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
固定资产以实物形态在生产中被长期使用,而它的价值却按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那部分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的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
引起折旧的主要原因有:
(1)磨损,即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
(2)自然力的作用,即朽烂与腐蚀;
(3)陈旧过时。
一项资产每年的折旧费取决于它的原始购置价格、预计的使用寿命和估计的残余价值。
折旧费被摊入产品成本。
计算折旧有许多方法。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直线法,即把折旧看成是一种时间函数,以此项的原始成本减去残余价值,再按其全部使用年限加以均分来计算每年的折旧费。
摊在生产成本中的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得到补偿。
储蓄
当前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减去消费,如存入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保存在手中的货币等,都称为储蓄。
储蓄是西方经济学中宏观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
但是,储蓄也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或用途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
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
政府机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
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
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而个人及家庭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
个人或家庭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
影响个人及家庭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的多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料以及利息率的高低等。
存货
企业手头上掌握的各种货物,以便能及时地应付不虞之需,使营业不致于中断。
例如,在机器制造业中,存货不仅包括制成品,而且还包括原料、螺母、螺杆以及纸笔等无数大大小小的项目。
这些都是生产产品和销售产品所必需的。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货是私人总投资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昂贵的投资形式。
正因为如此,有效的存货控制对企业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来讲,企业都要竭力使存货保持在正常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水平上。
他们还认为,存货作为企业投资的一种形式,如同对新厂房和设备的投资一样,其变动会严重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
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考虑每年存货变动的比率。
存货的大幅度急剧减少,往往同一个国家的经济衰退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存货的变动对美国的商业波动以及战后的四次经济衰退(1953一1954年、1957一1958年、1960一1961年和I969一1970年)起了主导作用。
此外,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下降也主要受存货减少的影响。
总量生产函数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品或劳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之间的函数关系。
劳动供给函数
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给劳动者带来不舒适或痛苦,这种不舒适或痛苦就是劳动的边际负效用。
工资的作用就是克服劳动的边际负效用。
这样,假设劳动的供给者已和参加经济活动的其他人一样,具有完全的信息,不存在货币错觉,这时,劳动的供给就决定于实际工资,是实际工资的函数。
如果以等号左边的N,表示劳动供给总量,等号右边的N,表示函数关系,W/P表示实际工资,则劳动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为
N.=N,(W/P)
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供给量小;
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供给量大。
劳动需求函数
西方经济学认为:
劳动需求来自于厂商,劳动的需求决定于劳动的边际产品(MPPL)。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在短期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一定会使生产一直进行到实际工资(W/P)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那一再。
同理,以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劳动需求总量也决定于实际工资等于边际产品的•;
那一点,即W/P=MPPL。
所以,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边际产品之间的依存关系,实际上就是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实际工资之间的依存关系。
如果以等号左边的N,表示函数关系,W/P表示实际工资,则劳动的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N"
=Nd(W/P)
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实际工资低时,动的需求量小。
劳动需求量大;
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需求量小。
劳动市场均衡
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劳动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反映在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的需求曲线上,就是这两条曲线的交点。
在这一点上,劳动的供给总量和劳动的需求总量正好相等,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
这一点决定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
消费函数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但凯恩斯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惟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储蓄函数
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
由于在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入的影响,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即:
收入增加,储蓄也增加;
收入减少,储蓄也减少。
但二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
设S代表储蓄,Y代表收入,则储蓄函数的公式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函数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依赖于消费函数。
储蓄可定义为收入减消费,所以,储蓄函数又可以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
其计算公式为
(0<
1-b<
1)
式中:
S代表实际储蓄量;
Y代表实际收入量;
1-b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其总值等于;
-a代表收入为零时的储蓄量。
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首先使用的一个经济学术语。
根据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
存量
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
如某年某月某日银行的金库中存有500美元,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时刻全球的人口数有多少等。
存量与流量有区别。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存量与流量的划分,对于理解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变量的关系及其特征和作用至关重要。
例如在财富与收入这两个经济变量中,财富就是一个存量,它是某一时刻所持有的财产;
收入是一个流量,它是由货币的赚取或收取的流动率来衡量的。
存量与流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流量来自存量,如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
流量又归于存量之中,即存量只能经由流量而发生变化,如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
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
存量分析就是对一定时点上已有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流量分析则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总量的变动及其对其他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中,既可以从存量着手,也可以从流量着手。
消费
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
本世纪30年代以前,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比较简单。
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正统理论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
这种需求理论的要点是:
假定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所获得的商品数量依价格的升降向反方向变动。
30年代以后,凯恩斯把消费问题引入到宏观经济领域,他把消费看做是国民收入流通的基本形式之一。
购买消费品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
从全社会看,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总支出等于总收入。
在两部门的经济中,社会总需求等于消费和投资之和,从总需求中去掉投资支出,就是消费支出。
凯恩斯在分析了消费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等概念,使消费理论增添了新的涵义。
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投资
以一定的资金或实物经营某事业或转移于他人作为生产的资本以谋取未来利益的经济行为。
投资是社会的实际资本(设备、房屋和存货)的净增长,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投资”概念。
后者指人们购买一块土地,一张现有有价证券或任何其他财产所有权,只是现有财富的转移。
因为一个人的买,就是另一个人的卖,并没有任何新的实际资本的形成。
决定投资行为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技术、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资源、人口等等;
内在因素主要指企业家预期从事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如果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投资就会增加;
反之,投资则会减少。
利率
又称利息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
其计算公式是
利息率=利息量/本金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
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
