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9128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泰安市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4.5%;

科学技术5184万元,完成预算的104%;

文化体育与传媒8066万元,完成预算的191.2%(市广播电视台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相应增加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2.9亿元,完成预算的103.3%;

医疗卫生2.5亿元,完成预算的123.8%;

城乡社区事务及环境保护8.9亿元,完成预算的136.9%;

农林水事务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7.8%;

交通运输8204万元,完成预算的100.6%;

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1.2亿元,完成预算的117.5%;

粮油物资储备、金融监管和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954万元,完成预算的127.2%;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7485万元,完成预算的96.9%;

住房保障支出559万元,完成预算的100%;

其他支出2.9亿元,完成预算的96%。

  按现行财政体制,2010年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税收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收入、上年结余,减体制上解及专项上解,市级一般预算总财力为50.8亿元,减去当年一般预算支出,年终滚存结余8.1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8亿元,累计净结余1056万元,当年净结余20万元。

  2010年,市级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1.1%,其中市直30.6亿元,增长70.4%;

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8.9亿元,增长42.2%,其中市直19.9亿元,增长29.3%。

  2010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入4.3亿元,比上年下降25.2%,其中市直3.6亿元,下降27.8%;

市级预算外资金支出4.7亿元,下降14.8%,其中市直3.7亿元,下降22.6%。

市级预算外资金收支下降,主要是由于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大部分收费项目纳入预算管理所致。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下,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全面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坚定信心,积极作为,财政收入超额完成预算任务,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各项财税工作均实现了新跨越。

  

(一)奋力攻坚促转调,财源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0年,市以上财政投入9.7亿元,支持了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

一是支持提升传统产业。

拨付资金7225万元,支持了企业技术改造、技术研发;

落实创新型企业和著名商标奖励资金765万元,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

二是支持培育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工业调整振兴、新能源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累计拨付资金3080万元,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管好用好文化产业事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资金,拨付资金3.4亿元,支持了旅游文化以及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

设立了2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资金,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四是支持扩大消费出口。

全市共发放家电与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资金3.3亿元;

拨付资金1075万元,支持了万村千乡工程、农村批发市场和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筹集价格调节基金2.1亿元,用于稳定市场物价。

拨付资金2958万元、落实企业出口退税7.9亿元,积极支持扩大对外贸易。

五是支持推进节能减排。

坚持“奖、补、限、罚”多措并举,拨付资金3615万元,支持了重点企业节能减排;

落实奖补资金3310万元,鼓励淘汰落后产能。

六是创新财政扶持方式。

通过实行金融信贷和技改奖励政策,全市当年新增银行贷款148亿元,鼓励企业增加投资25亿元;

通过贷款贴息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帮助企业贷款45.2亿元;

通过实行主体税收增长返还等政策,增加基层财力1.3亿元,调动了各级转调积极性。

  

(二)坚定不移抓增收,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

各级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财税工作的核心任务、头等大事,积极创新征管手段,努力挖掘增收潜力。

着眼管根本、管长远,探索建立了收入常态化调度分析、征管激励约束、非税收入征管等长效机制。

着眼宽税基、严征管,全市通过社会化综合治税,入库税收3.5亿元;

通过推进大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新增地税收入8094万元。

着眼调收入结构、保地方利益,加强对县市区收入工作的分类指导,积极为岱岳区和宁阳、东平两县今年继续进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创造条件。

着眼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先后开展了泰城房地产和全市纳税过百万元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年内共查结企业150户,查出应补缴税费3亿元;

全市通过税务稽查,查补税款7856万元,做到了保总量保增幅、调结构提质量、保利益得实惠三者统筹兼顾。

2010年,全市境内财政收入达到198.8亿元,增长2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6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四大主体税收完成38.8亿元,增长25.1%,高于上年10.3个百分点;

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3.2%。

尤其是随着创城工作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了营业税高幅增长。

全市营业税完成16.8亿元,增长46.8%,高于主体税收增幅21.7个百分点,转调效果日益显现。

同时,财政实力持续壮大,全市当年总财力达到172.9亿元,增长24.2%。

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53.2亿元,比上年增加9亿元,为弥补财力不足,实现借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突出重点惠民生,保障能力获得新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障民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2010年,全市仅用于“12件实事”的财政投入就达到17.7亿元,确保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一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全市投入2亿元,将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240元以上和100元;

落实资金9.3亿元,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补助;

落实资金1.9亿元,支持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等;

拨付资金2184万元,支持了残疾人康复、就业技能培训和孤儿、流浪儿救助;

拨付资金2564万元,支持了农村五保供养和乡镇敬老院建设;

拨付资金1690万元,用于自然灾害救助。

二是教育优先战略充分体现。

全市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3亿元、教育助学金6713万元,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确保了各项教育资助政策落实;

筹集资金1.9亿元,支持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两热一暖”工程和教学仪器更新。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健全。

全市筹集资金4.9亿元,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统一由80元提高到120元;

筹集资金1.2亿元,支持了健康档案、医疗救助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落实资金2.8亿元,用于城镇干部职工医疗保险补助和离退休干部医疗费报销。

