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386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doc

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定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依据教育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三、教育发展过程

1、古代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教育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3、近代教育

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67)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三种主要途径,强调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道家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加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

问答法的步骤是:

(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3)助产术。

来源:

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他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古罗马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anus35~96)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1632年写成、l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杜威l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

(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晌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具体而言这种人才培养又分为两个方面:

(1)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2)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第二,在比较民主的社会中,民主的教育可以保持并推动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教育与生产力

(一)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着校舍建设、仪器设备配备、教材建设、教师待遇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条件,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

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人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界说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简要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1.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发展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

3.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各个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l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