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27233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且已有了关于版本的详细记录。

这部书目除了有关图书的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的著录之外,有的还著录了墨色特征、版本掌故等,凡此种种,足以证明其详细的版本著录。

关于晁志与尤目在产生时间上的先后问题,谢德雄认为,一是《遂初堂書目》流传至今,已有残缺。

《四库全書总目》认为原书经过传抄,已有所删削,其成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考定;

二是作者尤袤生于靖康二年(1127),卒于绍熙五年(1194),活了六十八岁。

他将平生藏书编成《遂初堂書目》,是在晚年之事。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有产生年代可考,其书衢州本晁公武的自序落款署“绍兴二十一年”,即公元1151年,是书最迟在这一年写成。

也就是说成书之时,尤袤只有二十五岁。

鉴于尤袤的《遂初堂書目》在书时间应在晚年的事情,至早是二十五岁以后,因此,他认为《郡斋读书志》产生于《遂初堂書目》之前。

开创版本著录之先河者,不是《遂初堂書目》,应该是《郡斋读书志》。

与《郡斋读书志》并称于世的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对版本的著录较《郡斋读书志》又更趋完备,其著录项目包括:

一、版本的行款格式;

二、出版时间和出版地点;

三、出版人的姓名;

四、出版地;

五、兼录出版时、出版地、出版人姓名;

六、版本的装潢、字体、印记等;

七、考述版本异同;

等。

因此,他的观点是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版本著录以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为开端;

尤袤的《遂初堂書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都是这一开创时期的杰作代表,是宋代目录学发展的重大成就之一。

当然以上是属于学术范畴的问题了,学术总是在争鸣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

这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重点,但我们应该有所了解。

二、版本事项及相关版式、装帧的著录与揭示

(一)版本事项的著录与揭示

版本的区分,主要取决于出版时代、出版地、出版者以及版术类型(即出版方式)。

换言之,主要的也就是即刻于何时、何地、何人负责、以何种方法等成書。

例如:

《史记》的版本之一:

宋庆元建安黄善夫刻本

出版时代出版地点出版者版本类别

这四项是考证版本异同、区分版本价值的基本项目,也是区分版本的主要依据。

当然它们还不能完全表达出版本的外部特征和版本优劣,还包括如行款字数、版式宽窄、纸张特色、装帧形式甚至于批校題跋、印章、刻工等相关版式、装帧等项目的著录与揭示。

1、版本时代的著録:

版本时代是记载一部书的版本刻写时代的,是体现版本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刻印时间越早,就越接近著作的原貌,再加之时间早的本子,越稀少,更受到珍视。

当然,有的古籍,经过后人的精细校勘、刻印,其质量往往也不低于前人。

因此,在著录版本时,首先要将刻印时间搞清楚。

一般版本的时间常常在書内有记载,如序文、跋文、牌记、扉页、凡例等处,如書内没有,就要根据字体、版刻风格、版式、作者生平等其他诸因素综合考定。

即使有依据的,也不能绝对依从某一个依据,而是综合考虑,给予客观确切地著录。

例如以下几种情况在著録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①关于版本时代的依据之一:

牌记

一般来说,牌记记载版刻时间是可靠的,也是版本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有时单纯依靠牌记是不确切的。

有的書要刻好几年,往往牌记记载的是开刻年代。

但始刻年至终刻年明确可据者,应著录为“口口年至口口年刻本”。

例如,我参加善本再造提要写作的“豫章羅先生文集十七卷”,现已影印出版。

此書版本各家权威书目著録多云“元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豫章書院刻本”,著录始刻年,盖缘目録後有“至正乙巳秋沙縣豫章書院刊”木記而來,乙巳即至正二十五年。

而是書卷首有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卓説之序,可看作豫章書院重刻是書始于至正二十五年,刊竣于至正二十七年,因此版本作元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至二十七年(一三六七)豫章書院刻本較為妥貼。

