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6532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分)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C.她说话的口气咄咄逼人

,令人十分难堪。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使大家

生活在文明祥和的环境中,业主委员会通过并讨论了文明公约。

(“通过”和“讨论”对调)

B.国家已经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制止和干预欺凌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将“情节恶劣”和“手段残忍”互换)

C.调查结果显示:

近90%左右使用过无线网络服务的乘客愿意牺牲舒适的座位,来换取无线网络服务。

(将“牺牲”改为“放弃”)

D.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阅读并领会《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改成“阅读《公民道德规范》并领会其精神实质”)

5.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

“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

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

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请大家写一个有关交友的名言名句或故事名称,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4分)

二、阅读:

(46分)

(一)愚公移山(10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1)出入之迂也( 

(2)甚矣,汝之不惠()(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8.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

(2)方山子传(9分)

方山子

,光、黄

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

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之。

稍壮,折节

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

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①方山子:

苏轼的好友。

原名陈慥。

光、黄:

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朱家、郭解:

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宗:

尊奉。

折节:

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矍然:

惊奇注视的样子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过岐亭,适见焉/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B.方山子亦矍然/欣然起行

C.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故渔者歌曰D.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男女老少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1.比较《记承天诗夜游》和《方山子传》,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

方式分别是什么?

(3分) 

(三)端州遗砚(10分)

郑洪杰

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

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

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

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

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

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

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

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

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

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

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

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

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

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

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

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

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

恒运老人又问,你看这花纹怎样?

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

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

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

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

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

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

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

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

老人伸手一拦说,慢!

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

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

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

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

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

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

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

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

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

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

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

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

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

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

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

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

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

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

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

其用吗?

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

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

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12、文章第3段写专家对端砚的鉴赏,表达了端砚的哪些特点?

作用是什么?

13、林县长对古砚的评价和援引“包拯三掷砚”的传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

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不仅从侧面突出了古砚的珍贵,而且含蓄讽刺了个别官员尸位素餐、不知造福人民的丑恶嘴脸。

B.恒运老人的端砚出之烂柯山老坑,质地是端砚之最。

而且有“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的鱼脑冻纹等,是砚中的极品。

C.林县长刚上任时并不知道马回头村恒运老人有古砚,所以他虽然在马回头村察看了三天,却只是忙于“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一直到三年后才闻名而来看古砚。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林县长是关心老百姓苦乐的好官。

D.恒运老人决心把古砚赠送给林县长,一是因为林县长造福了地方百姓,同时也是因为林县长精通砚器。

E.林县长坚决不受古砚,一是因为此砚是清官包拯所掷弃,二是希望老人将自己不接受古砚的佳话说给后人,留下自己为官清正的美名。

(四)成语里的歌声(17分)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

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

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

“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

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

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

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

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的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

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这便是“余音绕粱,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

“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

汤问》篇。

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

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

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

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

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

“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

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

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

《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

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

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

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

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

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

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

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

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

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

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

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5.①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

②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

神,)请找出第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

度赞赏的两个句子,认真地抄在答题卡上。

(3分)

16.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

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

为什么?

17.A.详细介绍“响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①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②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写出两点即可。

三、作文:

(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

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记事真实,感情真

挚。

(4)字数不少于500字。

(5)内容参考(快乐,幸福,乐观...........)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

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

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

“呜呼,中国其将亡矣!

”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

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

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

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

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

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

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

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去报了名。

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只收湘乡人。

后来我发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籍贯了。

我缴纳一千四百个铜圆,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

我父亲最后也同意我进这所学堂了,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

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去。

那时我十六岁。

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另外一件事值得一提,教员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

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

大家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我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

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

很少有农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

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

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

学生是不穿大褂的,只有教员才穿,而洋服只有“洋鬼子”才穿。

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

可是在他们当

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

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

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

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

湘乡有上、中、下三里,而上下两里,纯粹出于地域观念而殴斗不休,彼此势不两立。

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

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

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

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

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

但是我无心读古文。

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

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

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

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当时我以为他是很进步的,但是他后来变成了反革命,变成了一个豪绅,在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中参加了反动派。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一书,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

2.“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

”联系作品,说说“这些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

3.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端州区五校联考水平测试

答案参考

【评分总体说明】

1.主观题答案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如果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该判为正确。

2.主观题答案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3.除有特别说明的题目外,答案中出现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4.附加题给分应从严。

一、基础(24分)

1.【本题共5小题,每句1分,每句错、漏、多1字,该句即不得分】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独坐幽篁里;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山随平野尽;

(5)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2.

(1)摧枯拉朽;

(2)翻来覆去;

(3)推崇(4)婆娑。

3.B(3分)

4.C(3分)

5.

(1)交友名言例: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

交友故事:

伯牙绝弦,割席断交等。

(2分)启示与感想:

朋友是一种珍惜,是一种积蓄,是一种相望与相守,是一种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品茗与淡淡的共鸣。

今生

,我以拥有我的朋友而骄傲!

今世,我以朋友们拥有我而自豪!

(言之成理即可得

分)(2分)

2、阅读(46分)

(一)(10分)

6.(3分。

各1分。

(1)曲折,绕远。

(2)通“慧”,聪明。

(3)即使。

7.(4分。

各2分。

(1)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A(3分)

(二)(9分)

9、C(3分)(C、旧朋友、老朋友;

所以A、经过,路过B、……的样子D、年幼)

10、(3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使用4条及以上“/”的,给0分;

其他情况,对1处给1分。

画在“俯而”之前和“其家”之后的“/”忽略不计】

11、(3分)

(1)人生际遇:

苏轼;

被贬官;

方山子:

怀才不遇。

(2)排遣方式:

苏轼:

寻好友一起欣赏美好的夜景。

方山子:

隐居山林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三)(10分)

12、特点:

产地历史悠久;

色晕最珍贵;

质地正品名砚;

是无价之宝。

作用:

突出这方端砚的名贵,为下文设置悬念。

(1分)

13、评价:

表达了林县长对古砚的精通和内行,说明他真正懂得古砚的价值。

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清正廉洁。

援引传说:

表达了林县长希望像包拯那样为官清正廉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