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6630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选择合适的诗句,第一处抓住关键词句“仲春时节”“青梅丝柳”“冯延巳”,第二处抓住关键词句“重阳”“黄昏”“菊花的幽幽清香”“李清照”,第三处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上碰到困难时”“《论语》”“思考与启发”,第四处抓住关键词句“挫折”“杜甫”“重新振作”可以选择正确的诗句,在书写时要注意“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中的“眉”不要写成“媚、嵋”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篱”不要写成“离、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罔”不要写成“惘”,“殆”不要写成“怠”。

(9)“会当凌绝顶”的“凌”不要写成“临”。

3.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根据下面的情境,在横线上各填上一种事物的名称。

(2分)

初秋,好朋友要离开家乡到国外求学,送行路上,晓依顺手折下路边的①,以表达惜别之意。

过了一个月,朋友给晓依发来一封邮件,邮件里画了②,表达了她的思乡之情。

【答案】柳枝(杨柳、柳条)月亮、鸿雁(大雁、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积累能力,第一处抓住“送行”“折下”“惜别”可以想到古人的折柳送别,故可以填柳枝;

第二处抓住“邮件”“思乡”可以想到古人多用鸿雁传情、寄明月以思乡,故可以填鸿雁或者明月。

4.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7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B.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车夫,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C.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贪婪、阴险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D.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充满爱心的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C项中,莎士比亚是英国剧作家,《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吝啬鬼形象是夏洛克,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在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故错误。

(2)读名著要读懂内容、读出感悟。

请仿照下面演示文稿中的示例,完成相关任务。

(每组二选一,各60字左右)(4分)

【答案】读懂内容:

示例1:

我选

(2),巴尔沃(博)亚违抗了王室命令,为得到宽恕,踏上寻找“黄金国”的探险之旅。

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

或:

为躲避债务,巴尔沃亚把出逃也当成一次探险,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

而这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

示例2:

我选(3),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冒着风险乘封闭的列车潜回俄国,之后发动了十月革命。

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读出感悟:

我选(5),有时一瞬间能决定历史走向。

格鲁希一瞬间的误判(固守成命),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改变了他自己、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

贻误紧要关头的那一刹那(错过机缘),就无法成为命运的主人。

我为格鲁希一分钟的错误决定扼腕叹息。

∕在重要事情上不能犯错,这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

格鲁希未及时回援,导致拿破仑兵败,其后虽工作出色,总让人觉得遗憾。

∕命运始终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格鲁希固守成命,失去机会没能成就辉煌,而布吕歇尔却及时醒悟,增援惠灵顿,夺得战争胜利。

示例2:

我选(6),人应该正确理智对待自己的生命与精力,使它们更有意义。

苏特尔(祖特尔)后半生时间均花费在打官司上,有点可惜。

苏特尔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触犯太多人的财产利益,即使得到法律支持,也不会有好结果。

∕苏特尔是个悲剧英雄。

虽然他没能要回属于他的工厂等财产,但我觉得他的坚持不懈与执著令人敬佩。

【解析】重要人物考查对名著的情节和人物的熟悉程度,属于开放性题目,需要了解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和有关情节,然后再做出回答,阐述时要紧扣名著中的内容作答,不能张冠李戴。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搭车记(17分)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

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

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2-1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

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

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

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

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

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

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

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

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

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

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

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

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

去哪里?

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

那你快走吧!

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

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

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

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

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

男人说,这有什么?

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

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

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

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

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

作者邢庆杰)

○小说●情节梳理

5.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3分)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一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试①

第二次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答案】

(1)感到便捷(优越感)

(2)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

他们将其送到了家。

【解析】首先阅读题干可知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概括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进而可以明确答题范围,然后细读相关段落,第一次搭车要求概括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要抓住关键词句“黎鸣开始试着搭车”“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提炼出姑且试一试——感到便捷、优越;

第二次搭车要求概括出搭车经过,第二次搭车涉及黎鸣和公安厅长的车,在明确情节的基础上按照“人物(黎鸣)+事件(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的路边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结果(他们将黎鸣送到了家)”的形式进行概括即可。

○小说●语言品味

6.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5分)

(1)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有何意味?

