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1单元 考点复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1单元 考点复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1单元 考点复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点迷津:
①重轻武、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
丞相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
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 相权 ,加强 皇权 。
2.魏晋南北朝:
拥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 ,继而又有 中书省 、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
在中央设 中书省 、 门下省 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决策 、审议和 执行 。
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
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 六部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北宋:
宋初设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 参知政事 、 枢密使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
.元朝:
设 中书省 ,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后期,宰相的权势越越大,削弱了皇权。
【疑点二】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区别。
①设置目的:
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
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②分权内容:
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
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③分权部门:
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④实质:
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选官主要实行 察举制 ,汉武帝起 举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 。
(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
隋帝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明初废 行中书省 ,设 三司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扩大。
(2)根本原因:
明太祖认为 丞相制度 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3)直接原因:
丞相 胡惟庸 擅权专恣,骄横跋扈。
2.经过:
(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废除 中书省 和丞相,权分 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宰相制度废除, 君主专制 达到新的高度。
五、内阁的出现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处理,政务繁多。
2.确立:
(1)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于是设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时,选 翰林院 官员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确立 内阁 制度。
3.发展:
(1)明宣宗:
授予内阁大学士批答奏的 票拟权 。
(2)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 六部 几乎变成内阁下属。
4评价:
(1)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 中央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2)是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疑点三】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与明清时期内阁制有何区别?
秦汉时期在宰相制度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
但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本身并没有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是自于职位,而是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就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了。
六、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
沿用内阁,置六部,负责 奏票拟 ;
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 军国机要 。
2.康熙帝时:
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 南书房 ,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时,为办理 西北军务 ,又设置 军机处 ,由皇帝挑选亲信充任大臣,每日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
他们完全听命于 皇帝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堂精讲精练
1.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及作用。
(1)演变: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②宋承唐制,但以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分掌武大权,合称“二府”。
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③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①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
④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例1】
(2010&
#8226;
福建综)《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D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没有监察的作用。
答案:
B
变式训练:
(2009&
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不
同
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元朝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不同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长期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政治统治
(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例2】
江苏单科)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
.南北朝D.唐朝
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
“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严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项不符合行省的性质;
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
D项表述与行省的作用相反。
A
3.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启示。
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袭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化因素。
(2)启示:
人才选拔制度的好坏事关国运的兴衰,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例3】
浙江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特别提示
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则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
3.宋太祖和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改变、分散地方机构的权力;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