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已得之矣,在沙丘①。
”穆公曰:
“何馬也?
”對曰:
“牝(pì
n)而黃。
”使人往取之,牡而驪(lì
)②。
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
“敗矣,子所使求馬者!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③?
”伯樂喟然太息曰:
“一至於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④!
若臯之所觀,天機也:
得其精而忘其麤(cū),在其內而忘其外⑤;
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
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⑥。
若臯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⑦!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①反:
“返”的古字。
報:
回報,復命。
沙丘:
地名,確址不詳。
②牝而黃:
母馬,毛為黃色。
牡而驪:
公馬,毛為黑色。
③何馬之能知:
還能相什麼馬。
賓語“何馬”前置,用代詞“之”複指。
④喟然:
歎息貌。
太息:
長聲歎息。
一:
副詞,竟然。
是:
代詞,這。
乃:
副詞,正是。
千萬句:
比我強千萬倍還遠不止的原因。
⑤天機:
指事物起決定性的要素。
忘:
忽視。
麤:
同“粗”。
在:
這裏義為注重,留心。
張湛注:
“精、內謂天機,麤、外謂牝牡毛色。
”
⑥ 遺:
拋棄,忘記。
⑦貴乎馬者:
超過了相馬本身的意義。
黃帝生駱明《山海經》
【題解】本文選自《山海經·
海內經》,題目為編者所加。
文中記述了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世系及各時代的創造發明。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gǔn)①。
①是:
指示代詞,这里义为“此人”。
鯀:
傳說中原始時代的部落首領,居於崇,號崇伯。
曾被帝堯派去治水,历时九年而未能治好,结果被殺死在羽山,化為黃熊。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①。
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②。
①帝俊: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清人郝懿行等以為就是帝嚳,號高辛氏。
淫梁:
淫字或作“經”。
為:
製造。
②奚仲:
黃帝之後,任姓,春秋時薛國的祖先,傳說为車的創造者。
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①。
帝俊賜羿(yì
)彤弓素矰(zēng),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②。
①少皞:
或作“少昊”,名摯,號金天氏,傳說中代太皞而兴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②羿:
即后羿,夏代東夷有窮氏部族的首領,善射。
矰:
一種短箭,系有絲繩,以便回收射出的箭。
去恤:
幫助,扶助。
下地:
民間。
傳說古时天上有十日,羿射落九日,同时殺死封豕長蛇,使民得以安生。
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①。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②。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chuí
),是始作下民百巧③。
后稷是播百穀④。
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⑤。
大比赤陰,是始為國⑥。
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⑦。
據上下文,“是”后下脫“始”字。
②是:
指帝俊的八个儿子。
③始:
当为衍文。
巧倕:
古傳說中的巧匠名。
作下民:
為下民發明创造。
百巧:
指各種製造技術。
④后稷:
周族的始祖,名棄,堯舜時的農官,善於種植各種穀物。
⑤始作牛耕:
開始使用牛耕作。
⑥大比赤陰:
疑即“大妣赤陰”,后稷的母亲姜原。
⑦禹:
鯀之子,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
布土:
规划疆土。
均定:
平定。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yāo)生炎居①。
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②。
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③。
共工生術器。
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rǎng),以處江水④。
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⑤。
噎鳴生歲十有二⑥。
①炎帝:
傳說中的上古姜姓部族首領,號烈山氏,或说即神農氏,与黄帝同出于少典氏,曾與黃帝戰於阪泉之野,被打敗。
赤水之子:
赤水族的女兒。
子:
女兒。
聽訞:
一作“聽詙”。
訞,“妖”的異體。
②祝融:
傳說為帝嚳時的火官,後人尊為火神。
③降:
被貶。
江水:
地名,确址不详。
共工:
傳說中的部落領袖,曾與顓頊爭帝,怒觸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維絕。
④方顛:
頭顶方而平。
顛,頭頂。
復土穰:
恢復了旧有的(其祖父祝融时期的)領土。
穰,通“壤”。
處江水:
指仍舊居於江水。
⑤后土:
土地神。
⑥噎鳴句:
噎鳴生了一年时间中的十二個月。
噎鳴,傳說中的時間神。
有:
通“又”。
洪水滔天。
鯀竊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①。
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②。
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③。
①息壤:
傳說中能自行生長的土壤。
帝:
天帝,一說即黃帝。
堙:
堵塞。
②羽郊:
羽山之郊。
羽,山名。
③復:
通“腹”。
傳說鯀死後三年不腐,结果从腹中生出了禹。
卒:
最終。
景公射出質《說苑》
【《說苑》介紹】《說苑》,西漢劉向撰。
劉向,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学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交四世孙,刘歆之父,官至中垒校尉,曾領校宫廷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
作者同時撰有《新序》《烈女傳》等書。
《說苑》是刘向根据自己校理过的图书及民间有关资料选编整理而成,共分君道、臣術、建本、立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旨在讽谏皇帝。
其取材十分广泛,上自先秦经书诸子,下及汉人杂著,旁采街谈巷语,多为逸聞佚事,短小精煉,寓意深刻。
全书反映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及墨、名、法诸家,但历代著录都把它归入儒家类。
全书保留了许多值得珍视的史料,对于校刊古籍有重要的参证作用。
清人卢文弨、俞樾、孙贻让等曾校理过《說苑》,近人及今人的整理本主要有向宗鲁《说苑校证》、趙善詒《說苑疏證》以及臺灣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等。
【題解】本文選自《說苑·
君道》。
文章通過齊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說明君主要听到真话很不容易,同时宣扬了人臣敢于犯颜直谏的可贵精神。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yì
n)諸大夫酒①。
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②。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③。
弦章入,公曰:
“章!
