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docx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掌握一些重要概念:
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归纳总结法
问题总结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二、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
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难点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报告中的一段描述开始,提出了与本课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进入新课内容。
先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从未有过中断。
从我们的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到“骄傲”的历史——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而兴盛于黄帝,接下来便是尧舜禹、夏商周,三皇五帝、三坟五典。
如果再向前追溯,还有燧人氏、有巢氏,这是多么遥远的历史,这似乎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
但是,这一切,只是被限定在了古史的“传说时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走向繁荣的时期,遗憾的是,这些历史竟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
古希腊、古埃及等几大文明的历史,在西方学者一百多年努力下,研究成果显著,古史年代历历在目。
古埃及的年代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如要加上传说时代,还要延续更长。
转回身再看看我们的历史:
我国古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对中国古代就没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年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如此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文明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时间尺度。
另一方面,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对于我们民族的自尊心有影响。
我们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究竟怎么样?
这不是凭着我们的爱国热情所能解释的,而是需要科学的论证,我们要很审慎地进行科学研究。
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步科学化,制定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
夏商周断代工程共涉及9大课题、30多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直接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70人,4位科学家被聘为首席专家。
四位首席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四个大的门类:
一个是历史学、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天文历法算术、一个是科技测年技术。
考虑到国家“863计划”也就聘任了7位首席科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量,我们当能掂量出来。
目“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教材先介绍中国考古学者对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得到了实质性的发掘,确定了二里头文化成为探索夏文明的对象。
再介绍常见的考古证明的方法。
可先请学生阅读、二段内容,老师可先了解同学对夏史了解情况,5000年,一个美丽的传说。
迄今为止,关于三代纪年的说法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少学者为了研究一个特定的年代,便可耗尽其毕生心血。
5000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早已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想到过,它会成其为一个问题。
正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闻,使人陡然发现,它居然确实是一个问题。
资深历史学家李学勤这样解释:
5000年历史的说法来自《史记》等历史文献的记载。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称,5000年历史说确实是模糊的,因为古书的记载往往互相矛盾,很不可靠。
历史要成为信史,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率先对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进行质疑,始于20世纪初。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一语震惊学界:
“东周以前无史。
”古书中关于夏商的记载只能当做神话与故事来读。
59年夏,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殷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包涵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
而遗址的兴盛时期是公元前2036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的文化,考古学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掘,在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址有:
大型宫殿遗址,这是已知中国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中国历代帝王宫殿建筑形制之先河,许多形制为后世延用,号称“中华王宫”;墓葬,二里头遗址内已清理发掘墓葬有几十座;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
这里出土的青铜容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夏商文化的一个界标,对于探寻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尤其是夏商周断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目“夏朝年代标尺的基础”
在本目中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夏遗址考古新发现和一些考古成就。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考古学者确定夏年代标尺的方法是什么?
夏朝的始年又是如何确定的?
从新砦遗址的发现过程我们可发现在进行考古研究中应把握哪些原则?
从中我们可得到什么启示?
[:
学§科§网]
首先,介绍古今测年方法的变化和发展。
从新砦遗址的发现过程我们可发现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新砦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
古代年代学的研究工作,不是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开始的,也不能说从近代才开始。
实际上,我们的古代先人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在司马迁之后,很快就开始做了。
司马迁为什么对于公元前841年以前没有给出一个详尽的年表,那是因为司马迁非常实事求是、非常谨慎。
他在《史记》里面明确说了,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材料,也有年数,可是这些年数比较模糊,又不一致,所以便弃而不用。
因此,在司马迁之后,很早就有学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个做这方面系统研究而且具有非常优异的重要成果的是西汉晚年的刘歆。
刘歆不但是一个文史学家,而且是一个科学家,在天文历算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成就。
刘歆对于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推算的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
《世经》的主要内容收录在《汉书•律历志》里面。
《汉书•律历志》这部分,就是根据刘歆的《世经》编写的。
刘歆做了很详细的推测,对于古史给出了一个年代系统。
根据他的推算,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122年。
这个数字,一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还有影响。
从刘歆以后,又不知有多少学者进行了推算和研究。
不过,他们的工作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不能突破的地方。
这是因为,从西汉刘歆一直到清代中叶的学者,他们研究这个问题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古书,而且他们所用的古书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书。
相反的,司马迁所见到的从黄帝以来有年数的材料,绝大部分是他们都看不到的。
因此,虽然他们的推算在某些点上可以更精密化,但总是跳不出古书的范围这个局限。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年代学研究的阶段。
晚清以来,情况有些不同。
因为清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金石之学特别繁荣发达。
有些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就是金文,来研究古代的历日,这样,就突破了过去单纯依靠古书的局限。
特别是到了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在古书的材料之外,提供了新的材料。
考古发现的材料多是古书里没有的,对于年代学的研究就增加了很多的资料。
这可以说是年代学研究的第二个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只是中国人在研究,还有日本人、韩国人以及西方人都参加了研究。
很多人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成果,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
可是必须说,他们的工作还是有局限的。
这是为什么?
