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4090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Word格式.docx

”一个“挤”字也道出写的必要性。

可练笔似乎也成了“一种负担”,总没法让练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你看新修订课标的教学建议里明文规定:

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这样看来,阅读教学中是一定要有写这个环节的。

我常常在集体备课或各种听课时跟我们那儿的老师说,你的课上如果没有写这个环节就不算是优质课。

一年级把写挤进来,可以写写字,练练字。

二年级把写挤进来,除了练字,还可以写简单的词句。

中高年级把写挤进来,可以写各种形式的小练笔。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用好课文,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读与写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既能把原文读进去,又能把小练笔写出来,这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练笔呢?

让我们先从名师课堂着手,探寻课堂练笔之妙:

[课例1]下面看一个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新型玻璃》中的一个读写结合教学片断:

师:

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注:

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作记号。

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

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

对。

接着读吧。

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

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

(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

写什么呢?

(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

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

(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

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

(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

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自述”)

于老师巧妙地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之中,这里的“读写结合”就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再看,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不少选手采用了读写结合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香港吴霭筠的《星月》,这是二年级的教材,他让孩子们观察图画,根据画面描述星月的表情;

写星月很“尴尬”时让孩子们表演尴尬,老师示范尴尬,然后根据画面写出星月尴尬时双手头身子怎么样的。

再如皮涛老师在《中彩那天》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本环节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

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进一步领悟父亲的抉择之难。

教学片断:

父亲曾经试图擦去K字,留下这辆车,但是最终还是把这车给(生:

还给库伯了),还给了库伯,对吧?

咱们可以想象,他当时呀,是多么地困惑、矛盾、为难哪!

对吧?

我们从这一个“擦”字,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为难。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在擦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

脸上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呢?

咱们都不得而知,对吧?

咱们现在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写一写父亲擦去K字时的情景。

父亲自己一个人呆在屋里,看着两张彩票,他表情怎么样?

动作怎么样呢?

大家在小练笔上试着写一写。

老师们,你看,一节成功的阅读课,决不能仅仅“君子动口不动手”,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写”。

可是,有的学生即使“积蓄”了很多东西也“吐”不出来。

所以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文本资源,研究教材中可用、好用的读写结合的“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重拳出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那么,怎样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呢?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鹤岗教师博客X6Lb_d_O

一、确立合适的读写结合点:

很多老师在指导读写结合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手,对于读写结合缺少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学阶段各年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一年级的读写结合训练应以字词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一句“四素”俱全的写话训练;

同时应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写话的素材,与看图识字学文相结合进行说话训练,为“写”铺垫。

有梯度地先设计“两素句”(人称、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

二年级应以词句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

二年级应该掌握的句形:

把字句,被字句,感叹句,拟人句,描写句,简单的排比句等。

三年级应以句群为重点,从段入手,侧重句群和构段训练;

三年级要掌握的句群结构:

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等。

四年级要以段落为重点,从篇入手,侧重行文顺序和写景、叙事方法的训练;

四年级要掌握的行文顺序:

总分总、概括+具体、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

五年级要以段落为重点,从篇章入手,侧重构篇训练和写人、叙事方法的训练。

六年级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能力为重点,进行综合训练。

明确了小学阶段各年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我们再来结合阅读课文的特点来寻找合适的读写结合点。

那么,读写结合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呢?

(一)情感上的结合。

要让读写结合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文本世界与儿童世界一定要贯通。

阅读教学中巧妙而合理的设计会使学生入情入境,在阅读中深刻地体验到某种情感,产生共鸣,或回忆起相关的生活经历,或引发思考,从而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即《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情动而辞发”。

此时的写就不再是一种模仿和学习,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心灵的震动,是精神的升华。

案例1:

乔深远老师在参加省赛课时执教的《卖木雕的少年》有这样一个片段:

在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少年问题:

为什么找一模一样的小象墩送给我?

之后,

师说:

刚才同学们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还有个问题值得细细揣摩,他是怎样得到这样的一模一样的小象墩,又怎样从如织的游人中找到我的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拿起笔想一想,猜一猜。

音乐起课件出示小练笔:

看着我遗憾的离开摊点,少年

终于少年将这个沉甸甸的小象墩送到我手里。

当学生被文本中的少年感动时,学生换位移情,想象极为丰富:

有学生说,“少年可能很快找到当地最厉害的雕刻大师,请求他做一个和我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少年可能连饭也顾不上吃,发动小伙伴寻找和我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小象墩,找到小象墩后,少年大海捞针一般,在如织的人群中寻找我。

”此时的读写结合于无声中丰厚着学生的感情世界,拓展着学生的思维空间。

案例2:

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堪称经典,有一个读写片段是这样的:

在老师动情的描述里老师依次擦去板书直到黑板上只剩“钟声”二字,此时(响起有钟声的背景音乐)一声,一声,又是一声,(板书:

每响起一声钟声,在“钟声”下面划一条波浪线)师又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渲染情景: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拿出笔,找一处空白的地方,顺着“张继啊,张继,”往下写。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充分地感受着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忧愁。

(二)表达方法上的结合。

 表达方法涵盖的内容很广,如遣词造句之精妙、组织语言之独到、布局谋篇之新颖等都属此范畴。

读写的结合点可以在开头和结尾、精彩句式、特色的段落、在思路章法处。

一篇文章不可能涵盖读写结合的各领域,具体的课文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也就不同。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阅读中理清层次,在阅读中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潜心会文,了解、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文为我用,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

1、结合点在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的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

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千变万化,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写景,或描景,或举例,或用典……,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点拨,使学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四篇课文的结尾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13.钓鱼的启示》: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落花生》: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说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6.珍珠鸟》: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特别是前三个结尾,几乎是异曲而同功的,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互换的练习,并引导他们在习作中也学着这样去结尾。

2、结合点在精彩句式。

每一个句子都有它本身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这个特点如果对学生学习来讲特别重要就要教给孩子,如果这样学习,就是学语文,就是孩子在学习表达,就是孩子在发展智能。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

尤其是低年级。

今年暑假有幸听到天津南开实验学校李卫东老师介绍《日月潭》的教学: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李老师主要抓住第三句话进行教学。

老师先出示日月潭的全景图,再让学生口头描述图景,然后对照课本了解这样的图景是怎样表达的。

学生最后学会了用一句话表达三个意思:

我们的校园教学楼整洁,花坛美丽,走道笔直。

低段的学习,词句非常重要,篇要不要。

也要。

知道写了日月潭的什么,就行了。

低段词句的教学要扎扎实实,高段也还是要重视词句教学的,如:

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一课,抓住一个慢镜头和一个快镜头的教学,大家还记忆犹新吧。

3、结合点在特色段落

文章是段落的组合。

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

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从三年级阅读教学开始,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

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我们的民族小学》

我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时,学生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读到第三段(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我让学生一起来发现这段话的密码,这段话共四句话,总分式,同时还运用比较的手法,很有条理。

接着我再让学生说说哪种水果最好吃,说3、4句话,用上这种句式,说清怎么好吃的,然后写下来。

有个孩子写:

今天逢集,妈妈买了我最爱吃的葡萄,葡萄真甜啊!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我吃了一个又剥另一个,正好邻居家的小弟弟来了,他吃了一个还不满足,竟把盛葡萄的盘子拉到身边想要吃个够。

他这样写,大家是不是也觉得想尝尝了。

案例2《穷人》

这个案例是我在烟台名师网上搜集材料的时候有幸找到的,很喜欢。

文章的题目就叫《寻找最佳读写结合点》——《穷人》教学专题行动研究报告(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上海师大小学语文班第三期第四组)

当时不禁感慨:

原来还有许多人走在我们前面,真是学无止境。

教学片段:

刚才我们理解渔夫家穷的时候,有一段心理描写,这里写桑娜的善良,同样是心理描写。

现在我们这两段心理描写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桑娜沉思: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出声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这两段心理描写)都是心理描写,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

沉思。

下面是?

生齐:

忐忑不安。

上面这段心理描写她想得很有---生:

条理。

那下面这一段心理描写呢?

生4:

很凌乱。

从哪能看出她想得很乱?

生5:

省略号。

还从哪?

你看这些话有没有顺序?

没有。

当一个人?

“忐忑”是典型的会意字,一看就知道“忐忑不安”什么意思?

心神不定。

一个人精神紧张就会心神不定,她就会怎么样?

想得没有条理,想得很乱。

当一个人心情复杂、内心矛盾、紧张担忧时,常常会导致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这时心里想的话也是断断续续。

还有什么不同?

桑娜沉思,是通过桑娜的想来写家里的情况。

(板书:

介绍情况)

第二段心理描写呢?

你从这段心理描写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沉默)

读一读。

(学生自读这段心理描写)

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这段心理描写你有哪些了解?

善良。

从哪看出她是善良的人?

也宁可?

被揍。

也要?

救孩子。

她知不知道家里很穷?

知道。

你看桑娜这个人,她从丈夫的角度考虑,又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又考虑了这个家,她爱丈夫,爱孩子,也爱自己的家,但是,她还要收养两个孩子。

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善良的人。

正是这样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桑娜不顾自己(板书:

不顾),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两个孤儿,那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

师生:

表现人物的思想。

表现思想)

那渔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要通过我们对他的心理描写体现出来,好不好?

渔夫也很善良。

刚才我们学习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它可以怎么样?

写得复杂矛盾。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他想:

 

那么我们在写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有两个要求:

第一,你要写出渔夫的犹豫、矛盾,他为什么皱起眉?

他的脸变得严肃,他在忧虑什么?

你要写他心里的矛盾;

还要通过你的心理描写写出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准备好了吗?

