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828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简介.ppt

检验科新开展特种蛋白项目简介检验科前言医院领导支持临床工作,在检验科新引进深圳国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特种蛋白分析仪”一台,德国技术;采用先进的免疫散射比浊技术(生化仪上做是透射比浊),可以进行多种特种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结果准确可靠,精密度测定CV值小于5%。

深圳国赛公司生产的特种蛋白分析仪目前我们已经开展的项目如下:

1.风湿三项定量测定2.全血C-反应定量测定3.糖化血红蛋白蛋白定量测定4.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5.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测定6.2-微球蛋白定量测定共计8项特种蛋白定量测定一、风湿三项定量测定:

包括:

抗链“O”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定量测定C反应蛋白定量测定

(一)抗链“O”定量测定人感染A族溶血性链球菌后,23周内,8590%的患者血清中可出现一定量的抗溶血素“O”抗体(ASO),直至数月或一年内仍可查到这种抗体。

其中IgM类ASO多见于链球菌感染的急性期,IgG类ASO多见于恢复期。

链球菌感染后,ASO的产生一般在一周左右,46周达高峰。

ASO测定临床应用:

1.常见于A族链球菌所致的败血症、菌血症以及心内膜炎、脑膜炎、产褥热等疾病,ASO均可增高。

结合CRP检测,有助于风湿热和类风湿的鉴别诊断。

2.肝炎、肾病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等ASO升高。

ASO测定临床应用:

3.风湿热活动期、风湿性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ASO可增高;增高还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等,儿童多见。

4.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胆固醇和磷脂比值增高的病人,可产生ASO增高。

送检须知:

检测标本:

血清。

请使用红帽真空采血管采血送检。

参考范围:

成人200IU/ml儿童150IU/ml

(二)类风湿因子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

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血清和滑液中。

在患有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非结缔组织病,如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甚至是健康人,尤其是老年人血液中也可存在。

RF80%为IgM,20%为IgG。

其中的IgM型RF能固定补体并与各种吞噬细胞的Fc段受体结合,促进吞噬功能及溶酶体的释放,造成炎症。

RF临床应用1.典型和肯定的类风湿病人的RF阳性率仅在80%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阳性率较低。

2.RF阳性也出现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其他慢性炎症和恶性肿瘤,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牛皮癣、结节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麻风、矽肺、膀胱肿瘤、白血病等,以及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和部分胶原性疾病也可以出现阳性。

3.正常人群的RF阳性率在5%左右,老年人阳性率可达20%左右。

RF临床应用4.类风湿因子多见于具有关节外病变的类风湿病人,如皮下结节、血管炎、心肺损害等。

5.RF的滴度越高,出现越早,则病变越可能向严重方向发展,故RF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6.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疗效评价上,RF是否转阴或降低,被作为是否为致缓解性药物评价的一个指标。

送检须知检测标本:

血清。

请使用红帽真空采血管采血送检。

参考范围:

30IU/ml(三)全血超敏C-反应蛋(bCRP)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在感染发生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

比正常值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升高幅度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

在疾病治愈后其含量迅速下降,一周内可恢复正常。

病毒感染时CRP不增高(除了一些严重侵袭导致组织损伤的病毒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

其变化不受病人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

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1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CRP在细菌感染时增高,在病毒感染时不增高。

2鉴别病情鉴别病情CRP升高的程度反映炎症组织和感染的范围、严重程度和活动性。

CRP值为5-50mg/L,提示轻度炎症。

CRP值升至100mg/L时,提示有较严重的疾病并需要治疗。

CRP值100mg/L时,提示严重疾病过程并往往处于细菌感染期。

持续升高的CRP值一般预示治疗无效,应当更换治疗方法。

3.检测和控制术后感染如组织损伤、术后、器官移植等。

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4.评估抗菌疗效评估抗菌疗效急性感染性疾病时抗生素治疗的最适化高危患者在缺少微生物诊断报告时,确立抗生素治疗方案。

在CRP值下降至正常时,终止抗生素治疗。

在一些临床难以进行评估的风湿性疾病中,快速选择适当的抗炎治疗药物。

根据CRP水平的变化来决定药物的剂量。

有效预计并发症的发生。

5.预测心血管疾病预测心血管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临床应用hs-CRP并不是一种新的CRP,只是其检测的方法更敏感而已。

一般普通CRP检测线性3mg/L以下,超敏检测方法为0.1mg/L以下,在低浓度(如0.13-10mg/L)测定范围内有很高的准确度。

它的临床应用在于:

hs-CRP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的诊断和预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甚至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

部分学者认为hs-CRP可作为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危险评估的一项独立指标。

送检须知检测标本:

血清。

请用红帽真空采血管采血送检。

参考范围:

CRP5mg/Lhs-CRP3mg/L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bCRP)临床应用和上边介绍的意义相同.只是有如下特点:

使用方便、快速;样品不需要离心处理;标本用量少,仅需20微升全血;能检测到低至0.5mg/L的浓度。

送检须知检测标本:

全血。

请用绿帽、紫帽真空采血管采血送检或采集末梢血20微升。

参考范围:

5mg/L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红蛋白糖化后产生的多种糖基化血红蛋白(GHb)统称为HbA1,其中以HbA1c含量最多也最稳定。