另如,有读者拿来一部书,封面书签用毛题题“清康熙十九年刊本”,書的扉页牌记也署“康熙十九年刊”,而书的内容实际是民国初广益書局的石印本,版心下亦题“广益书局”,且石印本特征明显。

又如民国汉口小志,其牌记署“中华民国四年五月出版”,很多书目均著录“民国四年铅印本”,而该书宗季同序称“成书后以付印,今始告毕。

”故版本时代应著录为“民国五年铅印本”。

因此,在著录版本时代时要慎审地综合考定。

②关于版本时代的依据之一:

序文

序文和跋文也是版本时代的重要著录依据,但同样,不能全信,要结合凡例、记事内容等因素加以正确著录。

例如,[同治]大冶县志,各家书目均署“清同治六年刻本”,皆因扉页牌记署“同治丁卯镌,板存儒学”,丁卯系同治六年,且修者胡复初同治六年也有序文;

但是书凡例称“按部开雕,其有接续送局各志随收随查,归入补录以便重辑汇录”,且卷十八补录记事止同治十一年,版刻风格亦无异,只是陆续增补完工拖了几年,因此正确的著录应为“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③出版时代由确切依据的程度不同,大致呈现出三种情况:

①某朝某代某年。

这种情况一般根据可靠,确凿。

元大德三年刻本。

②某朝某代。

有一定依据,但不是太确切。

如明万历刻本;

清嘉庆道光间刻本。

③某朝。

依据不充分,但仍可以推知断代的,如:

明刻本;

元刻本;

清抄本;

特别是抄、稿本,较难断定,如依据不足,即可含糊宽泛一些,从简著录。

跨年的,用“至”连接起迄年份。

具体刻印年代不明确的,可只写朝代或朝代时段,如“明初”。

2、出版地的著录:

古往今来,刻書事业遍及全国各地,刻書地点也不胜枚举。

古代不同地方的刻書,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其价值也不同,因此在著录时,尽可能对出版地进行考查,确切地反映出来。

通常所说的明州本(宁波)、严州本(建德)、湖州本(吴兴)、越州本(绍兴);

麻沙本(指福建建阳麻沙镇所刻之書);

蜀本(成都)、池州本(安徽贵池)等等。

国外的,如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3、出版者名称的著录:

一般指主持刻書的单位、家族、书坊或个人,也是出版责任者和版权所有者,与刻工要相区别;

历代刻書出版者成千上万,但大体形成以下三大系统,他们在内容、品种、印刷技艺等方面均有很多差异,对于一部書的版本价值是有直接关系的。

因此,正确判断、依实著录就很重要。

第一、官刻本:

指官府刻書,有中央、地方之分。

如,监本:

系历代国子监刻本,明代又分南监和北监。

中央级的刻書机构,殿本:

清朝内府武英殿矛盾刻的書,简称殿本;

还有公使库本:

宋朝设在各地专门接待过路官员的机构,所刻之書称公使库本。

局本:

清朝同、光年间在各省成立的官書局所刻之書称局本。

如金陵書局、江苏書局、浙江書局、崇文書局、淮南書局等五局合刻的《二十四史》,即称五局本。

第二、私刻本:

指私人出资校刻的書。

因不以谋利为生,一般校对精审,刻印精良,质量较高。

刻書者常以署名、室名、某宅、祠堂等名目出现。

第三、坊刻本:

专以印售图書为业的書店。

旧称書坊、書肆、書林、書

堂、書铺等,他们所刻之書称坊刻本。

坊本都有自己的铺名堂号和牌记,类似广告效应。

坊刻書是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刻書系统。

因系以谋利为生,故所刻之書,渉及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医書、小说等。

①出版者的名称有确切可靠依据的,要依实著录。

例如,同治西宁新志,牌记明确题:

“同治十二年七月宏州州院校刻”,且纂者楊笃又为宏州書院院长,他在序中也说到宏州書院刻此志的情况,因此,就可定为宏州書院刻本。

②但有的牌记、扉页的依据就要综合考虑。

例如,有一部書,其牌记、扉页均题:

“光绪十七年孟春刊,板存桂林書局”,很多書目均著录为:

“清光绪十七年桂林書局刻本”,实际正确的著录应为:

“清光绪十七年刻本”,桂林書局是板子刻好存放处,不能作为版刻主持者。

因此要注意,藏版处不能作为出版者名称,将藏版处如“本衙”、“谷仓”等作为出版者名称,这种情况很普遍。

③有的書出版者名称确切的,如不能得到反映,就会大大影响其版本价值了。

出版者名称通常是依靠牌记、扉页、序文、跋文中的依据来判断著录,但古籍的情况较为复杂,要有反常规意识,要到其他处查找,综合考虑。

有时会出现在卷端、版心或其他卷文内容后。

例如,本馆所藏的西域闻见录,系光绪二十四年陸贻琬抄本。

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版本主持者项就没有反映出来,此書卷端正文下题:

“长白七十一椿園著”,七十一是作者,其字椿園。

而卷端右下角又题:

“光绪二十四年陸贻琬抄”,容易忽视,故著录时要仔细查找,审慎考定。

4、版本类型的著录:

是指一部书的制版种类和印刷的方法。

自图籍产生以来,特别是自从版印图籍产生以来,从内容、性质、形式等衍生出很多版本类型和版本称谓。

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稿本、写本、抄本、影抄本、刻本、重印本、重修本、增修本、递修本、活字印本、套印本、石印本、彩绘本等等。

版本类别方面,其概念及区别教材上都有,我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版本类型的著録涉及种类、修版、重印等因素,客观正确的著録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仅挑选几种,从著录的角度谈一谈所要注意的现象:

①重修本的著录:

在原雕版基础上,对一些字句或个别内容进行剜改后印刷成的本子。

也称为修补本或修补版。

古書版片,由于多用梨、枣等硬木,故可流传使用上百年乃至几百年。

其间很多原因,又很容易造成版片的缺损。

所以再要进行印刷时,对其中缺损的版片就得重新加以修补,这种情况,在版本著录就称为“某代某朝某年刻某代某朝某年重修本”,例如:

明万历刻刘应举重修本;

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清顺治十三年重修本。

修过的本子与原本会有明显的不同,墨色、字体,甚至于有时修过的版片还刻有修补的年份和修补工匠的姓名,但有时重修依据不太容易寻找。

例如,湖北下荆南道志二十八卷,有一个版本应为“清乾隆五年刻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本”,有的书目著录为“清乾隆五年刻本”。

其依据虽有鲁之裕乾隆五年序称“越一年梓成”,但此书卷二十七第九页末有陈延桂嘉庆二十一年跋,且称“版存道库中,今则残毁者逾百卷,余为捐廉补刻之复成完书”,显属破损版片修补,且内容亦来增加,属典型重修本范畴。

重修本著录要细致考据,正确著录。

②增修本的著录:

在原雕版基础上,增加一些内容后印刷而成的本子。

增修本要和重修本相区别,它不仅修版,关键是增加一些内容。

增修情况在方志文献中是最普遍的现象,方志由于其连续性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古籍版本情况更为复杂一些。

一朝多志、一地多志很是平常。

每一任行政官都有修志要求,因此在有关选举、职官等方面增加一些内容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当然其他古籍也要注意从内容是否增加、版刻是否有差异等因素去那是判别是否系增修本,并加正确著录。

清顺治十年刻康熙十九年增修本。

③递修本的著录:

系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

如宋版眉山七史,多经宋、元、明三朝修补,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例如,明南京国子监刻的《玉海》,其版片自正德、嘉靖以后屡经递修,这种有明确依据的,就应依实著录。

例如,[康熙]金华县志十卷本,原刻是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三十四年又经过修纂,有序,乾隆年间又修过,并有乾隆避讳,且记事止乾隆十五年,又参看版刻、字数、版框等均有不同,因此这部部書应著录为“清康熙二十二年刻乾隆十五年递修本”。

