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预案评审修订制度精华6.docx
《应急救援预案评审修订制度精华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救援预案评审修订制度精华6.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急救援预案评审修订制度精华6
应急救援预案评审修订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
3职责
完成应急预案文件修订工作。
4内容
4.1应急预案的编制
4.1.1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4.1.2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4.1.3结合公司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4.1.4结合公司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4.1.5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4.1.6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4.1.7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公司、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4.1.8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4.1.9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4.2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以下简称导则),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4.3应急预案体系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4.3.1针对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事故类型,编制公司的综合应急预案,包括本公司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4.3.2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4.3.2.1专项预案包括:
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4.3.2.2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4.3.3对于重点岗位可能造成的伤害(高处坠落、触电、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等),制定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4.3.4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4.3.5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
附件信息应当经常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
4.4应急预案的评审
4.4.1评审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
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应急预案评审工作。
应急预案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
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4.4.2形式评审。
依据《导则》和有关规范,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编制程序。
4.4.3要素评审。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为细化评审,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
评审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评审表中所列要素的内容进行对照,判断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指出存在问题及不足。
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
4.4.3.1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
包括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
关键要素必须符合公司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
4.4.3.2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简写或省略的内容。
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要素。
4.4.4评审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4.4.4.1评审准备。
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成员包括公司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涉及单位负责人及技术人员。
4.4.4.2组织评审。
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讨论并提出会议评审意见。
现场处置方案的评审,采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4.4.4.3修订完善。
应急预案编制组织者应认真组织分析研究评审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4.4.4.4批准印发。
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符合要求的,由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签发。
4.5应急预案的备案
4.5.1公司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并提交以下材料:
4.5.1.1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4.5.1.2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
4.5.1.3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4.5.2公司应当向接受备案的上级部门,领取备案登记证明。
4.6应急预案的实施
4.6.1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4.6.2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
4.6.3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置明显的标志。
4.6.4在制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时,同时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4.6.5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4.6.6应急预案每三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
4.6.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4.6.7.1因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
4.6.7.2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4.6.7.3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4.6.7.4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4.6.7.5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4.6.7.6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要求修订的;
4.6.7.7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4.6.8及时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4.6.9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各单位必须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4.6.10若发生事故,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5相关文件
无
6附档
无
应急预案评审修订制度
1.目的
及时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操作性;实现生产单位应急预案与相关单位应急预案衔接;增强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预案的充分性和应急设备的保障能力及应急人员的操作能力。
2.使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评审的基本要求、方法、内容及程序,适用于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评审工作。
3.职责
3.1经理
负责组织应急预案的评审工作;负责签发经评审或论证并符合要求的应急预案。
3.2安全生产管理科
3.2.1负责各种《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更新;
3.2.2协助组织应急预案的评审工作;
3.2.3督促检查各物资供应站应急预案的实施、演练和准备情况,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审;
3.2.4负责组织事故原因调查和分析;
3.2.5负责应急演练的策划和实施;
3.2.6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评审工作,
3.2.7运输经营科、车辆技术科、综合办公室、财务科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评审工作;
3.2.8负责对员工的自我防护技能教育和应急处置培训工作;
3.2.9定期对应急预案评价人员、应急救援队员进行训练和培训;
3.2.10对事故现场救援效果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
4工作程序
