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8238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8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

《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茄子病害防治图.docx

茄子病害防治图

∙茄苗立枯病

∙【病害名称】:

茄苗立枯病

 

【症状特征】:

该病一般多发生于育苗的中后期或定植初期,在病苗的茎基部或中下部生有椭圆形淡褐色斑,病斑有时具有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淡褐色蛛丝状的霉层,失水后病部逐渐凹陷,干腐缢缩,严重时病斑扩展绕茎一周。

病苗初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后期茎叶萎垂枯死。

病苗枯死立而不倒,故称立枯病。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及有机质上越冬,且往往成为土壤的习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土壤带菌是幼苗受害的主要原因。

菌丝能直接侵人寄主,通过流水、农具传播。

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3℃,最适为24℃,最高为42℃。

适于的pH较广(3.0-9.5)。

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病菌除为害茄果类外,还可侵染黄瓜、豆类、白菜、油菜、甘蓝等。

 

【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

除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8g,药土盖苗处理以外,其他方法同猝倒病的土壤处理方法。

       

(2)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3)加强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温,科学放风,防止出现高温高湿条件。

       (4)苗期喷O.1%-O.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能力。

       (5)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除使用苗床内撒施干草木灰或细干土降低苗床湿度,控制病害外,使用的药剂种类与猝倒病很不一样。

可使用的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

 

∙茄子猝倒病

∙【病害名称】:

茄子猝倒病,俗称小脚瘟

 

【症状特征】:

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

烂种是播种后,在其尚未萌发或刚发芽时就遭受病菌侵染,造成腐烂死亡。

死苗是种子萌发抽出胚茎或子叶的幼苗,在其尚未出土前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

猝倒是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导致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地面,一般病苗叶片仍保持绿色。

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苗或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绵絮状菌丝,有别于立枯病。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潜育期1~2天。

病菌喜34~36℃的高温,但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因此,当苗床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又遇高湿时,感病期拉长,很易发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

育苗期如遇寒流侵袭,不注意放风则会加剧猝倒病的发生。

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

 

【防治方法】:

     

(1)选择易于通风排湿的育苗场所,加强苗床管理,避免低温高湿条件出现,不要在阴雨天浇水。

     

(2)根据当地习惯选用抗猝倒病的品种。

     (3)苗期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0.05%~0.1%氯化钙等提高抗病力。

     (4)药剂防治。

每平方米苗床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9~10g,加细土4.0~4.5kg拌匀,播前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药土撒在畦面上,剩余的2/3药土播种后覆盖在上面,防病效果在90%以上。

     (5)如未进行床土处理,出苗后发病的,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500倍悬浮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2次。

 

∙茄子早疫病

∙【病害名称】:

茄子早疫病

【症状特征】:

茄子早疫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

叶片染病:

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具同心轮纹,直径2-10mm。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微细的灰黑色霉状物。

后期病斑中部脆裂,严重的病叶早期脱落。

果实染病:

果面上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绿色或黑色霉。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潜伏在种皮下越冬。

发生早的在育苗期始见,成株期也可发病,但为害不如番茄早疫病重。

近年采种长茄病果率上升,个别雨多地区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种子消毒,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55℃温水浸15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然后再催芽播种。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使用代森锰锌的每个生长季节只准使用一次,防止锰离子超标。

 

∙茄子青枯病

∙【病害名称】:

茄子青枯病

【症状特征】:

茄子青枯病发病初期仅个别枝上一张或几张叶色变淡,呈现局部萎垂,后扩展到整株,后期病叶变褐枯焦,病茎外部变化不明显,如剖开病茎基部木质部变褐色。

本病始于茎基部,后延伸到枝条,枝条的髓部大多溃烂或中空,病茎横切面用手挤压,湿度大时有少量乳白色黏液溢出,这是本病重要特征。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随雨水、灌溉水及土壤传播,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导管里繁殖蔓延。

病菌生长适温30-37℃,最高41℃,最低10℃,52℃经10分钟致死。

病菌在种子或寄主体内可存活200天左右,一旦脱离寄主只能存活2天,但在土壤中则可存活14个月至6年之久。

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条件,土温常较气温更重要。

经观察病田土温20℃时,病菌开始活动,零星病株出现,土温25℃,田间出现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湘茄4号(湘杂6号)、湘杂7号等抗青枯病品种。

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进行水旱轮作。

       

(2)结合整地,667平方米施消石灰100-150kg,与土壤充分混匀后定植茄苗。

       (3)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害蔓延,在病穴上撒少许石灰防止病菌扩散。

       (4)选用无病种子,适期播种,避过高温季节,可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开始喷淋或浇灌40%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1L,隔10天1次,共灌3-4次。

