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298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

《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韵文国学常识Word文件下载.docx

長江流域的南方文學。

屈原、宋玉、景差、賈誼、劉向……。

貴族文學。

辭賦之祖。

個人抒情、多幻想,風格唯美浪漫神秘,情感熱烈奔放。

六、七言為主,篇幅長,長句駢語多。

8、內容:

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名楚辭。

多用兮、些、只等虛字。

國殤、漁父(屈原)

肆、樂府與古詩:

一、比較

樂府詩

古詩

起源

1.漢武帝設「樂府」官署採擷民間詩歌故名之。

2.亦有士大夫仿作。

※故作者部份可考。

1.自「樂府詩」演變而來。

2.多為士大夫所作。

※故作者可考

體裁

1.可歌。

2.多長短句。

3.句數不限。

4.平仄不限。

5.可換韻。

1.不可歌,只可誦。

2.多五言、七言,亦有長短句。

風格

1.主記功敘事。

2.貴遒勁(強勁有力)。

1.主言情。

2.貴溫雅。

發展

1.產生於兩漢。

2.發展於南北朝─南朝婉約、北朝雄渾。

3.沒落於隋朝。

4.變調於中唐─新樂府不復可歌。

1.創始於兩漢。

2.成熟於魏晉。

3.衰頹於南北朝。

4.復興於唐宋。

重要作家

1.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上起唐虞,下迄五代,總括歷代樂府歌辭為十二類,於保存樂府詩居功厥偉。

1.古詩十九首:

最早之五言詩、首載於昭明文選,為東漢作品,全為五言詩。

2.曹氏父子均長於詩,曹操擅四言;

曹丕則五言之外,燕歌行為七言之祖;

曹植的五言詩號稱建安之傑。

鍾嶸「詩品」列曹植為上品,曹丕為中品,曹操為下品。

3.晉宋詩人以陶潛為首,田園詩出自自然,「詩品」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列為中品。

4.大謝(謝靈運)、小謝(謝朓)並為山水詩大家。

備考

1.為七言絕句先驅。

2.凡歌、行、曲、吟、引,皆樂府詩之體。

3.以五言較突出。

1.為五言絕句先驅。

2.五言先於七言。

3.五言古詩成熟於班固(詠史詩);

七言古詩成熟於曹丕(燕歌行)。

二、唐代之後,因失去可配樂性,樂府與古詩逐漸合流。

三、樂府依形式分類:

1.最原始的民間歌詞(依曲填詞,依詞譜曲),約漢代。

2.文學家新作的歌詞(依舊曲填新詞),約魏晉南北朝。

3.文學家模仿歌詞作的詩,題目仍用原來的題目(曲調已被忽視),約唐代。

4.文學家模仿歌詞作的詩,題目自創(只重內容精神,完全忽略形式)約中唐後。

四、選文:

1.樂府:

飲馬長城窟行(佚名)、長干行(李白)、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2.古詩:

行行重行行(佚名)、飲酒詩(陶潛)、正氣歌并序(文天祥)。

伍、近體詩:

1、起源:

南北朝時沈約等人提出聲律論,發展至唐朝成為限制詩歌平仄之格律。

為與古體詩區別,稱為今體詩或近體詩。

2、種類:

(一)絕句:

1.每首二聯四句,第二、四句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2.一韻到底,每句五或七字。

3.首句第二字平聲稱平起,仄聲稱仄起。

4.絕句大多可配樂歌詠。

5.又稱短句、斷句、截句。

(二)律詩:

1.每首四聯八句,偶數句押韻,第一句押韻為正格,不押為變格。

2.一韻到底,每句五或七個字。

3.亦分平起、仄起。

4.頷聯、頸聯須對仗,首尾兩聯以不對仗為正格。

(三)排律:

1.八句以上為排律,偶數句押韻,可換韻,每首至少六韻,多則不限。

2.除首、尾二聯外,兩兩對仗。

3.每句五或七個字。

三、名家:

(一)初唐:

1.王勃、楊烱、盧照鄰、駱賓王(初唐四傑)。

2.沈佺期、宋之問(五律格律定式者)。

3.杜審言(杜甫之祖,七律格律定式者)。

4.陳子昂、張九齡。

(二)盛唐:

1.杜甫(詩聖)。

社會派

2.李白(詩仙)。

浪漫派

3.王維(詩佛)、孟浩然。

自然派

4.王昌齡(詩家天子)、高適、岑參、王之渙、崔顥(黃鶴樓)。

邊塞派

(三)中唐:

1.元稹、白居易(元輕白俗)、劉禹錫(詩豪)。

2.柳宗元、韋應物、劉長卿(五言長城)。

自然派

3.韓愈、孟郊、賈島(郊寒島瘦)、李賀(鬼才)。

奇險派(怪誕派)

(四)晚唐:

1.杜牧、李商隱(小李杜)

四、詩之格律

(一)五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陸、詞

一、源流:

始於唐,發展於五代,盛於兩宋。

又稱詩餘、長短句、樂府、倚聲、曲子詞。

二、種類:

(一)小令(令):

五十八字以內。

(二)中調(引、近):

五十九至九十字。

(三)長調(慢詞):

九十一字以上。

三、特色:

(一)須合樂,字句平仄規定嚴格,必須按譜填詞,不可出入。

(二)詞調分上下闋,小令有不分上下闋,長調有多至四闋。

(三)詞牌名為曲調名,與詞內容無關。

(四)詞之正宗為婉約,豪放為變格,所謂詩莊詞媚。

四、名家:

(一)唐:

中唐韋應物,張志和,白居易,劉禹錫皆有作品。

晚唐出現第一位詞人,溫庭筠。

(二)五代十國:

1.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收溫庭筠、韋莊等晚唐、五代詞家十八人。

2.南唐馮延巳、李煜(詞帝、李璟)

(三)北宋

1.婉約派(小令):

晏殊、晏幾道、歐陽修。

2.綺麗派(慢詞):

柳永、秦觀。

3.豪放派(詩人詞):

蘇軾、黃庭堅。

4.格律派(樂府詞):

周邦彥、李清照。

(四)南宋

1.豪放派:

辛棄疾、陸游、劉克莊、朱敦儒。

2.格律派:

姜夔、吳文英、張炎、史達祖。

柒、曲

又名詞餘,依曲牌而填詞,盛於元(以劇曲為主)。

小令(單曲)

散曲散套(套數)

劇曲雜劇(北曲)

傳奇(南曲)

(一)小令:

只用一曲(如詞之小令,但句中可加襯字)。

(二)散套:

聯合一宮調諸曲為一套,自成首尾。

(三)元明戲曲比較:

(元)雜劇

(明)傳奇

北曲

南曲

折(幕)

齣(幕)

每本四折

不限齣數

1.每折用一宮調。

2.一韻到底,無入聲。

3.限正旦或正末一人獨唱。

1.每齣前曲後曲宮調可異。

2.可換韻,有入聲。

3.可獨唱,可對唱,亦可合唱。

竇娥冤:

關漢卿

漢宮秋:

馬致遠

梧桐雨:

白樸

西廂記:

王實甫

荊釵記

白兔記

拜月亭

殺狗記

琵琶記

(一)元代:

1.散曲:

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元曲四大家)。

2.元曲雙璧:

喬吉、張可久。

3.散曲分兩派:

豪放樸實以馬致遠(東籬樂府)為代表,清麗俊逸派以張可久(小山樂府)為代表。

(二)明代(傳奇為主):

1.五大傳奇

2.湯顯祖,玉茗堂四夢(臨川四夢)。

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還魂記(牡丹亭)。

(三)清代(南洪北孔):

1.洪昇:

長生殿。

2.孔尚任:

桃花扇。

捌、辭賦

一、起源:

起於先秦,源於詩騷。

(一)創始於楚辭:

屈原為辭賦之祖。

離騷等二十五篇是最早的辭賦。

(二)肇名於荀子:

荀子賦篇是漢朝以前直稱為賦的文字。

(三)漢書藝文志:

「不歌而誦謂之賦。

二、發展:

大盛於漢代,唯美於六朝,式微於唐宋。

(一)戰國:

1.短賦

2.率先稱賦、篇章短小。

3.荀子賦篇(禮、知、雲、蠶、箴)。

(二)兩漢

1.古賦、大賦

2.歌功頌德,長篇巨構、鋪張誇大,用字冷僻。

3.賈誼、司馬相如(子虛、上林、長門賦)、揚雄、班固、張衡(漢賦四大家)

(三)魏晉南北朝

1.駢賦、徘賦

2.篇幅小、字句簡麗、題材擴大,以抒情為主。

3.曹植(洛神賦)、陶潛(歸去來辭)、王粲(登樓賦)、庾信、鮑照、江淹、左思、陸機。

(四)唐宋

1.律賦

2.平仄諧和,對偶工整,重音韻輕內容。

3.唐宋以賦取士,限韻腳,因而產生。

(五)唐宋

1.散賦、文賦

2.以散文之法作賦,不拘格律,力去駢律之惡習。

3.歐陽脩(秋聲賦)、蘇軾(前後赤壁賦)、杜牧(阿房宮賦)。

國學常識整理(文體-無韻文)

