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1624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

《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Word格式.docx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共同构成了译者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往往“贯穿整个翻译活动的始终,具体来说,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

”[8](23)因此,需要结合文本正文和与之相关的副文本层面,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客观、全面和准确地认识。

  著名美裔华籍翻译家沙博理(SidneyShapiro)译作等身,《水浒》的翻译更是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执牛耳者。

该译本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英译本,也代表了沙氏翻译生涯的最高水平。

其本人不仅被授予“彩虹翻译奖”,译本作为最权威的《水浒》英文本也被收入《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

但笔者在CNKI数据库检索后发现,沙译《水浒传》的研究与其地位很不匹配,已有的文章也主要是囿于译本正文谈论译者的翻译策略。

因此,本文尝试将译者主体性划分为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三个层面,梳理整合与沙博理的译者主体性相关的副文本因素,利用副文本的史学价值对此进行探讨并对现有描述和结论做出补充和修正,以期深化对沙博理及《水浒传》沙译本的研究。

  一、沙译《水浒传》的相关副文本内容

  沙译《水浒传》共一百回,第一版由外文出版社于1980年分三卷出版。

本文以此版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热奈特对副文本的划分法。

副文本基本上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也是译者和出版社共同合作的结果,故在此只列举译者层面的副文本内容。

沙译本包括丰富的副文本内容,有利于展现译本正文外所隐含的史料信息,对研究沙博理的译者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副文本

  沙译本的内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译者说明、注释、出版信息、版式和插图等。

其中,与译者主体性相关的内容为标题、译者说明和脚注。

  1.标题

  小说的标题被译为OutlawsoftheMarsh,三卷译本均未采用副标题。

  2.译者说明

  第一卷前有一页半的译者说明(TranslatorsNote),相当于译者前言。

说明开篇谈及《水浒》的创作背景,指出小说的作者、真实性和创作时间均存在争议。

同时,还提到该译本的底本参照、翻译策略、小说的影响、译本的分卷并在最后进行了致谢。

  3.脚注

  译本中有少量的脚注信息。

第一卷含有15条,第二、三卷分别有1条、3条脚注。

这些脚注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朝代、地名和历史人物等。

例:

关公这一人物,沙博理进行脚注并解释为“GuanGong,afamousgeneraloftheThreeKingdomsperiod(220-280)”[9](73)。

  

(二)外副文本

  外副文本是指独立于文本之外并与译本相关的信息。

外副文本通常含有大量潜在事实,与内副文本相辅相成、构成间接互文,对内副文本形成补充。

沙译《水浒传》外副文本的形式主要是译者撰写与发表的与译本相关的文章、访谈、私人性质交流的书信、翻译修改稿(即不同时期的译稿)和译者的自传等。

  1.与译本相关的文章

  沙博理发表过与《水浒》英译相关的文章有:

《〈水浒传〉的英译》、《中国文学的英文翻译》、《可靠而有质量的工作》和《沙博理委员(美国人):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这些文章涉及其翻译《水浒》的心得体会,也反映了其翻译思想和策略。

  2.访谈

  沙博理生平接受了诸多采访,有关《水浒传》英译的重要访谈包括:

《沙博理:

美裔翻译家不辞长作中国人》、《沙博理: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走近著名翻译家沙博理先生》、《著名翻译家沙博理先生谈“我的半世中国情和对外文化传播”》、《五十年心血译中国――翻译大家沙博理先生访谈录》等。

这些访谈为研究沙氏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3.书信

  沙博理2002年与上海理工大学张经浩教授的私人通信中张经浩教授为笔者提供了其与沙博理通信的全部内容。

,提到《水浒》的出版、对翻译准则和翻译小说的认识等。

其中,翻译准则部分已被收入张经浩主编的《名家?

明论?

明译》[10]。

与张静的通信中他也阐释了对翻译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及翻译模式的见解,可见《沙博理:

中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特殊翻译家》一文。

  4.翻译修改稿

  1951年,旨在宣传和介绍新中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刊物ChineseLiterature(《中国文学》)创刊。

此后,沙博理与杨宪益夫妇一直是该刊物的主要译者。

该刊1959年载有沙译《水浒》第七、八、九和十回共四回的译文。

1963年,又载有其翻译的第十四和十六回两回的译文。

  5.自传

  沙博理生平共出版两部自传。

1979年其第一部自传AnAmericaninChina:

ThirtyYearsinthePeople’sRepublic

  该书2000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为增强宣传效果和感染力,沙博理将标题修改为IChoseChina:

TheMetamorphosisofaCountryandaMan,内容也有所改动。

出版,书中第十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文革’结束及新时代的开始”提到了《水浒传》的翻译、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及译本的编辑等。

第二部自传MyChina:

