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大全厘正按摩要术文档格式.docx
《中医古籍大全厘正按摩要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籍大全厘正按摩要术文档格式.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曰∶悍者,按而收之。
又曰∶摩之浴之。
是按摩之法,亦古人所最重者。
唐有按摩
生专
科,今日推拿,实其遗法。
顾习之者,皆妇人女子,未能尽推纳动伸之妙耳。
吾郡张筱衫先
生,负济世之志,肆力于医,近得周氏推拿书二册,系张君心樵属为厘正者。
遵而用之,应
手辄效。
于是,订其紊乱,正其谬,芟其繁芜,文其鄙陋。
更采先哲名言,外治良法,以
附益之,辨证立法,考穴绘图,井井有条,粲然大备,诚活人之要术,保幼之新书也。
越人
云∶人之所患患病多,医之所患患道少。
医者得此书而习之,可免道少之讥。
推拿家得此正
传,亦不致遗殃幼小。
即是穷乡僻壤,有病无医,根据法治疗,均能取效。
行见按摩所及,着
手生春。
将使轩岐古法,复行于今,岂徒为周氏之功臣已哉。
光绪十有四年戊子冬十二月
江都孙风翔犊山谨识
叙四
昔黄农尝百草,立方书,着《灵枢》、《素问》诸经,盖欲布之天下,传之后世,俾人
人晓其
法,疗其病,以救人之命也,曷尝居为奇货而私为不传之秘哉。
余素不知医,长男孝德生甫
三龄,得疳疾,愈医愈危,佥以为无生理,因闻黄帝有按摩法,于小儿尤宜,尝欲求其说不
可得。
适族HT中有善其术者,经按摩者三更衣得黑矢,由是告痊。
如此者甚伙。
以故羡其术
而
惜其秘。
不料天夺之魄,命与术俱绝。
后因事寓其家,见架上有《小儿推拿要诀》,翻阅一
过,乃告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
余欣然借抄,意在推展流传,以救人命。
家中人靳弗与
,
且曰∶此秘方也,慎毋泄。
余弗莸已,因仿萧翼赚兰亭,桓元窃发画厨之意,私取录焉。
存
余家廿有余年,屡质之诸医家,咸茫然莫得其端绪。
宝应张广文筱衫先生,乐善不倦,仁闻
素昭,向服膺《灵枢》、《素问》诸经,又尝博览方书,于此道三折肱矣。
故每治一症,必
审慎周详;
每出一方,辄回生起死。
谆谆以施济为念,以视人死如儿戏为戒。
余心折久之。
特出此书,筱衫亦欣然色喜。
为肩剞劂之任,特为之删其繁芜,祛其驳,分门别类,
井井有条,冠以凡例,绘厥原图,且博采群书而附会之,令人一目了然。
无论知医不知医,
皆能按图治疾而无所遗误。
今而后,布之天下,传之后世,得以起沉登仁寿者,皆筱衫、
广文之功。
种福无量,种德无涯,而余数十年未遂之愿,至垂老而莸睹其成,未始非三生之
浓幸也。
刻既竣,爰叙其颠末,并志感激钦佩之忱,是为序。
光绪十有四年岁次戍子仲冬月
叙五
歧黄疗病之法,针灸而外,按摩继之尚矣。
后世失其传而易为推拿之说。
每见野叟老妪
,不
知经络为何,穴道为何,表里寒热虚实病证为何,温清补泻汗吐下和治法为何,而概以随手
推抹,名曰抹惊。
或妄灌以自制丸散,以致小儿夭枉无算,恻然心伤。
窃念小儿脏腑柔脆,
一触风寒暑湿燥火之气,或痰滞,或食积,最易惊厥,是为急惊,吴鞠通所谓客忤痉也。
其
重者有慢惊一证,应如何辨证,如何治法,此余所惴惴焉不克胜任者。
方脉一科,望、闻、
问、切,秦越人谓为圣神工巧。
前贤临证,所重在问。
苏内翰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情告
医。
我求愈病耳,岂以困医为事哉?