由于红细胞寿命为100120天,因此,HbA1c反映了患者最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几个观点:

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的监控的“金标准金标准”。

建议病人每3-6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几个观点三个点的血糖指数未必可靠三个点的血糖指数未必可靠空腹、餐后和睡前三点血糖测定,只能反映抽血呢一时间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病人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水平。

而糖化血红蛋白不同,它可以稳定可靠的反映病人以前几个星期里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更适合作为糖尿病的监控指标。

几个观点:

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防止并发症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防止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来临之前,很多人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有在突然发作的时候病人才意识到,而血糖监测有时并不能准确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检测和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对更好地预防和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几个观点:

糖化血红蛋白高可致心肌梗塞糖化血红蛋白高可致心肌梗塞研究表明超过60%的型糖尿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超过标准含量。

一些病人如果大量服用阿司匹林、维生素C或者病人的肾功能不全时,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升高,就有可能导致心肌梗塞,发生卒中死亡。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加速心血管并发症,如果眼睛被糖化还可以引发白内障,诱发糖尿病肾病。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还可能引起血脂和血液粘稠度的增高,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HbA1c临床应用:

糖化血红蛋白除了对判断血糖控制情况外,还对下列疾病有指导意义:

HbA1c临床应用:

1.对昏迷病人的鉴别:

在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使血糖增高,但此时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若增高可能是糖尿病昏迷。

2.糖化血红蛋白很高的病人要警惕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3.对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时不够的,一定要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使其保持在8%以下,才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和畸形儿的发生。

HbA1c临床应用:

4.检验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指导治疗:

如已测定了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可推算出出血糖的平均mmol/L,再用推算值与同一标本的空腹血糖值对比,可以预测近期血糖控制的好坏。

如糖化血红蛋白为8%,空腹预测值应为7.1mmol/L,若测定的空腹血糖高于7.1许多,表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病人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反之,若糖化血红蛋白仍为8%,但空腹血糖低于7.1mmol/L许多甚至正常,表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治疗方案不变。

因此同时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的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专家共识中的专家共识中的10个关键建议:

个关键建议:

1.达到良好的控制目标,定义为糖化血红蛋白6.5%。

2.除定期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外,每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将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期获得最佳预后。

4.建议所有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尽可能地推荐到有糖尿病专业诊疗知识的组织中去。

5.要积极治疗包括胰岛素抵抗在内的根本病理生理异常。

6.强化治疗,以期在诊断后的6个月内达到HbA1c6.5%。

专家共识中的专家共识中的10个关键建议:

个关键建议:

7.3个月后,如患者没有达到HbA1c6.5%目标,应考虑联合治疗。

8.所有诊断时HbA1c9%的患者,都应立即开始联合治疗或注射胰岛素。

9.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互补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

10.运用多学科和学科间的协作进行糖尿病治疗,鼓励患者接受疾病教育和自我护理,共同担负起血糖达标的职责。

送检须知:

检测标本:

检测标本:

抗凝全血或末梢血。

抗凝全血请用绿帽、紫帽真空采血管采血送检。

参考范围:

参考范围:

3.8-5.8%三、血浆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果酸二磷酸钠)碎片。

由于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血浆D-二聚体临床应用:

1.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D-二聚体测定是深静脉血栓(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血浆D-二聚体临床应用:

3.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也是较有价值的试验指标。

4.溶栓治疗的监测。

送检须知:

检测标本:

血浆。

请用蓝帽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摇匀送检。

参考范围:

0.5mg/L四、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微量白蛋白(mALB)是指尿中含有少量,但属于不正常下分泌出的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成因可能是肾小球性的(例如: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高血压、小肾小球损害),肾小管性的(重吸收障碍)或者肾后性的。

mALB临床应用:

1.mALB可反映肾小球滤过性早期的一些改变,各种原因的肾病,常见升高,特别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临床参考。

因此,微量白蛋白尿症是预报肾病和心血管病危险的指标及预后的临床参考。

2.糖尿病:

a)微量白蛋白尿症最早出现,是糖尿病肾病和终末肾病的早期预测指标。

b)微量白蛋白尿症是型和型糖尿病病人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预兆指标。

mALB临床应用:

有学者对69例糖尿病病人和43例正常人对照实验,进行mALB测定,结果如下:

对照组和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组别例数n尿mALB(mg/L)阳性率(%)观察组69113.753.2759.42对照组4311.25,210.00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尿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尿mALB阳性率结果阳性率结果病程(年)例数(n)阳性检出例(n)阳性率(%)528828.57610301446.6711157457.14154375.20mALB临床应用:

3.高血压和心血管病:

a)在高血压患者中进行微量白蛋白尿症筛选,鉴别出有靶器官损伤的高危人群。

b)在非糖尿病病人中,微量白蛋白尿症与心血管危险因子相关,与死亡率升高相关。

送检须知:

检测标本:

尿液。

参考范围:

19mg/L送检须知:

由于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所以未定时的尿液标本(随意尿)一次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可能并无意义,连续23次增高方有诊断价值。

某些进展缓慢的疾病,观察一段时期内尿液白蛋白排泄的变化,比一次测定结果更为重要。

临床上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