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④。
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對曰:
“此諸臣之不肖也。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⑤。
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hà
o)之,則臣服之;
君嗜之,則臣食(sì
)之⑥。
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⑦。
君其猶有食諂人之言乎⑧?
”公曰:
“善。
今日之言,章爲君,我爲臣。
”是時海人入魚⑨,公以五十乘賜弦章。
章歸,魚乘塞塗。
撫其御之手曰:
“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
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⑩。
今諸臣諂諛以干(gān)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
今所輔於君未見於衆,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
”固辭魚不受。
君子曰:
“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⑪。
①晏子:
晏嬰,春秋時期齐国有名的賢臣,为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正卿,执政五十余年。
沒:
同“歿”。
景公:
齊景公,名杵臼,庄公弟。
飲:
使動用法。
②出質:
脱靶。
質,箭靶。
唱善:
叫好。
③作色:
显出遗憾的神色。
播:
扔掉。
④弦章:
齊大夫,名賓胥無,字弦章。
過:
衍文,《晏子》一书无此字。
⑤不肖:
不賢。
知:
“智”的古字。
犯:
冒犯。
顔色:
臉色。
⑥有一焉:
有一個原因在其中。
焉:
兼詞,相當“於之”。
服:
服侍。
嗜:
嗜好。
食之:
向他進獻食品。
⑦尺蠖:
一種蛾科昆蟲的幼蟲,傳說这种虫食黃則体变黃、食青则体变青。
蒼:
草青色。
⑧君其句:
您可能还有食小人奉承话的嗜好把?
其:
表推測的語氣副词。
諂人:
諂邪小人。
⑨海人:
指掌渔业的官员。
入:
给宫中送鱼。
魚乘:
載魚的車子。
塞途:
堵滿了道路。
⑩曩者:
先前。
若:
代詞,這些。
不掩:
义即被指出。
⑪固:
堅決。
遗行:
流传下来的美德。
原憲居魯《新序》
【《新序》介紹】《新序》是一部散文集,作者西漢劉向(詳《景公射出質》一文介紹)。
全書共十卷,採集先秦至漢代史實分類編纂而成,但許多事實與《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的記載有出入。
《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該書“春秋時事尤多,漢事不過數條。
大抵采百家傳記,以類相從。
作者的編纂之意與《說苑》大致相同,旨在以史為鑒起到警示和諷諫作用,其中許多故事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改造,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新序》原書共三十卷,後散佚較多,今本十卷由宋曾鞏整理校訂而成。
今人趙仲邑的《新序詳注》(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注釋詳明,便于阅读。
【題解】本文選自《新序·
節士》,題目為編者所加。
文章通過原憲與子貢的會面及對話,對原憲身居陋室穷困潦倒而守志不移的表現给以肯定和褒揚,歌頌了儒家“貧賤不能移”思想情操。
原憲居魯①,環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戶甕牖,揉桑以為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②。
子貢聞之③,乘肥馬,衣輕裘,中紺(ɡà
n)而表素,軒車不容巷④,往見原憲。
原憲冠桑葉冠,杖藜(lí
)杖而應門⑤。
正冠則纓絕,衽襟則肘見(xià
n),納屨(jù
)則踵決⑥。
子貢曰:
“嘻!
先生何病也⑦?
