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9829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Word下载.docx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他的出现使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到充分展现,可以促进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但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把合作学习当形式,走过场,似乎一节课里没有合作交流就不是一节好课。

由于这种片面理解,课堂上热闹的合作多了,静静思考的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有些该合作的问题教师未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

同时由于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教室里虽然出现了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

误区二:

合作学习并不合作。

在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师高高在上,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或事先没有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小组活动中出现放任自流,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

组内成员不友好,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

汇报时常常说:

"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说:

"我们觉得……""我们小组认为……"等等。

而且学生的个体成功也往往被泛化为小组的成功,在10个5人小组的学习中,有7个小组完成了学习任务,我们一般会认为本次学习是比较成功的,可是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小组都是因为其中2-3个学生的出色表现而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我们还能认为这10多人的成功就代表全班学生的成功吗?

不难看出虽然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了,但参与度却不高,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困难学生却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误区三:

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表达和倾听的双向互动,然而现今大多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不仅不会倾听,甚至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学生最喜欢科学实验课,而对教师来说最难调控的也是实验课,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情绪高涨,实验之前就拿着器材自行把弄,对于实验的要求、重点根本没心思听;

实验时教室里、小组内乱哄哄地乱做一团,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各玩各的,没有讨论、交流,不会关注他人的感受;

反馈时,很多孩子也没有耐心听别的同学汇报,抢着各说各的,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再倾听、不愿倾听,难以形成有效的研讨氛围。

误区四:

教学策略准备不足。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拓了,这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策略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了解学生概念发展的原有状况,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一个估测,或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通过小组学习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自行是解决的?

在小组合作时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问题?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会流于形式、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也会成为虚有的形式。

误区五:

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

教师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一捶定音“你说得真好!

”、“你这里错了,应该……”。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缺少应有的评价,学生想的是:

我的回答老师满意吗?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

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

显然造成这些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的引导和不科学的评价观造成的。

综观上述问题,可以看到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是留于形式的。

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

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以下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所尝试的一些对策:

对策一:

科学组建增强合作意识

1、科学组建

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建立有一定质量的学习小组。

建组时我根据学校实验室的结构特点以及“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般由5位学生根据性别、能力、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合作小组之间要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既保证小组合作成员之间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又能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与主动参与;

而且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之间竞赛的能公平的开展。

2、合理分工

不仅如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我还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如每组选出组长(发言员)、记录员、材料员等,小组长要负责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协调,通常要确定综合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

记录员负责把小组在探究活动中测量的数据和发现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快速准确地记录下来;

材料员主要负责实验时器材的配备、实验完成后的整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大家共同合作人人参与。

且人员分工采取定时互换,使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与施展才华的机会。

同时要求学生在合作时,牢记“我们”“大家”“一起”这些词,在展开学习活动时,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并以这样的思想意识来支配整个活动,从而在组组之间产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各小组能在有序的竞争中展开探究活动,学生逐渐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使他们学会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只有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效应,从而提高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和兴趣,增强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对策二:

有效调控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要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学习方式。

要实现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学会充当“管理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倾听者”等各种角色,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白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与竞争学习的关系是什么、了解学情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使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到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

1、制定合作细则

合理的合作约束有利于学生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开始实施时学生不免有些生疏,特别是我接班的三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科学课有着很大的好奇心,而且每一位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大部分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合作的意识非常淡薄,刚开始小组合作时做实验各持己见各不相让,汇报时七嘴八舌乱讲一通,也有一部分相对弱势的学生干脆什么也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行制定相应的“合作规则”(合作技能),合作规则要求每一位学生做到。

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前,组内人员要进行合理分工、活动时要相互配合、谦让;

讨论、交流学习时要控制声音要尊重、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

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

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等等,在活动时我经常提醒学生按照规则检查自己的行为,监督其他的同学,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形成以规则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合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2、适时点拨引导

有位教育家也曾经说过:

“课堂教学完全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当学生对问题感到茫然时,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

