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370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且用2B铅笔把对应的准考证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

《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2.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典范。

下列属于雅典民主政治表现的是

A.本地自由民皆可参加公民大会      B.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

C.五百人议事会可行使司法审判权     D.国家的公职人员均由推荐产生

3.根据美国选举制度,总统由各州选出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选举总统;获得半数以上选举人票者才能当选总统。

同时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

美国总统这种选举方式

A.严格的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理念       B.削弱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C.规避了联邦制带来的弊端           D.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4.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

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主战区之一       B.大大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是第一个红色政权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5.1978年12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下协议。

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瓶装设备。

可口可乐再次进入中国大陆可能缘于当时

A.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正常          B.对外开放的深入开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右图中的漫画反映了二战后的某一历史事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背后是希特勒的影子。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创作的目的是反对法西斯主义      B.该事件标志冷战拉开序幕

C.该事件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D.丘吉尔对希特勒不满

7.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A.形成了早期国家    B.实行了分封制度

 C.属于文明时代   D.开始出现了私有制

8.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应是

A.茶叶    B.生丝

C.瓷器                D.白银

9.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0.光荣革命后,英国的重商政策由直接干预逐渐转变为用关税等间接手段来实施,出口免税的政策逐步得到执行,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逐渐提高。

这些举措

A.使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B.增强了英国经济的竞争力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确立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11.成立于1600年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成立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许了如下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

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

这一制度

A.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B.保证了王室的尊贵地位

C.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       D.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

12.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在他们撰写的《技术工人》一书中写道: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

”以下对“内战”理解准确的是

A.议会军与国王军队的交战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

C.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D.工业城市与乡村地区对抗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族工业的兴起

C.手工棉纺织业的兴起            D.洋行开始在沿海设立

14.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7

750

1901—1911

300

5600

31

510

A.“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B.列强侵华方式改变

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            D.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     

D.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

16.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

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          B.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C.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          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

17.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某地人口增长示意图,据图判断该地最有可能是

A.深圳       B.上海      C.香港       D.北京

18.改革开放40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这种状况表明

A.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        

B.实现了复兴中华伟大的“中国梦”

C.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    

D.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

19.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

“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

”该现象说明当时

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           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

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           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

20.罗斯福在1932年的一次竞选演讲中指出,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一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

这表明罗斯福

A.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B.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

C.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        D.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21.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解决了通货膨胀              D.放弃了经济自由

22.1933年初,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书中写道:

共产主义提供着人类文明得以维持的解决办法,而苏联则无限美好。

该作家得出此结论主要是基于苏联

A.革命成功的经验              B.避免了生产盲目性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23.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打关税牌,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

这反映了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B.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逆转

C.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       D.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

24.进入21世纪,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

这说明

A.美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式多样      D.中俄倡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管理策略及应对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灵活性、适用性。

材料一历代中央王朝所奉行的“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根本准则是君权至上,故所谓“天下一体”,也皆为王土王臣,所谓“因俗而治”,不过是给各族统治者以本民族习惯方式继续压迫本族人民的特别代理权。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族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推荐自己的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和民族自治地方事务的权力。

——摘编自李贽、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制度创举》

材料二在澳门,96%是中国人,2%是葡萄牙侨民,1%以上是葡中混血儿。

然而,由于中文不是官方语文,占人口多数的中国人不能在正式场合使用中文,难以同管制机构沟通,更难以担任政府公职或得到地位提升。

澳门的司法系统也完全依附于葡萄牙司法机关,加上多元的法律形式,形成了澳门法律多而杂、体制不合的局面。

——李英《澳门平稳过渡的三大难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封建王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什么根本不同?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治理的策略上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回归前澳门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分析其根源。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为推动澳门发展所采取的方针。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国家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策略。

(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满足皇室财政的需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无论是税率的制定,还是租税范围的划定,都随统治者的意志而定……19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则是迫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外部压力,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