”原憲仰而應之曰:
“憲聞之:
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
憲,貧也,非病也。
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tè
),輿馬之飾⑧,憲不忍為也。
”子貢逡(qūn)巡,面有愧色,不辭而去。
原憲曳杖拖屨,行歌《商》《頌》而反,聲滿天地,如出金石⑨。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⑩。
故養志者忘身,身且不愛,孰能累之?
《詩》曰: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此之謂也。
①原憲:
字子思,又名仲憲、原思,孔子弟子,宋人(一說魯人)。
孔子去世後,原憲隱居不仕,事蹟見《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
②環堵之室:
四面唯見土牆的小房子。
堵,指房子的牆長寬各一堵,一堵長一丈。
茨:
用草苫房頂。
生蒿:
未及曬乾的青蒿。
蓬戶:
柴門。
甕牖:
用破甕做的窗戶。
揉:
通“煣”,烘烤木條使之彎曲或變直,這裏指將彎曲的桑木煣直。
樞:
門軸。
匡坐:
正坐。
③子貢:
或作“子贛”,複姓端木,名賜,孔子弟子,時為衛相。
事蹟見《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
④乘肥馬:
用肥壯的馬駕車。
乘,四匹馬駕的大車,這裏用作動詞。
紺:
紅青色。
中紺而表素:
裏面穿著紺帛做的衣服,套著白絹做的外衣。
軒車:
大夫以上官員才能乘坐的有遮擋的高級車子。
⑤冠桑葉冠:
戴著桑葉做的帽子。
藜杖:
用藜草莖做的手杖。
這裏作狀語,用藜杖。
藜,一種草本植物。
杖(而):
名詞活用作動詞,扶著。
⑥正:
用作動詞,使端正,戴端正。
纓:
帽帶。
絕:
斷。
正冠句說明帽帶不結實。
衽:
衣襟。
這裏用作動詞用,整理衣襟。
屨:
草鞋或麻鞋。
踵決:
因鞋被撐破而露出腳後跟。
踵,腳後跟。
決:
此處義為“露出”。
⑦嘻:
驚訝聲。
病:
指窮困。
⑧之謂:
謂之。
希世:
迎合世俗。
希:
望。
比周:
勾結,結黨。
學以為人:
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
教以為己:
教學是為了顯示自己。
慝:
災害。
飾:
裝飾品。
⑨逡巡:
進退不得、尷尬難堪貌。
《商》《頌》:
宋國的兩種歌名。
原憲屬宋人,故歌之。
高歌旨在勵志。
《禮記·
樂記》:
“愛者宜歌《商》,……柔而正者宜歌《頌》。
”反:
出金石:
像從鐘磬等金石樂器重發出的一樣。
⑩天子二句:
天子不能使他成為自己的臣下,諸侯不能和他交上朋友。
二句表現了原憲不願和統治者合作的態度。
匪:
同“非”。
引詩見《詩經·
邶風·
柏舟》。
毛亨傳:
“石雖堅,尚可轉。
席雖平,尚可卷。
”鄭玄箋:
“言己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工具書簡介
閱讀古書,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困難,比如一些字不認識,一些詞語、典故不知道它的意思或出處,一些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名物器用不熟悉等,這時就需要去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將某一方面的知識或資料編排起來供人們翻檢查閱的書。
用於學習古代漢語的工具書很多,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要熟悉一些常用工具書的內容和查檢方法。
下面是對一些常見古漢語工具書的介紹,共分字典、詞典、類書、政書四類。
第一節字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釋單個字的形、音、義為出發點的。
“字典”一詞出現於《康熙字典》問世以後,在此之前,凡是解釋漢字形、音、義的書,都籠統地稱之為字書。
古代的字書外延較廣,與今天字典相當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幾種。
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
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後,亦即漢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許慎病臥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獻給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全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說解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首創部首分類法,從漢字中歸納出五百四十個部首,將所收字按五百四十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謂“分別部居,不相雜廁”。
五百四十個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據形系聯”,即大致以部首形體相近的特點為依據列次。
各部內部的字,則是根據“依類相從”的原則排列,即按照字的意義,將表示同類事物的字或者意義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這就是段玉裁所說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義之相引為次。
《說文》對每個字的說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著解釋其意義,然後按“六書”分析其字形結構。
部分字還用“讀若”這一術語注出讀音。
《說文》專解釋字的本義和分析字的形體,而不涉及引伸義,這對於我們瞭解漢字本義和形體結構之間的聯繫極有幫助。
例如:
又:
手也。
象形。
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
