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玉韘演变的探讨 一Word下载.docx
《关於玉韘演变的探讨 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於玉韘演变的探讨 一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代晚期的玉韘商王朝自盤庚徙殷後,歷經八代十二王,共273年,考古學界將此一歷史時段釐訂
為商代晚期。
在武丁時期武功強盛,勢力遠播,是時的琢玉工藝與青銅冶鑄技術一樣,
精品迭出,蔚為大觀。
特別是1976年婦好墓發掘之後,大量珍貴的玉器出土,引起學
界高度重視,其中發現一件精美的韘形器(另稱「韘器」),(圖一)即本文探索素材的
第一件。
據《說文》載:
「韘,射決也,所以開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
」該韘器形
為筒狀,下部平整,上端呈斜面式,中空,可套入(左、右手不拘)拇指。
正面雕琢獸
面紋,巨角如牛,雙耳後貼,方眼,無鼻,雙眼下各鑽一孔用以穿繩,背面有一橫向凹
槽,可納弓弦。
韘器之用,應先套於拇指上,並將繩繫於手腕以防脫落,嗣而利用凹槽
扣弦張弓以為射箭。
(圖一C)據此可知,早在武丁時代就已應用了韘器於射箭,這是
目前所發現時代最早的一件韘形器。
未命名-1.jpg(98.38KB)
下载次数:
9
2009-2-315:
58
圖一A
未命名-2.jpg(95.66KB)
5
圖一B
未命名-3.jpg(55.03KB)
圖一C韘形器套指另見台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提供一件形制類同的韘形器。
(圖二)
該韘器的形制,基本上與圖一類同。
器形俱為筒狀,下部平整,上端呈現略微平緩的傾斜面,中孔內徑2.22公分,大小適可套入左或右手的拇指。
正面浮雕獸面紋,雙角張揚,菱形眼,鼻形隆起,雙眼下方也鑽兩孔俾以繫繩。
因久經土沁而白化嚴重,玉呈黃褐色,器表打磨光滑,加工精細,從琢作、雕工、鑽孔、拋光及沁蝕的特徵看,並比對若干商晚期考古發掘品的主要特點,本件韘器應可姑附於商代晚期。
唯一不同的,即其背面沒有橫向的凹槽,既無凹槽,何以鉤弦?
倘無法扣弦,當與射箭無關。
依此之見,不禁令人質疑本器既無「射決」的功能,又何能稱謂為「韘」?
是否古代的韘器,並不僅止於射箭的功能?
至目前為止,類此歷史之謎還未得解,尚待更多的考古發掘品來驗證。
但察大陸學人傅熹年氏,也藏有一件沒有橫向凹槽而同名的韘形器,(圖三)其形制與圖二基本類同,或值得比對參考。
惟依所雕琢的工藝技術之精良,傅氏斷為戰國時代。
無論如何,圖二及圖三皆以圖一考古發掘品為標準器,經詳察比對彼等的基本特徵,從而考訂或暫訂為韘形器的傳世品,為本文探索歷代玉韘形制與其風格演變的方法之一。
圖二A商代晚期韘形器
未命名-5.jpg(57.57KB)
6
2009-2-316:
17
圖二B
未命名-6.jpg(91.59KB)
4
圖三戰國時代韘形器西周時期的玉韘1981年陝西省扶風縣北呂村25號西周墓,出土一件漢白玉石的韘形器。
(圖四)其形制與商晚期的韘器明顯不
同,從原具一定高度的筒狀,演變成低矮的舌狀。
所相似之處為,皆鑽有偌大的中孔俾以套指,但套入者應係食指
而非拇指。
底部平齊,上端呈前高後低的斜面,上端器緣鑽有四小孔,應用以穿繩繫於手腕。
據大陸學人劉雲輝先生指陳,本件韘器係射箭時作鉤弦之用,並說明這是迄今為止在墓葬中發現,隸屬西周時
期唯一的一件韘器。
13按圖索驥,令人費解的是,從形制及其結構上,著實不知套指之後如何鉤弦射箭?
倘依專家那
志良先生所引《詩經?
衛風?
