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
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
“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
是“弑”?
是“诛”?
是“戮”?
是“斩”?
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
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
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
“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绣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
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产生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
后者则追求抽象,直接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寥寥几笔,抓住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突出了本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B.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C.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
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往往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形象生动,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答案】1.A2.C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理解有误。
原文第一自然段说“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并不能由此推断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就会产生正确的思维”。
故本题选A项。
【2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项,考查论据与论点、分论点的关系。
关于京剧的那段话不是论证京剧本身的独特性,意在论证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即通过艺术处理,抓住特征,突出本质。
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考查对观点的正确把握。
“更要追求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错,作者的观点是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难以有重大创新。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铁丝网上的春天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
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
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
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
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
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
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
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
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
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
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
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
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
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
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刺的长蛇,匍匐在那里。
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
”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
”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
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
”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
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
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竟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
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
它的家在哪里?
谁也不知道。
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
在哭泣吗?
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
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
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
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这是春天吗?
”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文章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5.综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6.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B5.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说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从上下文语境看,句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而“铁丝网”则能让读者联想到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
作者不说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而说春天被挂在铁丝网上,表达了对“孤岛”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的审视,也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6.从文章内容与标题意旨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铁丝网上的“风筝”,正是呼应标题“铁丝网上的春天”。
从选材与主题思想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风筝”,是借风筝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意象选择、组合的内在关联看,被铁丝网围锁的“孤岛”和“人”,与被挂在“无情的”铁丝网上的“风筝”一样,丧失了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桎梏在“孤岛”中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使得文章主题意蕴更加丰厚。
【4题详解】
题干问“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中的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文章的思想内容、主旨和环境等。
B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这一表述不当,没有扣住本文的主题意蕴。
本文不是揭示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结合文本写作时间“一九四一年春”,及文本注解可知文本“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主要表现了当时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
【5题详解】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这是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作答时要从文本中找出这句话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及文本的主旨进行理解分析。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分析时看其是否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有何效果,再从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进行理解。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春天”和“铁丝网”,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这里“春天”的表层含义是指“风筝”,结合注解理解“铁丝网”则是能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
作者说“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意思是被黑暗势力围困的上海“孤岛”和“人”就像被挂在铁丝网上的“风筝”一样,没有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充满生机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
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
(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
(2)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
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象征、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6题详解】
题干问“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要求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这是考查文章物象的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可以从文章的标题、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如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寄托人物情感,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等。
从标题角度考虑,文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与文中标题“铁丝网上的春天”相呼应。
从文中主旨思想等角度考虑,“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
”“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运用的是象征或隐喻的修辞手法,借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自由、充满生机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思想。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家GDP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出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阳和深圳。
当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
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高,越是能够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
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也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2017年11月27日福布斯中国网站)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
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将会离职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
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
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
“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
”苏海南强调,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8年2月7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
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待破解》)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D.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9.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
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
【答案】7.C8.B
9.企业方面:
企业要提高员工待遇,完善用工制度,要给员工发展空间。
社会方面:
社会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外来人口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融入城市。
【7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项,根据材料三,仅仅增加工资不能解决问题。
【8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A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不等于“减少外来人口”。
C项,工作岗位的安排不给外地人不符合材料内容,也不现实。
D项,“划定人口红线”是“可以”,不是“必须”,而且也不是国家统一规定。
故本题选B项。
【9题详解】
题干是“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
阅读所给的材料三“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快递企业要……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可知,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要先从企业自身做起。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员工待遇,完善用工制度,要给员工发展空间。
材料四中引用苏海南的话:
”“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说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
鉴于此,社会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外来人口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融入城市。
综上,解决“空城”的烦恼应从企业和社会这两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题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回答。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
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
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
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
评。
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克仁,句容人。
由行省都事进郎中。
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
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
“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
兵食既足,中原可图。
卿以为何如?
”克仁对曰:
“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
”孔克仁,句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