壹、古文運動

一、定義:

以散文代替駢文的一種文學復古運動,強調以群經子史為典範,追求質樸無華、涵蘊儒家教化。

二、散文、駢文源流:

體別

駢體文

散文

異稱

四六文

古文

始於秦漢、誕育於魏晉,盛於六朝,定型於唐宋,窒息於元明,復興於清代。

1.初唐,陳子昂、元結、張說、李華等人力主以清新之散文矯駢文之弊,為古文運動之先驅

2.唐韓愈以復古為革命,力主以群經子史為文學之典範,主張「文以貫道」。

3.古文運動在唐代並未成功,至宋歐陽脩力尊韓文,王安石、曾鞏、三蘇繼起,古文遂成文章之正宗。

特色

1.對偶工整。

2.聲律和諧。

3.辭藻華麗。

4.用典繁多。

1.樸實無華。

2.涵蘊教化。

代表作家及其主張

1.秦:

李斯諫逐客書瑰麗排比,氣勢奔放,被譽為駢文之初祖。

2.魏晉南北朝:

陸機、鮑照、徐陵、庾信等人不僅求字句對仗、辭藻華麗,更求音韻之美。

3.初唐四傑:

王勃、楊烱、盧照鄰、駱賓王。

4.晚唐:

李商隱。

5.清:

汪中、袁枚棄唐宋之文,力追漢魏六朝。

1.唐宋:

古文八大家,明茅坤編唐宋八家文鈔,遂有八家之定稱。

2.明:

歸有光反對「文必秦漢」,認唐宋散文是秦漢古文的繼承。

3.清: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主張為文講求義、法。

「義」即內容思想,要「言有物」;

「法」即形式技巧,要「言有序」。

三、古文唐宋八大家:

1.唐:

韓愈、柳宗元。

2.宋:

歐陽脩、曾鞏、王安石、三蘇(洵、軾、轍)。

貳、序跋類:

一、種類:

1.(序(敘)跋):

寫在作品前後,為敘述著作緣由或全書大旨,書前曰(序)或前言、引言、弁言;

書後曰(跋)。

並依寫序者不同,分為(自序)、(代序或他序)。

2.(詩序):

寫在詩前,用以表現詩旨所在或作詩緣由、或稱(記)。

3.(贈序):

贈人以言表示敬愛勉勵。

由詩序轉變而來。

唐劉禹錫因父親名緒,後有蘇洵因避父諱序,故後以(說)或(引)代稱序。

二、名篇:

1.序跋:

張中丞傳後序(唐.韓愈)、五代史記一行傳敘(宋.歐陽脩)、黃花岡烈士事略序(民國.孫文)、台灣通史序(民國.連橫)。

2.詩序:

蘭亭集序(晉.王羲之)、桃花源記(南朝宋.陶淵明)、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唐.李白)、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正氣歌並序(宋.文天祥)。

3.贈序:

師說、送董邵南序、送李愿歸盤谷序(唐.韓愈)、送徐無黨南歸序(宋.歐陽脩)、稼說送張琥、送石昌言北使引(宋.蘇軾)、送東陽馬生序(明.宋濂)

※以上三種序,屬於應用文範疇的應是(贈序)。

參、韓愈

一、名籍: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韓昌黎、韓吏部、諡文。

二、經歷:

1.愈生三歲而孤,嫂鄭氏撫之成立。

早年刻苦為學,通六經百家之書。

2.德宗貞元八年登進士第,官至吏部侍郎。

昌黎為其郡望,宋神宗時追封昌黎伯、故世稱韓昌黎。

1、主張:

愈自許極高,以發揚聖學為己任。

自魏晉以降,佛老盛行,愈不恤生死以排斥之。

唐初文章,猶尚駢體,愈以復古為創新,用散文取代駢體之時文,影響當時及後代甚鉅。

2、影響:

愈之友柳宗元、劉禹錫,暨門弟子李翱、李漢、張籍、皇浦湜、沈亞之等,皆以古文名家。

至宋歐陽脩力尊韓文,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繼起,古文遂成文章正宗。

3、風格:

主張文以貫道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鍊。

4、文評:

蘇軾於潮州韓文公廟碑譽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5、著作:

昌黎先生集。

肆、寓言類: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

」與天下篇:

「以重為真,以寓言為廣。

」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後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2、定義:

寓言為文學體裁的一種,是含有諷喻和教育意義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

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

3、名篇:

莊子(庖丁解牛、濠梁之辯、渾沌開竅、痀僂承蜩)、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買櫝還珠)、柳宗元(三戒、捕蛇者說)、劉基(賣柑者言、郁離子)、方孝孺(指喻)。

伍、柳宗元:

1、名籍:

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柳州、柳河東。

唐解縣人。

2、經歷:

1.貞元九年,年二十一歲登進士第。

2.貞元二十一年,官禮部員外郎,參加王叔文、韋執誼主持的政治革新運動。

3.同年,革新失敗,貶為永州司馬。

司馬為閒職,他於是寄情山水,讀書創作。

4.元和十年,調任柳州刺史,任內政績卓著,深獲百姓愛戴,卒於任所。

天才高曠,兼通儒、佛、道。

記遊之文脫胎於水經注,摹繪山水,情景交融,為人所不及。

韓愈譽其文章:

「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柳河東集。

陸、雜記類:

一、即記敘文、可分為四類:

1.臺閣名勝:

以亭、臺、樓、閣、寺、觀等名勝古蹟為描寫對象。

內容多為建造過程、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作者登臨覽時的感受。

寫法可為記事寫景、抒情言志、借題發揮、說理議論。

名篇有:

岳陽樓記(北宋.范仲淹)、醉翁亭記(北宋.歐陽脩)、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北宋.王禹偁)、黃州快哉亭記(北宋.蘇轍)、墨池記(北宋.曾鞏)。

2.山水遊記:

以描寫景物為主軸,以沿途所見與作者觀感貫串全文。

內容多為作者所旅歷的勝景風物為主,亦有自抒懷抱或發議論者。

名篇:

永州八記(唐.柳宗元)、遊褒禪山記(北宋.王安石)、晚遊六橋待月記(明.袁宏道)。

3.人事雜記:

亦稱為「志」。

記事件之來龍去脈,人物感情亦流寫其中,有的作品兼抒情志,寄託感慨。

義田記(北宋.錢公輔)、項脊軒志(明.歸有光)。

4.書畫雜物記:

記書畫內容或器物形狀,以及其藝術特點。

柒、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與司馬光、方孝孺、曾國藩同),北宋蘇州吳縣人。

二、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暗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范仲淹.蘇幕遮>

捌、書信類

一、即為書信,古代稱(書)、(啟)、(箋)、(牘)、(簡)、(札)、(魚雁)、(書筒)。

諫逐客書(戰國.李斯)、與吳質書(魏.曹丕)、與陳伯之書(南朝梁.丘遲)、與元微之書(唐.白居易)、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唐.王維)。

拾、新樂府運動

一、緣起:

東漢末之樂府詩,素以真實反映社會現實著稱於世。

發展至建安時期,曹操父子及建安七子之擬作當中,依然保有此一優良傳統。

至於盛唐,杜甫有即事名篇者,如《三吏》、《三別》。

至於中唐,元稹、白居易與李紳遂開始學習杜甫之精神,不再以古題樂府寫作,他們並且以〈新樂府〉為題大量創作,於是「新樂府運動」就此展開。

二、理論:

1.白居易認為詩歌的創作是因為內心有所鬱悶,因此發而為詩歌。

而他自我要求詩歌要達到「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的通俗易懂,並且以「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為其目的。

2.元、白之「新樂府運動」為針對唐代以詩賦取士,使文人專為功名而寫詩歌,唯歌頌之能事,失去詩歌諷刺之美事,提出「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

而提出之改革更新的文學理論,是中唐社會詩派倡導者。

拾壹、白居易

一、著有白氏長慶集。

二、其詩以反映人生、諷諭時事為本,文詞清新平易,婦孺能解,是一偉大的社會詩人。

三、唐宣宗弔白居易輓聯: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拾貳、歐陽脩

一、晚自號「六一居士」,所謂六一者,「集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間。

二、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

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鞦韆去。

〈蝶戀花〉

拾參、奏議類

一、在上古時代,凡臣民用文字向君主敘說事情,都叫「上書」。

二、至秦始皇時代才訂下制度,把「上書」改稱為「奏」。

三、漢朝初年又把「奏」分成四種:

1.「章」用以謝恩(用來向皇帝謝恩)。

2.「奏」用以按劾(多用於舉發罪狀或奏事)。

3.「表」用以陳請(用來陳述事情或有所請求、薦舉人才)。

4.「議」用以執異(用於表示不同意見)。

四、「疏」:

