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7655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

《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 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x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福利性分配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应进行改革,缩小其分配范围。

  

(2)资产性分配。

指投资于股票或债券得到的股息、利息、红利,以及银行存款所获得的利息,还有租金收入等。

此外,企业凭借占有较有利的条件和国家资产取得较高收益,使这些企业劳动者比其他企业劳动者取得较高报酬,也属资产性分配。

  (3)经营性分配。

指经营者依据其经营水平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所得到的个人收入。

具体表现为承包经营者和租赁经营者依据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合同规定取得的个人收入。

经营收入和经营者承担的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其他所有制经济,这就必然存在其他分配形式

(1)个体经济的分配。

个体经济是依靠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生产和经营,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收入。

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中除劳动收入以外,还包括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所获得的收入。

  

(2)私营经济的分配。

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

在私营经济中,企业主按资本分配取得利润;

雇佣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取得工资。

在企业主收入中,一部分是企业主作为管理者而取得的管理劳动的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大部分是资本收人,属于带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人;

还包括一部分机遇收入、风险收入等。

  (3)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分配。

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其分配方式和私营经济相类似,资方按资本分配,雇佣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类企业中,经济关系兼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二重性质,分配关系也表现出二重性,既有按劳分配收入,也有按资本分配收入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取得的收入。

具体则根据双方在企业中的资本、地位、作用、经营管理形式等多种状况决定。

此外,还有经营收入,包括管理劳动收入、机遇收入、风险收入等,其中一部分成为资方收入,一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职工的收入。

  上述绝大部分分配形式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与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显得越来越重要。

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是为了缓解生产要素的紧张程度,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效率和公平是既相制约,又相促进的。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只有收入分配的适当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效率。

如果形象地比喻,效率是把蛋糕做大,公平就是分得合理。

考试大收集整理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

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

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

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

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

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

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之;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

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

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

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

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

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

“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

《历史哲学》)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

《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1.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

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

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

(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

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

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

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1]“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

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进人共产主义要有步骤。

我们向两方面扩大:

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

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

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

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

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

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

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如威廉·

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

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

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

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l)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

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

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

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

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3.[材料1]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全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

(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材料2]“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5页)

[材料3]“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l)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

(2)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

(3)资本主义人权的实质是什么?

.

(l)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

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2)“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

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3)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

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4.[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人差距扩大。

[材料2]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人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l)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1、2的合理性。

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l)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

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

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2)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

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3)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

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