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110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docx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及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首篇课文,现结合教改要求及教学程序设计就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从大纲、教材、教法、学情、心理、设计意图、理论依据等角度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处理

本单元文言文属于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用了许多骈偶句式,但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整饬庄重、气韵充沛,又自然流畅,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代表了初唐时期散文的创作成就。

它是一篇奏疏,作者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政治主张。

以此为突破口,可引导理解在本单元其它文章(文体不同)中作者如何寄寓自己的主张、观点、感情等。

共安排两课时,主要是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掌握积累相应的文言字词,设计板书力促当堂成诵。

第一课时着重研习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设喻、对比论证的运用,结合比较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并加以评改。

第二课时着重研习第三自然段,把握“十思”的内容,深入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政治主张。

并联系修身养性,道德建设等来谈论其现实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积极意义的把握

2、知识目标

在诵读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义项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本文设喻、对比论证的运用,体味语言风格。

3、能力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以读促写,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重、难点:

重点: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结合板书识记材料,当堂成诵。

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政治主张。

二、说教法

(一)“读、议、析、诵”相结合,突出诵读训练。

(二)结合巩固训练,启发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三)结合板书罗列的重点文字片段,明确文章内容和思路,力争当堂成诵。

(四)教具:

小黑板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意见、常见虚词的用法以及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但多靠机械记忆,忽略在文章内容及句义章法的理解把握前提下记忆。

且较少对点滴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二)学法指导

1、圈点评注法

学习课文时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标记疑问,评注阅读时的感受、体会。

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使用符号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重读复习文章。

2、通过“粗读”“通读”“品读”“齐读”“个别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路。

在此前提下,设计迁移阅读,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达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各环节时间安排:

1、“导入新课并释题”3分钟

2、“学习目标”、“朗读”4分钟

3、“研习课文”

18分钟

 

4、“巩固反馈”

18分钟

5、“小结”2分钟

(一)课前口讲训练

(要求学生介绍与魏征、唐太宗有关的史料或故事)

(二)导入新课并释题

1、背景简介

2、“十思”的原文表述

3、引导体会魏征作为一名“诤臣”“谏”的方式。

(三)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四)朗读

1、齐读全文

(带着P73练习一的问题)

2、正音并揣摩句内停顿

(五)研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疏通字词

生:

口议字词的意义、用法,理解句子意思

师:

点拨分析,引导理解文意,弄清思路

字词:

固、根本、浚、虽、下愚、当、神器、以

(师生互动,逐步呈现板书)

正反

思国安面面居安思危

积德义引强戒奢以俭

出调

2、生读、齐背

3、师作结:

该段以“木”“流”设喻,论证了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二自然段

1、疏通字词

生:

(同上)

师:

(同上)

字词:

凡百、景、克、盖、殷、以、纵情、物、董、以、振、而、惟、所

(师生互动,逐步呈现板书)

善始者克终者

殷忧得志

竭诚待下纵情傲物

吴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2、生读、个别抽背

3、师作结:

该段总结历史经验,劝谏太宗不可纵情傲物,要居安思危、竭诚待下。

(六)巩固反馈

1、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下列各项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虽董之以严刑”中“以”相同的是()

A、必竭诚以待下

B、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指明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2、翻译: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4、将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作答。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

“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乂(yŒ,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

告成天地,臣切有疑。

”太宗不能夺。

问题:

将此文与课文比较,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

请用自己的话稍作百余字的展开表述。

处理:

首先请学生概述《魏郑公谏语》大意。

其次当堂书面表述,并指名学生将自己的表述写在黑板上。

再次互议互改,主要让学生自主地作出评价,进行修改。

最后学生简议对口语交际的启示。

(七)小结

1、设喻、对比劝谏的艺术

2、作者的观点

(八)作业

1、归纳整理“以”的意义和用法及古今异义。

2、试用自己的语言对“十思”内容加以概括。

体味蕴涵其间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价值。

 

附:

本课时板书设计

正反

思国安面面居安思危

积德义引强戒奢以俭

出调

善始者克终者

殷忧得志

竭诚待下纵情傲物

吴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附:

延伸阅读材料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手法试析》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

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

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

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

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

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

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

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

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