芄蘭》:
「童子佩韘」之說,而認為是「給童子戴上一個圓筒飾物」而非用以射箭,那麼又不符劉氏所稱「中心圓孔正好套入成年人食指」之所用。
總之,這件舉世唯一的弧品,固然令人不解其功能之所以,但其舌狀及高度變矮的形制,卻趨近於東周春秋時期的韘形器,耐人尋味。
下圖為圖四西周中期韘形器
高2.3-1.2寬2.7
孔徑2.3公分
陝西省周原博物館藏未命名-7.jpg(40.01KB)
45
圖四西周中期韘形器東周春秋時期的玉韘中國玉器專家楊伯達先生認為,從各地春秋時代墓葬出土的玉器發現,春秋早期與西周晚期的玉器較難區別,直至春秋的中、晚期以後,才有了明顯的變化。
惟筆者遍察相關資料,尚未發現隸屬春秋早期的韘器,但見河南輝縣琉璃閣墓甲,出土一件春秋中期的韘形器;
(圖五)山西太原市趙卿墓則出土兩件春秋晚期的韘器;
(圖六)
以下三件皆光素無紋。
另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中,亦陳列一件春秋時代的虺紋
玉韘。
(圖七)下圖為:
圖五春秋中期
韘形器
高、寬、孔徑皆不詳
(摘自《中國古玉研究
論文集》頁129)圖六春秋晚期韘形器
高不詳,長4.20寬2.80孔徑2.10公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摘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3》頁192)圖七春秋時期
高2.00長4.20
寬3.10孔徑2.30公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摘自《故宮博物院藏
文物珍品全集》頁139)未命名-8.jpg(37.01KB)
2009-2-317:
38
未命名-9.jpg(66.5KB)
圖六春秋晚期韘形器
未命名-10.jpg(40.04KB)
圖七春秋時期
如以下圖八「春秋時期韘形器結構圖」所示可知,以上四件春秋中、晚期的韘器與
圖四西周的韘器相較,在形制上雖有部分類同,但最顯著的差異,在於春秋韘器結構上
的東北或西北側端,有一柄狀的凸翼,此為韘器射箭時用以扣弦張弓的最主要結構。
(圖
九「韘器套指鉤弦示意圖」當代若干學者多以為類此(東周時期)韘形器不可能用以鉤弦射箭,並歸諸於非實
用器,或倣實用器但為佩戴的裝飾用品,故不適於「韘形器」之稱,應改為「韘形玉飾」
或「韘形珮」較為妥切。
這種錯誤的見解,起因有二:
其一,可能受商代韘形器及相
關資料的影響,誤以為韘形器一概應套入拇指,不察因時代的沿革,正如圖九所示,係
套於食指用之。
其二,受商代韘器橫向溝槽用以鉤弦的影響,不察後世韘形器(東北或
西北)側端的柄狀凸翼之結構用途,確係用以扣弦張弓的主要配備。
圖八春秋時期韘形器結構圖
未命名-12.jpg(88.42KB)
42
圖九韘形器套指鉤弦示意圖東周戰國時期的玉韘至戰國時期,似乎玉韘頗多經見,據近年的考古發掘所知,出土不少形態各異的韘器。
如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戰國早期的韘形器;
(圖一○)河南洛陽中州路墓M9042、M2403、M2415各出土一件也屬於早期的骨韘;
河北平山縣中山國3號墓,也出土一件同時期的玉韘。
(圖一一)據考古報告指陳,出土時的位置皆在人骨骸的手部,可見韘形器非但是件隨葬品,也是墓主生前射箭的實用品。
另在清宮舊藏的傳世品中,亦見一件戰國早期的韘器,正面琢以勾連雲紋,反面為蟠虺紋,其側端(東北向)的柄狀凸翼,雕作一張口的螭虎,(圖一二)頗為華麗生動。
當然,它是一件可以扣弦張弓的實用器,毋庸置疑。
下圖為:
圖一○戰國早期韘形器
高1.00長4.30寬3.40
孔徑2.20-1.90公分
湖北省博物館藏
(摘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10》頁98)圖一一戰國早期韘形器
高不詳長4.20寬2.70