TheMetamorphosisofaCountryandaMan于1997年付梓。

1998年,该书的中文版《我的中国》出版。

全书共十五个部分,沙博理在“定居”、“转折点”和“北京‘巴果’与中国犹太人”三个部分提到了对《水浒传》的认识、翻译过程及译本得到的评价。

  二、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

  的译者主体性解读

  “副文本是翻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史料来源,为了解译作的产生和接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47)图里也认为“译者的言论是重构翻译规范的重要超文本资源。

”[11](87)因此,副文本提供了大量与译本和译者有关的事实,将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解读译本及译者翻译思想和策略,从而更好地展开翻译批评。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能动性和为我性的表现,即所表现出来的译者意识、经历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

沙译本内外与译者有关的副文本内容为认识沙博理及译本产生的大背景提供了参考,有助于考察译者的翻译目的、策略和翻译过程等。

  

(一)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水浒传》的英译是沙博理于文革伊始受命于外文出版社,而其曾提到该行为是国家基于也实现了“让海外读者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的精神本质与情感――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愿望与憧憬。

”[12]谈到《水浒传》,沙老自己认为“其实自己的东西很宝贵。

”[13]《水浒》这部小说“不仅在于它是一部文学力作,还因为它生动地写出了封建的、孔夫子的思想及其处世态度和是非标准,它们至今仍然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是了解中国今天的理想指南。

”[14](304)访谈中,他再次提到“文学对外宣传是我的工作和义务,我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人知道当时中国的整治情况、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中国的历史。

”[15](63)他也曾谦逊的说“我希望自己是一座桥,能沟通中文和英文,沟通中国和世界,使世界上不论什么肤色、哪个族群或信仰何种宗教的人们,都能来看看中国风景,读读中国故事,听听中国声音。

”[16](56)纵观沙博理的在华岁月,都致力于将中国文化有效地讲给世界听。

所以不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行为,将《水浒传》和中国历史文化真实的介绍给世界。

  

(二)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的基本任务包括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相应翻译方法的使用。

”[17](240)而翻译方法又包括“1.译者在传达原作内容和形式的总的设想、途径和策略及美学态度,多属于翻译理论的范畴;

2.指在翻译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也称翻译技巧。

”[18](100)沙博理的翻译策略零散地分布在副文本因素中。

本文将借助副文本视角探讨翻译文本的选择并整理沙氏采取的翻译方法,再结合译本正文进行佐证。

  1.翻译文本的选择

  “译入语的时代背景极大地左右着译者在选材方面的选择。

”[19](131)现有的研究主要是把沙译《水浒传》视为政治任务的要求,是其“身不由己”的选择。

但他在自传中曾回忆“我感觉我绝不能找到另一部比它更好的中国小说了。

我决定让它成为我作为文学翻译工作者的最后一部翻译作品。

”[14](286)《〈水浒传〉的英译》一文中,沙博理更是提到40年代在哥大学习中文的时候,就曾接触过赛珍珠译本,理解虽然困难,但自己对这部故事生动的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而五十年代初阅读到的杰译本中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

自传中,他对小说分别评价为“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中国式的罗宾汉传奇”[20](275),及“在六个世纪中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不足六部”[14](286),作为其一的《水浒传》“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写作风格简洁,吸引力超出了国界与世纪。

”[21](31)五六十年代,他更是首度在ChineseLiterature上尝试翻译了小说的片段。

做翻译工作时,沙博理指出“基本是编辑部决定谁适合来做具体翻译者,还要问我们愿不愿意翻译这个作品。

所以,我喜不喜欢翻译哪个作品,有机会也可以表达。

”[15](63)与张静的访谈中,他也指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22]。

所以,“当七十年代初外文出版社问我是否愿意翻译整部小说时,我欣然应允了。

”[21](29)因此,沙博理小说的翻译根本上是沙老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的结果。

如果初衷不是出于对这部著作的热爱,沙博理是不会走上翻译《水浒》的道路,并掷地有声地进行传播。

  2.翻译方法

  译者说明中强调“我们试图尽可能地忠实原作,尽管忠实有时造成事实上的不准确。

”[9](viii)可以看出,他遵循的是“忠实”的理念。

沙博理[23][24]认为文学包括内容和文风两部分,翻译需要把内容和风格二者都表达出来。

具体来说,要首先理解透内容,不能逐字直译,也不能对原文进行随意处理;

风格要使用国外最接近原意的近似词语,要近似原文的风采。

译者说明中[9]就提到对武器、服饰、仪式等使用了最接近原意的近似词语。

所以,他坚持的策略是“我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用的是他们懂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5](19)同时,他又幽默地说“翻译也是创造”;

