿产资源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__畜牧__业

农作物

__水稻__、油菜、棉花

__玉米__、春小麦、大豆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发达

落后

工业

我国重要的__综合性__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建筑

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墙体严实__厚重__,屋顶坡度__小__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 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

2.位置特征描述的主要方面

3.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主要要素

4.人文地理特征描述的主要要素

[例1](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

(1)~(3)题。

(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B )

A.降水多B.风力大

C.日照强D.气温高

(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D )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

(3)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 )

A.渔业B.林业

C.种植业D.牧业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

其他气候特点,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说明。

(2)题,思维过程:

风沙满地跑→风力大,房子像碉堡→低矮、窗小,光长石头不长草→干旱→屋顶缓。

第(3)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因此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由于该地区四周临海,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渔业。

二 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5)植被差异的形成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区域差异分析类答题模板

要素分析

涉及内容

自然要素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推断所处的温度带和风带)、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东岸还是西岸)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地形类型构成、比例及分布、地势起伏状况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

矿产

种类、数量及组合状况

人文要素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

城市

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及城市化状况

农业

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条件评价

工业

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调整方向

交通

交通和通讯的通达度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例2](2017·江苏卷)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双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BD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双选)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AB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析 第

(1)题,图示三个时期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2%→9.2%→13.5%,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B正确;图示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D正确。

(2)题,图示1978~2015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体现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A正确;2000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B正确;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C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D错误。

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发展阶段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九由大到小依次为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依次为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大到小依次为三、二、一

[例3](2016·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

(1)~

(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从Y轴看,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广西高于全国,说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

(2)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0)最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大力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能降低能耗,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大技术投入等方式降低能耗,D项错误。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D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第2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四万多公顷盐碱地。

读图回答3~4题。

3.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D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如今的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原因是( D )

A.断裂谷地B.风力沉积作用

C.向斜谷地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一方面引水隧洞的修建能解决商颜山对引水渠的阻挡,实现自流引水;另一方面,隔一段距离就开挖竖井,能缩短隧洞的开挖距离,降低施工难度。

第4题,“塬崖壁立、沟壑纵横”这种地貌景观是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

下图为我国2011~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和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与2011年相比,2015年我国( C )

①第三产业产值增加 ②第二产业产值减少 ③第一产业产值减少 ④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6.2011~2015年我国( A )

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②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 ③环境质量日益改善 ④区域差异持续减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2011年增加,①正确;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但产值增加,②错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产值增加,③错误;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2015年为“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④正确。

第6题,2011~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①正确;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②正确;这段时期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③错误;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④错误。

7.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

读图,回答问题。

中南半岛水稻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解析 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断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图示山脉分析地形特征;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生长习性特征,可以得出水稻主产区的分布特征——气候暖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人口与城市多沿河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

答案 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10°N~20°N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

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由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例](2015·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被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

(1)~

(2)题。

(8分)

20世纪五十年代        21世纪初期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1)

易错选A。

未能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正确判断出甲地的地形。

虽然甲地20世纪五十年代为林地,但是21世纪初期转变为湿地,说明处于低地

(2)

易错选D。

耕作制度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难以通过人为措施改变

[解析]第

(1)题,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

故选B。

(2)题,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几乎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

故选B。

[答案]

(1)B 

(2)B

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D )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2.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C )

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①处冰川和图中湖泊属于不同的流域,故①处冰川融化不影响湖泊面积;②处有陡崖,河流的落差大,流速快;③处地形平坦,但水库宜建在有落差的地方,平原上不适合修建水库;④处位于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

第2题,图中比例尺基于现有信息无法确定;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的高山山顶附近,故图中冰川不一定位于新疆;该河流为外流河,我国的外流河大部分处于季风区,主要为降水补给,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患;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港口数量多。

课时达标(三十三)(见课时达标P69)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分别示意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B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A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D )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

山东纬度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优越。

第2题,三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误;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误;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误。

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读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比较图(2015年),完成4~5题。

4.东、中、西部和甲、乙、丙的正确对应是( C )

A.东部—甲B.中部—乙

C.西部—丙D.西部—甲

5.图中信息反映出( C )

A.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长

B.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高速公路发展梯级差异明显

C.我国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运输效率最高

D.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异

解析 第4题,甲、乙、丙分别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

第5题,东部地区虽然高速公路里程最长,但人口稠密,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并不长;东部和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发展差距不是很明显,和西部地区差距较大;运输效率决定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和高速公路状况,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高速公路路网完备,路面等级高,交通运输水平和运输效率最高;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高速公路运输需求较少,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不可取。

国家创新指数是通过评估制度和政策、基础设施、商业和市场的成熟度以及人力技能来衡量一个经济体广泛的经济创新能力。

读世界部分国家创新指数与人均GDP图,回答6~7题。

6.国家创新指数高于冰岛而人均GDP低于冰岛的是( D )

A.瑞士B.加拿大

C.巴西D.以色列

7.图中A、B、C、D代表的国家分别为( C )

A.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

B.澳大利亚、美国、印度、中国

C.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

D.澳大利亚、印度、美国、中国

解析 第6题,读纵坐标可知,四个选项中国家创新指数高于冰岛的有瑞士和以色列,读横坐标可知,这两个国家中人均GDP低于冰岛的只有以色列,故选D项。

第7题,图中B、D两个国家人均GDP低,为发展中国家,且D国家人均GDP更低,为印度,故选C项。

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回答8~9题。

8.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

A.植被B.土壤

C.气候D.地形

9.上题中的现象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8题,气候的差异对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影响。

广东气候炎热,故广东人爱喝凉茶;四川气候湿热,故四川人喜食麻辣食品。

第9题,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两地气候差异导致两地饮食习惯差异,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

据此回答10~12题。

10.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11.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C )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12.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B )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解析 第10题,结合经纬度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①河为塔里木河,②河为长江。

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河流含沙量较低。

长江无结冰期,不可能形成凌汛。

长江的汛期远长于塔里木河。

第11题,甲、乙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12题,甲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光照足,昼夜温差大,所以小麦品质优良。

13.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列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解析 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所在经济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读下图,回答14~16题。

14.下列关于图甲中P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河网稠密,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B.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

C.有肥沃的水稻土,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

D.是我国重要的棉花和冬小麦产区

15.乙图所示地区由早期开发时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A )

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

16.下列关于甲、乙两图所示地区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甲图所示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

B.甲图所示地区农产品丰富,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乙图所示地区矿产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