凡又之屬皆從又。
下:
底也。
指事。
友:
同志為友。
從二又。
相交友也。
瑤:
玉之美者。
從玉,聲。
“報之以瓊瑤”。
《說文》一書經過數百年的流傳,特別是經過唐代李陽冰的主觀竄改,訛誤相當嚴重。
南唐時徐鍇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寫成《說文解字系傳》一書,世稱“小徐本”。
北宋時徐鍇之兄徐鉉奉詔對《說文解字》進行校理,增列了四百〇二個“新附字”,對部分字條作了簡要的注釋,同時依據《唐韻》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稱“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影印一篆一行本,書後附有部首檢字和筆劃檢字表。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其中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四人最為著名,世稱《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注》。
書成于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刊行于嘉慶二十年。
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影印本,書後附有針對大徐本《說文解字》和《段注》的《說文解字四角號碼通檢》,極便檢索。
《段注》以大徐本為底本,對《說文》一書作了全面精細的校勘。
其注注重闡明許書的體例、申說引伸義和假借義、推求形音義的互相關係以及辨析同義詞。
全書於每字之後都注明了其在上古的所屬韻部,書後附有他的音韻學著作《六書音韻表》。
桂馥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義證》,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附新編四角號碼),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
《義證》旨在為《說文》的說解做取證群書的工作,其主要特點是臚列群書資料以證明許書,不下主觀斷語。
具體內容有二,一是引證群書資料證明許慎的說解,二是詮釋每字的字義。
所引的材料極為廣博,包括經、史、子、集、傳注、字書乃至鐘鼎彝器銘文。
王筠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句讀》和《說文釋例》。
《句讀》成書于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今有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
此書彙集段玉裁、桂馥、嚴可均等人及作者自己多年研究《說文》的成果而成,類似“集解”,旨在為初學者指示學習和研究《說文》的門徑,故名“句讀”。
《說文釋例》是一部專門探討《說文》體例的專著,共分五十多個大的條目。
成書于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今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影印本。
除《句讀》和《釋例》外,王筠還有一部《文字蒙求》,編成于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
全書從《說文》中選取常用字二千〇三十六個,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類分卷編成,注釋簡明,是學習《說文》的入門書。
今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影印本。
朱駿聲研究《說文》的主要著作是《說文通訓定聲》,書成于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今有武漢市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和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影印本,均附有筆劃索引。
《定聲》全書收字一萬七千二百四十個,除《說文》原有字外,增收七千多字。
在編排上,該書打破了《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以形統字的格局,而代之以以聲統字。
全書確定一千一百三十七個基本聲符作為字音之“母”以統率所有的字,稱之為“聲母”,同時又將這一千一百三十七個“聲母”分隸于朱氏自定的古韻十八部,這就是所謂“定聲”。
書中對每個字的說解,分為本訓、轉注、假借、別義、聲訓、古韻、轉音等項。
其中“本訓”部分首列許慎《說文解字》原文,然後引例加以疏通證明,這就是所謂“說文”。
書中於“轉注”、“假借”用力最勤。
朱氏認為“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許慎定義實誤,故他的解釋不但更改了許慎關於“轉注”“假借”的定義,而且連許慎的例字都改了。
朱氏所說的“轉注”,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詞義引申;
朱氏所說的“假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
在“轉注”、“假借”這兩部分中,朱氏徵引古書古注詳細說明文字的引申和假借,旨在“稽考群經子史用字之通融”,這就是所謂“通訓”,是全書的重點所在。
二、《說文解字詁林》
近人丁福保等編。
丁福保(1878—1952),江蘇無錫人,曾任京師大學堂及譯學館教習。
此書匯輯《說文》徐鉉、徐鍇校訂本及清人研究《說文》的著作共二百餘種為一書,故名“詁林”。
全書分正編和補遺兩大部分。
正編一百八十二種,一千〇三十六卷;
補遺四十六種,一百七十卷。
其排序同于大徐《說文》,共分十一大類。
各字頭之下以大徐本為經,將各書內容逐一剪貼。
其材料豐富,極便使用。
胡朴安曾評論此書有四善,即:
檢一字而各家學說悉在;
購一書而從書均在;
無刪改,仍為各家原面目;
原本影印,絕無錯誤。
其不足之處在于未能充分採錄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
