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家长学校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学校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品德教育、健全人格发展和身体素质关心孩子全面成和,切切实实打好基础,培养"
做人"
也就为"
成龙"
、"
成凤"
创造了可能性。
三、改进家教方法。
现在有的家长对孩子或者放纵娇溺,百依百顺,或者横加干涉,棍棒相加。
望子成龙的热切期望与缺乏科学教育方法形成很大的矛盾,不"
懂"
孩子,却拼命在"
教育"
孩子,结果事与愿违。
因而家长需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自己孩子个性特点,靠激发、引导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四、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本身的言行无时无刻地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家长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情趣修养、行为规范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家长要努力学习家教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家庭风尚等方面,给孩?
润物无声"
的熏陶。
法国作家福拜楼说过:
"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操在父母的手里。
愿家长们都能胜任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起缔造祖国未来的神圣职责。
把家庭构成孩子的乐园
2012年10月10日
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情感气氛、心理气氛和文化气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
为了教育好子女,家长应努力把家庭构建成为孩子的乐园。
一、慈爱恩爱敬爱互爱
家庭情感气氛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某地有一个5岁的女孩子,个子矮小得看上去只有二、三岁,到医院检查,开始诊断为发育激素不足症,但施用激素治疗无效。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孩子成长在一个恶劣的,没有温暖的家庭环境中,为了增进她的发育,在有关单位干预下,把她寄养在姑妈家中,不用激素,但发育过程比原来快两倍以上。
3年后,基本上赶上了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情感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有重大影响,每个家长都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培育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情感气氛。
二、童心与童趣
家长必须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家长要保持童心,才能有童思和童趣,跟子女心理相通,形成融洽的情感和心理气氛。
2、家长要具备耐心、自制的心理品质。
3、家长要具备角色心理常识,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
4、家长要自觉减轻心理压力。
三、家庭贵有书卷气
家庭文化与家庭道德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文化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家庭道德教育的质量。
好的家庭文化气氛,是一种无声的思想工作。
它通过一定的情景培养人的优良道德情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怎样辅导你的孩子学习
明天学校要召开自开学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
其主要目的有四,一是让家长了解本学期学校的各方面计划;
二是向家长介绍自开学以来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
三是以第一次阶段性检测为例,分析本学期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四是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的授课。
本次授课的内容为《怎样辅导你的孩子学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谢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学习。
即使最关心、了解孩子的父母,有时候也不知道怎样正确处理孩子们在学校碰到的问题:
如不能正确回答数学难题,小伙伴之间出现了矛盾等,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辅导孩子的学习。
二、帮助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
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2、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
孩子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分不开。
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材的事例无不说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3、是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
这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可以说是良好的物理环境;
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1世纪社会变化更加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因此,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
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逐步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
对于孩子独立去作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
“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
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
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2、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
”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从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
小到生活小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
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
我们常见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
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即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精神。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
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的了的,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
四、父母应怎样引导孩子学习。
1、布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希望孩子喜欢读书,那么,家中应该有书、杂志、报纸。
孩子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喜欢接近书,喜欢看书。
但是,这个环境还必须是简化了的,不能太嘈杂或是一下子提供太多的学习刺激,以免孩子无法专心地学习。
2、用正面的语言和亲自示范的方式来教导他。
如果您希望孩子学习一种好的行为,那么您最好使用正面的语言,明确地告诉他所要做的行为,例如告诉他“我们应该……做”,而不只是批评他、责备他做得不对。
然后再亲自示范正确的动作来教导他。
如果孩子说会,那么就让他做给你看,再指导他正确的方式。
3、不要打扰他的专心。
孩子专心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要去打扰他。
第一件事还没完成之前,不要叫他做第二件,也不要让他做太多或做一些超乎他能力的事,否则,孩子在匆忙、心急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养成放弃的习惯,怎会有始有终呢?