脉理深邃,变幻多端,按二十七部脉,即以定千变万化
之证,谈何容易。
且仲师有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之论,尤须有灵机活法,今昔所慨以为
难也。
况小儿昔称哑科,脉无可切,证无可问,即仅以望,闻得之,神圣之事,岂末俗庸流
所能望其项背者。
然辨证虽难,而又不得不辨,辨而后又不得不设法以治也。
国初龚云林《
推拿全书》,图注不明,无门可入。
夏禹铸《幼科铁镜》亦略有可采,亟亟焉求按摩之术而
未莸者。
京江张心樵先生,抱利济之怀,溷迹廛市,搜采方书。
因见族弟地山善推拿,立起
沉,始则婴儿,继而男妇,治无不效。
秘其术不一传。
既羡之而又恶之。
羡其术之精,恶
其术之吝也。
不幸干造物之忌,地山遂殁。
先生托族谊,寓其家,遍翻架上书,得《推拿秘
诀》二册,归而录之。
藏二十年,以待识者厘订,传世兼济世也。
丁亥夏,以所录者谆谆属
余任是役。
自首至末凡五阅,始悉此书乃明万历楚人周于蕃所着《推拿要诀》,付梓者三,
但次序错乱,辞语鄙陋。
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以故坊间不多见,原本失,只留抄
本于先生之族。
因以善其术,先生年七十矣,促余蒇其事,以偿其愿。
余不敢辞,乃于重复
者汰之,繁芜者删之,颠倒者理之,俚俗者易之。
更博采旁搜附会以明之。
颜曰《厘正按摩
要术》,一志其源,一补其阙也。
编次以辨证为先,立法为后,历半载而就,以应先生之命
,且以见先生慈惠居心。
《书》曰∶惠迪吉,《易》曰∶积善余庆,为先生操左券焉·
谨志
其颠末如此。
时维光绪十四年戊子冬月
宝应惕厉子张振原名醴泉筱衫题于邗上旅次
凡例
一、辨证宜先也。
先哲言∶用药不难,辨证为难,在小儿尤难。
小儿辨证须觇神气,审
形色
,诊面,察眼、耳、唇、齿、鼻准,验舌苔,诊指纹,察手足,听声,按胸腹,询溲便,候
脉。
一、立法宜详也。
首按摩,继以掐、揉、推、运、搓、摇,合为八法。
又立汗、吐、下
三法。
凡针灸砭淬浴诸法之尽善者,一并采入。
另附集成外治九法,惕厉子自制一法。
一、取穴宜绘图也。
按摩、针灸、砭淬等法,均系讲明穴道,丝毫不差。
欲求穴道,非
图不
明。
先辈以取穴难于诊脉,特别《铜人》十四图于前,其后正身图,覆身图、阳掌图、阴掌
图、足部图,所载穴名,亦有《铜人》图所未备者外,头面、耳目、手脉、指纹、舌苔,以
及按摩手法各图,一一绘列。
一、证治宜备载也。
应用各法条例详细,小儿最易惊风,故首列惊风。
其余小儿应有之
证,亦附于后。
一、鬻婴有法也。
集先贤诸家之说,汇为一卷,以缀于后,俾育婴孩者,防患于未然。
一、是书本之周于蕃,其阐发宣明处,博采群书,广搜古训,所辑各说,倍于周氏。
或参以己见者,则注惕厉子以示区别。
一、是书专以手法外治见长,不事汤药,询有功于婴儿者。
村妪野叟取而习之,得其真
传,庶无误治之虞。
一、是书广惠婴孩,刊者将秘传之术以公诸世,务期家置一编,按图取穴,施治极易。
庶于活人之术,不无小补云尔。
一、是书以家藏秘传之法,宣发阐明,醵赀刊刻,嗣后即有《痧喉正义》一卷,《痘疹
辨证录》四卷续出问世。
一、首卷辨证,有说有图,仿望、闻、问、切以分次序,所采群书,每条旁注姓氏,或
着书名,以明来历,每篇后系以案语。
一、是书以按摩著名,故二卷首列按摩,余法均附于后,俾免喧宾夺主之讥。
一、是书分句处用HT,紧要处用连○,醒目处用连,总期一目了然。
宝应惕厉子张振原名醴泉筱衫谨志
卷一·
辨证
觇神气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素问》)
形气相得者生。
小儿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稍费人雕琢者寿。
