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压强总复习Word格式.docx
《初三物理压强总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压强总复习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甲对地面压强一定等于乙对地面的压强。
D甲对地面压力一定大于乙对地面的压力。
[例2]一只圆柱形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口朝上正放时(图甲),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F1、Pl;
口朝下倒放时(图乙),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F2、P2,则有()
A.F1<
F2,P1=P2B.Fl=F2,P1=P2C.F1=F2,P1>
P2D.F1=F2,P1<
P2
[例3]如图所示,将三个质量相同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甲为长方体,乙为正方体,丙为球体,则它们对桌面的压强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一样大
[例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它们各自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分别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取相同高度后,甲、乙的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剩余部分质量分别为m甲、m乙,则p甲________p乙;
m甲________m乙(选填“>
”、“<
”或“=”).
[例5]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豆浆的密闭杯子,以下列四种不同的方式放在水平桌面上,若杯子上表面面积是下表面面积的2倍,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分别是p甲、p乙、p丙、p丁,则()
A、p甲<p乙<p丙<p丁B、p乙<p甲<p丁<p丙C、p乙<p甲=p丁<p丙D、p丙<p乙<p丁=p甲
题型三、实验题
[例1]小敏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了如图探究实验。
下列对整个探究活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B.探究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
C.探究过程分析:
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受力效果
D.探究的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题型四、基础知识考察
[例1]下列关于压力和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强越大B.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C.重力越大,压力越大D.压力越小,压强越小
题型五、热点题型:
柱形固体的压强
涉及的物理量:
柱形固体的高度、面积、密度、压力、压强及其变化量等。
常用公式:
p=F/s、p=ρgh(此式虽然是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但对于实心柱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也成立)
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类情况:
1、竖切
对于实心均匀柱形固体,根据p=ρgh知,由于竖切前后高度不变,所以竖切后剩余部分的压强与未切割前的压强相等,再根据切割后的底面积关系便可以得出对水平面的压力关系。
[例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将两个正方体沿竖直方向分别截去相同的体积/质量/宽度,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正确的是()
A.P甲>P乙B.P甲<
P乙C.P甲=P乙D.无法判断
2、横切
分为两种情况:
一类是涉及切去部分的重力或质量关系,此类用p=F/s;
第二类则涉及切去部分的高度关系,此类用p=ρgh.
[例1]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它们的密度ρ甲<
ρ乙<
ρ丙。
若在正方体上方截去质量相同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为()
A.P甲<
P乙<
P丙B.P甲=P乙=P丙C.P甲>P乙>P丙D.无法判断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两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正方体上方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P乙B.P甲=P乙C.P甲>P乙D.无法判断
3、竖直方向施力
此类也分为两种,一类竖直向上施加力(拉力大小小于物体的重力);
另一类竖直向下施加力。
两者都用p=F/s求解即可,竖直向上时施力后的压强可表示为P’=F’/s=(G-F)/s=G/s-F/s=P-F/s;
竖直向下时施力后的压强可表示为P’=F’/s=(G+F)/s=G/s+F/s=P+F/s(其中F’表示施力后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表示对物体施加的力,P表示未施力前的压强,G表示物体的重力,s表示受力面积)。
[例1]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物体密度关系为ρ甲>
ρ乙>
ρ丙,若分别在三个正方体上表面中央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甲、F乙、F丙,使三个正方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仍然相同,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
A.F甲=F乙=F丙B.F甲<
F乙<
F丙C.F甲>
F乙>
F丙D.无法判断
4、叠放
在柱形物体上叠放物体。
在柱形物体上放物体和竖直向下施力问题相似,但是与施力时的表达式略有不同。
[例1]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物体密度关系为ρ甲<
ρ丙,若分别在三个正方体上表面放置一个质量相等的铜块,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为()
A.P甲<
P丙B.P甲=P乙=P丙C.P甲>P乙>P丙D.无法判断
题型六、压力压强的变化问题
[例1]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从甲图位置匀速运动到乙图位置.在此过程中,A对桌面的压力将____________,A对桌面的压强将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例2]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杯内水对杯底的压强为p1,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为p2。
若将一物块M轻轻地放入杯中,则物块M静止后
