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讲义新人教版必修5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讲义新人教版必修5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讲义新人教版必修5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常识整理
习俗节日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1)过年:
过年即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
春节习俗有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等。
(2)端午: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3)中秋: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另外的为中国的习俗节日:
(4)元宵: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5)寒食: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6)清明: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7)乞巧: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初七的一大趣事。
(8)重阳: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9)腊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三)博览悦读
一曲描写湘西人性美的“牧歌”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心中的圣地。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
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身体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春风黄麂之间。
翠翠的形象便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据沈从文的高足汪曾祺先生考证,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
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
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
另一个来源就是师母。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老船夫的纯朴、诚实、坚忍,重义轻利的古道热肠;
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
傩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硕,知情晓义等,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
《边城》的结局模糊而悠远: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内心都充满了优美而感伤的希冀,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美丽的翠翠戴上红色盖头出嫁的日子。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做于都市的梦。
它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
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
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
《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接壤(rǎng)
(2)蘸酒(zhà
n)
(3)伶俐(lí
nɡlì
)(4)老鹳河(guà
(5)泅水(qiú
)(6)傩送(nuó
)
(7)闭气氽(tǔn)(8)蚱蜢(zhà
měng)
(9)鞶鼓(pá
n)(10)踹水(chuà
i)
(11)碧溪岨(jū)(12)悖时(bè
(13)喧阗(tiá
n)(14)棕榈(lǘ)
(15)俨然(yǎn)(16)角隅(yú
(17)睨着(nì
)(18)糍粑(cí
bā)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翘
(2)薄
(3)埋
(4)扛
(5)称
(6)据
2.语境辨析法
(7)性格执拗(niù
)的他,因说不好拗(à
o)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ǎo)断了。
(8)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
o)急,又无法着(zhuó
)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易混辨析
1.警告vs警示
课本
原句
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那人才注意到翠翠。
辨析
警告:
指提醒,使警惕;
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负的责任;
对犯错误者的一种处分。
警示:
指警告,启示。
即境
活用
虽然只是10万美元的罚款警告,但对于其他球队的高层来说绝对起到了警示作用。
2.放肆vs放纵
课本原句
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放纵”和“放肆”意思相近,使用时很容易混淆。
二者都表示任意随便,不受拘束。
它们的侧重点和语法功能不同:
“放纵”指毫无拘束或放任纵容,可以带宾语;
“放肆”指任意、随便、毫无顾忌,不能带宾语。
即境活用
小孩子是娇惯不得的,有点小毛病就马上将就他,放纵他,那他就会越来越放肆。
第一步
快读课文·
明大意
1.课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
节选部分写了三个端午节,按照“眼前的端午节(第三节)——两年前的端午(第四节)——上一年端午(第五节)”的顺序展开情节,这三个端午节依次主要写了边城龙舟赛(第三节)、翠傩初相会(第四节)和端午看龙舟,大老夸翠翠(第五节),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娇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请用文中的文字填写下面的表格。
环境特点
文中文字
①环境太平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②地点偏僻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③民风淳朴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这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如桃花源一样优美的生活环境。
第二步
精读课文·
细揣摩
1.掌握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鉴赏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细腻生动的场景描写的作用。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意。
一、研习课文第“三”部分,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①表现了这里的民风淳朴及鲜明的地域色彩。
②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③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了铺垫。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边城”地处“两省接壤处”,这里既不受战争的侵害,也无土匪影响,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秩序,人民都安分乐生,生活环境太平,因而也使边城人们生活环境相对隔离,不受外界的影响,还和以前一样“毫无什么变化”。
二、研习课文第“四”部分,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3.从这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因为要陪翠翠进城,就将渡船的职务交给了老朋友;
又念及老朋友的孤单,请他过来吃饭;
又因为惦念,让老朋友也来城里看看热闹,所以才又回到渡口。
从中可以看出祖父的忠于职守、热心善良。
4.小说写翠翠在河边等祖父有一段景物描写,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黄昏时小城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面貌,渲染出夜色的朦胧、河边环境的幽静。
场景描写衬托了翠翠焦急的心理,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更加独具匠心的是,作者为傩送和翠翠的相会特意描写这样一种朦胧清幽的背景,隐喻了这对情窦初开、春心甫动的恋人之间爱情的朦胧和纯洁。
三、研习课文第“五”部分,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文中极力描写热闹的迎春场景,对表现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对表现翠翠的心理有一个反衬作用。
如此热闹的迎春场面翠翠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衬托出她把两年前的那件事情牢牢记在心里。
6.第14自然段中,翠翠说: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这句话表现了翠翠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同时这里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四、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7.翠翠是小说的核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形象。
选文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
(1)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2)聪明、矜持。
比如第“五”部分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
课文第“六”部分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两年前端午的事情时,翠翠本来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
‘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
作文中如何进行心理描写
[写法领悟]
小说并无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的内心剖析,也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而是以细致入微而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奥秘,写出翠翠的情感萌动,揭示出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内心隐秘。
如第“四”部分结尾处“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句话将翠翠因相遇二老而产生的心理的微妙变化透露了出来。
[写法指导]
心理描写可以充分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呢?
(1)直接倾吐法
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客观地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如:
“风!
你咆哮吧!
