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8411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

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

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

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

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2、莆田南山广化寺简介:

莆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城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麓(别称南山)。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本为当地名士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讲学之所,后献其所于金仙禅师(即开山祖师)取名金仙院。

隋开皇九年(589),经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

广化寺坐西朝东,建筑上是以殿群、院落、楼阁、庑廊组成的一座大丛林。

经过1980年这次的修复与扩建,总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

在中轴线上,依序有照壁、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层为藏经楼)、祖堂(上层为卧佛殿)。

左右两翼为庑廊,左边自卧佛殿旁般若堂起,依次是看山楼、方丈室;

经烟霞窟(通中藏庵、地藏殿)而下为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直至天王殿。

由天王殿前石庭拾阶而下是放生池。

放生池左右侧建有高达13米的三层钟楼与鼓楼,与其毗连的为五百罗汉堂。

其南向与方丈室并列处有如意楼(原为中藏庵旧址)。

楼前随中轴线而延伸的是长庑双层楼却尘居。

如意楼南向高坡处是小南山地藏殿,殿在中轴线之右。

中轴之左是观音阁。

殿阁雄峙冈阜,遥遥相对,自成格局。

大雄宝殿建筑在高2.7米的基台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造型,高22米,面积827平方米。

殿后外檐下还保存宋代四根石瓜楞柱。

1993至1999年又新建了云水堂、风月趣两座双层建筑。

重建后的广化寺,寺宇格局显得更雄伟、古朴。

广化寺现任方丈学诚大和尚住持广化寺以来,不断加强信仰、道风、组织、人才、教制等五项建设,大力创办教育,培育僧才,安居、诵戒,住众由原来几十人增加至二百八十多人,并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实行科学化管理寺院,在承袭传统丛林优秀管理制度的同时,借鉴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分部门、分组别、分职责,确立组织架构、强化组织运作、加强团队意识。

进一步完善了寺院各项管理制度。

为了继承、建设、弘扬佛法、利益社会、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命、净化心灵,寺院每年还举行在家三皈五戒菩萨戒、精进佛七、万佛法会及寺院生活体验营法会。

在佛教界寺院以坚守佛教传统戒律和重视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两方面的成绩而引人注目。

广化寺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衰起落,阅尽人间沧桑。

在此新时代中,相信广化寺在教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积极的贡献。

3、石室岩

石室岩寺座落于莆田市西大象山(凤凰山)中部。

唐代以前,漫山林木茂盛,野兽出没无常。

相传公元9世纪50年代,神僧南禅宗南岳下四世文矩慧日(即黄妙应)禅师,在此开山肇筑二石室习禅,驯服二虎,故此又名伏虎岩,而今寺前路旁尚存一块宋代书法家方左钺篆书“伏虎岩”崖刻。

4、九龙谷

5、仙水洋

6、仙厝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

她们天刚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徒步上山排队接水;

她们十年如一日肩挑手提不畏山路难行坚持上山挑水;

她们大多家境殷实,生活无忧,挑水更是为了快乐和健康;

她们是凤凰山沿线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她们就是“仙厝挑水人”。

5日清晨5点钟,天还没亮,家住顶社路572号的方玉梅早早地起床了,简单地做好家人的饭菜,就带着一包豆浆挑着两个空水桶上山了。

多年来,她每天一大早都要上“仙厝”挑水,是个老资格的“仙厝挑水人”,而家里储蓄的山泉水往往还有很多桶。

5日、6日连续两天清晨,记者跟随着方阿姨上山体验了挑水人的生活。

沿着凤凰山别墅路一路往上,方阿姨不时地会遇到一些“挑友”,她们有的是挑着空桶急匆匆往山上赶的,有的是已经完成任务,挑着山泉水,迈着沉稳的步伐,乐悠悠地下山。

方阿姨一边和她们打招呼,一边向记者介绍了几个老资格的“挑友们”的故事。

让人颇有兴趣的是,除了左邻右舍,方阿姨对这些经常见面的“挑友”却不知真实姓名,而是以住处地来称呼。

早上6:

10,记者和方阿姨到达“仙厝龙头”,已经有四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空水桶在排队了,“龙头”流出来的水细细长长,水流缓慢,挑友们或站或坐一边聊天一边接水。

方阿姨告诉记者,现在接一桶20斤的水要30多分钟,以前只要几分钟,水越来越少了,现在挑水人最盼望就是下几场大雨,山上储水足了,山泉水才不会断流。

方阿姨还介绍说,“仙厝挑水人”最早出现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只有零星几个人会上山挑水回家。