(《千金方》)
凡人问寿在神,未有神不足而不夭者。
神宜藏不宜露,神宜和不宜滞,神宜清不宜枯,
神宜发扬不宜轻佻,神宜安静不宜浮动。
(《达摩》)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朱文公)
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精光,面白颅解,此皆难育,虽育不寿。
(《小儿直诀》)
凡小儿专爱一人怀抱,见他人则避之,此神怯弱也。
(万密斋)
经曰∶气至色不至者生。
又曰∶色至气不至者死。
谓其有气无色,虽病不凶;
有色无气
,无病亦亡。
(喻嘉言)
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居之耳。
色者,神之旗也。
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
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血以养气,气以养神。
失睡之人,神有饥色;
丧亡之子,神有呆
色,气索则神失所养耳。
胃之支脉上络于心,才有壅闭,即堵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
(赵以德)
独语如见鬼状,则心主之神气虚,而病合于少阴也。
少阴之神机枢转,时出时入,废则
神气昏愦而不识人。
(张隐庵)
凡病者,气急不续,则气已散;
自汗如雨,气随汗散,大吐大利,气随吐利而散;
遗尿
、呕血、脱精,气亦随之而散。
气者阳也,气散,则由阳而入阴,为将亡之候。
(林佩琴)
凡人将死,喉间痰响有声,以为痰涎闭窒而致气尽者误,实则真气已离,痰随气浮而有
声也。
小儿病,神气清明,虽重可救;
神气昏愦,病虽轻必有仓促之变。
(许宣治)
人之五脏,内蕴精气,上华于面,色固由气而着者,然隐然含于皮之内者为气,显然彰
于皮之外者为色,色外而气内,外有迹而内无迹也。
(《心法》)注
凡病至神明失守而声嘶者,为五脏已夺,主无治。
(《大全》)
小儿五体以头为尊,一面惟神可恃。
精神明快者吉,精神昏愦者凶。
(陈飞霞)
神气为一身之主,神清气爽,神完气足,主清吉。
神夺气移,神疲气浊,主夭亡。
(惕
厉子)
寒则神清,热则神昏。
实则神有余,虚则神不足。
(惕厉子)
寒盛者气必静,热盛者气必粗。
虚则气歉,实则气壮。
口鼻气粗,疾出疾入者,外感邪有余也。
口鼻气微,徐出徐入者,内伤气不足也。
按∶证有表、里、虚、实、寒、热,在大人且不易辨,小儿尤难。
夏禹铸有审苗窍之法
,陈
飞霞因之。
以为脏腑有疾,无可揣度,乃由内而达于外者为苗窍,苗窍者,脏腑之外着也,
苗窍有迹可审,而神气乃无迹之迹,尤不可不审。
所期思命者善觇神气,内伤外感从此辨,
死生亦从此决,方足以称良工。
审形色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故以左颊配肝,右颊
配肺
。
《周易》以南离北坎定水火之位,故以心配离火,属于天庭;
肾配坎水,处于地角。
《内
经》以鼻为面王,以其位居至中,内通呼吸,生死赖之。
脾属土,土处中宫,故鼻属脾也。
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如面青,主惊风之证,又主痛
;
面
赤,主火热;
面黄,主伤脾伤食;
面白,主虚寒;
面黑,主痛,多恶候。
总之,五色明显为
新病,证属轻;
晦浊为久病,证属重。
(《四诊心法》)
脾病色黄,正色也。
见红色,是火能生土,故为顺。
若见青色,乃木来克土,为逆也。
(《心法》)
肝病色青,正色也。
见黑色,是水能生木,故为顺。
若见白色,乃金来克木,为逆也。
肺病色白,正色也。