臣下向皇帝陳述政見或有所勸諫的文章,具有條理性的,稱為「疏」。

五、「策」:

臣子向君上陳述政治計畫(或見解、得失)之論文,謂之「策」或「策論」。

1.對策:

(1)漢代應試陳言,謂之「對策」(考試時,皇帝出題目,應考人據而答論之)。

(2)試士時君發策明問以政事、經義、教化之得失,應考者依題意對答之,觀其文辭,定其高下,謂之「對策」。

2.進策:

(1)後世人臣著策上於朝廷者,稱為「進策」。

(2)即人臣關心國事,自訂題目,論述國家大計,進呈皇帝,稱為「進策」。

3.射策:

主考官出試題,寫在簡冊上,分甲乙科,列置桌上,應試者隨意抽取作答,主考官依題目難易與所答內容以定優劣。

拾肆、昭明文選:

作者

南朝梁 昭明太子蕭統

成就

我國最早之一部文學選集,四庫全書總目置於集部總集之首

內容

1.共六十卷,選錄秦漢至齊梁之詩文。

2.全書分為三十八類,按時代編排,是中國最早而又規模最大之文學總集。

3.所選包括詩、文、賦、書、論、駢散界線不分。

4.選錄作品之標準為「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

5.不錄經、史、子書之文章。

注疏

1.唐李善注最著名

2.南宋後合刻李善注及「五臣注」為「六臣注」。

拾伍、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之比較:

書名

三國志

三國演義

晉 陳壽

元 羅貫中

性質

正史

章回小說

立場

以魏為正統

以蜀漢為正統

地位

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四史

與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合稱小說界四大奇書

拾陸、諸葛亮

一、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杜甫〉

二、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八陣圖 杜甫〉

三、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安子順之語:

「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

拾柒、蘇轍

一、蘇軾〈書子由超然臺賦後〉提到:

「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

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二、蘇軾評其文以為: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

其人深,不願人知之。

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拾捌、樸學

一、即考據學。

內容可分文字(字形演變)、聲韻(字音演變)、訓詁(以現代語文解釋古代語文)三類。

二、清代盛行考據學,原因有二:

一是對宋明理學的反動。

想以廣博實在的經典考証,來闡釋儒切哲理深遠的涵義,來革除空浮虛偽的弊病;

另一方面是因為清廷高壓政策嚴格控制讀書人的思想而造成,一般的學者為了遠離文字獄之災,紛紛找出老祖宗的經典,從事古書訓詁、音韻和校勘等工作。

貳拾、顏氏家訓

一、顏之推(531—591),字介,山東臨沂人,初為南朝梁散騎侍郎,不久,投于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後又降周,入隋為官,以文學而知名天下。

公元548年,發生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在江陵自立,顏之推任散騎侍郎。

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顏之推被俘,後來在北齊任官。

此後在北周和隋任職。

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史著作。

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貳壹、賦

導源於詩經,創始於楚辭,肇名於荀子。

二、性質:

介於「詩」與「文」之間的韻文,只能誦讀,不入樂。

利用華麗的辭藻鋪陳其事,多問答成文,為辭賦之通體。

三、流變及代表作家、作品:

名稱

時代

代表作家及作品

短賦

戰國

1.篇章短小

2.用以說理

荀子的賦篇(禮、知、雲、蠶、箴)

古賦(大賦)

兩漢

1.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多長篇

2.好堆砌冷僻文字

1.風格與楚辭不同,諷諭性質減少,以歌頌漢朝帝王的功業為多

2.賈誼上承屈宋、下開枚馬

3.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俳賦(駢賦、小賦)

魏晉六朝

1.篇幅短小,抒情多於鋪陳

2.講究聲律諧和、用典對仗、使用俳句

1.西晉陸機文賦

2.左思三都賦

3六朝文學,崇尚華麗唯美,於是在小篇的賦上達到成熟完美的境界

律賦

唐代宋初

1.音韻諧調

2.較俳賦更講究對仗、押韻

3.缺乏文學價值

賦逐漸衰微

文賦(散賦)

宋代

以散文方法作賦,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極近散文

1.受古文運動影響

2.為免和陸機文賦相混,故又稱散賦、散文賦

3.歐陽脩秋聲賦、蘇軾前、後赤壁賦均為名作

股賦

明清

律賦、散賦混成,寓駢於散,對偶中摻入八股句法

是八股科舉應試所寫的八股賦體,已無文學價值可言。

1.

2.

3.

4.

5.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