总之递修情况比较复杂,在进行版本著录时应审慎考证,仔细判别。

④重印本的著录:

用原版再次或多次印刷成的本子,一般有未转版或转版之分。

有明确依据的,应详细著录。

例:

明天啓刻清莲溪草堂印本。

清康熙三年刻雍正重印本。

但有很多重印本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

有时依据不容易找到,会被忽视。

如[光绪]南汇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多家权威書目均著录为“光绪五年刻本”;

而此書在纂修姓氏表末署有“民国三年修志筹备处重印”,因此正确的著录应为“清光绪五年刻民国三年重印本”。

⑤翻刻本的著录:

翻刻一次,书的内容和形式就会发生变化。

准确著录翻刻的版本特征,应将底本在备注项或附注项说清楚,有些翻刻本,质量不低于原刻。

清浙江官書局印的《二十二子》,其底本大多来源于明著名藏书家顾春世德堂的藏书,因此这部丛书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是研究古代诸子学说可利用的优良版本。

又如:

商务印書馆影印出版的《四部丛刊》也多借用名家收藏的宋元珍本作底本。

⑥活字印本的著录:

用活字排版印制的本子,均称活字印本。

可依据制字材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著录称谓,如木活字印本;

銅活字印本;

泥活字印本等。

活字印本不是太多。

如清末学者邵章续编的《增定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是著录版本较细较全的書目,其所收書七千多种,约计版本有二万多种,其中活字印本仅二百余种;

《北图善本書目》收历代善本一万多种,其中明、清两代的活字印本亦仅只150余部,仅占百分之一。

活字印刷术没有得到普及和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泥活字以烧土做成,易于残损,不易长久保存;

第二,木活字木质有伸缩性,沾水后高下不平;

第三,锡活字难于沾墨,印刷字迹多模糊不清;

第四,铜活字在当时未能制作字模,一字一刻费工时,价格昂贵,不易普及;

第五,活字排版后,容易分合移动,易使文字错乱;

诸多因素造成活字印刷术没有得到普及和发展,因此鉴定著录时要审慎。

⑦稿、抄本的著录:

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

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这三种情况在实践中真正区分清楚并不容易,所以常采用稿本作为通称。

著录时要注意:

一、不能忽略抄稿本的行款分栏情况的著录。

一般稿本很少分栏,但有少数是有分栏行款的,例如,本馆所藏的《澹生堂書目》是今存明代唯一的、也是我国最早的書目稿本。

而这部稿本在形式上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采用了格式化的方式,有行款分栏。

每页8行,每行分上下两栏。

上栏记書名,下栏每条又分为左右两小栏,著录卷数、册数、撰者时代及姓名,有的还记有版本等,这种形式有可能是受明代戏曲小说上图下文形式的启发,有特殊价值。

二、有时稿本中有很多俘签,渉及成稿等情况,可以帮助鉴定。

抄本有确切依据能鉴定出确切具体年代或抄写者的,即著録详细,如:

清雍正元年謝浦泰抄本;

清乾隆内府抄本;

清黄氏銀花藤館抄本;

等等。

有时抄本鉴定比刻本更难,纸张、墨气、字体、风格、藏印等,都可提供一些线索,没有确切依据的,即可宽泛著録为好,如清抄本,民国抄本,抄本。

⑧刻公文紙印本的著录:

古代纸料贵重,印文又用纸量大,所以有一些書籍是利用已经用过的旧公文纸的背面印刷的,因此称“刻公文纸印本”。

以旧公文纸印書,本来是为节约用纸,但这样的印本,根据纸背公文所记的年代及内容,却可供作者查原書印刷时间范畴的大致参考,故又赋予了其特定的版本价值。

題唐馮贄所撰《雲仙散録》;

就是宋開禧刻公文紙印本;

此书开版宏朗,刻印精美,即为宋版书中不多见的公文纸印本,经清代郁松年、徐渭人、丁丙等收藏,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

值得珍视。

刻公文紙印本很少,要注意鉴别。

5、藏版处与牌记的著录:

藏版处:

有时作为官刻中各地方官府机构的刻印主持者,但有时是作为单纯的藏版处,因此要注意区别,审慎判别。

特别注意非刻印主持者的藏版处,如“本衙”、“谷仓”、“儒学”等,不能著录为刻印主持者,直接反映版本的不同价值。

牌记:

牌记又称书牌、墨围、碑牌。

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但所记载的内容不如版权页完整而系统。

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

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方形、钟形、鼎形、葫芦形等不同样式;

例1:

明弘治五年詹氏进德書堂刻的《大广益会玉篇》的牌记,是一幅“孔子授徒图”,牌文是用题额和对联来处理的。

题额为“玉篇广韵指南”,左为“三峰精舍弘治壬子夏之吉”,右为“詹氏进德書堂重刊”,整个牌记图文并茂,巧夺天工。

例2:

张存惠晦明轩刻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其牌记造型也很别致:

它有三个牌记,卷首是长方形龟座牌记“泰和甲子下己酉晦明轩刻書”,目录后琴形牌记“平阳府张宅印”刻在書中某卷后面,还有一个古钟形牌记“晦明轩记”。

例3:

本馆所藏《颐堂先生文集口口卷》,南宋乾道八年王抚干宅刻本,清丁申、丁丙跋,其牌记“乾道壬辰六月王幹宅谨记”即在卷一后,有时会忽视,故著录时要细致。

另外,有确切依据的,要著录完整。

例如,有一部书牌记署“光绪三十三年三月首版;

印行者:

国学保存会”,就应著录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国学保存会铅印本”,其月份省去。

(二)、版式项目的著录: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版式项目要结合审报表格中版式项的要求进行著録。

古籍版式图

版框:

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

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

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

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

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一般卷轴、经折装,上下单边。

界行:

分隔版面行字的隔线。

也称界格。

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

字”,有的径称“×

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

字”。

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

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行款:

又称“行格”,指文字的書写顺序和排列形式,也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

通常以半叶计算。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字数:

指一版内或半版内所刻所排每行的文字数目。

一般习惯统计半版或半叶所刻每行的文字数目。

古籍每版的行字大多是固定的,如十行二十四字,九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字数一般也是相等的,但少数也有字数不等的,还有小字双行字数翻倍的。

版心:

也称“叶心”,或简称“心”,为一版印页的中心,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是对折时的标准。

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版心下题是否有字数,主要是指宋代统计本版字数的内容,也就是计量付酬。

其它内容如卷、書名等就不要反映。

书口:

又称版口,或简称口。

也是版心。

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

就印纸折叠装订成册,特别是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就成了書的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鱼尾:

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

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

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或对魚尾、顺魚尾个别有三个鱼尾。

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

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既美观又实用。

象鼻:

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

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象鼻是空白的为白口。

书耳:

又称“耳子”“耳题”“耳记”。

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1厘米宽、三四厘米长,格内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

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明嘉靖九年刻的《农書》;

上下两栏;

即有書耳。

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

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

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本馆藏的《银海精微二卷》;

清乾隆四库全書本,写本,即为朱丝栏,较精美。

(三)、装帧形式的著録:

1、古籍的结构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

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书签:

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书衣:

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书名叶:

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

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书脑:

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书脊:

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书首:

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书脚:

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书根:

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分。

2、古籍装帧形式的著录

1、书籍装帧形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古代书籍是以一定装帧形式组合起来的一定数量的手刻、手写或印刷材料的篇页。

不同的装帧形式,反映了書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古代書籍形式的实证。

我国书籍先后出现了简册、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

从而也形成了我国书籍装帧历史的三大阶段:

简册时期、卷轴时期和册叶时期。

2、主要装帧形式

简策: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

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木简编连方式主要是用绳像编竹帘子一样地编连,普通者上下端编两道绳即可,若是长简,为牢固耐用,则需编三四道绳。

根据考古实物,既有先写后编的情况,也有先编后写的情况。

最常见的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