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9989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依据所学,唐代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之间相互制衡,最终集权与皇帝,使皇权因此得到强化,故B符合题意;

A与题意无关,C、D两项与史实不符。

5.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的人回答:

“金榜题名。

”有的人说:

“功成名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活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依据所学,材料“畏法度者快活”体现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意愿。

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故应选B。

6.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军功——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

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秦朝军功爵制选拔的依据是军功;

西汉察举制选拔依据是品质即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拔依据是门第;

隋唐科举制选拔的依据是才能。

7.《史记》载,王翦将兵六十万人伐楚,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

“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曰: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王翦伐楚时秦王嬴政已经称帝B.秦国已改变商鞅奖励军功的政策

C.秦国已对分封实行严格限制D.王翦等军事将领经济上极其窘迫

材料反映的是秦灭楚的相关情况,赢政称皇帝是在统一六国之后,故A排除;

而王翦的话恰恰反映了秦国重视对军事将领的物质奖励,而不进行分封,故排除B、D两项;

不对有功将领进行分封,说明这时已对分封实行严格的限制,故C符合题意。

8.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行省制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

材料是对科举制积极作用及局限性的分析评价。

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是地方政治制度;

B项是A项的基础;

D项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9.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

【答案】D

【解析】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北宋时期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另有御史台为全国最高检察机关。

故应选D。

10.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解析】考查近代反侵略斗争。

材料描述的是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情景,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

B与题意不符;

C表述错误,这时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D与题意无关。

11.“如果中国在军事上能够自立于不败之地,他(李鸿章)预言说:

‘日本人就会依附于我们’,但如果不然,‘日本将效法西洋人并与西洋人一道获利’。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中预言的“日本将效法西洋人并与西洋人一道获利”真正发生于(  )

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D.20世纪上半期

【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依据所学,“日本将效法西洋人并与西洋人一道获利”指的是1894年至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获得与西方列强一样甚至更多的利益。

12.英国侵略分子赫德曾说:

“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运动,其目标是使中国强盛起来,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

”这个运动应当是(  )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三元里抗英斗争

【解析】考查义和团运动。

依据所学,禁烟运动是林则徐组织的;

辛亥革命脱离了群众;

三元里抗英斗争并没有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

义和团运动符合题意。

13.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

“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个战役是指 (  )

A.平津战役B.淞沪会战C.渡江战役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考查百团大战。

依据材料“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知,此次战役是在华北,且以破坏敌方交通线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

依据所学,百团大战符合题意。

14.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

A.将抗日领导权交给国民党B.首次提出统一战线的主张

C.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D.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解析】考查国共合作。

依据所学,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作出上面的决定,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国共合作,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应选C。

早在1935年中共就已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是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

是国共合作抗日而不是在国民党的领导下抗日。

故排除A、B、D三项。

所以选C。

15.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依据所学知识,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 (  )

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解析】考查中共的抗战。

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故A符合题意。

B、C是国民党单独组织的战役;

D是八路军单独组织的战役。

16.“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春的这段话说明了 (  )

A.打垮日本是美国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B.中国的坚持抗日使盟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C.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兵力D.开辟第二战场迫在眉睫

【解析】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

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有力地支援了盟军。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17.关于右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B.它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C.其提出者是洪仁玕

D.反映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考查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依据所学,《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它并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和愿望。

其作者是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

18.太平天同领导人以“国”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

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

A.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丰富了汉语言文字

D.本身文化程度不高

【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取“王”居其中之意。

这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仍然摆脱不了封建皇权专制思想的束缚。

B、C、D项不符题意。

19.《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根本意义在于()

A.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C.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D.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解析】考查《临时约法》的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应选C。

20.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

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解析】考查辛亥革命。

结合所学,B项“弘扬传统”与时代不符;

C项“实现共和”与史实不符;

D项“维护民国”错。

2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解析】考查五四运动。

从材料的时间“1919年5月5日”及标题的内容,可知应是五四运动。

标题“曹汝霖”、“章宗祥”是当时出卖国家利益的卖国贼;