(1)答案示例:

加点词语一方面写出了黎鸣回家路途遥远,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文作铺垫。

(2)答案示例:

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与含蓄。

提醒黎鸣“为人民服务”应当是工作的宗旨,委婉批评了黎鸣利用警察身

份搭车的违纪行为。

【解析】

(1)题考查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先”“然后再”“再”三个词表述事件的先后顺序,结合句子内容看,是具体写出了黎鸣回家的路线和过程,说明其回家路途遥远,“才”字凸显了黎鸣回家的困难及不方便,这样写,才有后面黎鸣利用警察身份搭车,才有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等情节,所以这是为后文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确这句话是马厅长在知道黎鸣身份后对他说的一句话,重点抓住“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来理解,结合下文“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既可以体会马厅长语言的风趣和幽默,但正是通过这风趣幽默的语言委婉批评黎鸣的行为,告诉黎鸣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小说●写法探究

7.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①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

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

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他后来一直利用警察身份搭车以至发展到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等)作了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马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细读这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写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他意识到了搭车的便利,从此养成了搭车的习惯。

然后结合下文来看,主要是为第二次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自然而然地促使黎鸣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合理组织,简要概括即可。

○小说●内容评价

8.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

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6分)

【答案】例1:

认同。

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

孝顺母亲,工作出色;

二是黎鸣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

事实证明“黎鸣从此再也没有搭过车”。

这样人性化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鞭策作用。

例2:

不认同。

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法纪。

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

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

一些违纪者产生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来逐渐发展到从市内开始搭

车即是明证。

【解析】解答此题,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结合生活经验表达观点的能力,然后细读文章内容,结合实际,可以赞同马厅长、公安局长的做法,也可以反对马厅长、公安局长的做法,赞同主要从文章中概括出黎鸣的优秀品质的角度入手,抓住其错误不严重,从保护和鞭策的目的回答。

反对可以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小错误容易导致大错误的发生等角度进行阐述。

(二)300亿件快递的背后(10分)

外包装塑料袋、纸箱、填充物、商品自带包装……当一件快递送到手上时,网购者照例要拆开这些“厚重”的包装,一样都不会少。

一位网店商家曾吐露心声,虽然这样的包装费钱、费力,但为了商品的运输安全,在包装上我们不敢怠慢,而且还得“宁多勿少”。

尤其是当下生鲜、家具等种类的物品都已经进入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车,商家对这些易碎易坏物品更是加倍包装,有时包装物重量甚至远超商品本身。

而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313.5亿件。

下图是《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国家邮政局2016年10月发布)中的统计数据。

如果按照每件快递需要0.2公斤包装材料估算,2016年全年新增的快递包装垃圾重达600多万吨。

空气囊、塑料袋等包装物,其主要原料为聚氯乙烯,这一物质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

每吨废纸能回炉生产0.8吨再生好纸,如果纸箱用一次就扔掉,那么1吨纸箱回收后只能再生产0.8吨新纸箱,产生的0.2吨缺口,只能依靠伐木来补充。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消耗煤、电等能源,对水、大气等环境造成新的污

染。

然而,面对如此天量的快递包装物,目前除对快递运单的保管、存放与回收(销毁)有明确规定外,针对快递包装的其他部分均没有统一规定要求,任由企业或消费者自行处理

绿色包装成本相对较高是一大掣肘。

“我相信绿色、环保的材料,是每一家物流公司都希望去做的。

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成本。

”菜鸟网络CEO童文红说,“我们做过分析,一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是8分钱,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是它的4至5倍。

谁来为这些环保材料埋单?

”目前胶带、包装箱、编织袋等七大类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

2016年12月23日,记者在成都对消费者进行了随机采访。

“撕下来的透明胶带一点用处也没有,塑料包装袋也特别脏,不赶紧扔掉,难道还要留着?

