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5238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

《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孩子的心灵文档格式.docx

还有的妈妈要孩子好好吃饭,追着到处喂,孩子不想吃了,也要强迫孩子吃完,为了让孩子吃饱,好话说了一箩筐。

孩子任凭家长怎么样劝说都不肯吃,家长脸色大变,打骂如暴风雨一般袭向孩子!

顷刻之间“慈母”变成了“后妈”!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性的爱,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合理的要求尽早满足,不合理的要求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满足;

建立一定的规则,让孩子懂得遵守、懂得约束;

多给孩子肯定和鼓励,不简单粗暴、打击和否定;

给孩子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不包办代替,相信孩子的能力;

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

再说“懂”,你懂你的孩子吗?

她(他)的一哭一笑一举一动,她(他)的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话语,她(他)的淘气甚至是破环的行为......很多父母是不懂自己的孩子的,比如我们小区一个妈妈,总是抱怨儿子不会画画,怎麽敎都敎不会。

我说孩子是不需要“教”的,周周画画我就没教过,她不相信。

有一次周周和她儿子一起画画,周周画小人,先画圆圆的脸,再添上两个眼睛,然后再画嘴巴,最后是身体和四肢。

她儿子跟着会画了,也是画个圆是脑袋,中间两个小圆球是眼睛,再画一道短弧线是嘴巴!

她非常惊讶,简直不敢相信!

还有一些父母,看到孩子想去玩沙玩水就会禁止,担心孩子弄脏弄湿,有的父母见孩子把玩具或者工具拆开便会不分青红皂白先责骂……其实孩子每做一件事都会有她(他)的理由,我们不妨多多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一次逛街,女儿总吵着要回家,怎么哄都不行,我蹲下来抱她,发现从她的角度看去,都是大人们的腿!

这对她来说真是太乏味了!

我赶紧对她说,逛街不好玩对吗,她说是的,我说那我们回家吧,她欢呼雀跃!

倘若把她斥责一番或是打一顿,她该是何等的委屈!

很多父母都曾经为孩子的任性和叛逆头疼过,对于其中原因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就是父母不懂得孩子,误解了孩子,长期的误解使孩子逆反,就算父母说的完全正确,孩子也不肯听了。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指出:

成人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

要真正的懂得孩子,我们就必须蹲下身来看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懂得孩子,学会真正的爱孩子,肯多花时间地陪孩子一起长大,养育孩子也不是那么难!

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一天下午,我正在卧室忙碌,突然传来周周的哭叫声和外婆的斥责声,周周哭着找到了我,小脸憋得通红,两行眼泪淌成小河,神情特别委屈!

我停下手头的事蹲下来问:

“发生什么事了,告诉妈妈好吗?

”周周抽泣着断断续续说:

“外婆…打…打了我。

”我揽周周入怀,拍拍她的背:

“外婆打你是她不对,她怎么要打你呢?

”不等周周回答,外婆走过来抢先说:

“晓晓和周周在厕所接水,晓晓把裤子冲湿了,我把晓晓拉开,周周就开始打我…”

原来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周周和晓晓想把一台小风扇抹干净,就去厕所用盆接水,晓晓不小心把裤子弄湿了一点点,外婆看见了斥责她们总是给自己添麻烦(已经换了好几套衣服了),就把晓晓拉开,不准她们接水。

周周觉得外婆阻碍了她们,打了外婆。

周周平时是很少打别人的,除非别人侵犯了她。

我安抚好周周后,带着她俩来到厕所,示范如何接水就不会弄湿衣服,她们小心翼翼地接了水,并没有弄湿衣服,然后小心翼翼地端到客厅,找了两块小抹布开始抹风扇。

我又示范如何拧抹布,强调要把抹布拧干,不滴水了才可以开始抹,不然会弄得到处是水。

孩子们非常专注地拧抹布、抹风扇,抹完风扇又把家里所有家具器具都抹了一遍!

她们一趟一趟拧抹布,爬到凳子上抹门,蹲下来抹沙发,钻到茶几下面抹,是那么专注,那么开心!

孩子们拧抹布拧得不那么利索,弄得客厅地板上到处是水,但最后她们自己拿拖把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

这是周周第一次抹桌子,我从头至尾拍摄下来了,事后外婆看了开心得不得了,说没想到她们抹桌子那么专注!