但在1999年,莆田发了一次大水,水库水质受到影响,一些住在凤凰山附近的人开始上仙厝挑水喝,渐渐地,“仙厝挑水人”越来越多,形成现在庞大队伍。

现在因为挑水的人多了,还有很多人开车上山运水,有限的山泉供不应求,有时为了挑一担水得从早排到晚,有些人等不了就到附近的天泉岩、石室岩去挑水。

据了解,“仙厝挑水人”大多数家境殷实,生活无忧,挑水更多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

“挑水人”林阿姨10年前因为身体不好提前从单位退休,听了邻居的劝告后也开始上山挑水锻炼身体,刚开始每次只能挑20斤左右,还累得浑身酸痛。

可长期坚持下来,她现在每次可以挑80斤,半个小时的路程中间还不用歇脚,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她的儿子每次都想用车上山接她,但都被她拒绝了。

林阿姨开玩笑说:

“现在一天没呼吸到仙厝山上新鲜的空气就浑身难受,挑水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长期坚持不懈的“挑友们”还有很多,她们挑水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几桶纯净的矿泉水,更是为了一种快乐和健康。

7、囊山

囊山海拔639米,位于涵江区江口镇境内西北部,距莆田市区约20公里,汽车现可直通该寺,是莆田历史名山,古称“古囊列山献”,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也是全省重点旅游景点。

囊山早在唐宋之时,就已闻名海内外,尤其那座千年古刹——囊山慈寿禅寺,已跻身为我省14座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

囊山属于莆田地域内三大部山系的北部分系,为白沙镇澳岭的余脉,山势不是单独孤峰而立,而是与九华山、紫霄山相连,鹤立于群峰之中,西麓靠萩芦镇、梧塘镇的许多村庄,往南绵延至涵江地界,东延伸至江口镇鲤鱼山。

囊山山上多为裸露体花岗岩,半岭处有一列层层叠叠似古代炊具陶,又像一朵巨大的莲花。

囊山,形如悬囊,亦名“上囊”,所以得名为古囊列山献。

囊山,群岩耸立,地形险要,有辟支岩、文殊岩、佛日山、古竹山、须弥台、伏虎石、鲎姆石等,又有降龙涧、半月池等,山奇而怪。

尤其那块“鲎姆石”更具特色,它高约百米,宽约60米,自然形成活像一只“大鲎”,古人就称它为“鲎姆石”。

然而,这块巨石与其它花岗岩不同,它含氯化镁较高,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气,因此它随着天气阴晴而变色。

当晴天时,石面呈现白色,与周围古老苍黑的花岗石形成强烈反差,一旦气候突变或将要下雨之前,湿气加重,白色的石面迅速转变为苍灰色,进而逐渐变为灰黑色。

又因这块巨石面积高大,目标明显,每逢晴雨之交,石面会起变化,雾气布满山岗,示意将要下雨,山下方圆几十里的村民,用眼睛都能看得见,世世代代被村民视为“山神显圣”。

近代人们已认识这是自然界变化的客观规律,非山神在作祟。

现在人们美称它为“晴雨表”、“气象台”。

不论人们出行、下地劳动,都提供了气象参考依据。

位于囊山南麓的“囊山寺”为千年古刹,是妙应祖师于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创建的,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127年了。

囊山寺,初名延福寺,五代时易名为慈寿寺,俗称囊山寺,香火鼎盛时,僧人达千人,妙应祖师常为僧人授课。

自唐代以来,寺院屡有毁建。

1984年囊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建有山门、停车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餐厅、禅堂等。

全日开放,迎接各方香客、游客,每年来此游客达10多万人次。

唐末著名诗人黄滔,北宋名臣蔡襄,南宋状元黄公度,宋代诗人郭祥正,诗人余越游、郑良士,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明代状元、文学家柯潜

等,他们畅游囊山寺时,都挥毫题诗和石刻。

这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

8、九华山莆田九华山在荔城西北10公里的西天尾镇、常太镇交界处,系北干山脉主峰,海拔741米,与荔城南面的壶公山遥遥相望,同为兴化平原之侧的名山。

九华山层峦叠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莲花,故有“九华叠翠”之称,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此山还有别名:

因落日余晖映照山峰而称“霞山”;