咆哮吧!
尽情地咆哮吧!
在这暗无天日,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你应该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郭沫若《屈原》)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痛恨,要求摧朽建新的愿望。
(2)细节描写法
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心理。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鲁迅《药》)“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又按了两下”两个细节把华家拮据的经济状况及华老栓谨小慎微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3)“梦境”描写法
通过对人物梦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
如:
“造反?
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
同去同去!
’于是一同去。
……”(鲁迅《阿Q正传》)对革命充满向往的心理之强烈如同愿望已变成现实,如在眼前。
(4)“幻觉”描写法
通过对人物幻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
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卖火柴的小女孩》)
(5)白描法
从第三者的角度以旁白的形式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刻画。
这种写法便于作者展开。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通过黛玉这“纳罕”而没有脱口而出,不仅把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更把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心理感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内向性格展露在读者面前。
因为教室后面的一个球印,班级被扣掉了3分,这时班主任来到了教室。
请写一段文字,描写出自己当时的心理。
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教室里鸦雀无声,大概连同学的呼吸声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就是因为那个球印,给我们班纪律扣3分,是谁?
你该主动承认错误。
球印?
教室后面的球印?
我似乎从死一般的沉寂中醒来。
那个球印不是陈明印的吗?
在场有许多同学看见了。
陈明啊陈明,你快站出来主动承认,这样或许就会得到宽恕,要是被揭发,你有好戏看了,快站出来,我不禁瞟了几眼陈明,恰巧碰到了老师严厉的目光,这时班主任是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
我心里猛然一慌,这已成了条件反射。
“慌什么!
又不是我干的,真没有出息!
”我这样安慰自己,但心里难免有一点紧张。
快点呀!
陈明,快点!
要不班主任要找到我头上了。
赶快!
一、积累妙用素材·
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人性美
1.从教材中积累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古朴而淳厚的风情画,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理想。
小说中的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他们都有着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文中所抒写的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友爱,表现了一种真实、纯朴的人性美。
2.从历史中积累
没寄出的信
1863年7月,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后,美国北方的联邦军大获全胜。
对手罗伯特·
李将军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亡,想赶紧渡过波多马克河回到南方老巢。
不料,连日的大雨让河水暴涨,根本没法过河。
李将军几近绝望,准备背水一战。
林肯总统得知消息后,非常欣喜。
李将军是联邦的劲敌,如能俘获,南北内战就可提前结束。
他迅速发电报给前线总指挥官米德将军:
“立刻出击,不用再开会讨论了。
然而,米德没听命令,坚持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方案,耽误了战机。
结果,李将军带着军队逃回了南方。
一向谦和的林肯差点被气疯了。
他立即给米德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
“敌人已唾手可得,只要出手,他们就完蛋了。
我不相信你不知道这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对你失望至极!
林肯身边的人以为米德会被撤职,结果他安然无恙。
原来,这封信压根儿没寄出。
林肯遇刺后,家人整理他的书信时才被翻出来。
后来,人们在林肯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这封信只能发泄怒火,让将领间的关系更紧张,对战役于事无补”。
3.从现实中积累
爱心使者苏明娟
从被记者拍下一组“我要读书”的照片,成为“希望工程”最有名的代言人,到考入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再到成为团省委副书记,苏明娟的命运顺着“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的轨迹划出了一条优美的上行线。
苏明娟在获得帮扶、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之后,没有忘记“以爱心回馈爱心”。
她念大学时,把每学期定额发给她的900元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工作后每年都会花1000元资助贫困生,从未间断。
事实上,爱心帮扶本身也是唤起爱心的方式,公益救助也是发动公益参与的路径。
很多时候,爱心会有涟漪效应,会在“受助者变成捐助者”的链条中延展下去。
苏明娟的成长与作为,验证了这一点。
4.从自然中积累
羚羊飞渡——动物界的“人性美”
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
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
老羚羊为一类,年轻
羚羊为一类。
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
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
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了山涧。
试跳成功!
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
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
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二)这样运用素材
美,如此自然
我看到了属于茶峒人的人性美。
没有羡慕和嫉妒,没有歧视,也从没有“利”的存在。
渡船人为路人摆渡,却从不收一分钱;
顺顺,最富的人家,却仍然支持儿子自由恋爱。
富人与穷人结婚,在这个城里只是平常事……有的只是青山绿水,纯朴的人们,平淡的生活。
在这里,有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美。
这种美,是如此自然;
这种美,是一种强大的气场,影响着每一个被它折服的人;
这种美,是来自内心的美,是存在天地万物之间的美,是生命的最初,是美至极善,是无语伦比,强大的美!
有时候,美不一定惊心动魄。
美得自然,美得纯朴,美得平凡,才是美的极致!
[领悟] 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但是在大美、至美的人性美和自然美中,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的,还是课文《边城》中的翠翠、二老、大老、纯朴的人们以及他们平淡如水的生活。
只有深入地挖掘我们学过的熟悉的课文素材,并善于整理和积累这些素材,写作时才会快速地运用这些素材。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
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喜欢上沈从文笔下山水的我突然悟到:
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
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的水轻轻流淌;
听到船夫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
他的爱人在他死去多年后,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
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
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
在“文化大革命”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
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
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