4.1评审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分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方式简单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
4.1.1形式评审
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形式、语言文字和制定过程等内容进行审查。
形式评审的重点是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4.1.2要素评审
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从符合性、适用性、针对性、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要素评审包括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
4.1.2.1关键要素
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这些要素内容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时的关键环节。
如信息报告与处置,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等要素。
4.1.2.2一般要素
应急预案要素中简写或可省略的内容。
这些要素内容不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时的关键环节,而是预案构成的基本要素,如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
4.2评审程序
4.2.1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
应在广泛自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审查。
会议评审规模和参加人员根据应急预案涉及范围和重要程度确定。
4.2.2评审准备
应急预案评审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成立应急预案评审组,落实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
通知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具体评审时间;
将被评审的应急预案在评审前送达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
4.2.3会议评审
会议评审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评审工作由经理或者安全生产科科长主持;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或部门向评审人员介绍应急预案编制或修订情况;
评审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讨论,提出会议评审意见;
应急预案评审组根据会议讨论情况,提出会议评审意见;
讨论通过会议评审意见,参加会议评审人员签字。
4.2.4安全生产管理科应采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必要时就邀请当地政府安监部门、消防部门、运管局等参加。
4.2.5修订完善及意见处理
4.2.5.1认真分析研究评审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4.2.5.2评审组组长负责对各位评审人员的意见进行协调和归纳,综合提出预案评审的结论性意见。
4.2.5.3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合格项进行分析研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或完善。
4.2.5.4反馈意见要求重新评审的,安全管理科应组织有关科室按照要求重新进行评审。
4.2.6批准印发
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后,由经理签发。
4.3评审要求
4.3.1应急预案编制后由经理或安全生产管理科组织人员对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论证。
4.3.2应急预案应符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17号令)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09)73号)的要求。
4.3.3应急预案编制涉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者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应当征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同意,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附有评审人员名单。
4.3.4评审原则
应急预案评审应遵循以下原则:
a)实事求是、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实际;
b)对照相关标准,发现预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c)依靠专家、综合评定,及时补充完善应急预案。
4.3.5评审依据
应急预案评审应依据以下文件,并考虑单位实际;
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及有关方针、政策和文件;
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本行业有关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
可能存在事故风险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
4.3.6评审人员
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有以下人员参加
熟悉并掌握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
熟悉并掌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应急知识;
熟悉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工艺流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4.3.7评审要点
应急预案评审应包括以下内容:
符合性:
应急预案的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适用性:
应急预案的内容及要求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完整性:
应急预案的要素是否符合本指南评审表现规定的要素;
针对性:
应急预案是否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部位;
科学性:
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预防预警、信息报送、响应程序和处置方案是否合理;
规范性:
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等是否简洁明了,便于阅读和理解;
衔接性: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以及其他部门或单位预案是否衔接。
4.3.8应急预案评审应考虑下列信息:
紧急情况响应和应急演练的结果;
外部应急经验:
设备、设施或流程的变化情况。
4.3.9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注重下列事项:
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基本要素的完整性;
预防措施的针对性;
组织体系的科学性;
响应程序的操作性;
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
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
4.3.10应急预案评审应明确下列内容:
应急预案评审的频率;
应急预案评审的频率;
应急演练的方法;
应急演练的方法;
应急演练的频率。
4.4培训
4.4.1培训、训练及演习应针对应急队伍和全体员工进行;
4.4.2安全生产管理科应定期对应急演练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应急的方法;
4.4.3安全生产管理科在每年三月份制定公司《应急演练计划》,并下达给相关科室、各物资供应站。
各物资供应站根据各站实际要求,确定各自的演练内容,应急演练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4.4.4在进行应急演练前,演练部门要制定演习方案、演习方式、制定演习效果评价人员、安排相关的后勤工作;
4.4.6应急演练应包括下列事项:
学习时间、目标和演习范围;
演习方案和演习方式;
演习现场流程;
指定演习效果评价人员
安排相关的后勤工作;
编写书面报告;
演习人员进行自我评估;
针对不足及时制定改正措施并保证实施。
4.4.7进行大型应急预案演练时,经理及各科室负责人、应急救援队员都要参加,进入现场观摩;
4.4.8应急预案演练应检验和评价下列效果:
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充分性;
参与人员的反应能力与处理能力;
应急预案的操作性;
应急设备的充分性、可用性与有效性;
应急预案的组织协调性;
外部机构相应的及时性;
应急预案的经济性及有效性;
4.4.9应急演练结束后,演练单位要在30日内,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编写书面报告,演习人员要进行自我评估,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形成《应急演练总结报告》,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存档备查。
4.4.10预案回顾
安全生产管理科根据演练结果每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回顾和评审,应急预案回顾应包括下列事项:
邀请上级单位参观和巡查先插;
向上级单位提供现场布置图;
与上级单位沟通并介绍应急准备有关事宜;
向消防和上级单位提供相关信息;
实施联合演习;
5相关文件
5.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5.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09】73号《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5.3《事故应急预案》
6相关记录
6.1《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6.2《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6.3《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6.4《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6.5《应急预案附件要素评审表》
