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9776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

《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全部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归总Word格式.docx

带分数:

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它是大于1的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四、百分数的意义

1、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用“﹪”表示。

百分数的分数单位是1﹪。

2、百分数和分数的关系: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而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的百分比,不能用表示具体数。

因此,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绝不能有单位名称。

分数可以有单位名称。

五、正负数的认识

1、大于0的数叫正数。

2、小于0的数叫负数。

3、正负数是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生活中的收入与支出,0上温度和0下温度等。

一、数位的顺序

1、计数单位:

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

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三、数的改写

1、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打上小数点,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同时添上“万”字或“亿”字。

中间用“=”连接。

四、近似数

1、省略尾数求近似数:

把一个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取近似数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打上小数点,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同时添上“万”字或“亿”字。

中间用“≈”连接。

2、求小数的近似数:

根据要求,要把小数保留到哪一位,就把这一位后面的尾数按照“四舍五入”法省略,中间用“≈”连接。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千分位;

……

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先化成最简分数,再看分母,若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六、比较正数、负数的大小:

1、正数>0>负数2、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数值大的反而小。

4、数的整除

一、整除和除尽的意义

1、整除:

整数ɑ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ɑ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ɑ。

2、除尽:

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是整数或有限小数,而没有余数,就是除尽。

3、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是整除。

二、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数ɑ能被数b整除,ɑ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ɑ的因数(也叫做约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因数和倍数的特点

(1)、一个数的因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3)、一个数既是它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三、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

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2、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者的数都能被整除。

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同时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个位是0,各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同时被2、、3整除。

四、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1、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1、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互质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②、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③、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④、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⑤、两个合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⑥、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最小公倍数:

(1)、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①、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②、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③、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这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连乘起。

方法二:

先把每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把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

(3)、几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第二数的运算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减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减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

有余数除法的检验方法:

商×

除数+余数=被除数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四则运算顺序: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加减法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法是第二级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一)、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a+(b+)

乘法交换律a×

b=b×

a乘法结合律(a×

b)×

=a×

(b×

乘法分配律(a+b)×

+b×

减法的性质a-b-=a-(b+)除法的性质a÷

=a÷

第三常见的量

一、长度、面积、地积、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的规定: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单位进率:

面积地积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积(容积)单位:

体积单位的规定: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体积容积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二、常用质量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1、3、、7、8、10、12是大月,每月有31天;

4、6、9、11是小月,每月有30天;

2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计时法:

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计时法,一种是24时计时法。

四、人民币的单位与进率:

1元=10角1角=10分

五、容积单位是“升”或“毫升”。

第四代数初步知识

简易方程

等式:

表示两个相等关系的式子。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的依据:

1、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

除数除数=被除数÷

2、等式的性质:

性质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3、比和比例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写法和读法:

表示数a与数b的比,写作a:

b或ab,“:

”是比号,读作“比”。

3、前项、后项、比值: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后项不能为0。

4、比、分数、除法三者的关系: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比的应用

1、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和它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即: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常用的比例尺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

2、按比例分配:

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份数比进行分配,这样的问题称为按比例分配。

关系式:

总数量×

某项份数总份数=某项的数量

三、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a︰b=︰d,a×

d=b×

内项

外项

四、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

1、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x=(一定)

2、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一定)

五、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

1、两种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

2、看两个变化的量是比值(商)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商)一定,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是成反比例的量。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一、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已知的数(总数,单位“1”对应的数量)×

分率(或百分率)=分率对应的数量

二、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一个数÷

另一个数=分率(或百分率)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关系式:

已知的数量÷

对应的分率(或百分率)=总数(单位“1”对应的数量)

三、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甲数–乙数)÷

乙数=分率(或百分率)

2、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

图示:

(乙数–甲数)÷

3、已知甲数,又知甲比乙多几分之几,求乙数。

(甲比乙多ba)

甲数÷

(1+ba)=乙数

4、已知甲数,又知甲比乙少几分之几,求乙数。

(甲比乙少ba)

(1-ba)=乙数

、已知乙数,又知甲比乙多几分之几,求甲数。

(甲比乙多ba)

乙数×

(1+ba)=甲数

6、已知乙数,又知甲比乙少几分之几,求甲数。

(甲比乙少ba)

(1-ba)=甲数

第六几何初步知识

1、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一、线和角

(1)线段:

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

可以测量长度。

(2)射线: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长度。

(3)直线:

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长度。

(4)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6)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这点到垂足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角的概念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

,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周角(等于360°

)。

二、三角形的概念与分类

1、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三角形的分类: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按角分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

两底角相等)

按边分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三个内角都是60°

一般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四边形的概念与分类

(一)四边形的概念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又叫矩形)。

3、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4、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6、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

四、圆

1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表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圆是封闭曲线图形。

3半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半径用“r”表示。

4直径:

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直径用字母“d”表示。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d=2r或r=d2

6把圆对折,再对折就能找到圆心

7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9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10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

11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12圆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13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扇形

扇形是圆的一部分。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六、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及计算公式

正方形:

=4aS=a2长方形:

=(a+b)×

2S=a×

b

平行四边形:

S=ah三角形:

S=ah÷

2

梯形:

S=(a+b)×

2圆:

=πd=2πrS=πr&

sup2;

扇形:

S=πr&

360×

n圆环:

S=πR&

-πr&

S=π(R&

-r&

2、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一、表面积:

物体表面面积的总和叫做物体的表面积。

二、

(1)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或容量。

三、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公式:

形体字母意义特征表面积—S体积—V

a

长方体

a——底

b——宽

h——高长方体有6各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S=2(ab+ah+bh)V=abh

V=sh

a

正方体

a——棱长正方体有6各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的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S=6a2V=a3

圆柱体

r—地面半径

h—高

—底面周长圆柱体有三个面,上下两个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沿一条高把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S侧=h=2πrh

S表=h+2πr2V=sh圆锥体r—底面半径

h—高有2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扇形。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V=13sh

3、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

轴对称: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观察物体

(1)站在任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

第七统计与可能性

1、统计

1、统计表:

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后制成表格,用分析情况,反映问题。

2、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能够很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3、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4、扇形统计题: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百分数。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稳定,但它容易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6、中位数:

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

中位数的作用:

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对事物大体趋势进行掌握和判断。

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7、众数:

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二、求统计量的一般方法

1、求平均数:

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

2、求中位数的方法:

(1)奇数个数据:

按大小排序最中间的一个。

(2)偶数个数据:

按大小排序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求众数的方法: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可能性

1.游戏的公平性:

判断一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也就是看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相等,游戏规则公平;

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

2.用分数表示事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明确事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用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数量作分母,某一种情况出现的数量作分子。

第八生活中的数学

1、利润与折扣问题

1、折扣:

几折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2、利润:

售价与进货价的差称为利润。

销售价–进货价(成本价)=利润

利润率:

利润与成本的百分比称为利润率。

利润÷

成本×

100﹪=利润率,售价=成本价×

(1+利润率)

2、利息与税率问题

1、利息:

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另外付的钱叫利息。

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叫做利率。

2、税率:

指应纳税额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

3、关系式:

利息=本金×

利率×

时间

3、其它生活中的数学

1.邮政编码的结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或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位数表示邮区;

第四位数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表示投递局(所)。

2.身份证号码的分类:

身份证号码有1和18位之分。

1位的(属于第一代居民身份证),18位的(属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居民身份证的号码由18个数字组成:

前6位为行政区划分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至17位为顺序码,(单数为男性分配码,双数为女性分配码)第18位为校验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