当然外婆也意识到自己的简单粗暴了。

我们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我们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的种种行为,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把饭洒得到处都是,难得收拾饭桌地板;

孩子出门想自己走,我们嫌他太慢,怕耽误我们的宝贵时间,不如扛在身上省事;

孩子想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嫌他太慢又穿不好,还不如直接给他穿上;

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弄脏弄湿衣服,给我们增加洗衣服换衣服的负担;

孩子想要洗碗,我们会担心他们洗不干净,还可能打破碗,到头来还要我们重新洗……有谁是第一次做事就能做得很好的?

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当我们抱怨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愿自己走路、长大了什么都不想干又懒惰又自私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们还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阻止孩子。

有一次周周在爬杆,爬到很高的地方,已经高过我的头,旁边的露露爸爸善意地提醒我“别让孩子爬那么高,小心摔下来”。

我说没关系的,我在旁边保护着呢,再说孩子有保护自己的本能的。

象露露爸爸这样的家长多如牛毛,尤其是一些老人,唯恐孩子磕着碰着,孩子跑快一点,家长大喊“慢一点,会摔跤”,孩子站高一点,家长会说“那样危险”,孩子看见条毛毛虫想摸摸,家长吓唬孩子“毛毛虫咬人”......这样阻止孩子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以为周边处处危机,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孩子其实是最勤奋、最好学的,他们愿意尝试所有的事情,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阻碍了他们尝试的行为,剥夺了他们尝试和练习的机会。

不要让孩子“止哭”

周周在小区花园排队等秋千,秋千是一位10岁左右的男孩在玩。

周周等了好一会,见男孩没有下来的意思,有些着急,问道:

“哥哥,你还玩多久啊?

”哥哥说:

“我还要玩很久很久。

”周周急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我想荡秋千了。

”哥哥不理她,继续自顾自地玩。

周周见哥哥根本不理会自己,实在憋不住了,哭出声来:

“我要玩秋千,妈妈,我要玩秋千!

”我安慰她说:

“你再耐心等等吧,哥哥这么大了,知道公共的玩具要轮流玩的,待会会让给你玩的。

”没想到哥哥大声接茬:

“我要还要玩很久很久,不让给你玩!

这下炸了锅了,周周大哭起来,泪水决堤而下,满脸的委屈和愤懑,边哭边喊:

“我要荡秋千,我要荡秋千!

”我蹲下来把周周揽在怀里,轻轻拍她的背,柔声说说:

“周周今天排队了,等了这么久,真耐心!

等了这么久哥哥还不让给你很难过是不是?

”周周点点头。

我接着说:

“哥哥霸着玩具不和别人轮流玩,哥哥做得不对。

要不我们再跟哥哥商量商量?

周周再次哽咽着问哥哥:

“哥哥,给我玩一下好不好”哥哥仍然说:

“我还要玩很久。

”周周彻底绝望,哭声震天!

旁边一位家长看不下去了,让自己的孩子把秋千让了出来,笑着对周周说:

“小朋友到这边来荡吧,别哭了,哭了就不乖了。

”我笑着说:

“没关系的,可以哭。

”家长很惊讶地看着我:

“啊?

让她哭啊,你可真耐心。

”我点点头:

“是的,让她哭。

”家长不解地走了。

哭是孩子表达内心需要、宣泄情绪的方式,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饿了、困了、害怕了、不舒服了、要妈妈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会用哭来表达。

再大一些,会说话了,生理需要如渴了饿了不舒服等会用“说“的方式表达,而内心的情绪如愤怒、伤心、害怕、委屈、生气还是用哭来表达和宣泄的。

我们成人伤心、愤怒的时候不也流眼泪吗?

如果这时你的亲人无比理智地对你来一句“不许哭,爱哭就是你这号没用的人”,你会不会想揍他?

纵然心中有千言万语,你还会不会找他诉说?

孩子有哭的权利,一直以来我都不阻止孩子的哭。

因为我自己曾经被深深的伤害过。

还记得小时候,弟弟最喜欢抢我的零食,那时候一年到头难得吃几次零食,每次拿到零食后,我都有些舍不得吃,想留着慢慢地品尝。

而几乎每次弟弟都会迅速把自己那份吃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抢走我手中那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塞到嘴里,狼吞虎咽下去。

等我反应过来,零食已经到了他的肚里。

我愤懑极了,怒吼着向他扑过去,恨不得把他揍瘪!

打架弟弟不是我的对手,三下两下就败下阵来。

打完后我仍然怒火中烧,会足足哭上半个小时!

大人们很不解,说你都打赢了,还哭什么?

大人们是不懂我的,虽然我打赢了,可我的零食却回不来了,这本来是属于我的那一份啊,被夺走了还不能哭吗?

这种大人的不理解让我更加委屈!