4、孩子一起游戏。
从游戏中可以训练他的一些基本能力。
有时也可以将复杂的学习活动分成几个简单的步骤,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去完成。
5、多鼓励他。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为,有一丁点的进步,哪怕他的表现不如我们的理想,我们也要鼓励、赞赏他,使他保有学习的原动力。
五、总结。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但是爱要适时、适量。
“权威”只能使孩子造成被动的学习行为,而非内心自动自发的自愿行为。
研究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的形成。
真正的爱的教育,是关爱而不是放任自流,它能使儿童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表现。
家长学校上课教案
一、引题(10分钟)
现在家长们都很关心一个问题:
下学期到底是去读学前班还是读大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认识学前班和大班的不同之处。
二、孩子该不该上学前班(30分钟)
顾名思义,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至1999年,北京市由小学主办的学前班已达1092个,共有34000余名幼儿上过学前班。
应该说,学前班的学前教育为幼儿升入小学一年级起到了衔接作用。
然而,探究学前班的起源,人们会发现:
学前班并不能取代幼儿园的作用。
据北京市教委学前班教育处有关人士介绍,80年代初,由于幼儿数量多,很多幼儿园没有足够的条件接收幼儿入托,所以,兴办学前班就成了解决“入托难”的权宜之计。
然而,进入90年代后,北京市的托幼园所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幼儿出生率逐年递减,现有的园所已解决了全市3至6岁儿童的入园问题。
所以北京市教委关于《学前班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本市城镇地区原则上不得举办学前班,农村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在幼儿园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举办学前班。
国家教委根据我国目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已对举办学前班作了明确决定:
学前班是农村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凡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5%的大中城市一律不得举办学前班。
既然学前班是儿童入学前的衔接过渡,为何还要逐步取消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同生动、活泼的幼儿园教育相比,学前班存在着诸多弊端。
而且,这一点已经得到有关专家的注意和认同。
从办学条件来看,学前班均儿童容量过大(北京市教委规定学前班班均生额不超过40人),可提供给儿童的玩具、图书缺乏。
据朝阳区教科所学前教育研究室对该区54所幼儿园的调查表明: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已成为了幼儿园的主要问题。
幼儿园开设“幼儿识字班”已相当普遍,特别是大班的孩子竟一本正经地做起作业来,甚至还将作业带回家做。
还有的一些学前班没有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桌椅,造成许多孩子视力大幅度衰退,小小年纪便戴上了眼镜,此外,目前学前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幼教培训,因此教育活动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完全符合幼儿心理及生理特点,对于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训极为不利。
据笔者曾对200名幼儿家长调查表明,有64%的家长们认为:
“孩子应先上幼儿园,再上个学前班,方能入学。
”将上学前班看成是上小学前必不可少的过程,错误地认识幼儿园与学前班的关系。
还有部分家长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幼儿教育的一般规律不明确,埋怨:
“孩子在幼儿园一天到晚总在玩,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而因为孩子在学前班会认识多少个拼音字母,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沾沾自喜。
因此,许多家长仅注重孩子知识的积累,而不注意幼儿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其实,幼儿园与学前班并没有谁先谁后,由低到高的关系。
它们同属我国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机构,但学前班是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幼儿教育需要的一种补充;
幼儿园接纳3—6周岁的幼儿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学前班招收没有条件接受系统的幼儿园教育的5—6周岁的幼儿,对他们进行学前补偿教育。
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为此,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动静交替,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
幼儿园接受唱、跳、画等美育活动,也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园在集体中饮食起居,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理能力。
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
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游戏。
这是由幼儿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身心特点所决定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人都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
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原则是:
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
看起来,孩子从早到晚是在玩,其实是将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融汇贯穿在游戏中,以“玩”的形式,使幼儿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同时得到动手、动口、动脑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如在玩卖东西、送信件等角色游戏中,孩子在快快乐乐的游戏中,他们的平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都能得到训练。
又如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后,会经常使用许多新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需,这就是孩子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全面进步。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应试教育,还在于什么样的是“人才”这一观念上。
当然,基于当前我国小学生源减少,教师超编,教室闲置的现状,许多小学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开办学前班的,虽然一些教师的年龄偏大,但他们有经验,责任心强,孩子们可以得到全面的教学保障。
那么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在正式成为小学生后,学习能力是否高于未上学前班的同龄呢?
