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doc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①对教师工作有促进作用
②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③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④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勤学、慎独、内省、兼听、自律
①坚持知行统一
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③努力做到慎独
④学习先进人物
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由此而来。
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惟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苏格拉底:
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
把人分成三种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
教育思想著作《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洛克的“白板说”。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志。
杜威:
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大致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发展阶段。
各个发展阶段的教育有什么特征?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段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的特征
(1)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如自然、地理、物理、历史等,提高了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
(2)重视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主张教学应考虑儿童的兴趣,反对体罚;
(3)教育走向人性化、人文化、世俗化;
(4)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3、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对教育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征: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学校何时产生?
奴隶社会时期。
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主体确定
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措施
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标志: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布
190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执行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的标志。
文艺:
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①教育者:
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制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②受教育者:
即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③教育影响:
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即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
关系:
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
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体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整个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就是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⑴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⑵教育与生产力: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⑶教育与科学技术:
①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动力作用、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科学技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师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②教育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物质文化——环境设施、精神文化——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②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文化选择,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变,又有质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指有机体的各种系统包括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哦等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
二是心理发展——指认知、意向两方面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①内发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发展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遗传决定论)、弗洛伊德(人的本性)、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
②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代表人物——洛克白板说华生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因而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选择、填空)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总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不平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心理机能与生理技能之间。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表现在性别的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不仅受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它还受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近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②环境——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发展,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作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③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体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特殊发展的功能;对个体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④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虚妄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对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其所期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①个人本位论:
指出在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
夸美纽斯(自然教育诸原则)、卢梭“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