”刚拿了快递的小张说,只要是小件包裹,他都是上楼前就撕开包装,把包装扔掉。

另一名网购者小李则表示,如果包装的纸箱干净完整,一般会用来装东西,但塑料包装、填充物和透明胶带,就直接扔了。

“如果在家里,爸妈会把废纸箱攒起来卖掉,但我们这代人没这习惯,肯定就扔了。

”这两位受访者对快递包装的处理方式,问题的解决需要消费者、电商商家、包装企业等全产业链上各主体共同努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

其次,;

第三,。

对于电商商家而言,则需要在源头做好适度包装,并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容易分解或能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

据半月谈记者了解,有一家卖母婴产品的网店为获得买家“包装严密”的好评,每个月使用近万米的胶带包装。

减少快递垃圾,是电商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对于包装企业来说,必须要守住诚信经营的底线。

如今一些外包装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

“毒害料”用于快递包装后再进入回收,只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节选自《半月谈》2017年第2期,有改动。

作者张璇吴帅帅)

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邮政局2016年10月发布的“2015年全国快递业包装物大数据”,主要说明我国快递业发展迅猛,获利巨大。

B.加点的“掣肘”一词,在文中是指绿色包装成本相对较高,阻碍了快递公司对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的使用。

C.目前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是因为产业链上各主体如政府部门、电商商家、包装企业等都存在问题。

D.文章举卖母婴产品的网店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商家虽生意繁忙,但仍为消费

者着想,诚实经营,严密包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A项中结合文本内容“这一物质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消耗煤、电等能源,对水、大气等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可知题干“主要说明我国快递业发展迅猛,获利巨大”表述错误;

B项结合句子“一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是8分钱,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是它的4至5倍”可知表述正确;

C项结合句子“问题的解决需要消费者、电商商家、包装企业等全产业链上各主体共同努力”可知表述错误;

D项结合句子可知举卖母婴产品的网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于电商商家而言,则需要在源头做好适度包装,并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容易分解或能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

”故理解错误。

10.依据文本信息推断文中空缺处省略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补写出来。

(60字左右)(3分)

【答案】不要过分追求商品“包装严密”;

不要随手乱扔包装垃圾;

自觉将包装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出建议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当前快递包裹的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结合文段中的句子“有一家卖母婴产品的网店为获得买家‘包装严密’的好评,每个月使用近万米的胶带包装”“平时拆下的快递包装,基本都直接扔了”“除了快递纸箱可以卖废品外,其他怎么回收利用还真不清楚。

”然后针对这三种情况,可以思考消费者首先应不要过分追求商品的严密包装,然后不要乱扔包装垃圾,最后是最好进行垃圾的分类处理。

11.文章取题为“300亿件快递的背后”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分)

【答案】示例:

(1)快递过度包装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

(2)快递业高歌猛进带来海量垃圾和污染;

(3)快递包装如何“瘦身”和有效回收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题目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担忧,希望引起读者对上述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首先要细读文章内容,可知文章主要讲了国内快递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过度包装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产生了大量垃圾,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进而告诉人们快递包装如何“瘦身”和有效回收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同时用这一标题,也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现状的担忧,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送人之荆门(5分)

明·

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

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②白雪

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③赓(ɡēnɡ):

继续。

1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分)

【答案】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子的意思来回答,“三国已亡逖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写三国时荆门为兵家必争之地,颇为热闹,而今,三国早已灭亡,只留下旧时的城垒,荆门也成了一座荒城,三国时的遗民还有几家住在这里?

这是写荆门的历史兴旺;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由凭吊历史转为歌咏山水,诗人突出荆门为楚蜀接壤的地方色彩,描绘云边小路缭绕巴山,树林里却流动着汉水的奇特景象”,故这两联从历史兴亡、山水奇丽两个方面盛赞荆门。

13.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

请简

要分析。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

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解析】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两首诗尾联的内容,本诗歌的尾联“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自雪》待君赓”,诗人对朋友说:

您这次到楚地中部去,应当写诗,流传千年的《白雪》还等待您续写呢。

此行心情既轻松,荆门既有史迹可游览,自然景观又兼有楚蜀之特色,故表达对朋友的安慰、期盼、鼓励之情。

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末联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二)范石湖①使北(15分)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

至能奏曰:

“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至虏庭,纳之袖中。

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

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

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

“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

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

”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

至能犹伏地。

再传宣曰:

“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

”至能再拜而退。

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至能将回,又奏曰:

“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

”虏主许之。

报书云:

“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

”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

即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愿反侵地

(2)时金主乃葛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