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627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

正文统一用宋体五号字

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

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鉴赏9、13则选文。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

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

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⑴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

①饭疏食饮水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④子路问成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其的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4.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三、文意疏通:

1【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

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

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评析】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

“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9【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

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

《论语集解》注:

义,所宜为。

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就是果敢,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

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

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

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4)第四则:

(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六则:

孔子的九思对你有什么启发?

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九则:

从这则选段,我们可以推知孔子之乐是什么?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

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

(1)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孔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

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四、七则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课后小结:

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些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

比如:

仁:

孔子对管仲的“仁”的议论。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义:

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礼:

仲叔虞奚孔子认为:

“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宋穆公义不传子

仁义与富贵:

子贡为商的故事.义与君子:

陶答子和故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6有教无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

“无类”指什么?

明确:

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

“有教无类。

”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无类”是指: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

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

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

危险。

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第3则、【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 4、【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