见黑色,是土能生金,故为顺。
若见赤色,乃火来克金,为逆也。
心病色赤,正色也。
见青色,是木能生火,故为顺。
若见黑色,乃水来克火,为逆也。
肾病色黑,正色也。
见白色,是金能生水,故为顺。
若见黄色,乃土来克水,为逆也。
小儿面部气色,为十二经总见之处。
气血充实,遇部色相生者病易治。
若久病气血虚弱
,遇部色相克,则正气不充,为难治。
天庭青暗,主惊风。
红主内热,黑则无治。
太阳青,主惊风。
印堂青,主惊泻。
风池在
眉下
,气池在眼下。
青主惊风,紫主吐逆,左颊赤主肝经有热,右颊赤主肺热痰盛。
承浆青主惊
,黄主吐,黑主抽搐。
(《集成》)
日角在左额,犹日之东升,一经青色遮掩,为木蔽阳光,有病为最危。
太阳在左右两额
,为众阳之宗,属火旺夏气,色宜红,如黑色掩映,为水克火之象,无治。
(心法)
泻痢者,面不宜赤,咳嗽者,色不宜青。
感风寒则面有火光;
伤积滞则色滞萎黄;
气弱
者,囟门低陷;
血衰者,头发枯焦。
凡病者,面青脉弦,面赤脉洪,面白脉浮,面黄脉缓,面黑脉沉,此色脉相合为无病。
一经相反,如面青则脉浮,为克色,主死。
脉沉为生色,主生之类。
黄赤色为阳,故为病主风主热。
青白黑色为阴,故为病主寒主痛。
晃白者,浅淡白色也
,主
失血。
否则心不生血,故其色不荣。
微黑者,浅淡黑色,肾病水寒也。
痿黄者,浅淡黄色,
诸虚见病也。
两颊有深红色者,主阴火上乘,虚损之疾也(《心法》)
凡人天庭有黑色,两颧有赤色,皆大如拇指,或成块成条者,水火相射,主卒死。
抑或
唇面青黑,以及五官忽起黑色,或有白色如傅粉之状,皆无治。
春木旺,色宜青;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如当春而白,则为金克木。
夏火旺,色宜赤;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如当夏而黑,则为水克火。
秋金旺,色宜白;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如当秋而赤,则为火克金。
冬水旺,色宜黑;
黑欲重漆,不欲如炭。
如当冬而黄,则为土克金。
四时以黄为正色,但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病者以面黄目青,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主生,但青如草滋,白如枯骨,黑如煤者死
凡面赤目黄,面赤目青,面赤目白而病者,不治。
凡病面黑目青,面黑目白,面黑唇青,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转反者死。
凡以面青目白,面青目黄,面青唇黑,在病者为无治。
凡病以面白目黑,及面无精采者,主无治。
初病外感,不妨滞浊。
久病切忌鲜妍。
惟黄色见于面目,既不枯槁,又不浮泽,为欲愈
之候。
(陈修园)
凡病,面青者死,面晦黑者死。
乍白乍黄,疳积连绵。
又赤又青,风邪紧急。
面目虚浮,定痛胀而气喘。
眉毛频蹙,必腹痛而多啼。
风池气池如黄土,则为伤脾。
左
颊右颊似青黛,即成客忤。
风门黑主疝,青主惊,方广昏暗凶,光滑吉。
口频撮而脾虚,舌长伸而心热。
小儿前囟门禀母血,后囟门含父精,前后囟门光实者主寿;
前后囟门空虚者主夭。
(《
集成》)
凡儿口大鼻端,眉清目秀,五岳相朝,部位相等者主福寿。
若口小鼻,眉心皱促者,
虽无病而终夭也。
汉张仲景见王仲宣曰∶君有病,当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不信,后果
如其言。
美哉,仲圣之候色也。
(《后汉书》)
凡青紫之筋散见于面者,多病风热。
面赤主热。
然阴盛格阳,面赤而脉沉细者,是为戴阳,法当温之。
