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虚词用法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课内文言虚词用法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虚词用法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⑦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项脊轩志》)
⑧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⑩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过秦论》)
惑而不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今子治而乱(《晏子治东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
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⑤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④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有怠而欲出者
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③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过秦论》)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客何为者?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⑤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段太尉逸事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
(《段太尉逸事状》)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三)何:
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四)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⑤且大乱,若何?
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②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赤壁赋》)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④壮士!
能复饮乎?
⑤儿之成,则可待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⑤而况于明哲乎?
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⑦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报任安书》)
⑧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⑨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③其是之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报任安书》)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③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⑤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报任安书》)
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
⑦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④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⑦几世几年,摽掠其人(《阿房宫赋》)
⑧吾令人望其气
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他们)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文漫灭,独其(其中)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③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⑤其声呜呜然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⑥其故封识具存(《段太尉逸事状》)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②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②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段太尉逸事状》)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③静女其姝(《诗经·
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诗经·
氓》)
【且】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况且,再说。
①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段太尉逸事状》)
②且勇者不必死节(《报任安书》)
③且而言过矣(《论语·
④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⑤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报任安书》)
⑥且在邦域之中矣(《论语·
⑦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陈情表》)
2让步关系。
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
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3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且大乱,若何?
④人且饥死,而必得谷(《段太尉逸事状》)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⑥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也(《逍遥游》)
③其视下矣,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④汩余若将不及兮(《离骚》)
(二)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至,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
②若夫淫雨菲菲,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③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④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⑤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⑥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其所止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⑦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⑧恨私心有所不尽
人皆意有所郁结(《报任安书》)
⑨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3“所+以”表原因和表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原因)(《师说》)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凭借)(《鸿门宴》)
【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③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⑤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⑧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
太尉为人姁姁(《段太尉逸事状》)
⑨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
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
⑩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客为何者(《鸿门宴》)
⑤王子晞为尚书(《段太尉逸事状》)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③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为击破沛公军
臣为韩王送沛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会(《鸿门宴》)
②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③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论语·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然力足以至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未知生,焉知死割鸡焉用牛刀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寡人无复与焉(《孟子·
③于是予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⑥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报任安书》)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
拿,用。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
③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⑤请以剑舞(《鸿门宴》)
⑥臣具以表闻(《陈情表》)
2表示凭借。
凭,靠。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晏子治东阿》)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④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⑤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
⑦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过秦论》)
⑧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把。
①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②以五百岁为春(《逍遥游》)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④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
⑤輮以为轮(《荀子·
⑥具告以事(《鸿门宴》)
⑦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段太尉逸事状》)
⑧秋以为期(《诗经·
氓》)夜以继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目的关系。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②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
③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以愚黔首
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⑤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⑥乘骐骥以驰骋兮(《离骚》)
⑦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⑧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⑨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⑩以乱天子边事(《段太尉逸事状》)
4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为”。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②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尉逸事状》)
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⑥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
(三)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②学不可以已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荀子·
③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④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⑤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四)动词以为,认为,作为。
“以+为”连用。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鸿门宴》)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鸿门宴》)
③吾以子为可(《晏子治东阿》)
【因】
1依照,根据。
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子兵法》)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二)副词于是,就;
因而
①因谕曰:
“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
②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三)动词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于】介词。
1在,从,到。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固而近于费(《论语·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④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⑤移其民于河东(《孟子·
⑥俟我于城隅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诗经》)
2“在……方面”“从……中”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4向,对,对于。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游褒禅山记》)
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④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⑤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彼其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