因为年代的研究,不是一个学科甚至两个、三个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所牵涉的范围极为广泛,不但需要有文科的研究,还需要有理工科的手段。
必须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比较好的成果。
0世纪,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夏商周这段时期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同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学科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包括天文历算、测年技术等。
科技的进步,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第三目“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从夏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
一、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相互印证,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还说明,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是可以解决一些过去由单一学科或单纯由人文社会科学无法解决的课题。
它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它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年代学等学科的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加工程的有170位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联合攻关,共同去攻克夏商周年代学难题。
这在中国学术史上还是次,在方法论上也具有开拓意义。
实施过程中,各个课题、专题都是独立地进行研究。
最后,将各专题、课题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平衡调整,制订出一份夏商周年表。
这份年表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它比以往由单一学科或单项研究作出的结论要科学、合理得多。
三、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在21世纪里开展大规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大家知道,现在新学科的开辟,常常是在不同学科的夹缝里、不同学科的结合中产生的。
比如说,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还有化学物理、地球化学,诸如此类,都是介于多种学科之间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很多交叉点,会产生一些新的学科。
这些新学科的研究结果,不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不能理解为这种结合就是文科利用一下理科的仪器和结论。
夏商周断代工程究竟是一个文科的项目,还是一个理科的项目,很难说。
年代学在学科分类表里是分在天文学里面,可是它又有这么多的文科内容。
以后还会开辟许多类似的学科,因此,我们如果能在这方面积累经验教训,对将来科学的发展会有一些益处。
最后请同学通过解答《本课测评》的几个问题,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
在“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一目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研究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确定了二里头文化成为探索夏文明的对象,老师可先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夏史的了解情况,再介绍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对中国古代就没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年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尔后,自然过渡到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研究的重要性及对夏文化研究所起的作用。
“夏朝年代标尺的基础”一目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性认识。
利用课本中典型陶器形制演变图,丰富考古常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关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一目的教学,可通过进行“分组讨论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夏文化研究中分别应承担哪方面的研究任务”这一活动,让同学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老师小结后提出讨论题:
“研究工作中这样的分工和合作,对我们今天教育研究有怎样的指导作用?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达到关注身边的事,关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和时代,真正做到“经史致用”。
教学案例
案例一 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依次展示嫦娥奔月、羿射十日、妹喜裂帛三张图片,请学生讲述相关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相传在尧的时代,天上十日并出,引起天下大旱,毒蛇猛兽又四出残害民众,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神射手羿用天帝赐予的弓箭射落了九个太阳,又杀死了无数毒蛇猛兽,才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下来。
后来,羿到了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老药,拿到家中,却不料被他的妻子嫦娥所偷吃。
嫦娥服下不老药后,飞上天空,奔向月宫。
羿射十日相传在尧的时代,天上十日并出,万木焦枯,天下大旱,地上的毒蛇猛兽四出残害生灵百姓。
这时天帝赐弓箭给当时的著名射手羿,要他为民除害。
羿使出高超的射技,用弓箭射落了九个太阳,又杀了无数毒蛇猛兽,使民众的生活得以安定下来。
妹喜裂帛妹喜,夏桀之宠妃,为有施氏之女子。
有施氏的首领将她送给夏桀,得到桀的宠爱。
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意思是说:
妹喜听到撕扯缯帛的声音就笑,于是夏桀把缯帛拿来撕扯,以博得妹喜的欢心。
夏桀的这一荒唐故事,成为后人耻笑昏君的一个笑料。
老师问:
这三幅画的体裁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答:
神话故事。
老师指出,春秋战国时,鉴于夏朝无当时的文字及遗物可资鉴证,故或谓其与黄帝、尧、舜等一样,应属传疑时期。
“五四”时期许多历史大师掀起一股“疑古思潮”。
通过对传世文献的再次考证,他们得出结论:
三代无信史!
他们把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全部“科学考证”为“神话传说”。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更是在其名著《古史辨》中称,他以《说文解字》训“禹”为“虫”做根据,得出禹是“蜥蜴之类”的“虫”。
“禹是一条虫!
”整个夏代帝王都是禹的后代,如果他们都是从虫的肚子里爬出的,那就根本不属于人类,还有必要再考证吗?
不过先秦古籍曾一再提及商代以前有夏王朝,如《尚书》云“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但中国学术界对夏人活动中心和基本的年代框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
可见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成就对夏史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案例二 夏朝年代标尺的基础
老师提出问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立了9个课题、30多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请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组:
从事文献学研究的专家;第二组:
考古专家;第三组:
天文学家;第四组:
物理学家。
讨论在夏文化研究中分别应承担哪方面的研究任务?