因山形如笔架而称“笔架山”。

九华山最为古老的称谓是“陈岩”“陈岩山”“仙公尾”。

相传汉代有陈胡二道人来自北方,在莆田择胜而栖。

姓陈的上九华山,姓胡的上壶公山,后皆得道成仙,故九华山有“陈岩”诸称。

九华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显得扑朔迷离,有着梦幻般的色彩。

登九华山,东西南北均有小路可通。

今人多从西天尾沿盘山公路驱车而上,直达离山巅不远的桃花坞。

在这里弃车拾级而上,可见摩崖石刻“上天梯”三字,相传系明代进士周瑛(1430~1518)所书。

9、莆田市体育公园

莆田市体育公园占地面积256亩,投资概算17762万元。

园中建有射击馆、网球馆、羽毛球馆、射箭场、网球场、飞碟射击场等“三馆三场”及运动休闲会所、运动员村等配套设施。

省运会羽毛球、射击、射箭、网球等项目的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10日,承担第十四届省运会比赛任务的莆田市体育公园开园。

10、莆田市射击馆南邻荔涵大道,北靠九华山,占地面积8779平方米,建筑面积1338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靶位数最多、项目最全的全天候射击比赛场馆之一。

目前场馆中最先进的要数决赛馆,决赛馆安装的“电子靶计时记分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射击比赛计时记分系统,优于北京奥运会的计时系统。

11、湄洲岛

【篇二:

莆田风俗文化】

莆田,福建地级市,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自古为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或称莆仙,为福建历史上八府(军)之一,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莆田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莆商素有“东方

犹太人”之称。

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们可以从莆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莆田话,工艺美术,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调研。

(立意)

民俗文化:

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

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

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

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

莆田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

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

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

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

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

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

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

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

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白头春联

清军侵入福建时,莆田人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648年,朱继祚克复了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

清兵第二次夺下的地方例要屠城示威。

“封刀”之后,幸存的人又受到剃发令的威胁。

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到了新年,清军强迫贴红联给“新朝贺岁”,否则死罪。

按中国老习惯,丧家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

因此人们不得已贴上红联,但巧妙地留出一段白联以示抗议。

第二年为了纪念这一惨痛时刻就于大红纸上边特制一段白头,渐成习俗。

莆田闹元宵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节目丰富多彩,盛况赛过春节。

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

莆田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

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

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

清明节

莆田清明节时,民间有到郊外春游的习俗,叫“踏青”。

不少人家带着“清明龟”和“卷”,以及饭、菜、香烛、银纸上山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悼念。

回来时,带回一小束青枝绿叶。

清明节多逢下雨,百姓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扫墓,俗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说。

“清明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糖做成的,先将饭团或面粉加糖捏成一个个粉块,然后放入木刻的“龟印”中,印成龟的形状。

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卷”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工成约三坟长的长方形粉块,在粉块当中压一条小线,然后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粉块中的小线会自然展开,形似书卷。

有的人家还在“卷”上印制红花,寓意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清明节期间,莆田人上山扫墓,除以祭品对着墓碑“呼神”致祭外,还要修剪墓围的野草,

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龟”上培新土,并放上一叠纸钱,用小石头压住,以示此墓的后裔已来祭扫。

祭扫完毕,折下一枝松枝叶带回家,以示枝荣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另外,莆田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唱清明戏的习俗,所唱剧目多为人们所熟悉的莆仙戏《白蛇传》、《拾玉镯》、《人面桃花》等戏剧中有关清明故事的折子戏片断,用以烘托清明的独特气氛。

妈祖文化

妈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惟一的救苦救难的海神。

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

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中有广泛的妈祖信仰。

妈祖民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古老民间习俗。

它有别于其他妈祖信俗集体性活动,指信众个体信仰活动,具有个人化鲜明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妈祖游灯

为湄洲岛百姓为祈福、庆丰收举行传统民间活动。

在节日尤其元宵节期间晚上,人们都提着“妈祖灯笼”绕境游乐。

谢恩敬神

这是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无论男女老少均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恭请妈祖参加,感谢圣恩,表达崇敬之情。

圣杯问卜

当信众家庭、事业遇到困难时,常会到妈祖庙用木质半月形“圣杯”问卜,祈求如何解决疑难问题。

换花求孕

指湄洲岛已婚未育妇女为祈生子育女到妈祖庙,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妈祖赐孕。

佩带香袋

指信众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

如今仍有许多信众保持着这一习俗,以避邪保身。

大门贴符

指信众在大门贴上妈祖神符,保佑全家平安。

颈项佩玉

指信众脖子上挂妈祖玉像,寓意妈祖时刻相伴护佑在身。

托看小孩

指信众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因为妈祖是他们最信任保护神。

妈祖挂脰

指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虔诚祈愿。

诞辰禁捕

指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间性、亲和性、包容性是妈祖民俗显著特点,一千多年来世代相传,已与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充分体现妈祖民俗普及性和深入性,并与其他妈祖信俗一起,成为妈祖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莆田话:

莆田话又称莆仙方言、莆仙话、兴化方言等,分布于莆田市、仙游县、泉州泉港的部分、乌丘屿(莆田市乌丘屿,由台湾代管),以莆田话为代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在莆田和旁边的使用人口大致500万,莆田人外出经商很多,在莆田旁边的在福州和泉州的很多莆田人也使用莆田话。

新加坡很多莆田人,也会讲莆田话。

因历史上该地区属于兴化军、兴化府等,故莆仙话又称为兴化话。

以莆仙话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莆仙戏、

莆仙木偶戏等。

是长期受闽东话影响的闽南话,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

莆田话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开始出现于西汉、东晋南朝时,在南朝隋朝形成,因为那时和之前时中原人南下,来源以西晋时中原正统语言为主体。

莆田话即莆仙方言,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和泉州话双重影响,由于福州是省会,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莆田比泉州更近福州,因此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

莆田话和台湾话近半可互通或相似。

说方言是一个族群传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很多人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就等于是放弃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只接受了北方的文化,但普通话那么后来的语言,要怎么去承担接续祖先文化的责任呢?

莆田话已没有了那淳朴的氛围!

保护莆田话的任务十分严峻!

普通话的冲击,莆仙戏的没落和快板的消失,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文化值得我们骄傲的呢?

要复兴文化,要延续文化,请善待莆田话。

(莆田话正面临普通话的冲击,我们可以通过调研引起社会重视)

工艺美术:

莆田市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

现有工艺美术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年产值50多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51家,年产值9.4亿元。

全市工艺美术产品不但外向型程度高,而且内销业务近年来愈呈上升趋势,其中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雕、银饰、宗教雕塑、油画框业和人造宝石的产值、产量均占全国同业首位。

莆田市工艺美术行业包括十大类:

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雕、珠宝首饰、宗教雕塑、石雕(含寿山石雕)、工艺编织、油画框业、铜雕、漆器。

其中前七大类是

四大名果:

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

另外海域南日鲍鱼,兴华米粉,莆田卤面,碗糕,红团等地方特产。

我们通过对莆田的全方位调研,了解莆田的民俗与文化,通过向莆田政府部门提供针对有关问题调查所得的数据,总结和建议,使政府能够重视莆田出现的有关问题,更好的实行解决有关问题的政策;

通过发表各类文章使社会认识莆田,了解莆田,爱上莆田!

【篇三:

莆田介绍】

田,史称“兴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

现辖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仙游县。

人口306.97万人,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34.5公里。

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

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湄洲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

乌丘原隶属莆田县湄洲乡管辖。

莆田气候宜人,温暖湿润,终年鲜花争艳,四季佳果飘香,风光旖旎,古迹众多,全市拥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有著名的莆田二十四景,景色美不胜收,被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7处。

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遐迩闻名,四海共仰;

三教祖祠是唯我独有;

湄洲妈祖祖庙和三教祖祠在全国、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

九鲤湖风景区以湖、洞、瀑、石四奇称著,是“福建三绝”之一;

距离市区5千米的大型古堰木兰坡,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化寺为福建省四大禅林和“十佳风景游览区”之一;

玄妙观三清殿是本省保存最好的唐代道教玄妙观建筑群之一;

有现已论证的南少林寺遗址,还有宋代的古谯楼及蔡襄墓、瓷窑古遗址及明代的抗倭名城莆禧城等一大批古建筑遗址,也有千年古树,荔枝树——“宋家香”,龙华的古樟等树木,“宋家香”是我国目前树龄最高的荔枝树,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

莆田南少林,在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闻名天下的南少林寺就在这里。

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据考古认为“林泉院至迟在唐代或唐末即已存在”。

林泉院的习武之风,缘起于唐初,和莆田武风有关。

1991年9月经来自全国武术、历史、宗教、考古界著名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后得出结论,并于1992年4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少林遗址论证会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

莆田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遍布山区、沿海和平原,自古就有莆田县四季景,莆田二十四景,仙游四大景,沿海十二景的说法。

二十四景

东山晓旭、白塘秋月、宁海初日、锦江春色、西湖水镜、梅寺晨钟、天马晴岚、西岩晚眺、石室藏烟、智泉珠瀑、九华叠翠、湄屿潮音、钟潭噌响、谷城梅雪、壶山致雨、碧濑飞泉、古囊列山献、紫霄怪石、绶溪钓艇、夹漈草堂。

(已有数景消失了)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

出现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

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书占五部”。

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