       (6)青枯病严重地区提倡采用赤茄、小西瓜(刺茄)、托鲁巴姆等砧木,利用当地优良品种作接穗进行嫁接,防治青枯病效果好。

∙茄子沤根

∙【病害名称】:

茄子沤根

【症状特征】:

不产生新根和不定根,根皮呈铁锈色,而后腐烂,地上部萎蔫,容易拔起,叶片黄化、枯焦。

【发病原因】:

地温低于12℃,持续时间较长,且浇水过量或遇连阴雨天;苗床温度过低,幼苗发生萎蔫,萎蔫持续时间长等,均易产生沤根。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期温度管理,利用电热温床或酿热温床育苗,保证苗床温度在16℃以上,能低于12℃。

       

(2)避免苗床过湿,正确掌握揭膜、放风时间及通风量。

       (3)发现沤根后覆盖干土或用小耙松土,降低土壤湿度。

定植早期也会发生沤根,这多是定植过早、地温过低、浇水过多造成的。

∙茄子拟黑斑病

∙【病害名称】:

茄子拟黑斑病

【症状特征】:

茄子拟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

多在茄子生长后期叶上产生不规则形至近圆形斑点,且常出现在侧脉间。

具轮纹,直径3~10毫米,后期表面黑色霉层明显,致叶片提前枯死。

果实染病,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斑,直径15毫米以上,稍凹陷,果肉稍变褐,呈干腐状,后期收获的果实经常可见。

【防治方法】:

科学种管。

合理稀植,增施磷钾肥;及时整枝,改善株间通透条件;合理灌溉,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保护地搞好通风排湿,避免叶面结露。

合理地进行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随即喷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

 

∙茄子绵疫病

∙【病害名称】:

茄子绵疫病

【症状特征】:

茄子绵疫病主要为害果实、叶、茎、花器等部位。

近地面果实先发病,受害果初现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黑褐色腐烂,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迅速扩展,病果落地很快腐败;茎部染病初呈水浸状,后变暗绿色或紫褐色,病部缢缩,其上部枝叶萎垂,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白霉;叶片被害,呈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浸状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有较明显的轮纹,潮湿时病斑上生稀疏白霉芜菁花叶病毒;幼苗被害引起猝倒。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茄子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人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

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0℃,适宜发病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有利于孢子形成,95%以上菌丝生长旺盛。

在适宜条件下,病果经24小时即显症,64小时即可再侵染。

因此高温多雨,湿度大成为此病流行条件。

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下水头及雨后水淹,管理粗放和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

湘茄4号、承茄1号、兴城紫圆茄、通选一号、贵州冬茄、济南早小长茄、辽茄3号、丰研1号、四川墨茄、竹丝茄、青选4号等。

      

(2)实行轮作,选择高低适中、排灌方便的田块,秋冬深翻,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植;及时中耕、整枝,摘除病果、病叶;采用地膜覆盖,增施磷、钾肥等。

      (3)发病初期喷洒66.8%丙森·缬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咸水剂6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隔7-10天1次,防治2次或3次,同时要注意喷药保护果实。

∙茄子枯萎病

∙【病害名称】:

茄子枯萎病

【症状特征】:

茄子枯萎病病株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病症多表现在一二层分枝上,有时同一叶片仅半边变黄,另一半健全如常。

横剖病茎,病部维管束呈褐色。

此病易与黄萎病混淆,需检测病原区分。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厚垣抱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可营腐生生活。

一般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出有毒物质镰刀菌素,扩散开来导致病株叶片黄枯而死。

病菌通过水流或灌溉水传播蔓延,土温28℃,土壤潮湿,连作地,移栽或中耕时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重。

此外,酸性土壤及线虫取食造成伤口利于本病发生。

21℃以下或33℃以上病情扩展缓慢。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选用耐病品种。

  (3)新土育苗或床土消毒。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加土拌匀,先将1/3药土撒在畦面上,然后播种,再把其余药土覆在种子上。

  (4)种子消毒,用0.1%硫酸铜浸种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5)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琉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此外可用10%双效灵水剂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倍液澄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100毫升,隔7-10天1次,连续灌3-4次。

∙茄子菌核病

∙【病害名称】:

茄子菌核病

【症状特征】: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苗期发病始于茎基,病部初呈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茄苗枯死。

成株期各部位均可发病,先从主茎基部或侧枝5-20cm处开始,初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稍凹陷,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也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霉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皮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致植株枯死;叶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有时具轮纹,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斑面易破;花蕾及花受害,现水渍状湿腐,终致脱落;果柄受害致果实脱落;果实受害端部或向阳面初现水渍状斑,后变褐腐,稍凹陷,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田间或塑料棚土壤内越冬。