A.p1一定不变,p2可能增大B.p1可能增大,p2一定不变
C.p1一定增大,p2可能增大D.p1可能不变,p2一定不变
题型七、叠加问题
[例1]同种材料制成的正方体A和B,如图所示,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1,P2,把A放在B的上面,此时对地面的压强P3为()(用P1、P2表示)
[例2]正方体甲和乙的边长之比是2:
3,将它们分别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时,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均为p,将甲如图所示放置在乙上面,乙对桌面的压强为p′。
则p′:
p等于()
A,9:
13;
B,13:
9;
C,9:
4;
D,13:
[例3]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立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1、p2。
若把乙叠放到甲上面,则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
下列关于压强p1、p2和p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p=2p1;
B、p=2p2;
C、p=p1+p2;
D、p=(p1+p2)/2
题型八、竖直面上受到的压强(与物体重力无关)
[例1]如图所示,物体重10N,它与竖直墙面的接触面积是0.5dm2,现用24N的水平力把物体按在墙上,墙面受到物体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A.10N,2×
103PaB.10N,4.8×
103PaC.24N,2×
103PaD.24N,4.8×
103Pa
液体压强
在做“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实验前应检查蒙在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连接用的橡皮管及各连接处是否漏气,方法是用一定恒力作用一段时间看压强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如发生变化说明不漏气,如不变化则要查出原因,加以修整.②搞清实验所使用的液体是什么.③不能让压强计管中液面高度差过大,以免使部分液体从管中流出,如果流出,则把连接用的橡皮管取下重新连接即可解决.
正确理解连通器原理:
注意下列两个条件:
一是“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二是“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各容器中的液面才保持相平,否则,如果连通器里有几种液体,或者液体还在流动,那么各容器中的液面,就可能不会保持相平.
题型一、液体高度及压强的判断
[例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容器,侧壁上有一开口弯管,弯管内的液面高度h1=O.8m;
容器的顶部和底部的面积均为0.1m2,顶部到底部的高度h2=0.6m,容器中的液体密度为1.2×
103kg/m3,则液体对容器顶部的压力为___N。
(g取10N/kg)
例1
例2
[例2]如图所示,容器底面积为1dm2,容器内装有水,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求容器中B点受到水的压强为-----Pa;
容器底面受到水的压力为N。
(g取10N/kg)
题型二、判断高度的变化
[例1]如图所示,当试管从倾斜放置到竖直放置的过程中,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A、变大B、不变C、变小D、无法确定
(题型3)
题型三、倒置问题归类
题型四、放入液体内部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压强
[例1]如图所示,两个盛有等高液体的圆柱形容器A和B,底面积不同(SA<S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将甲球浸没在A容器的液体中,乙球浸没在B容器的液体中,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若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一定是( )
A、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B、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
C、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D、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
(例2)
[例2]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A、B两种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容器中,当两球静止时,液面相平,两球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
此时A、B两种液体对容器底压强的大小分别为pA、pB。
则它们的关系是pA________pB。
(填:
“>”、“<”或“=”)
题型五、液体压强与浮力综合
[例1]如图所示,在三个相同的容器中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将木块A、金属块B按不同的方式放入水中,待A、B静止时,三个容器中木块下表面所受的压强相比较,正确的是( )A、P甲>P乙>P丙B、P甲=P乙>P丙C、P甲<P乙=P丙D、P甲=P乙=P丙
[例2]如图所示,一铅块用细线挂在一个充气的小气球的下面,把它放入水中某处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在容器中缓慢注人一些水,则铅块及气球()
A.仍能静止B.向下运动C.向上运动D.静止、向上或向下运动都有可能
[例3]小杰同学在游玩海底世界时,观察到鱼嘴里吐出的气泡上升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对气泡上升时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压强分析正确的是()
A、浮力不变,压强不变B、浮力变小,压强变小
C、浮力变大,压强变大D、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题型6)
题型六、液体压强与连通器
[例1]如图所示,连通器粗管直径是细管直径的4倍,现在连通器中注入水银,待水银稳定后再向细管中注入70cm高的水(注入水后细管中仍有水银).求:
粗管中水银面上升多少?
细管中水银面下降多少?
题型七、探究题
[例1]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A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猜想C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图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1)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A是否正确;
(2)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_的两个图,可以说明猜想B是否正确;
(3)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C是否正确.
