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666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骊山中学

李小茹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培养释词(实词和虚词)及疏通文意翻译语句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中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认识民本思想对军事及国家方面的重要性。

重点:

目标1

难点:

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认识民本思想对国家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读和学生分小组学习探究相结合

课时: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余秋雨的经典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鼓励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2、由战国时的社会状况引出作者,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有一位老人他……

二、出示题目及学习目标

1、强化释词(实、虚),译文的能力并积累文言词语。

2、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认识民本思想对军事及国家方面的重要性。

三、熟读课文

1、学生先自由读,找出读音不确

定的词语,教师正音。

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

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2、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在以上基础上让男生女生比赛读。

4、小组合作限定时间,探究实词和虚词意义及用法,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

(一)探究词义

1、教师分8人一组,布置探究任务。

2、用板书指导实词、虚词的推断方法。

实词重在迁移法(由以前积累的文言词义、有现代汉语词义)和组词。

虚词(翻译语句,根据虚词左右关系推断;是及虚词的固定用法进行推断),重点探究本文的“之”“而”“以”的意义和用法。

八分钟后教师指定小组发言

3、人解答其它组在词语解释中的难点或老师的提问。

4、教师重点讲解以下词语:

道:

就是王道、仁政

得道:

施行仁政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君子:

施行仁政的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

“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畔”:

“叛”的通假字,背叛。

掌握重点虚词:

而以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表修饰

第二个表转折

委而去之表顺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天下之所顺

以:

凭借、依靠

 

1、山里之城(结构助词的)

2、环而攻之(代词城)

3、委而去之(代词城)

4、多助之至(动词到)

5、亲戚畔之(代词他)

(二)对照文下注释及先前探究的成果,分组疏通文意。

1、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组间交流)逐句疏通文意,五分钟内完成。

2、教师板书句子翻译的方法:

留、增、删、换、调。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学生翻译后,教师指定学生口头回答指定语句的翻译。

五、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小结: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

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守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3、在疏通文意及理清条理的基础上当堂试背文章。

六、归纳全文。

(1)解答上课开始的那位战国时的老人(孟子)并深入介绍作者总结文章思想性。

1、孟子:

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并举历史事例说明这一点对军事及国家管理重要性。

明确: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民本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

列举武王伐纣、项羽破秦、秦的灭亡。

3、孟子提出的“人和”对我们现时代是否有用?

让学生联系国家的政策谈一谈。

七、从本节课学习目标角度小结本节课内容。

八、知识拓展:

中考实题演练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

九、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识记文下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骊山中学

李小茹

 

各位领导和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骊山中学语文教师李小茹,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方面来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授课情况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均是先秦诸子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均依据中考文言文常规考题制定)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从不同角度设疑,如读音、节奏、释词、译句等方面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自觉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疑问途径,最终读通文章、把握课文思想内涵。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老师适当设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分组讨论法,问答法等组织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课文特点,本节教学拟采用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大量朗读使学生从字音、节奏、释词、译句的层层推进中感知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思想内涵;并力求点燃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疑问的途径,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涵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特别重视这个环节,因为陌生学生,努力建立一种亲近关系,另外也激发他们对本节语文的兴趣)

1、用余秋雨的经典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鼓励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2、由战国时的社会状况引出作者,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有一位老人他……

二、出示题目及学习目标(首先给学生指明这节课努力的方向或要努力得到的收获)

1、强化释词(实、虚),译文的能力并积累文言词语。

2、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认识民本思想对军事及国家方面的重要性。

三、熟读课文

1、学生先自由读,找出读音不确

定的词语,教师正音。

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

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2、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在以上基础上让男生女生比赛读。

四、小组合作限定时间,探究实词和虚词意义及用法,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

(文章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词语的解释基础上,这一步对文言文至关重要)

(一)探究词义

1、教师分8人一组,布置探究任务。

(用分组激发好胜心,提升课堂参与度)

2、用板书指导实词、虚词的推断方法。

(给予渔而非鱼)

实词重在迁移法(由以前积累的文言词义、有现代汉语词义)和组词。

虚词(翻译语句,根据虚词左右关系推断;是及虚词的固定用法进行推断),重点探究本文的“之”“而”“以”的意义和用法。

3、八分钟后教师指定小组发言(高效)

4、人解答其它组在词语解释中的难点或老师的提问。

5、教师重点讲解以下词语:

道:

就是王道、仁政

得道:

施行仁政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君子:

施行仁政的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

“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畔”:

“叛”的通假字,背叛。

掌握重点虚词:

而以之

(二)对照文下注释及先前探究的成果,分组疏通文意,。

(在词语理解之后,这一步水到渠成)

1、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组间交流)逐句疏通文意,五分钟内完成。

(高效)

2、教师板书句子翻译的方法:

留、增、删、换、调。

(重视方法)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学生翻译后,教师指定学生口头回答指定语句的翻译。

五、分析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主要理清条理促进背诵)

2.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小结: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

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