翌春茄子定植后菌核萌发,抽出于囊盘即散发子囊孢子,随气流传到寄主上,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有报道子囊孢子不能侵害健壮植株,但大多数子囊孢子的芽管可穿过失去膨压的表皮细胞间隙,直接侵入寄主体内,即为该病的初侵。

在棚内病株与健株,病枝与健枝接触,或病花、病果软腐后落在健部均可引致发病,成为再侵染的一个途径。

该菌孢子萌发以16-20℃,相对湿度95%。

100%为最适。

在棚内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早春有3天以上连阴雨或低温侵袭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塑料棚内栽培茄子覆地膜可阻止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

       

(2)药剂处理土壤,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kg,对干土适量充分混匀撒于畦面,然后耙人士中,可减少初侵染源。

       (3)注意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寒流侵袭时要注意加温防寒以防植株受冻,诱发染病。

       (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到棚外销毁。

       (5)药剂防治:

田间始见子囊盘或发现中心病株后,喷洒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800倍液,轮换或交替使用,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此外保护地也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

∙茄子僵果

∙【病害名称】:

茄子僵果

【症状特征】:

茄子果实形状不正,朽住不长,即僵茄。

此外也会产生萼下龟裂果、偏平果、毛边果等畸形果。

病因产生僵茄原因主要是苗的素质不好,与床土及温、湿、光管理有关。

茄子根系发育缓慢,吸水范围窄,尤其幼苗不耐干燥,温度高于30℃,短花柱花增多,是落花及发生僵茄原因之一。

当昼夜温度都过高时,同化养分消耗增多,致苗质变劣。

如光照不足,生长发育缓慢,形成花的时期及开花期推迟,致花的素质下降。

温度低于17℃高于35℃,茄子受精受阻,花粉发芽趋缓,定植时遇有低温,即使花粉落到雌蕊上,花粉管伸长不良,即形成僵茄。

畸形果主要是温度低,氮肥施用过多,灌水过量,致生长点营养过多,花芽分化及发育不充分,形成多心皮果实,或雄蕊基部分开发育成毛边果。

生产上快圆茄、丰研2号、六叶茄畸形果发病率高。

萼下龟裂果是开花期出了问题,激素过量也会出现萼下龟裂果。

【防治方法】:

       

(1)选用组合2号、齐杂茄2号等畸形果少的品种。

育苗期白天保持26-30℃,夜温17℃;二叶期后控制在14-15℃。

       

(2)茄子喜强光,育苗时使用玻璃或透光充分的塑料薄膜,有利提高苗的素质,但温度高于40℃不发芽。

       (3)育苗期尽量保温。

最低气温保持在14-15℃,地温16-17℃,白天注意增加采光,棚温控制在30℃以下,及时通风换气,防止高温引起僵茄发生。

       (4)提倡施用有机活性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促进植株生长,适时适量浇水。

       (5)喷施植物动力2003营养液1ml对水1kg或多得稀土纯营养剂50g对水30kg于苗期、生长期喷洒,也可喷施云大-120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倍液。

 

∙茄子灰霉病

∙【病害名称】:

茄子灰霉病

【症状特征】:

茄子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灰霉病。

幼苗染病,子叶先端枯死,后扩展到幼茎,幼茎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断枯死,真叶染病出现半圆至近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叶片或茎部均可长出灰霉,致病部腐烂。

成株染病,叶缘处先形成水浸状大斑,后变褐,形成椭圆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直径5-10mm,密布灰色霉层,严重的大斑连片,致整叶干枯。

茎秆、叶柄染病也可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灰霉。

果实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

【发病规律】:

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地表及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棚室或田间靠分生孢子飞散进行传播蔓延,开花后侵染花瓣,再侵入果实引起发病。

病菌发育适温20℃,分生孢子及菌核形成适温15-20℃,7-8℃也可产出分生孢子。

湿度对此病流行影响较温度大,棚内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承茄1号。

保护地采用生态防治,及时通风降湿,使棚室远离发病条件,具体做法参照番茄灰霉病。

       

(2)保护地可施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硫·霉威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次1kg。

       (3)发病初期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百·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异菌脲·环己锌乳油800-1000倍液、2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900倍液。

       (4)茄子开花时,花蕾开裂至张开时,用66%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每袋1g,对自来水1kg混匀后喷花或浸花,如只涂花梗效果不佳。

∙茄子黄萎病

∙【病害名称】:

茄子黄萎病

【症状特征】:

茄子黄萎病苗期发病少,成株多在座果后开始表现症状,且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

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至半边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至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变褐萎垂以至脱光仅剩茎杆。

