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5931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1专题突破串点成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Word文件下载.docx

2013年课标Ⅰ卷

从战国时期墓葬等级切入,考查分封制的瓦解

容易

2013年课标Ⅱ卷

41

非选择题

以图片形式,考查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国家建筑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12

[知识主线]

线索1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两大特点;

西周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线索2 君主专制:

(1)矛盾:

君权与相权。

(2)趋势:

皇权渐趋加强,相权渐趋削弱,直至消失。

(3)过程:

秦朝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4)影响: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速度,但也容易造成政治腐败、夺权乱政。

线索3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唐道、州、县三级→宋朝派文臣做知州→元行省制→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清朝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贵族政治

1.(2016·

高考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

选B。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

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

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2.(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D.山东

选C。

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全国卷对本考点的命题多集中于分封制、宗法制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明发展的影响及社会转型期的变化视角命题,难度较适中。

核心词:

嫡长子继承、封邦建国、贵族政治等级森严

1.宗法制

(1)特点:

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

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

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机构。

2.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以王族为主。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民。

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按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层层分封,形成家国一体的森严等级。

二者共同维护周天子的统治。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1.分封制、宗法制对封建制度的影响

(1)秦朝反思商周的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

汉初反思秦朝不分子弟而孤立早亡的教训,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王国问题。

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

(2)商周的宗法制在封建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皇位世袭制。

2.商周时期政治与经济、思想文化间的关联

(1)与经济:

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3.破解宗法制、分封制试题的思路

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关键词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庭等级关系”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

实质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技巧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1.(2017·

北京海淀联考)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

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

A.东厢房B.西厢房

C.北房D.南房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四合院中,晚辈住在厢房,长子住东厢房,故A项错误;

次子住西厢房,故B项错误;

北房是正房即主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由长辈居住,故C项正确;

南房又称倒房,一般由佣人居住或者作为客房,故D项错误。

2.(2017·

北京丰台区调研)“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

A.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

B.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度的不断深化

C.铁器牛耕推动小农经济形成

D.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A项错误;

随着夏、商、周时期宗法观念的不断深化,“中国人……非常关心亲族关系”,故B项正确;

铁器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均晚于“非常关心亲族关系”的宗法制的提出,故C、D两项错误。

考点二 强化君主专制的制度创新——家国一体官僚政治的灵魂

高考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选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

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未反映与君主矛盾,故排除C项;

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2015·

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

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本考点全国卷命题频率较高,多从君主专制的概念、内涵、表现、进程趋势等角度立意,正确选项多从史料中心主题去综合判断。

官僚政治、皇权至上、分权与制约、君主专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突出特点。

2.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特色的中央机构沿革

(1)秦——三公九卿及朝议制度: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又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实行三省六部及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既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4)宋——“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

(6)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皇权专制加强。

(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代在规范中央权力运行的制度改革中,以削弱、分散相权强化君主专制为主题,某些制度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君权的随意性,如唐代三省六部、政事堂,宋代二府三司,明代内阁权力运行皆体现了此特点。

 1.从社会转型看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变化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2.“家国同构”的理解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思想基础

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

(2)与思想:

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

北京丰台区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根据材料,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此时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大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现代化”的内涵应该为C项;

A项是C项的表现之一,不全面,排除;

B、D两项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

陕西西安联考)“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君权神授属于西汉董仲舒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皇权信息,故A项错误;

从材料中“嫡长子自然承袭”“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可判断这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下君主就是最大的家长,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项正确;

早期政治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地方治理体制创新——地方自主性日益弱化,中央集权日趋加强

高考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

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

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

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

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

2.(2016·

高考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

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

1规律角度:

全国卷命题多立足于提供新史料,命题考查地方治理体系的制度沿革、行政区划变迁、对国家统一的地位等。

2知识角度

①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汉、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②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体现了维护国家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地方自主→中央集权;

割据分裂→集权统一

1.史实

(1)西周——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

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2)秦代——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3)汉代——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设立刺史、颁布“推恩令”,重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宋代——地方分权: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解决了地方割据对中央的威胁。

(5)元代——行省制:

元政府建立了地方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6)明代——废行省:

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

2.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1.“中央集权”概念考点破解

(1)中央管辖地方的分权特点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地方治理制度沿革特点

①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②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关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四点思考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土地国有制下,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的政治制度;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为维护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故要建立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人治大于法治:

官僚的选拔任用体现了维护统治的目的,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3)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农业为主的政治文明,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一些制度对世界的贡献巨大,如科举制。

(4)“为政以德”“政在得民”:

统治者重视“民”“德”的重要性,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汉、唐统治者践行。

“德政”“得民”措施多样,或政治上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文化上的开明。

 3.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国家制度,以国家将权力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

河南鹤壁联合抽检)历史学家钱穆认为:

“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是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

A.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材料强调了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之所以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由于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故选C项;

A项的“消除”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

B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

河南郑州联合调研)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事实的结论是(  )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

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汉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体现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

地方权力是不断削弱而不是加强,故D项错误。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趋向公平、日益严密

高考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选D。

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

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

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

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

2.(2015·

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

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大多在北方,故D项错误。

本考点命题视角与社会热点联系密切,道德中国、廉政建设、教育公平、高考阳光运作,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