此書正編、補遺分別於一九二八年和一九三〇年由上海醫學書局影印出版。
一九八八年,中華書局曾據原書影印發行,另有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六年影印本。
三、《康熙字典》
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撰。
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
今有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本。
二〇〇二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了標點整理本,使用方便。
《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
全書按《字彙》首創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字,同部首的字以筆劃的多少為次,共分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
書前附有“部首索引”。
其釋字體例是先列本音本義,再列別音別義。
注音以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洪武正韻》等古代韻書中的反切為主,輔以直音。
釋義以引用古書及傳注中的解釋為主,所引一般都屬於時代最早的用例,且標明書名和篇名。
凡別音別義均以“又”字標明。
《康熙字典》的最大特點是收字量大,在《中華大字典》出版之前它是我國收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優點很多,缺點也不少。
在釋義方面,由於拘泥於古書原有的訓詁,致使釋義往往失之簡略,不夠確切。
有時幾個義項一起陳說,眉目不清。
在書證方面問題更多,諸如書名篇名錯誤、引文錯誤或脫落、引文刪節不當、妄改引文,等等。
清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證》,糾正了其中的各種錯誤達二千五百八十八條。
一九八一年,王力著《康熙字典音讀訂誤》,訂正出五千二百個字的錯誤音讀。
四、《中華大字典》
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纂,一九一五年中華書局出版,一九七八年出了縮印二卷本。
該書收字四萬八千多個,比《康熙字典》多出一千多字。
全書以部首筆劃列字。
部首承用的是《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但次序與《康熙字典》略有不同。
《中華大字典》的編纂目的是為了糾正《康熙字典》的錯誤,彌補其不足,試圖取而代之,故每以《康熙字典》為借鑒,力求編得合理。
在注音上,它一改《康熙字典》羅列韻書反切的作法,以《集韻》的反切為准,每音只加一個反切,《集韻》中沒有的字,再用《廣韻》或其他韻書中的反切。
反切之後加注直音和平水韻韻目。
在釋義方面,它避免了《康熙字典》諸義雜陳的缺點而分條釋義,眉目清晰,且引例簡明,一個義項只一般舉一條書證。
各義項順序大致是先本義,後引申義,最後是假借義。
在收字方面,它能注意收錄俗字、方言用字和反映當時科學發展狀況的用字。
此外,書中還兼收了相當數量的複音詞,分別列於單字義項之後。
《中華大字典》注意吸收清人的研究成果,校正了《康熙字典》錯誤二千多條,不失為一部較好的字典。
但它本身的疏漏也不少,《康熙字典》中存在的問題,有些並未能夠完全避免,諸如沿襲錯誤的舊說、徵引書名前後不一、引用字書不標卷數、引用詩賦不列篇名、引文刪節失當,等等。
該書自出版至今,與《康熙字典》並行於世,各有優劣,並未能夠取代《康熙字典》。
五、《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從一九八六年起,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和湖北辭書出版社陸續出版,共八卷,至一九九〇年十月全部出齊。
其後又分別於一九九二、一九九五、二〇〇一年出了縮印本、三卷本和四卷本。
《漢語大字典》共收列單字五萬六千左右,是迄今為止收單字最多的漢語字典。
全書按部首筆劃編排,所用部首同於《漢語大詞典》,共二百部。
同部首的字按除去部首以外的筆劃數排列,同筆劃的字再按起筆一(橫)、丨(豎)、丿(撇)、丶(點)、乙(折)五種筆形的順序排列。
各卷之首列有該卷的筆劃檢字表,末卷附有全書的筆劃檢字表。
《漢語大字典》對單字的說解一般包括解形、注音、釋義、引證四項。
各字頭之下首先列出該字可能有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及出處,接著引《說文》以說明其本義和構型,然後依次注出該字的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
如一字多音則分列。
其中今音用中文拼音字母標注;
中古音用《廣韻》或《集韻》中的反切標注,同時標明聲、韻、調;
上古音只標韻部,採用的是近人考訂的古韻三十部。
在釋義方面,對字義一般按本義、引伸義、假借義的順序排列義項。
所分義項較細,兼收了一些生僻字的義項和常用字的生僻義項以及複音詞中的詞素義。
對義項的確定既注重繼承前人已有的成果,也重視吸收今人新的研究成果。
引證標明了書名、篇名或卷次,便於查檢。
《漢語大字典》力求全面地、歷史地反映漢字形音義的面貌和發展狀況,是到目前為止品質最高的一部大型漢語字典。
但是,由於此書出於眾手,問題也較多,諸如有些義項漏收、部分義項分得過細、部分釋義或引證不准,等等。
另外,檢索方法單一,也是該書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點。
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編寫,一九七九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九九三年出版第二版,一九九八年第三版,二〇〇五年第四版。
這部字典是專為初學古漢語的人掌握常用字的常用義而編寫的,其第四版所收古漢語常用字已增加到六千四百多個,另外酌收雙音詞約二千五百多個。
其最大的特點是,義項基本上按本義、近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