”之时,当热闹杂乱时,当冷冷清清时,学生的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机智有效的课堂调控,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合作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深入各个小组中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仔细观察他们的实验进展,对学生操作不当时予及时的帮助,为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引导和指点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正确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磁铁的磁性》的第一次教学中,很多小组都设计了多种方法探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但是我请各小组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方法时,学生会熟练地操作,但无法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设计意图和发现,描述次序杂乱无章、前后矛盾、泛泛而谈,影响了交流的效率。

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建议按这样的模式进行交流,即:

“我们组的实验是这样设计__________,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

___________”。

用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如实准确描述科学探究过程能力;

在教学《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时,要求学生观察食盐、面粉、沙子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对于面粉能不能被水溶解学生的争议比较大,有的小组说能有的小组说不能,这时候教师不是一口断定是或不是,而是应该把问题抛还给学生:

“为什么你们组这么认为?

”“理由是什么?

”“对其他组的结论有异议的依据是什么?

”在实验课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因为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不标准而出现的误差,这时也可以“我们再来做一次,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

总之,我们教师要弯下腰来与学生一起参加探究活动,一起展开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也是我们的一分子,老师也在和我们一起探究、一起学习,是我们学习的伙伴,并且还可以让自己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3、学会倾听交流

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倾听与交流能不仅能使他们博采众长,还能使他们吸取别人见解中有益的东西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顺利进行。

这种能力的要求不仅仅表现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所以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倾听的意义,认识到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是一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

然后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如在听同学发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要听清同学发言的思路,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精妙之处,如果自己不能理解应在同学发言后提出询问或质疑;

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不随便给予否定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这样既尊重了他人,又创设了理解、平和的交流氛围;

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不打断同学的发言,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给予适当的评价;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方面,我要求学生说话要简洁明了,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说话要清晰,声音适当;

小组内交流时,要注意一个一个轮流说,其他人要注意倾听,听明白他人的意思,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是否有争议或是有补充的地方,互相交换意见,让学生也有“头脑风暴”,切忌大声嚷嚷、几个人同时说,这样会导致谁的意见也没听清楚;

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表扬。

通过一个学期的反复训练,学生的倾听交流习惯有了明显改善,交流的时候教室里基本上看不到乱哄哄的局面。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交流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肯定会有满意的收获。

3、利用有效评价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则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中协调点拨的作用,采取有效的合作评价方式,使不同学生在合作中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合作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

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以及等级、打分与评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这些评价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互使用。

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

“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

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

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一个小结,“你觉得你今天表现好吗?

”“在小组里的表现怎么样?

”“你今天有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小组内同学互相评一评。

对于其他小组的评价是,你觉得今天哪一小组的表现最好?

哪一小组合作得最好?

最后教师可以给予的评价则是“今天XX小组在合作方面表现得最好。

XX小组在交流方面表现得最好等。

”体现出各小组各有所长,各有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

只要教师掌握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扮演好教师角色、采取有效的合作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中协调点拨的作用,那么学生一定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4、延伸合作于课外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重要载体,而课外则是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的延伸和发展。

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是离不开课外的实践活动,随着学生课堂上的合作探究顺利进行,学生进行课外合作探究的劲头更高了。

如在教学《动物》《植物》单元时,我要求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动物分类的标准、植物的根、茎、叶以及植物的分类等方面的知识,根据查找的资料给你熟悉的动植物分类,然后找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查找的资料按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在这期间欣喜的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在校园里观察植物、寻访小动物、或上网查找资料设计编写手抄报;

另外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学校操场南面开辟了科学实践基地,让每一小组都有了一块小小的“植物园”学生们甭提多高兴了,有事没事就去转转,然后“他们组的蚕豆开花了”“我们组的凤仙花有几厘米高了。

”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他们的学生课外合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的到提升和培养。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合作技能和品质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交往机会,加强生生、师生的沟通,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参考文献:

王洁《综合课程开发与案例》文汇出版社(2002.9)

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