题型八、与容器形状有关的液体压强计算
题型九、分清所求压强为固体压强还是液体压强
[例1]如图所示的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个边长为30cm的正方体箱子,箱子重50N,其顶部有一根长20cm、横截面积为4cm2竖直的管子与箱子相通,管子重10N,管子和箱子都灌满水,求:
(1)箱内顶部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2)箱内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3)水的重力;
(4)箱子对水平面的压力和压强.
浮力
1、浮力比较题
例1、甲、乙、丙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小球,静止在液体中如图8所示,关于三个小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球受到的浮力关系为F甲=F乙>F丙B.三个球受到的浮力关系为F甲<F乙=F丙
C.三个球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ρ丙D.三个球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ρ丙
例2、将重力相同的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静止后,则( )
A、木块受的浮力大 B、铁块受的浮力大
C、木块和铁块所受浮力一样大 D、无法判断谁受的浮力大
例3、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密度计放在A、B两种液体中,如图所示,则甲、乙密度计受浮力F甲、F乙和A、B液体密度比较()
A.F甲>F乙,ρA>ρB B.F甲=F乙,ρA=ρB
C.F甲<F乙,ρA<ρB D.F甲=F乙,ρA>ρB
2.浮力变化题
一般情况下,在同种液体中,关注V排的变化情况;
如果液体不同,一般用浮沉条件来分析。
例1.一个充气的气球下面挂一个金属块,把它们放入水中某处恰能静止,如果把金属块及气球的位置轻轻向上移一些,则金属块和气球()
A.仍能静止B.向下运动 C.向上运动D.上下晃动
解释:
由于气球的位置轻轻向上移,所以受到水的压强变小,导致气泡体积变大,浮力变大,超过了重力,因此选C。
例2、潜水艇从潜行变为上浮,在浮出水面之前,所受海水的压强和浮力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压强减小,浮力不变B.压强增大,浮力不变
C.压强不变,浮力变大D.压强不变,浮力变小
例3、游泳的人由河边走向深水处的过程中,如果河底布满碎石子,则()
A、脚越来越疼,因为水对脚的压力越来越大
B、脚疼得越为越轻,因为河底对人的支持力越来越小
C、脚越来越疼,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大
D、脚疼得越来越轻,因为人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小
3.判断物体是否实心
例:
体积是30cm3的铁球,质量是79g,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ρ=7.9g/cm3)
4.合金比例计算题
例1:
有块金和银的合金,质量为596克,将它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56牛,试求这块合金中,金和银的质量各是多少?
(ρ金=19.3g/cm3,ρ银=10.5g/cm3).
综合练习
1.中国举重选手李萍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女子举重53公斤级决赛中,获得两枚金牌,并同时打破两项世界记录,每个中国人都为此骄傲。
如图10为李萍在决赛中的场景。
若杠铃杆的质量为30千克,组成杠铃杆的材料密度为7.5×
103千克/米3。
求:
(1)杠铃杆的重力G杆。
(2)杠铃杆的体积V杆。
(3)若运动员和杠铃总重为1800牛,运动员每只脚与地面
的接触面积为2×
102米2,运动员举起杠铃静止时
对地面的压强p总。
2.2011年安徽春晚舞台上,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表演的《东方天鹅》将芭蕾舞的高雅、优美与杂技的高难度技巧揉为一体,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如图16所示是“天鹅”轻盈立在王子的肩上的情景,若女演员的质量为45千克,脚尖与男演员肩膀接触面积约为1×
10-3米2,男演员的质量为65千克,双脚与地面接触面积约为3.5×
10-2米2。
⑴女演员的重力。
⑵男演员对地面的压强。
⑶《东方天鹅》的成功背后凝结着演员们辛勤的汗水。
由于男演员要承受较大压强,肩上甚至出现了溃烂,但还是忍着伤痛进行排练。
同学们,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吗?