尤其是“做文学翻译,无论如何不可能把原作的细微差别和传统风味完全翻译出来。

翻译像走钢丝,倒向这边不行,倒向那边也不行。

能够表达风格,而且外国人可以接受,那就可以了。

”[15](63)“至于翻译准则,我基本赞同‘信、达、雅’的主张。

”[10](320)尽管这个标准永远无法完全达到,但他在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

因此,沙博理在内容和风格上都竭力忠实地再现原著风貌,同时力求迎合读者的诗学意识和审美期待。

  沙博理的翻译手段以异化为主已成共识。

此外,他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技巧。

首先,为传递文化内涵,三卷译本有19条的少量脚注,又尽量不影响读者的阅读流畅性。

同时,“有些作品的内容外国读者看了没什么兴趣,或与作品最重要的主题脱离,可以翻译也可以不翻译。

另外,很多故事本身就很好了,但还没到重要的情节,之前有快板、民谣等先泄露了文章内容,这此快板等我就可能删减不译。

”[15](63)继而,译者“不仅可以改变一句话里的词序,也可以改变一段话里的句序。

同时,如果作者写的是复杂的长句,不要截成英文短句。

反之亦然。

不时可以插进句子把话说明:

这是一语双关,那是专门术语。

如果原文重复太多,罗里罗唆,我以为可以允许压缩。

这些做法对形式会稍有改动,不致改动根本的内容,有助于外国读者更加清楚的理解原意。

”[23](4)由此可见,沙博理采用的翻译技巧还结合了归化,如脚注法、删减法、合译法、文内注释法、改写法、压缩法等。

这在译本正文也多有所体现,限于篇幅,本文试列举一二进行佐证:

  例1:

(范仲淹)拜罢起居,奏道“…以臣愚意:

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26](8)考虑到底本问题,中文例子皆选自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水浒传》。

  沙译:

Fankowtowed,thenroseandsaid:

“…InmyhumbleopinionifthispestilenceistobeendedYourMajestyshouldsummontheDivineTeacheroftheTaoists,whocomesfromapapallinedatingbacktoHantimes.Lethimtraveldayandnightandrushheretothecapitalandconductaprayerserviceintheimperialpark.Inthiswaythepeoplewillbesaved.”[9](4-5)

  例2:

武松答道:

“一言难尽!

自从与你相别之后,得到牢管营里,……。

四点三更跳城出来,走了一五更路,一时困倦,棒疮发了又疼,因行不得,投一小庙里权歇一歇,却被这四个绑缚起来。

”[26](906-908)

WuSongtoldthewholestory――fromhisbeatingofJiangtheGateGuardGiant,tohisframe-upbyJiang,CommandantZhangandGeneralZhang,histerriblerevengeagainstthemall,tohisfinalcapturebythefourinthetemple.[9](482)

  如示,例1中采用了文内注释的方法对“汉天师”进行了解释,力求再现原语文化内涵。

又采取删减法将将与故事情节或主题关系不大的“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进行了省译,保证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例2出现在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野走蜈蚣岭”,为《水浒传》中一经典的翻译案例,原文用一大段记录武松对自己近几日遭遇的回顾,沙博理用短短41字进行压缩改写,避免与前文的重复,使外国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内容。

  (三)翻译过程

  谈到沙博理的翻译过程,不可避免的要谈论到翻译底本的选择和小说标题的翻译。

只有对这两点的准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水浒》翻译心路。

  1.底本的选择

  对沙译《水浒传》底本的确认,是翻译批评和鉴赏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译者说明中阐明“本译本结合了七十回本和一百回本两种版本,第一次用英语完整地介绍了这个故事。

七十回本的风格优美,编辑手法高明,因此选取前七十回。

后三十回则进行了略微自由的处理。

”[9](viii)《水浒传》原著底本众多,给翻译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沙老在访谈中说“我们编辑觉得给外国人看的话,这个故事(赛珍珠的译本)是没有结尾的。

他们就想了一个妙的办法,原来有金圣叹的七十回,后来用一百回和一百一十回加上去,一直说到最后宋江死了,就变成一个专门为国外介绍的书。

”[27]《〈水浒传〉的英译》[21]一文最后可以确认底本的使用:

为了把梁山好汉及宋江之死等故事完整地介绍给读者,沙博理决定翻译100回的版本,即前七十回用金圣叹版,后三十回采用容与堂版;

后“四人帮”宣称金圣叹有意从原100回中删去宋江的“投降主义”,译稿又改回容与堂本;

“文革”后,沙博理又按照金圣叹本改回。

因此,底本最终结合了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圣叹70回本(1959版)和容与堂100回本(1975版)。

  2.小说标题的翻译

  标题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由于江青的‘关怀’,围绕《水浒传》的译名还展开了一场争论。