四是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加大。

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筹集资金7564万元,支持实施就业援助、就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

筹集资金1.3亿元,支持了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

五是住房保障工程快速推进。

全市拨付廉租房建设资金3436万元,落实廉租房补贴资金421万元;

筹集资金1.1亿元,支持了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住房建设。

同时,筹集资金1亿元,支持了援川、援疆工作开展。

  (四)统筹协调快发展,城乡面貌有了新改观。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全力改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促进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创城建设。

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整顿为契机,深化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理顺平台关系,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

2010年,市级各平台共筹集到位资金28.1亿元,其中总平台到位资金20.9亿元;

累计向创城重点项目拨付资金12.9亿元,保障了创城建设顺利实施。

二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市共落实支农惠农补贴10.8亿元,比上年增加2.1亿元;

筹集资金8.8亿元,支持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开发、农村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1.6亿元,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努力提高基层保障能力。

市以上财政共安排对下转移支付22.5亿元、专项资金30.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9950万元,合计比上年增加13.7亿元,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支持了基层各项事业发展。

同时,全市筹集资金3.3亿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化债、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试点;

落实资金5456万元,支持了社区建设和“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活动开展。

四是积极支持生态平安建设。

全市投入2.2亿元,重点支持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荒山绿化;

拨付资金8041万元,支持了疾病防控、疫情防治和安全生产;

拨付资金1.5亿元,扎实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

拨付资金4107万元,支持了消防设施和城市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

 

  (五)改革创新严管理,科学理财再上新水平。

始终把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作为提升理财水平的关键,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健全财政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主体税收增长激励、资源税市级分享返还等“五项机制”,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提供了体制保障。

二是创新收入征管手段。

对市级资源环境性非税收入实行了归口统一管理,对河道维护费以及房屋出租、个人股权转让等环节税收实行了委托代征,并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租赁收入纳入财政统一管理。

三是规范强化预算管理。

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试点工作,不断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对专项资金严格实行先评审、后编制,并尽可能细化到单位、到项目;

建立了年初预留和年底结转资金审批制度,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强化了预算约束力。

四是深化支出管理改革。

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38.2亿元,节约资金8.1亿元,综合节支率17.6%;

评审政府投资项目1361个,评审总额56.7亿元,审减资金4.7亿元,平均审减率8.3%。

五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健全“融资、建设、偿债”一体化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目前,市级各分平台共收储土地8022亩,可实现土地出让总价款160亿元,其中2010年通过招、拍、挂已出让土地556亩,实现土地出让总价款10.2亿元,确保了债务风险可防可控。

同时,加强暂付款清理回收,市财政共回收暂付款8.6亿元,有效防范了财政风险,增强了支付保障能力。

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查、闲置土地清查、非税收入征管检查等,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

  各位代表,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经济回升基础仍不够稳固,制约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财政收入结构亟需改善;

减收增支因素明显增多,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财经秩序还不够规范,偷逃骗税行为时有发生;

部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在个别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等。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强市名城”奋斗目标和“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把握加快转调主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培植壮大财源;

着力强化收入征管,努力提高“两个比重”,不断增强财政实力;

着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运筹力度,保障创城建设和民生改善;

着力深化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强化财政管理,规范财政运行机制,提高科学理财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综合考虑各种收支增减因素,2011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35.6亿元,增长16%,加上预计税收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上年结转、调入资金,减体制上解及专项上解,全市一般预算总财力为200.9亿元。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一般预算支出200.9亿元,增长14.4%,其中灶内支出安排168.7亿元,增长16.5%。

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计划,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各级预算由同级人代会审查批准。

待汇总各级人代会通过的本级预算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0.5亿元,增长16%。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上年结转,减体制上解及专项上解,市级一般预算总财力为53.5亿元。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一般预算支出53.5亿元,增长25.3%(含预计地方政府债券1.7亿元,新增对下转移支付8266万元),其中灶内支出43.2亿元,增长19.7%。

灶内支出主要科目安排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49642万元,国防及公共安全48754万元,教育41790万元,科学技术5681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13316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5873万元,医疗卫生21509万元,环境保护2169万元,城乡社区事务86324万元,农林水事务19272万元,交通运输8242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3362万元,商业服务业及金融监管等事务2664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12885万元,住房保障支出605万元,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544万元,预备费7770万元,其他支出61701万元。

  根据相对独立、与一般公共预算相互衔接的原则,从今年开始,市直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11年,市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5660万元。

根据收支平衡、量入为出、不列赤字的原则,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660万元。

  201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43.8亿元(市直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33.2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38.3亿元、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3.5亿元、价格调节基金1.01亿元。

根据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43.8亿元(市直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33.2亿元),增长43.6%。

  2011年,市级预算外收入安排4.36亿元,其中政府调控收入1.08亿元、教育部门收费3.18亿元、福利彩票发行费960万元;

安排市级预算外支出4.36亿元,收支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

  各位代表,2011年财政改革和保障任务十分繁重,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

收入方面,制约财政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不利于扩大外贸出口,相关税收将受到影响;