请说出一种方法
3.如图11所示,边长分别为0.2米和0.3米的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的密度为2×
103千克/米3,物体B的质量为13.5千克。
⑴物体A的质量。
⑵物体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⑶在保持物体A、B原有放置方式的情况下,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
下表中有两种方案,请判断这两种方案是否可行,若认为不行,请说明理由;
若认为行,计算所截取的质量Δm。
内容
判断(选填“行”或“不行”)
方案一
选择B物体从其右侧沿竖直方向切去质量为Δm的部分,然后将切去部分叠放在A物体上,使二者对水平桌面的压强相同。
①
方案二
选择A物体从其沿水平方向切去质量为Δm的部分,然后将切去部分叠放在B物体上,使二者对水平桌面的压强相同。
②
4.在底面积分别为0.02米2和0.01米2的甲、乙圆柱形薄壁容器中,分别盛有高均为0.05
米的水和酒精,已知酒精的密度为800千克/米3。
方法1
甲、乙容器中均放入花岗石
方法2
甲、乙容器中均放入木块
方法3
甲容器中放入花岗石,乙容器中放入木块
方法4
甲容器中放入木块,乙容器中放入花岗石
⑴甲容器中水的质量;
⑵酒精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
⑶为了使水和酒精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现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在甲、乙容器中放入质量相等的花岗石或木块,如上表所示。
观察到的现象是:
花岗石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木块漂浮在液面上,而且均无液体溢出。
(已知ρ木=500千克/米3,ρ花岗石=2500千克/米3)
①请判断:
方法(选填序号)是可行的;
②求可行方法中花岗石或木块的质量。
5、一个边长为0.1米、密度为2×
103千克/米3的均匀正方体置于水平地面上。
(1)正方体的质量m。
(2)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P
(3)为了改变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小明和小华同学设想沿竖直方向切去任意厚度A,如图11(a)所示,并将其分别置于剩余部分的下面或上面,如图11(b)、(c)所示。
小明认为图11(b)的放法可使压强减小,小华认为图11(c)的放法可使压强增大。
请判断,小明的设想是______的,小华的设想是______的。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
6.如图11所示,边长分别为0.2米和0.1米的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ρA为0.2×
l03千克/米3,ρB为0.3×
l03千克/米3。
(1)物体A的质量mA。
(2)物体B对地面的压强pB。
(3)为使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小芳与小李讨论后认为将正方体A沿水平方向切下体积V1一块后叠放到正方体B上方,或将正方体A沿竖直方向切下体积V2一块后叠放到正方体B上方都可以达到目的,请求出V1与V2的之比。
7.如图11所示,甲、乙两个薄壁柱形容器质量分别为1千克和0.5千克,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0.015米2和0.01米2,均放在水平面上,甲容器中装有3.0×
10-3米3的水。
①甲容器中水的质量m水;
②水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
③现将甲容器的水倒一部分到乙容器中,使两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都相等,求倒入乙容器水的质量⊿m。
8.重为2牛、底面积为2×
102米2的平底薄壁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内盛有0.3米深的水,容器对地面的压强为1×
103帕。
①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水。
②容器对地面的压力F。
③水的重力G水。
9.如图10所示,体积相等、密度分别为的ρA、ρB的A、B两个立方体正对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且ρA:
ρB=1:
3。
A对B的压强为pA,B对桌面的压强为pB。
①如果A的体积为1.0×
10-3米3,密度为3×
103千克/米3,求A的质量、A对B的压强。
②如果逐渐减小A的体积,但始终保持A的形状为立方体且密度不变,在A的体积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列出pA与pB的比值的表达式,并指出比值的变化规律。
10.如图11所示,金属圆柱体甲的密度为5.0×
103千克/米3,体积为2×
103米3,底面积为102米2;
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的高度为0.25米,底面积为2×
102米2,容器中盛有0.12米高的水。
①圆柱体甲的质量。
②圆柱体甲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③小明和小华两位同学设想求出当用绳子将甲物体的1/2体积浸入乙容器的水中时,乙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增加量。
他们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计算的主要步骤
小明
步骤1()
乙容器中水深度的增加量△h=△V/S甲=103米3/(102米2)=0.1米
步骤2()
乙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增加量△p水=ρ水g△h=1.0×
103千克/米3×
9.8牛/千克×
0.1米=9.8×
102帕
小华
乙容器中水深度的增加量△h=△V/(S乙-S甲)=103米3/(2×
102米2-102米2)=0.1米
请判断,小明同学的计算过程___________,小华同学的计算过程___________。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
若他们的计算过程有错误,请在错误步骤的序号后打“×
”。
若你认为他们的计算过程均有错误,请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