据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对26所小学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
从学前班来的孩子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由于这阶段的课程他们已经学习过一遍,所以暂时相对会比幼儿园来的孩子学习上感觉轻松一些。
但从幼儿园来的孩子在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学前班的孩子,在班上成绩大多优于学前班来的孩子。
据笔者对某企业幼儿园出去的孩子做过跟踪调查对比,发现从本园大班毕业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大多明显优于中途弃园上学前班的孩子。
这其中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前班的课程与一年级的课程颇有相似之处,孩子们对此已不感兴趣。
那么家长们对此如何看呢?
笔者采访了几位过来人,有的说上学前班很有用。
孩子对校园生活节奏很适应,另外孩子因在学前班学习过一年,学习基础好,学习不吃力。
但也有学生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上学前班,因学前班与一年级的教材很相似,孩子对重复的东西不感兴趣,结果学习虽不吃力,但上课不专心,有的甚至由此养成上课走神的不良习惯。
师范大学钱伟春教授认为,学前班之所以长期得以保留是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有着密切联系的。
实际上,很多家长在思想上陷入了一种误区,他们把早期教育生硬地理解为提早教育。
而学前班“读、写、算”的特殊功效正好迎合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
殊不知,对于发育不够完善的幼儿来说,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对孩子的骨骼、肌肉的发展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同时,也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国外留学回国的学前教育专家宁春森认为,3至6岁的幼儿需从玩中感知事物并获得知识经验,学习方式应以游戏为主,而小学那种“符号教学”很难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当然也就谈不上培养学习兴趣了。
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学前班也只是一种补偿教育的形式,作为幼儿园的辅助教学而存在。
是让孩子上幼儿园,还是上学前班?
盼子成才的家长可要三思!
三、家长自由讨论:
是让孩子上幼儿园,还是上学前班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一、家庭教育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
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
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
不为人先,不为人后;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
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
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
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
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
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二、帮助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的榜样作用。
2、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
3、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
三、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a)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b)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
四、培养孩子成为机警的人
如今,我们应该重视把孩子培养成为机警的人。
这是因为机警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对外界作出的迅速反应,更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很难想象,一个稀里糊涂的“马大哈”怎么能搞出一番事业?
!
要让孩子成为机警的人,家长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
如果大人整天恍恍惚惚,做事丢三落四,那么要求孩子"
机警"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培养孩子机警,不妨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
如,要求孩子上学时不要遗失书本或文具;
上街购物得算清每一笔帐;
去公共场所须谨防小偷窃去钱包;
晚上就寝前应关好门窗等等。
孩子是否机警,与责任心的培养也大有关系。
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往往会自觉地时时留神、处处关注,尽量不出什么纰漏。
平时,大人可从帮助其树立责任感着手,也可通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机警。
如,父母让孩子晚上独自在家处理诸如关好门窗、检查水源电源火源、接听电话等事,然后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以评述。
再如,等孩子一人在家时,让朋友装成陌生人敲门,看孩子如何应付。
甚至父母与孩子外出时,可有意与孩子走散,然后在远处关注孩子会作出什么反应。
通过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意外事件,也能培养其机警的素质。
如,放学回家路上有生人想认识他(她)或给他(她)吃东西;
外出游玩时小伙伴突然发病倒地;
发现有可疑的人在家门口徘徊……看看孩子能不能找到各种方法巧妙地应付。
机警的孩子不仅善于保护自己,还会因此而充满自信。
在孩子的“人生之舟”上,“机警”犹如加添的一面“风帆”……
五、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
孩子的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至悲观、失望。
那么,怎样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一)、要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