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2798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2016.doc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理论根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

4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始。

但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没有明确论述过,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没有先例,这就成为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特点,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成功地进行了三大改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正确认识社会性质和特点,是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领导人民胜利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设想,从而为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特点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了革命胜利后,既不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能立即确定社会主义制度,而必须要经历一段较长时期的过渡阶段,毛泽东称这个过渡时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分析过,他指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坚决反对割裂二者的紧密衔接,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右倾错误,也要坚决反对混淆二者界限的“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错误。

那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什么社会呢?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毛泽东也多次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

(《毛选》2卷,650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斗争中,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非社会主义因素不断消亡,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一定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一定能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经济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不断增长,居领导地位,而非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则不断消亡。

关于这一点,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有过明确论述。

他在1947年12月在中共十二月会议上作的《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就将新中国的经济归结为三类:

国营经济、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集体经济)、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又明确确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必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而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存在(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如当时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员中,党外人士27人,副主席6人中,党外人士3人,副总理4人中,党外人士2人等)是非社会主义的政治因素。

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选》2卷,708-709页)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占主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因素,而其他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的存在,则是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因素。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的完成,这一历史阶段是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它一方面继承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

1949年10月-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是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的继续。

这一时期,党和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1953-1956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大陆上的统治业以被推翻,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虽然必须要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过渡阶段,但作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说,革命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但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不具备过渡条件的情况下,不能立即过渡。

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他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于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轻谈转变”。

中共七大坚持了这一思想,毛泽东指出,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那完全是空想。

刘少奇也指出,民主革命胜利后,只有社会经济有了充分发展,只有在经过许多必要的准备步骤之后,并且只有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和意愿,才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通过的决议也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决议指出,革命胜利后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所以在新政协会议筹备过程中,当有些代表提议把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共同纲领中去时,遭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反对。

刘少奇说:

“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的将来的事情,如在共同纲领上写上这一目标,很容易混淆我们在今天所要采取的实际步骤”。

(《刘少奇选集》上卷,435页)周恩来也解释说:

“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

而且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去”。

(《周恩来选集》上卷,368页)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批评了主张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要合理调整工商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问题,毛泽东也有过具体论述。

在1949年1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如果完成了全国革命的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

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

”(《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1949年9月,他在政协会议期间在回答中外人士的询问时,表示“大概二三十年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又提出,要有三年准备,十年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用10至15年的时间创造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就是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必须要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但要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基于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判断后而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

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有利于各国革命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在俄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国民经济,国力更加强大,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这为我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包围、封锁政策,妄图把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国内,国内的形势也非常严峻和错综复杂。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并取得了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胜利;但另一方面,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还相当繁重,经济形势极为严峻:

新中国成立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国民党残余势力还盘踞在华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和台湾等沿海岛屿,他们妄图等待时机,以卷土重来;国民党溃逃时有计划地潜留了200余万政治土匪,60多万特务分子,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和各种反革命势力还在各地疯狂地进行破坏颠覆活动;在农村还有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完全打倒,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农村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建国初期我国的财政经济状况也极为困难,不仅连年战争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且战争还需要大量的军费,全国900多万军政公教人员的生活费用还需要由政府供给,城市400万失业人员和农村4000多万灾民需要救济,恢复那些受严重破坏的急需的工业交通企业,也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资金,加上投机资本扰乱市场,严重影响了经济形势的稳定等。

因此,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形势十分严峻。

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

在国内,解放战争并未结束,除台湾外,沿海岛屿还有舟山、马祖、金门、海南尚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