“青岛问题之力争”指的是巴黎和社上有关青岛主权的归属之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故C项符合题意。

22.1922年6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

”上述材料表明中共已经()

A.开始与国民党进行合作B.受到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C.明确了民主革命的目标D.放弃了一大制定的中心任务

【解析】考查中共二大。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应是中共二大所指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分析选项,1923年三大才提出与国民党合作,故A错误;

B是大革命时期中共所犯的错误,故排除;

C符合题意;

这时中共还是坚持在城市领导工人运动的,故排除D。

23.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

“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

”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解析】考查孙中山对农民的认识。

从材料中孙中山对农民参加革命的兴奋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故应选A。

早在同盟会成立时就已提出三民主义,故排除B;

C与史实不符;

这时以实现了国共合作。

24.下表是l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这表明当时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考查古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下旬,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题目上的时间是1925年,国民党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形成了多阶层的革命联盟。

25.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上风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解析】考查国民革命运动。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依然务没有完成,故应选A;

B、C两项是革命失败是重要原因;

D项是国民革命的失败造成的消极影响。

26.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开始认识到的问题是()

A.必须走“工农割据”道路B.党的工作重心应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C.武装斗争的重要性D.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解析】考查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大革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陈独秀放弃革命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中共没有自己的武装队伍,所以此后中共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应该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这时中共还是坚持城市中心道路的,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认识到党的工作重心应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27.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D.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由其负责军事指挥

【解析】考查遵义会议。

依据所学,1935年1月,中共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A选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

B选项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是遵义会议的内容,会议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

C是中共七大的内容。

28.毛泽东宣称: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①粉碎了敌人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②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③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权④彻底清算了党内的“左”倾错误,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⑤沿途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长征胜利的意义。

依据所学可知,④中“彻底清算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是在1942的延安整风中取得的成果,故排除C、D两项;

长征胜利以后,红军实际上还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故③也正确。

所以应选A。

29.与《中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依据所学,A、B、D在两部法律中都有规定,故排除;

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是1954年宪法的特点,故应选C。

3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B.拥有的自治权不同C.经济政策不同D.外交权利不同

【解析】考查祖国统一。

依据所学,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除军事、外交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区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与特区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应是社会制度的不同。

31.“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

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同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解析】考查三大法律文件的比较。

依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革命即将获得胜利之时制定的,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排除B项;

《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D项;

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应是《1954年宪法》,故排除A项。

所以应选C。

32.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

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B.围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考查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口号的特征说明此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而口号是涉及当的民主政治与法制的本质,故应选D。

33.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解析】考查对族区域自治区与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认识。

依据所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只是经济特区的特点,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只是特别行政区的特点;

“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仅是民族自治区的特点;

“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仅是特别行政区的特点。

故排除ABD三项,所以应C项。

34.2005年l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

“‘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

”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

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

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淡”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解析】考查两岸关系。

依据所学,2008年两岸才实现三通,故排除A项;

B、C表述错误,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指的是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一致欢迎”表述不恰当。

35.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把他亲自组建的外交队伍比喻为“文装解放军”。

当时()

A.外交工作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外交官们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待遇

C.外交部的职能是为解放军提供外交情报

D.解放军在前线清剿敌对残余,外交部在后方发号施令

【解析】考查建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的建立,冲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战线。

帝国主义极为恐慌,但他们并不甘失败,我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和破坏,帝国主义仍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

为了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权及其反动影响,维护中国的独立自主地位建国初期。

在外交领域,我国外交工作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36.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

“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

”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l971年联合国大会

【解析】考查万隆会议。

从材料信息“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可以推断出是万隆会议。

37.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新中国在这一外交方针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有()

①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②加入华沙条约组织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

④积极发展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关系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

【解析】考查“一边倒”政策。

依据所学,“一边倒”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不是华沙组织成员国,故②错误;

③是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外交活动;

④是中国与美苏两大阵营之外国家交往。

②③④都不能体现“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38.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解析】考查中美建交。

题干材料反映了邓小平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原则是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符合此精神的是A。

C项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排除;

B、D项是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但不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