那种愤懑、委屈的心理至今记忆犹新!

和成人一样,孩子的情绪是需要宣泄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

童年的我是多么希望大人能和我共情啊,如果大人能给我一个温暖的怀抱,然后在我耳边轻轻的说:

“零食被弟弟吃了你很难过、很气愤是吗?

弟弟这样做不对,妈妈(爸爸)要批评他。

”我会多么感激,会把他奉为“知音”呀!

一句生硬的“还哭什么”让我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委屈和愤懑!

不良的情绪不及时宣泄掉会憋坏人的,哭就是最好的宣泄情绪的方式。

尤其是孩子,不会写日记,不会找朋友诉说,不会其他任何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只有哭是最简单直接的,哭完了就平静了。

所以不要给孩子“止哭”,而要弄清楚孩子哭的原因并去除,大一点的孩子要和他产生共情,接纳他的情绪。

孩子的不良情绪宣泄掉了,自然就不会哭了。

当然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可以不予回应,但前提是你彻底读懂了孩子,确定他是在要挟。

孩子伤害了小动物怎么办

严寒中狗狗从湖中叼回牛奶交给小主人(牛奶在狗狗嘴里哦)

从公园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对母子。

孩子约两岁左右,手里抱着一只小白兔。

抱着抱着,不知觉得哪儿不妥,一只手拧着小白兔的耳朵,把小白兔提了起来继续朝前走。

孩子个子矮,小白兔的双腿在地上拖着,非常痛苦!

小白兔弱小的身子挣扎了几下,无力的放弃了,对于它来说,孩子可是个庞然大物!

那一刹那我鼻子一酸,这也是一条生命啊,一条知道疼痛的生命!

我将目光投向孩子的妈妈,期望她能制止孩子的行为。

可是这位妈妈满面笑容地看着这一幕,仿佛儿子干的是一件很好的事,一件值得赞许的事!

这一刻,我怒了,真想上前教训一下这位妈妈!

但是最终还是忍住了:

她又不认识我,我凭什么去教训她!

弄不好碰一鼻子灰呢。

周周也看到了这一幕,我不忍再看,带着周周赶紧离开了。

周周感叹了一句:

“妈妈,小白兔好可怜啊!

周周的感慨让我很欣慰,我问道:

“你觉得小朋友那样对小白兔好吗,为什么?

周周不假思索地说:

“不好,那样拖着走很难受。

我接着问:

“要是你,会怎么办呢?

周周想了一下说:

“我会抱着它走。

3岁孩子都懂的,一个成年人居然不懂!

回到家后,那只小白兔小小的挣扎的身影久久在我脑海中回想,我有些懊悔,为什么当时不能鼓起勇气,和那位妈妈沟通一下!

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是对世间万物都具有悲悯之心的。

这件事情貌似只是不经意地虐待小动物,其实蕴含的东西太多了!

无独有偶,昨日在公园湖边我又看到了类似的一幕:

一个约12岁左右的小姑娘领着一只大狗,小女孩把没开装的一盒牛奶扔到湖中,大狗赶紧冲进湖水里,朝着牛奶游过去,叼住牛奶游回来,把牛奶送到小女孩手中。

很多人围观,并为这狗狗的聪明叫好!

小女孩见这么多人叫好,暗自得意,一遍又一遍把牛奶扔到湖中,让狗狗一遍又一遍游到水里去“捡”回来!

当天的温度是0—5°

,寒风刺骨,行人都穿着棉袄。

可怜的狗狗不知主人是捉弄它,一遍又一遍义无反顾地跳到冷水里,把牛奶叼上来!

看着狗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女孩视若不见,脸上得意的表情分明是在炫耀:

我是多么能干啊,把狗狗调教得这么好!

我无意谴责这些孩子,我想他们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都是善良的、心中有爱的,偶尔捉弄小动物也是因为不懂,并无太多恶意。

我还记得我年幼无知的时候,曾经把蚂蚁撕成好几截,曾经把小狗扔到池塘,看着它落水的狼狈样子哈哈大笑......我只是在思考:

倘若父母不及时引导,这些孩子长大了以后很有可能变得冷漠而狠心,不善待父母亲人,甚至制造残暴事件。

到那时,他们的家长捶胸顿足之余可曾想到,这一切是从虐待小动物那一刻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呢?