(周于蕃)
面多白点者虫积。
面黄不润多蟹爪纹者亦虫积。
面黄不一者食积。
面黄而光润者,湿热及痰饮蓄血。
面黄而枯暗者,寒湿食积。
面黄而
黑者脾胃衰。
面白者气虚。
面白无神者,或病后、或脱血、或多汗也。
按∶审色本自《素问》区辨綦详,《金匮》独论于篇首,是色诊为司命所必习者。
博采
古人
之说,参阅今人之证,庶期一望而知,乃足以操活人之术。
不为良相而为良医,所愿习岐黄
之业者交相劝勉。
篇内所载天庭、印堂、风池、气池、太阳、方广、两颧、两颊、两额、五
岳、日月角、风门、囟门、地角、承浆诸处,则于诊面篇有图在。
诊面
小儿半岁后有病,以无名、中、食三指,曲按额前眉上发际之下。
若三指俱热,是感受
风邪
鼻塞气粗,三指俱冷,是感受风寒,脏冷吐泻。
若食、中二指热,是上热下冷;
无名、中
二指热,是夹之候;
食指热,是胸膈气满,乳食不消。
(《兰台规范》)
按∶三指诊面法,历载简编。
但其说有应有不应,务须参以别法,以求确当。
缘操是术
者,
性命攸关,非苟焉已也。
仲师曰∶委付凡医,恣其所措,为天下后世庸工者戒。
\r全面图\pn-n1.bmp\r
察眼
目乃肝之窍,勇视而睛转者风也。
直视而睛不转者,肝气将绝也。
(夏禹铸)
目之窍,五脏所属。
黑珠属肝,纯见黄色,凶证也。
白珠属肺,现青色,肝风侮肺也。
淡黄
色,脾有积滞也;
老黄色,湿热内蕴也。
瞳人属肾,无光彩又兼发黄,肾气虚也。
大角属大
肠,破烂,肺有风也。
小角属小肠,破烂,心有热也。
上胞属脾,肿则脾伤也。
下胞属胃,
色青者,胃有风也。
上下眼胞皆肿者,脾经风热也。
睡而露睛者,脾胃虚寒所致也。
(夏禹
铸)
小儿目连眨者,肝有风也。
凡病或新或久,肝风入目,如风吹,儿不能任,故连眨。
(
夏禹铸)
小儿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不足也。
心主赤,目赤甚者,心实热也;
赤微者,心虚热也。
肝主青,目青甚者,肝热也;
淡青
者,肝虚也。
脾主黄,目黄甚者,脾热也;
淡黄者,脾虚也。
眼眶黑,主内有痰饮,眼眶青,主生惊厥。
目神短促而无光,瞻视无力而昏暗者,主病夭。
目瞪者,膀胱绝也,或有痰涎内扰致之
若目睛稍定,临时转动者亦属痰。
目属肝,肝气实则眵干硬,肝气虚则眵胶粘。
寒伤肝则泪冷,热伤肝则泪热。
赤脉贯瞳,火乘水位,治宜泻心补肾。
(《指南》)
凡病者,两目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目色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
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
黄者脾实热,微黄者脾
虚热;
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也。
(钱仲阳)
惊痫发搐,男则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
女则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
(钱
仲阳)
凡病者至危时,必察两目。
故经曰∶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世补斋》)
仲圣云∶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睛不和者,神昏如醉也。
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此为实也,宜急下之。