沙博理不得不机智变通,在不违反原思想主题的前提下将书名改为OutlawsoftheMarsh。

”[28](46)如今,涉及沙博理及沙译《水浒》的研究已经形成“言必谈‘outlaws’”的局面,称赞“文革”中沙博理的机智,“outlaws”(有无法无天的人,民间英雄等意思)的使用反而让小说锦上添花。

但笔者认为沙博理对“outlaws”的选择及标题的翻译,非偶然应对之举,而是有渊源可溯和深层的内涵。

  ChineseLiterature上两次刊载的沙译《水浒》片段标题分别为OutlawsoftheMarshes[29](3)和HeroesoftheMarshes[30](43)。

这一重要的副文本资料,至今在学界却无人问津。

可见,沙博理早在1959年就曾使用过“outlaws”一词。

“outlaws(亡命之徒、无法无天的人)”很好的符合了当时国内的反“右倾”运动。

1963年刊发的标题中则使用了“heroes”,译文前介绍“最重要的是,这部小说不断地鼓舞人民起来反抗,与压迫者进行斗争。

”[30](47)60年代初,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heroes”的使用迎合了当时中国人民反帝的革命热情。

因此,“文革”期间面对强权,“outlaws(民间英雄)”的使用也可以得到新的解释。

前期“marshes”和后期“marsh”的使用,也反映了沙博理对这部小说主题和内容把握的提升。

  3.翻译心路

  翻译前,沙博理通常对小说进行非常仔细的通读,认真分析每个句子,力求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知识。

“翻译过程中困难重重,我对北宋历史了解甚少,对古汉语及其句式结构掌握得也不好,另外,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与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21](30)翻译期间,也得到了同事和妻子的帮助。

对同事,他表示“我欣赏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感激他们能将有趣的知识传授给我这个外国人,让我学到了很多对于我的中国同行来说只是常识的知识。

在中国从事翻译工作一直都是且永远都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选自沙博理与张经浩的通信。

然而“给我最大帮助的还是凤子。

我在翻译《水浒》的时候,她让我回家专心工作。

有些字典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就问她。

”[31]总之,“我百分之百依靠我们中国同志,一步一步地给我撑腰,搞完了,给我复查、检查,翻译错了,告诉我怎么改怎么改。

”[24]这也应证了与张静的通信中其本人赞同的“最好的结果似乎是一个中国人与一个外国人作为一个团体合作完成。

”[28](48)考虑到国外读者的接受,沙博理还参与讨论了小说的分卷和设计,并删去了每回前的引诗,因为“这些诗揭示了即将发生的故事而破坏了悬念。

”[9](viii)

  1967年开始着手翻译《水浒》,1979年最终完稿。

历经十余载,从译本的正文到分卷、从对底本的回归到标题的翻译,沙博理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从中可见其笃志译就《水浒》的执着、坚持和艰辛。

是以,译本受到了汉学家西里尔的高度称赞:

“赛珍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将《水浒传》部分地带给了西方。

但是沙博理努力的成就要优秀三倍。

他的中文知识,使这个译本更加准确;

他的直截了当的话更加优美得体;

他依据原著较早的版本,出版了更加完整的作品。

”[14](322)如果没有沙老矢志不渝的努力,小说的传播和影响力不一定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

  三、结语

  笔耕不辍五十载,苦心孤诣译中国。

半个多世纪,沙博理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人民风雨同随,殚精竭虑的还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今天,沙老虽已走进历史,留给后人和国内译学后进者的却是受益不尽的精神财富。

  当前,对沙博理及其《水浒》译本的认识还待完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本文以沙译《水浒传》为例,系统地对相关的副文本进行历时性梳理,借助副文本的史学价值对沙氏的翻译目的、策略和心路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借此整体上把握沙博理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目的将有助于真实地还原沙博理的翻译初衷;

翻译策略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和解读译本;

翻译过程有利于较好地认识其翻译行为和译者精神。

副文本作为翻译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是评价译者和译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和依据,将推动翻译研究描写范式的发展。

在当前典籍英译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本文也旨在抛砖引玉,希冀引起学界对该译本的新审视和再挖掘。

  〔参考文献〕

  [1]KansuYetkiner,N&

Oketar,L.HayriPoturvs.HarryPotter:

aparatextualanalysisofglobalizationinTurkish[A].InAnnaGilBardají

,P.&

RoviraEsteva,S.(eds.).TranslationPeripheries:

ParatextualElementsinTranslation[C].Bern:

PeterLang,2012.

  [2]Genette,G.Paratexts―ThresholdsofInterpret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张玲.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汪译《牡丹亭》为例[J].中国外语,2014,(3):

106-111.

  [4]TahirGü

rcaglar,S.Whattextsdonttell:

theusesofparatextsintranslationresearch[A].InHermans,T.(ed.).CrossculturalTransgressions―ResearchModelsinTranslation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