同学讨论后回答:
组:
从事文献学研究的专家们,把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关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献材料详加考证,逐一判断其可信程度和使用价值,以供使用。
第二组:
考古专家们用事实说话,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者,着重对夏、商都城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为探索夏、商时期的都邑提供线索。
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学者,将吸取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做好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研究,并选出有年代意义的材料,供天文学家作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或进行14c测年。
第三组:
天文学家们则在总结前人在天文年代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文献学和古文字学家提供的材料,推算出准确的年代。
这些年代若能得到碳十四测年中测得的相关年代的支持,可以起到定点的作用。
第四组:
考古学家在对三代考古遗存进行系统研究,确立可靠的分期序列的基础上,提供层位关系清楚、文化属性明确、可以构成系列的含碳标本,由物理学家作14c测年。
测年结果,可以得到与考古分期序列相一致的年代序列。
老师小结后提出讨论题:
研究工作中这样的分工和合作,对我们今天教育研究有怎样的指导作用?
以此为题拟一演讲稿。
讲稿例:
当今世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化、对立甚至冲突,已成为“现代病”。
自然科学提出或发明了什么新东西,人文科学一准儿正等在那儿准备“纠正”。
你刚刚在那里欢呼克隆技术,我就说那技术是“不道德”的;你刚刚假设太阳系可能还会发现一颗行星,我立刻讲“那是痴人说梦”;你欣喜地描绘信息社会的伟大,我立刻把一大堆世界毁灭的前景搬上好莱坞。
双方你来我往,打得煞是热闹。
虽说“真理越辩越明”,但也常常两败俱伤。
似乎很少有人想过: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否可以融通、共建,共同创造我们生存世界的美好未来?
人文科学是一座桥,自然科学也是一座桥,两座桥上的人们各走各的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甚至隔桥指责。
这时,如果有人在两桥之间搭起了第三座桥,交流便豁然贯通起来,你来我往,取长补短,然后肩并肩共同扶持着前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复建,似乎是感到了“通才”的重要和难得。
但惟其难得,我们更要呼唤“通才”教育和“通才”科学家。
爱因斯坦常常面对居室中的叔本华画像演奏他心爱的小提琴,那种弦外之音,让人体会到一个伟大科学家兼容并蓄的情怀。
案例三 在本课的小结中,可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体会夏文化探索成就的重大意义。
材料:
德国考古学家维尔纳克勒尔在他的大学教材中曾这样写道:
从埃及起画一条线通过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然后顺着底格里斯河,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到达波斯湾,这整条线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弯月。
四千年前,这个围绕着阿拉伯沙漠的强大的半圆即所谓的“肥沃的新月”拥抱着许多种文明,他们一个挨着一个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光泽照耀着周围处于黑暗的人民。
正是这个地方孕育着从石器时代到希腊——罗马文明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时候,在这“肥沃的新月”里和埃及,高度培育的文明争彩夺艳,法老们已经在位一千多年了,越过这“肥沃的新月”,距离越远,黑暗的程度就越深,文化文明的迹象也越少。
好像其他大陆的人民如小孩子一样等待别人来把他们唤醒。
在东地中海那一边正发出光辉;在巴尔干半岛上,早期铜器时代还刚刚开始;在撒丁和法国东部、在不列颠,还都处于石器时代。
远在喜马拉雅山麓,印度河流域中的一个孤立的文明前哨已处于风烛残年之中;在中国、在广大的俄罗斯草原、在非洲都是一片黑暗。
在大西洋彼岸的南北美洲则还在蒙昧中。
同学们看到这里有何感受?
中国文化在西方眼里竟如此凄凉!
这里,肯定有我们自身的问题,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断代工程的意义不言而喻。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题关键:
要从多角度来分析。
思路引领:
对夏文化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提示:
证实了夏史的真实可信;丰富了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手的科学资料;确定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信史;弘扬中华文明。
二、学习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如何看待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和传说?
解题关键:
基本证实了夏朝历史的记载和传说。
思路引领:
可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
没有文字的考古材料,遗址、墓葬、建筑、服饰、器物,也可以拿来印证古书。
而本来属于自然科学的14c测年技术的诞生和不断改进,使深埋地下的骨头和木屑都能出来“说话”,告知它们入土时相对准确的年代。
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使夏“走出疑古时代”。
并证明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和传说绝大部分是真实可信的。
有的学者曾断言,今后不可能有新的考古学文化穿插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之间。
可是,XX年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充分肯定了1999年再次发掘的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在夏文化发展链中,具有补空白的作用。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
随着科学的发展,考古成就也会有更进一步的成果,从而推动我国历史研究的发展。
思路引领:
要结合本题目开拓思维,联系现实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
人文科学的发展需要依赖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在科学研究中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