好,就在教材后面空白的地方,开始写。

可以说《穷人》一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本环节教师独具匠心,先用两组心理描写作比较学习,后让学生写小练笔,体会渔夫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可谓水到渠成。

在我们的课文中,段式结构有特点的文章很多,如:

《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富饶的西沙群岛》、《秋天的雨》、《翠鸟》、《桂林山水》、《盘古开天辟地》、《生命生命》等。

都是训练表达的好素材,到了高年级我们要注意根据文本特点进行篇章的读写训练。

4、结合点在思路章法。

在课堂上,如果我们只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只停留到感悟上,语文课只上了一半。

作者是怎么表达出这种感情的,表达的序很重要。

要从“写什么”转移到关注“怎么写”。

案例:

《桥》

我在上这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作者——谈歌,在结尾处设置悬念,最后才解释小伙子和老汉的关系,这样的表达方法震撼着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一起读好这个结尾。

生齐读。

被救的乡亲们也来了,展开想象,他们动作、神态、表情会怎样?

人们会说什么?

用上“老支书,你就是一座桥啊!

”来续编故事。

生写。

请停下手中的笔,谁来展示?

生:

获救的一百多号人都来了,他们互相搀扶着来这儿祭奠。

有的孩子手捧鲜花,有的妇女用衣襟抹着止不住流下的泪水。

他们心情悲痛的来这儿祭奠,祭奠他们最爱戴的老支书。

有个声音悲伤地诉说着:

“老支书,你就是一座桥呀,是你救了我们的命呀。

你抓住人们的动作,语言,写出了人们对老汉的感激,多么具体。

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将前文读的训练与后来写的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避免了“读”“写”训练两张皮的误区,起到了读为写奠基,写为读深化的作用。

再如:

学习四年级下册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第四组课文时,如果日本还不撤离钓鱼岛,让学生给日本首相写一封信。

这样的写作内容既巩固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所学的书信的格式,也符合本单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因此课文中的一些言语,“娇嫩的和平之花”“罪恶的子弹”“为了让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等等之类的语言,学生自然而然就用上去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读写结合的“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新颖之魅力;

再通过迁移、模仿、创新地练,从而走向读写结合的最佳境界。

二、利用多种途径实现读写迁移

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文。

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阅读成果的表达、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或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是阅读文本中的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

其写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因文而异。

因此,这也就决定了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

我自己也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

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

它要在读懂值得模仿的佳处,有选择地“拿来”。

如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才是我们提倡的仿写。

1.范句仿写

例1:

小学语文教材中《走遍天下书为侣》安排这样的小练笔。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也是

例2:

《草原》一文中有几处精妙恰当的比喻句: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为帮助学生积累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的课堂小练笔就可以这样设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请你展开联想仿写1-2句比喻句。

2.片段仿写

如: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

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

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

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其中课文第16节排举了大量事物细致描写了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文笔清新活泼,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样的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色,很值得学生模仿,感受语言美、情感美。

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

请仿照第16节的句式规律,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中有一段话介绍会场情况: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

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一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作者以抓住中心辐射周围之法介绍会场,景物关系一目了然,语言表达条理清晰,非常值得学习。

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方法迁移的:

读:

从语段中找出景物,绘制会场示意图;

思考为什么要先写天安门广场,明确顺序;

通过引读、对着图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了解了会场情况内化了表达顺序”。

写:

运用这种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或校园。

2、改写:

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重新表达。

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有位老师让学生以黛玉的身份写一篇日记,记下第一天到贾府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深入理解“凤辣子”这个人物形象,进一步领悟作者写法之高超。

学习了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对学生说,你就是杜甫,你能将你看到的一切写成一篇《独步所见》吗?

将《学弈》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

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等。

3、续写: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情况,借助联想和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式的写作训练。

三年级灰雀一课设有这样的续写小练笔,“----请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

4、补白: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

吴传芳老师的《我为你骄傲》,读写结合得就非常自然巧妙。

吴老师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有效的小练笔,“老师今天把小男孩的便条也带来了。

”边说边课件出示便条的基本格式,“小男孩会在便条上写什么呢?

”接着指导“小男孩在便条里向老奶奶讲述事情的经过,并向老奶奶道歉”(事情的经过要写清楚,道歉要真诚),这种看似毫无刻意的习作指导,学生的兴趣很高。

因为有前面的读悟做铺垫,这时安排练笔,学生并不觉得写话是一件很难的事。

李艳老师的《妈妈的账单》

小彼得读着这份账单,他想到了什么?

在课文空白处写一写。

刘运霞老师的《白鹅》在延伸环节这样设计:

送走了白鹅,作者在留恋什么呢?

拿出笔,把你心里想的话写一写。

5、读后感:

撰写读后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作文训练形式。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会有很多收获和感想,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也会使他们产生有话要说的“冲动”。

这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就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感想的平台,学生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写作锻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如学习了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之后,《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写。

6、读书笔记:

有助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形式多样。

适合高年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