6.6《应急预案评审意见》
6.7《应急演练计划》
6.8《应急演练总结报告》
以上记录由安全生产管理科保存5年以上。
应急预案评审、修订制度
为了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本指南。
1、评审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
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的应急预案评审工作。
应急预案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
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1.1形式评审。
依据《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编制程序。
应急预案形式评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件1。
1.2要素评审。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为细化评审,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
评审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评审表中所列要素的内容进行对照,判断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指出存在问题及不足。
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
应急预案要素评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件2、附件3、附件4、附件5。
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
这些要素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
关键要素必须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
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简写或省略的内容。
这些要素不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要素。
2、评审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2.1、评审准备。
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落实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将应急预案及有关资料在评审前送达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
2.2、组织评审。
评审工作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主持,参加应急预案评审人员应符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要求。
生产经营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以采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必要时应邀请相关主管部门或安全管理人员参加。
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讨论并提出会议评审意见。
2.3、修订完善。
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分析研究评审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评审意见要求重新组织评审的,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重新进行评审。
2.4、批准印发。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符合要求的,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
3、评审要点
应急预案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结合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实际,按照《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评审。
3.1、合法性。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及有关部门和上级单位规范性文件要求。
3.2、完整性。
具备《导则》所规定的各项要素。
3.3、针对性。
紧密结合本单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3.4、实用性。
切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相适应。
3.5、科学性。
组织体系、信息报送和处置方案等内容科学合理。
3.6、操作性。
应急响应程序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切实可行。
3.7、衔接性。
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体系,并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评审工作可参照本指南。
附件:
1.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2.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3.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4.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5.应急预案附件要素评审表
附件1
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意见
封面
应急预案版本号、应急预案名称、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发布日期等内容。
批准页
1.对应急预案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2.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或单位盖章。
1.页码标注准确(预案简单时目录可省略)。
2.层次清晰,编号和标题编排合理。
正文
1.文字通顺、语言精炼、通俗易懂。
2.结构层次清晰,内容格式规范。
3.图表、文字清楚,编排合理(名称、顺序、大小等)。
4.无错别字,同类文字的字体、字号统一。
附件
1.附件项目齐全,编排有序合理。
2.多个附件应标明附件的对应序号。
3.需要时,附件可以独立装订。
编制过程
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2.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
3.针对危险源和事故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掌握可利用的社会应急资源情况。
5.制定相关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建立应急预案体系。
6.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并对意见及采纳情况进行记录。
7.必要时与相关专业应急救援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8.应急预案经过评审或论证。
9.重新修订后评审的,一并注明。
附件2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意见
总则
编制目的
目的明确,简明扼要。
编制依据
1.引用的法规标准合法有效。
2.明确相衔接的上级预案,不得越级引用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体系*
1.能够清晰表述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应急预案组成和衔接关系(推荐使用图表)。
2.能够覆盖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应急工作
原则
1.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
2.结合本单位应急工作实际。
适用范围*
范围明确,适用的事故类型和响应级别合理。
危险性
分析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1.明确有关设施、装置、设备以及重要目标场所的布局等情况。
2.需要各方应急力量(包括外部应急力量)事先熟悉的有关基本情况和内容。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1.能够客观分析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危险程度。
2.能够客观分析可能引发事故的诱因、影响范围及后果。
组织机构及职责*
应急组织
体系
1.能够清晰描述本单位的应急组织体系(推荐使用图表)。
2.明确应急组织成员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工作职责。
指挥机构及职责
1.清晰表述本单位应急指挥体系。
2.应急指挥部门职责明确。
3.各应急救援小组设置合理,应急工作明确。
预防与预警
危险源管理
1.明确技术性预防和管理措施。
2.明确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预警行动
1.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内容和流程。
2.预警级别与采取的预警措施科学合理。
信息报告
与处置*
1.明确本单位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
2.明确本单位内部信息报告的方式、要求与处置流程。
3.明确事故信息上报的部门、通信方式和内容时限。
4.明确向事故相关单位通告、报警的方式和内容。
5.明确向有关单位发出请求支援的方式和内容。
6.明确与外界新闻舆论信息沟通的责任人以及具体方式。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意见
应急
响应
响应分级*
1.分级清晰,且与上级应急预案响应分级衔接。
2.能够体现事故紧急和危害程度。
3.明确紧急情况下应急响应决策的原则。
响应程序*
1.立足于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事故损失。
2.明确救援过程中各专项应急功能的实施程序。
3.明确扩大应急的基本条件及原则。
4.能够辅以图表直观表述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结束
1.明确应急救援行动结束的条件和相关后续事宜。
2.明确发布应急终止命令的组织机构和程序。
3.明确事故应急救援结束后负责工作总结部门。
后期处置
1.明确事故发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