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
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
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重置投资
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
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自然力的影响(朽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
因此,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
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
例如,假定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生产100万美元的产品平均需要使用3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若机器设备的使用年限为10年,每年损耗设备1/10,则每年需重置投资30万美元。
重置投资与净投资(或新投资)之和构成总投资。
失业
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存在失业问题。
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没有职业,但自身也不想就业的人,不称为失业者。
对失业的规定,在不同的国家往往有所不同。
在美国,年满16周岁而没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称为失业者。
以下几种情况也算作失业:
(1)被暂时解雇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岗位的人;
(2)于30天之内等待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的人;
(3)由于暂时患病或认为本行业一时没有工作可找而又不寻找工作的无业者。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
(3)摩擦性失业;
(4)技术性失业;
(5)结构性失业;
(6)周期性失业;
(7)隐蔽性失业等不同类型。
失业者可领取一定的失业救济金,但其数额少于就业时的工资水平,因而生活相对恶化,促使其重新就业。
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充分就业
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
充分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I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申提出的范畴。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才是真正的失业。
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加强经济干预,力求达到或维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的均衡。
萨伊定律
萨伊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
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
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
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
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发生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加速系数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
用公式表示是
加速系数和乘数的区别是:
乘数表示投资变动对于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并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最终受消费者的心理规律所制约;
加速系数则表示收入和消费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并取决于技术工艺的数量关系,即生产一定数量的最终产品所需要的资本数量。
因此,加速系数也可看做是倒过来的乘数。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加速系数的数值与资本一产量比率相同。
加速系数是加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
加速系数同乘数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之一。
但由于加速原理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闲置,因此,在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加速系数不发生作用。
通货膨胀
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
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紧缩缺口与膨胀缺口
紧缩缺口又称通货紧缩缺口,指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实际投资低于社会储蓄的空缺,亦即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差额。
它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低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价值。
例如,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为22000亿美元,而此时社会总需求即总投资加上总消费为20000亿美元,这意味着留下了2000亿美元的通货紧缩缺口。
根据乘数原理,它会导致收入更大幅度的下降。
但稍增加投资,又可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当存在通货紧缩缺口时,只有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或通过政策鼓励,帮助私人投资,才能便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膨胀缺口又称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
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
例如,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为20000亿美元,而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即总投资加上总消费为22000亿美元,即意味着存在2000亿美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这种差额或缺口会导致物价上涨。
由于这一差额往往又是由通货膨胀造成的,故称为通货膨胀缺口。
虽然膨胀缺口是紧缩缺口的反面,但它对就业和生产的影响与紧缩缺口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反。
紧缩缺口可以造成生产和就业的进一步下降;
但膨胀缺口决不可能使就业超过充分就业所限制的水平,因此,膨胀缺口在非充分就业下会使物价和就业都有所增加,而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就会导致纯粹的通货膨胀。
IS曲线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LM曲线
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经济政策有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之分。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
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
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
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由于社会总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势,如果在短期内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等不变,即假定总供给不变,则经济调节的重点就应在总需求一边。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说法,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中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
所以,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民收人均衡不可能自行实现,而只有通过对总需求,即对有效需求的管理,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同样的道理,一旦社会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需求继续上升,出现了过度需求之后,通货膨胀就难以避免。
除非这时采取措施使需求下降,否则经济就无法稳定。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认为,在私人经济无法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一致的条件下,政府对需求的调节表现为:
在需求不足时,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
在需求过度时,设法降低总需求水平。
财政政策
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从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
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
例如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
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
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收入政策
后凯恩斯主流学派提出的政策主张之一,指政府为了影响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降低物价的上涨速度。
收入政策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工资一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限度,要求把工资一物价增长限制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内。
(2)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
(3)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硬性冻结。
(4)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
政府购买
各级政府在商品与劳务上的总支出,它是国内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府购买大致有两种:
(1)从居民那里购买劳务;
(2)从企业或公司购买商品。
因此,这种公共支出包括工作人员和武装人员的薪资支付和购买各种公用物资的开支。
但各种转换支付不能包括在政府购买项目之内,因为它不是政府为了购买目前的商品和劳务而支出的款项。
政府用所购买的这些商品和所雇用的这些劳动组合起来,生产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公共教育、警务和消防、国防等)。
由于公共物品通常不是在市场上按价格出售的,从而国民收入计算者采取了一个简单的算法,即一件公共物品,生产它时花费了多少货币单位,它就值多少货币单位。
所以政府购买的总值,就是所有公共物品的总值。
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没办法表明这个算法是“正确”的,但也没人提出更好的计算方法。
政府购买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它的扩大和减少,有助于克服萧条和消除通货膨胀。
挤出效应
政府增加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就会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从而总需求依然不变。
对于挤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
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