本病为全株性病害,副检病株根、茎、分枝及叶柄等部,可见维管束变褐,、但挤捏上述各部横切面,无米水状混浊液渗出,别于青枯病。

大丽轮枝菌在茄子上引起黄萎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

枯死型:

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

病情扩展快,常致整株死亡。

黄斑型:

植株稍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形成掌状黄斑,仅下部叶片枯死,一般植株不死亡。

黄色斑驳型:

植株矮化不明显,仅少数叶片有黄色斑驳或叶尖、叶缘有枯斑,一般叶片不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多数报道种子内外带有菌丝或分生孢子,可以做为该病的初侵染源,但也有人认为种子不带菌。

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风、雨、流水或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

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60℃经10分钟致死。

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而重,如此期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芜菁花叶病毒;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有时冷凉天气,直接浇灌井水,会使地温降至15℃以下,如此灌水一次也可导致该病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吉茄1号、长茄1号、9808茄子、承茄1号、齐杂茄3号、湘茄4号、蒙茄3号、熊岳紫长茄、辽茄3号、齐茄1号、丰研1号、海茄、湘杂7号、齐杂茄2号、沈茄2号、龙杂茄2号等。

       

(2)播种前种子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小时,或55℃温水浸种15分钟,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3)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尤其与水稻轮作1年即可奏效。

       (4)苗期或定植前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5)苗床或定植田用棉隆处理土壤。

每平方米用40%棉隆10-15g与15kg过筛细干土充分拌匀,撒在畦面上,后耙入土中,深约15cm,拌后耙平浇水,覆地膜,使其发挥熏蒸作用,隔10天后播种或分苗,否则会产生药害。

       (6)定植田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

       (7)适时定植。

10cm深处地温15℃以上开始定植,最好铺光解地膜,避免用过冷井水浇灌;选择晴天合理灌溉,注意提高地温,茄子生长期间宜勤浇小水,保持地面湿润;门茄采收后,开始追肥或喷施叶面宝、植宝素,爱多收等,如用喷施宝每ml对水12L,3%过磷酸钙也可。

       (8)及时治疗。

发病初期喷洒60%多菌灵盐酸盐可溶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100mL,5-7天1次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浇灌100ML。

使用多菌灵的安全间隔期参见黄瓜枯萎病。

       (9)嫁接防病,用赤茄(红茄)、平茄、南韩CYP、托鲁巴姆、安阳AYQ、小西瓜(刺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采用劈接或插接法嫁接,确有实效。

       (10)也可用臭氧防治该病,方法参见黄瓜霜霉病。

∙茄子黑枯病

∙【病害名称】:

茄子黑枯病,又称茄子棒孢叶斑病

【症状特征】:

茄子叶、茎、果实均可染黑枯病。

叶染病初生灰紫黑色圆形小点,后扩大成直径0.5-1cm,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周缘紫黑色,内部浅些,有时形成轮纹,致早期落叶。

【发病规律】: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在寄主的茎、叶、果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此菌在6-30℃均能发育,发病适温20-25℃。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52℃温水浸30分钟,再放人冷水中冷却后催芽。

       

(2)加强田间管理,苗床要注意放风,田间切忌灌水过量,雨季要注意排水降湿。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8%波·锰锌或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茄子褐纹病

∙【病害名称】:

茄子褐纹病

【症状特征】:

褐纹病主要为害茄子叶、茎及果实,苗期、成株期均可被害。

幼苗染病,茎基部出现褐色凹陷斑,叶片初生苍白色小点,扩大后呈近圆形至多角形斑,边缘深褐,中央浅褐或灰白,有轮纹,上生大量黑点;茎部染病,病斑梭形,边缘深紫褐色,中间灰白色,上生许多深褐色小点,病斑多时连结成几厘米的坏死区,病部组织干腐,皮层脱落,露出本质部,容易折断;果实染病,产生褐色;圆形凹陷斑,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排列成轮纹状,病斑不断扩大,可达整个果实,病果后期落地软腐,或留在枝干上,呈干腐状僵果。

【发病规律】:

多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病残体组织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越冬,一般存活2年。

翌年,带菌种子引起幼苗发病,土壤带菌引起茎基部溃疡。

越冬病菌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昆虫进行传播和再侵染,条件适宜可引起流行。

病菌发育及形成分生孢子适温28-30℃;形成分生孢子器适温3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8℃。

苗期潜育期3-5天,成株期7-10天。

田间气温28-30℃,相对湿度高于80%,持续时间比较长,或连续阴雨,此病易流行。

此外病情与栽培管理和品种有关,一般多年连作或苗床播种过密。

幼苗瘦弱,定植田块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实行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