孔徑2.10公分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摘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
頁166)圖一二戰國早期韘形器
高1.20長4.50寬4.20公分
孔徑不詳
(摘自《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
品全集40》頁194)未命名-1.jpg(34.47KB)
2009-2-320:
30
未命名-2.jpg(49.49KB)
圖一一戰國早期韘形器
未命名-3.jpg(56.32KB)
圖一二戰國早期韘形器
倘如香港學人楊建芳先生所指陳,認為戰國時期的玉韘,因「器體短矮,而又無容納弓弦的橫向小凹槽,並且傾斜一端的內表面,也有淺浮雕獸面紋,這些特點充分表明:
東周時期的韘形玉飾不可能用於鉤弦,也不是套在拇指上使用,即非實用器或倣實用器的玉雕,衹是供身上佩戴的一種裝飾品而已。
」筆者以為,該器固然不能套於拇指上使用,但若套在食指上,一如圖九所示,卻是一件洽如其份的實用韘形器。
爰是之故,楊氏所喻因不能套在拇指上的韘器,應改為「韘形玉飾」之稱,顯然並不十分貼切。
反倒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同屬於東周戰國時期的傳世品「玉鳳鳥紋韘」,(圖一三)才是一件不能套指,也不具實用功能,僅供佩戴裝飾用途的「韘形珮」(另稱「韘珮」)。
本器扁薄,厚僅0.5,上下長7.0,左右寬2.4公分。
從結構看,上側端的柄狀凸翼,被鏤雕成一鳳鳥,已失去了鉤弦的實用性,下側則美化為分叉的鳥尾;
器體的正反兩面,分別以陰線刻繪螭紋與鳥紋,器中孔徑約1.6公分,理當無法套指,器頂鑽一細孔俾以穿繩佩戴。
全器造型在韘器的主體形態下,佈局對稱,碾琢講究,是一件華美的裝飾用玉,筆者另稱「韘形珮」,以別於實用功能的「韘形器」。
未命名-4.jpg(59.24KB)
36
圖一三戰國時期玉鳳鳥紋韘(形珮)
以上所陳可知,韘形珮的形態固然來自於韘形器,但值得注意的是,兩件功能各異的玉器,係同時間並存的,並非因韘形珮的出現,從而取代了韘形器,至少在東周戰國時期,韘器與韘珮是互見共存。
台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所提供一件戰國晚期的韘形器,(圖一四)及另一同屬戰國晚期的韘形珮,(圖一五)洽可作為上述立論的佐証。
察韘形器的正反兩面,佈滿了飽滿的榖紋,及浮雕的幾何式花紋。
用以鉤弦的柄狀凸翼及反面局部,陰刻纖細纏綿的雲紋。
類此紋飾的構圖,多盛行於戰國中晚期,至於造型,與河北平山縣中山國3號墓的韘形器(如圖一一)基本類同,尺寸大小與高度也相若,是以本器當推斷為戰國晚期。
惟其柄狀凸翼位於(反面的)右上側,適套用於左手食指以扣弦張弓,從而推知,本器當為左撇子所用。
如下圖一五的韘形珮呈扁平片狀,主體尚不脫離上尖下(橢)圓的韘器形態,而中孔直徑不過1.43公分,當然無法套指用以鉤弦。
正面陰刻的如意雲紋,游絲飄逸如雲煙繚繞的柔和;
反面浮雕的幾何形雲紋,卻如矩陣密佈澎湃洶湧的剛毅。
類此陰陽相諧的刻繪,亦為戰國中晚期常見的紋飾形態。
韘珮之上與側端,則以出廓的佈局和鏤空的技法,琢作龍及鳳形蹯踞於器緣相望,其刀法剛勁簡鍊,氣勢雄偉,與上述中山國3號墓出土的一件玉龍紋飾板酷似,31是以本韘形珮當可推為戰國晚期器。
圖一四A戰國晚期韘形器
高1.43長4.52寬3.61孔徑2.02公分
台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提供圖一五A戰國晚期韘形珮
上下高7.90左右寬5.40厚0.58
孔徑1.43公分
47
未命名-6.jpg(123.24KB)
圖一四B
未命名-7.jpg(170.82KB)
3
49
圖一五A戰國晚期韘形珮
未命名-8.jpg(223.57KB)
8
圖一五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