货币政策转型,信贷投放收紧,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

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原则,新一轮大规模税制改革即将全面启动,交通运输和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缩减税率级次、扩大税率级距以及适当下调税率,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管体制调整,将对地方财政增收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去年财政收入增长快、基数高,今年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幅的难度加大。

支出方面,新的民生政策将陆续密集出台,原有的民生政策将扩面提标,财政保障压力持续加大,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的形势依然严峻。

据初步测算,2011年仅市级新增必保支出就达3.2亿元,其中提高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等增加人员经费1.8亿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标增加5045万元,提高车辆燃修费等增加单位公用经费3050万元,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增加1048万元;

而市级一般预算新增财力只有1.8亿元,财政支出压力很大。

  为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在市级支出预算安排上,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保重点、压一般,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发展、保法定支出;

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出国经费、接待经费和会议经费,实行“定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办法。

二是坚持实行综合预算,按照“先基金、后预算外、再一般预算”的顺序,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政府各项财力,增强政府综合调控能力。

三是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将性质相同、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最大限度整合归并,坚决避免撒芝麻盐,提高财政资金集约效应。

四是坚持专款专用、自求平衡,按照项目性质用途与资金来源渠道相匹配的原则,对某些有专项用途、收入来源稳定性强的专项收入,优先用于自身发展,加快建立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收支增长机制。

五是坚持细化硬化预算,严格实行预评审制度,大力压减年初预留,严格控制预算追加,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

  按照上述原则,今年市级优先保障以下重点支出:

一是安排资金12.9亿元,用于保障人员工资和机关正常运转。

其中,安排基本工资2.8亿元、津贴补贴3.2亿元、住房补贴及住房公积金2.2亿元、养老保险金1.5亿元、失业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0.7亿元、日常公用支出2.1亿元。

二是集中资金11.1亿元,大力支持创城建设。

其中,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0.4亿元,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安排0.7亿元。

三是集中资金3.2亿元,积极支持转方式调结构。

其中:

安排财源建设资金4000万元,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安排节能专项经费650万元,重点支持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

安排9870万元,用于企业破产改制职工安置。

安排服务业发展资金1800万元、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旅游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安排1419万元,支持大汶河综合开发。

安排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000万元,支持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

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

四是集中资金6.4亿元,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政策。

安排9008万元,用于新农合市级配套;

安排4082万元,用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市级配套;

安排1668万元,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安排2000万元,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医疗费。

安排4280万元,用于城乡低保补助;

安排600万元,用于新农保试点扩面。

安排3773万元,落实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中职学校免学费及助学金等政策;

安排2548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安排1.7亿元,支持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安排2090万元,用于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

安排1117万元,用于城区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生活补贴;

安排1480万元,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安排2400万元,用于泰城公共汽车补贴及车辆更新;

安排2200万元,用于泰城居民供热补贴。

五是法定支出均达到政策规定,其中安排教育支出4.2亿元、农业支出1.9亿元、科技三费1978万元,分别增长17.9%、17.4%和10%,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

六是安排总预备费7700万元,占市级一般预算支出的1.8%,符合《预算法》的规定。

  三、突出重点,奋力攻坚,在更高起点上努力实现新突破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加快实施“强市名城”战略的关键之年。

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对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惠民生、促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将按照市委总体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重点突破,确保完成各项财政任务。

  

(一)紧紧围绕转调主线,努力培植壮大财源。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相结合,多措并举,强力攻坚,提高经济质量和创税能力。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

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十二五”财源建设意见,充实扩大财源建设项目库,确保财源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二是坚持效益优先。

财源建设资金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创税能力强的企业加快发展,将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效果体现到提高经济税收贡献率上来。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

优化经济和财源结构,充分发挥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好科技进步、研发中心、技术改造、著名商标以及首台套设备等奖补政策,集中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四是坚持统筹发展。

完善城镇化推进机制,加大政府融资和财政投入力度,重点保障创城建设;

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支持国家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创新财税帮扶政策,大力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园区率先发展。

五是坚持多元投入。

将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创新扶持手段,采取财政贴息、奖励、参股、提供“过桥资金”和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吸纳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财源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大财源格局。

六是坚持优化环境。

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增值税转型以及扩大内需、鼓励出口的各项税费政策,尽量减少针对个别企业“一事一议”的扶持方式,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二)牢牢抓住收入核心,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始终坚持把组织收入作为财税工作的核心任务,围绕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创新思路抓征管,多措并举促增收,既努力做大收入蛋糕、增强保障能力,又努力改善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

一是完善收入征管机制。

调整收入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税收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以及主体税收总量、增幅、占比情况,引导各级更加注重效益导向,提高经济创税能力,促进财政收入结构改善、质量提升。

加快推进“金财”工程,探索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收入常态化调度分析、征管激励约束、税源动态监控等长效机制,提高收入征管精细化水平。

同时,认真做好契税、耕地占用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确保“两税”征管顺利交接、平稳过渡。

二是大力挖掘增收潜力。

继续加大房地产、重点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力度,大力开展税务稽查,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促进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

继续推进大企业二三产业分离,认真落实提高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