经云∶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小儿眼睛珠黑光满轮者主寿,虽有疾病亦易愈。
若白珠多而黑珠昏蒙、眼珠或黄或小者
,主灾患。
小儿目直视者热,白膜遮睛者成疳。
其病时或目开不合,或目合不开,或哭而
无泪,或不哭而泪出者,为肝绝。
开目见人者属阳,闭目不欲见人者属阴。
目忽无明者,脱阴脱血也。
目睛定而不转者,危候也。
(《周于蕃》)
按∶经云∶肝开窍于目,人之有目,犹天之有日也。
天有日则阳光普照,人有目则精光
外发
,由中形外,目其最着者。
分而言之,则目专属肝。
统而言之,则脏腑皆系于目。
六淫感于
外,七情伤于内,脏腑病无不见于目。
诊目一法,亦司命所切要者尔。
\r全目图\pn-n2.bmp\r
锐即小,属心与小肠。
上下胞属脾胃。
瞳人属肾。
黑珠属肝。
白珠属肺。
内即
察耳
两耳时红时热者,主外感风热。
两耳尖发冷者,主发痘疹。
风门在耳前,少阳经所主。
色黑,则为寒为疝。
色青,则为燥为风。
耳上属心。
凡出痘时,宜色红而热。
若色黑与白而冷,其筋纹如梅花品字样,或串字样
,从耳皮上出者,皆逆也。
耳下属肾。
凡出痘时,其色宜红紫带冷,不宜淡黄壮热。
如筋纹梅花品字样为顺,若如
蚤咬芝麻之形者,为险逆难治之候。
耳后耳里属肺。
凡出痘时,其色宜淡白带温,不宜红紫壮热。
如见茱萸形,或灯火烧烙
之样为逆。
耳后耳外属肝。
凡出痘时,其色宜青带温,不宜淡白冰冷。
稀疏者吉,稠密者凶。
大全》)
耳后中间属脾。
凡出痘时,宜苍黄温和,不宜青色壮热,稀疏如黄蜡色者吉,稠密如蚁
色带青者凶。
凡出痘,耳后筋三条而枝叶多,色淡红者吉。
系心经发痘,主头面稀少。
凡出痘,耳后筋紫赤色者,主肝经发痘,而急出者凶。
凡出痘,耳后筋苍黄色者,或筋头大而根转小,系脾经发痘,主头面胸腹必稀。
(《大
全》)
凡出痘,耳后筋淡而色白者,枝叶繁乱,系肺经发痘。
出如蚕种,主痒塌极凶之兆,三
五日
必亡。
凡出痘,耳筋色黑,枝叶多者,系肾经发痘。
主黑陷伏毒,九朝十朝内
必死。
凡发热,耳筋出现紫黑赤白皆凶。
耳上凉者吉,耳下凉者凶。
耳后青筋起,主螈。
《大全》)
耳色枯焦,主肾涸证危。
两耳后黑筋,横过发际,主脐下疼,肾气痛。
凡看小儿潮热之际,以两耳辨其五色为验,便知生死轻重之分。
耳上起青筋者主肝风,耳聋发狂者阳虚病。
耳痛、耳肿、耳聋者,皆主胆病。
按∶耳背上、中、下、分五脏。
邵公治痘称为秘法。
乃识者以穿凿讥之,未为无见。
回
忆幼
时聆先君之训曰∶兴化有顾先生者,其面麻,群以顾大麻呼之。
取佾生者三,卒未补博士弟
子员。
治痘有神术,惟酷暑严寒,不起之证百中一二。
其生平辄自负曰∶痘无死证。
顾公麻
,顾公洵三折肱矣。
今春痘疫流行,夭枉甚多。
总由寒热虚实,莫能确辨,亦婴儿一劫也。
嗣有《痘疹辨证录》四卷,续刻问世,求海内诸方家惠书赐教,幸甚盼甚。
是篇察耳,耳虽
为肾窍,而五脏所结,系于耳者居多。
外感则或冷或热,内伤则或暗或滞。
善诊面色者,神
明而熟察之,亦辨证要法也。
若徒取以辨痘证则拘矣。
\r耳背图\pn-n3.bmp\r
耳珠属肾,耳叶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察唇口
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脾败而见鱼口,则啼不出声。
肺主气,发于声出于口为言,肺绝,故声如鸦声也。
唇属脾,红紫热也,又主虫啮积痛。
淡白虚也,又主吐涎呕逆诸失血证。
黑者,脾将绝
也,主无治。
(顾练江)
唇红而吐,胃热也。
唇白而吐,胃虚也。
唇色平常而吐,作伤胃论。
人中青,主不食,大便难通。
唇蹇而缩,不能盖齿者,脾绝也。
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