哲学家康德说:

“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

”一些社会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对动物残忍的人,成年后犯罪几率高。

因暴力行为而入狱的人有25%承认曾虐待动物,而在不是因暴力行为而入狱的人中,这一比例是5%,在未犯罪的人中则是0%(数据来源于《虐待动物与人类间暴力行为》Suzanneonboy-Hill博士200402)。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捏死小鸡、弄死金鱼、踩死蚂蚁,有的家长会及时引导,但有的家长并没引起重视,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甚至认为不就是只小动物嘛,死了再买一只就是.....

人的健全人格形成在6岁以前的幼儿时期。

如果在童年时期孩子没有让感受到“爱”,有可能就失去了“爱”的这种能力。

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及时调整,就容易形成人格偏离。

6岁以前的孩子,偶尔捉弄小动物或者伤害到小动物,就如拖小白兔这个孩子,以及我原来亲眼看见一位2岁的孩子捏死一只小鸡,这些都不是恶意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小动物的伤害.周周曾经养过一只鸭子(前文提到过,名叫黄毛),刚买回来她爱不释手,抓住小鸭子的脖子,没轻没重的,差点把小鸭子掐死!

我以小鸭子的口吻对周周说:

“周周姐姐,我是小鸭子,你把我弄疼了,哎呦...不过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可以轻一点吗?

还有,我不喜欢掐住脖子,那样让我透不过气,我喜欢被抱着。

”周周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妥,轻轻地抱住小鸭子。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出现伤害小动物的行为,家长只需稍作引导,就能把孩子拉回正常的轨道。

而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出现虐待动物行为的,家长就得好好了解一下其心理,必要时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几点建议:

1、告诉孩子小动物是有生命的,它们也知道疼,也知道伤心,就如同宝宝被人打一样的感觉;

2、孩子不小心弄死小动物了,家长千万不要持“再买一只就是”的想法,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

3、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你的打骂实际就是在给孩子示范“什么是虐待”,又怎么能说服孩子不虐待小动物?

4、不要过于紧张,孩子一般是没有恶意的,过于紧张会给孩子压力,觉得自己是“坏人”;

5、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护小动物的典范。

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吗

周周一岁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小手笨拙地握着勺子,撒得到处都是,衣服总是油渍斑斑,有一次,外婆担心饭凉了,想快点喂完,遭到她的强烈反抗,一定要自己吃完才满意地下地走了。

大约一岁八个月的时候,她自己穿鞋,一只已经穿好了,另一只穿了很久却怎么也穿不进去,她小脸憋得通红大哭起来,我走过去说:

“妈妈告诉你怎么穿。

”便帮她把鞋穿上了,这一下她哭得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说:

“不要妈妈穿,自己穿。

”还愤怒地把鞋蹭了出来!

我马上意识到自己这样处理不对,赶紧退到一旁静静地等,看她怎么解决。

她还是哭,一边哭一边使劲穿鞋,穿了好一阵,终于穿上了,她大喊:

“(我)自己穿好了!

”破涕为笑,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小脸儿却笑得象绽放的小花!

笑意里充满得意、自豪、和满足!

一位网友曾经给我留言咨询过类似的问题:

今天领雨涵去早教中心上课的时候,幽幽老师拿出有七八张大图片。

有太阳,金星,天王星,地球,月球等。

首先老师说出每个图片的名称,之后叫每个小朋友指出相应的图片(缎练宝宝的记忆力)。

叫到王雨涵的时候,老师让指出地球,雨涵找了一会没有找到。

老师给予了提示后并等待了一会,可雨涵还是没有找到。

后来老师直接拿起来告诉雨涵说:

“这个是地球啊。

你来摸摸它”。

等雨涵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发现她撇着小嘴就要哭出来了,不过硬憋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我抱起了宝宝安慰一小会。

过了一会又像以前一样和老师一起走红线、一起玩游戏了。

也有其他宝宝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不过那些宝宝没觉得怎么样,一样笑哈哈。

为什么我的宝宝会有这种反应呢?

难道是她的自尊心还是太要强,或是因为我生活中无形地给她什么影响了?

这个事例其实和周周穿鞋的事例一样,尽管老师给她时间了,但还是不够,因为孩子在意的是“寻找”的过程,她在意是自己经过努力寻找而找到目标,而非老师直接告诉她,老师这么做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的压制和否定,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她的哭泣是她内心的力量在遭遇压制时作出的反抗。

蒙台梭利说,不必要的帮助对孩子就是压制。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想要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哪怕这个过程历尽千辛万苦!

但是为何很多孩子不去尝试、不去探索了呢,就是因为大人提供不必要的帮助过多,孩子已经依赖于成人的帮助,不去自己思考了!

