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8210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单元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

山野对歌:

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

人多、时间长、盛妆)

3、赏歌会

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

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三、合作探究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2、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

3.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

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4.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

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

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

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

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

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5.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

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

例如:

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

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

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6.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

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

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

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布置作业

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

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

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

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

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

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总结:

(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写实,更可以写虚。

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写实为主,但今天比较过后明白了:

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

(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

端午的鸭蛋>

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门楣、苋菜、籍贯、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的读音、字形。

2、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4、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培养自己关注日常生活的习惯,引导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自己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培养自己关注日常生活的习惯,引导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

o)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关于端午节。

新课标第一网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人认为它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

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请你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诗词等;

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

一、预习·

导学

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腌蛋( 

) 

粽子( 

 

朱砂( 

) 

硝药( 

)元稹( 

)络子( 

)车胤( 

浙江( 

) 

门楣( 

)苋菜( 

)籍贯( 

)肃然起敬( 

大襟(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

莫名其妙:

(2)、《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与有荣焉:

(3)、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曾经沧海难为水:

(4)、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

囊萤映雪: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2)、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

一要挑淡青壳的…… 

(3)、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 

4、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 

,江苏 

家。

(2)、“曾经沧海难为水”选自 

代诗人 

《离思》中的诗句,下句是 

5、课文中作者写了哪些风俗?

6、选词填空。

(1)、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 

(A、轻轻B、淡淡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2)、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 

(A、大概 

B、也许C、肯定)是不行的。

(3)、不过高邮的咸鸭蛋, 

(A、也许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7、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无作用,纯属多余。

D、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8、本文是按照怎样的框架进行构思的?

二、合作探究

1、抽查预习情况。

2、文章主题写家乡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如此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有哪些?

吃法上有何讲究?

5、文章写的是高邮咸鸭蛋,最后却说到了苏北名菜及北京的咸鸭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三、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作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

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X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是 

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 

2、第一段介绍咸鸭蛋,为什么从“鸭”写起?

3、汪曾祺不喜欢袁枚,为什么却对他的《腌蛋》一文感觉很亲切且要直接录用原文?

4、画线句中“吱”字能否去掉?

5、文中第一个画线句子为文章增加了 

的语言美。

6、写作运用

你的家乡也有一些特产,请你介绍其中的一种,可以介绍其制作方法,也可以介绍风味、吃法等。

300字左右。

《吆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感受北京城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代表作:

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

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吆喝()招徕()铁铉()行当()囿于()隔阂()钹()秫秸()  

2、自读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1、找吆喝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吆喝,完成下面的表格。

(注意文中的过渡句、总领句等关键句)

2、品吆喝

(1)跳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一下。

(方法指导:

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也可以另选角度;

试着吆喝,若能用京腔最好,也可用自己的方言,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2)听吆喝www.xkb1.com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者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呢?

(3)读11-14段,说说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商贩们是如何变法儿吸引顾客的?

(4)论吆喝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

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对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对其逐渐消失而感惋惜

3、喊吆喝

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不同。

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

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同学们,我们家乡还有哪些熟悉的吆喝声,或类似的口头文化呢?

请你放开你的喉咙吆喝一下。

(可以自己创作)

例子:

酸辣粉,豆腐脑。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人头马xo

糍粑,又香又糯,块钱二十个。

——小糍粑

一片两片三四片,放入嘴里都不见。

——合川桃片

布置作业X

1、自己为家乡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2、对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

200—300字。

《春酒》导学案

1、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2、品味精彩语言,体会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3、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作者简介

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浙江人。

1949年赴台,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

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她是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的。

她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菁姐》《琦君寄小读者》等。

1、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体会文中的深情。

2.重点掌握下列词语

(1)注音

枸杞( 

)门槛( 

)过瘾( 

)凑﹙ 

﹚齐 

酬( 

)谢家醅( 

)煨炖( 

(2)解释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兴高采烈

1、课文写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如何体现出八宝酒的香甜美味和对“我”的巨大诱惑?

3、这些除表现出八宝酒的香甜外,还表现出“我”的什么性格呢?

4、香甜的八宝酒是母亲酿的,“我”的春节因八宝酒而香甜快乐,那么母亲呢,她快乐吗?

原因在哪?

拓展延伸

找出富有情趣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

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

1、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小组内讨论交流,分析自己最欣赏的语句。

3合作研讨:

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是让文章生动的一把“钥匙”,找一找文中的细节描写,仔细体会一下。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3)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结果。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从_______看出,“我”还在怀念_____……

3、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你能否举几个思乡的诗句?

    

4、名诗鉴赏《天上一个月亮》、《乡愁》、《春酒》。

《俗世奇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学习重难点】

  波澜起伏的情节 语言品味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

》、《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1、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2、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3.进一步品味语言,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1、动手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赏析。

2、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

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提问: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

怵谁?

”,“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

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建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

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

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2.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

讲一讲,让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周围的“俗世奇人

  提示:

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

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

因此,首先应使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写一事的叙事手法;

第三,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意选择,力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