孩子的视角:

成人的帮助让她有种挫败感,等于大人在对他说:

你不行,我帮你。

她并不会认为你在帮助,在她看来是不信任,是轻视。

只有通过自己一次次错误和失败解决问题后,才能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

这比成人对她泛泛地说“你真棒”要有用得多。

成人帮助的三个不利:

1、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用;

2、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懒于思考、懒于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凡事向大人寻求帮助,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独立,依赖成人。

遇到困难就退缩。

我们该这么做:

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帮助。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干涉,先在旁边观察,静静等待,看孩子是怎么解决的。

如果孩子哭闹,这是正常的,说明孩子想自己解决而不是放弃。

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轻轻地和孩子说,这个有些难,但妈妈觉得你能行的。

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失败,正是一次一次的错误让孩子从中总结出正确的办法。

记住:

你觉得是“帮助”,对孩子而言却是“剥夺”。

有妈妈问到如何做到全家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我的建议是:

1、保持良好的沟通,说服全家人认可我的教育方式;

2、对于老人,先肯定老人带孩子的功劳以及他们对于养育方面的丰富经验,然后再不失时机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找几本易懂、实用的育儿书籍给家人看。

4、家人有微小的进步或转变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肯定。

每个孩子曾经都是天才

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出生时都是带着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到人间的,我们把每个孩子称作天才一点都不为过,我们来看看周周的想象和创意:

某天晚上,周周和我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突然周周指着窗外大喊:

“那里有眨眼睛的飞机!

”我循着她的角度望去,天空中果然有一架飞机飞过,飞机上的灯一闪一闪的,不正像在眨眼睛吗?

一天晚上在小区花园荡秋千,秋千荡得很高的时候,眼看就要碰到最近的大樟树的树叶,周周说:

“我好像要摘到树叶了。

”接着来了一句更惊人的:

“我好像要摘到星星了!

”天哪,这不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一天,周周画了一幅画,画的中间有一个小孩,小孩头顶是一个大大的太阳,太阳的鼻子嘴巴眼睛俱全,笑眯眯的,太阳的光芒(圆圈旁的一根根细线)紧紧贴着小孩的手。

周周是这么描述她的画的:

一个小朋友在公园玩,他迷路了,他去找太阳公公帮助。

太阳公公说:

“牵着我的手,我带你去找警察叔叔。

”太阳公公牵着小朋友的手,这也只有孩子才能想出来!

把小伞撑开,搬一把小板凳坐在撑开的伞上,口中发出“呜呜”的声音,说是开飞船!

中秋节,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幽蓝的夜空中,月亮在树梢上挂着,又圆又亮。

此情此景引得周周“诗兴”大发,出口成章:

  

  月亮  

  月亮升起来了

  小树和她做朋友

  房子也和她做朋友

  一不小心

  月亮掉到池塘里了

  月亮大声喊

  救命啊,救命啊

  小树救起了月亮

  ------月亮弄得脏兮兮的了!

这样的创意还有很多,您家的孩子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孩子就是天生的诗人、画家、发明家,他们有着数不尽的奇思妙想,很多想法让我们成人瞠目结舌却又堪称绝妙!

与孩子的创新能力相反的是,成人的创新能力低下。

周周爸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研发人员,有一次谈到创新时大发感慨,说身边的同事包括他自己要设计个什么方案的话,必须找参考,不参考就想不出来。

我也是这样,要写个什么东西,习惯性地想找范本,好像没有范本就写不出来。

对此,我们这一代受应试教育长大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吧。

我想我们曾经也应该是天才,也有非凡的创造力,那么是什么扼杀了我们的天才?

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不难找到答案,是教育!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这样灌输:

要听话,不淘气,好好读书,考出好成绩。

学校、家长、社会评判我们的标准是:

成绩好+听话=好孩子,全然不会注意到我们有什么兴趣爱好,更不允许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独立见解。

孔子他老人家在几千年前就悟到的“因材施教”基本没有被现行的教育采纳,千篇一律地学语文、数学、物理、政治、化学等等,丝毫不管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

到目前为止,我真正用到的知识很少是在学校学到的,而各方面能力就更不是在学校培养的。

相反,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学校,磨练了我的意志,学会了与各种人相处以及解决各种问题。

下面是两位“差生”的转变,或许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东方早报2006年9月份报道过一位叫王楠子的少年,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

报道称,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

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

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

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也曾报道过一位叫牛培行的少年,年仅16岁已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

从12岁第一项发明至今已有多项发明获得省市、国家发明创新比赛大奖,并被国内企业及美国投资公司看中,签订购买和投产意向书。

而牛培行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小学三年级以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校几百名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