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226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Word下载.docx

在旁人看来,堂堂一国之君掌握至高权力,可谓呼风唤雨,怎么还得忍受如此苛刻的债务条件呢?

原来,在王权时代,

王室借款并不一定会连本带息归还,

而国王总有一天死去,

其继任者很可能拒不履行还款义务。

所以,借钱给国王属于典型的“高风险投资”,债主们不是傻瓜,其贷款利率自然会水涨船高。

即使这样,代表新贵利益的英国议会仍不放心。

1692年底,议会明确表态,“希望以最不会造成负担的方法来提供战争支出”,并通过了与国债相关的最早的一部法律。

在英国之后,荷兰、法国纷纷效仿,陆续发行了自己的国债。

然而,由于各国对国债态度各有千秋,处理债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导致国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迸发出应有威力。

那么,作为一纸凭证,

国债的力量源泉究竟来自哪里?

交战方又该如何获取并驾驭这股力量呢?

信用决定成败

从“光荣革命”到滑铁卢战役的127年里,英法长期为敌。

两国有一半时间(64年)都在断断续续进行着战争。

为有效筹措军费,自18世纪起,英国对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通过整合国库资金,简化交易方式,英国的国债体系走向成熟,并成功经受住了一系列战争与经济危机的考验。

反观法国,从1614年到1789年间,没有召开过全国议会,国王靠向税收承包人借款,甚至卖官鬻爵来筹集军费,且时常赖账,这些都导致法国国债的公信力不断下降。

到18世纪后半叶,英国国债的平均利率为3.7%,而法国最好时仍高达6.1%。

王室财政危机最终演变为政治危机,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新政权更“狠”,上台后干脆一笔勾销了三分之二的债务。

拿破仑称帝后,虽然曾经积极实施财政改革,但仍未能将国债利率降到足以大规模筹措军费的程度。

于是,为了稳定财政,拿破仑维持了金本位制,靠占领地提供的赔款充实军费。

此时,正与拿破仑作战的英国,却以国债为信用基石筹到了大笔军费。

1796年,英国成功发行了1800万英镑国债,第二年又追加了4000万。

凭借雄厚的资金支持,1798年,纳尔逊率领强大的皇家海军攻占马耳他岛,并取得阿布基尔海战的胜利。

与此同时,尽管普鲁士、奥地利等盟友多次战败,但来自英国的“输血”使之得以迅速重整旗鼓。

据统计,1793年到1816年,英国提供给同盟国的援助金和融资超过5700万英镑。

或许会有人问,英国从哪搞到的这么多钱?

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

除海外贸易及殖民地收益外,由于透明度和公信力较高,欧洲大陆的投资者更愿意将“宝”押到英国一方。

据统计,到战争结束时,超过6%的英国国债为外籍居民持有。

一场绵亘百余年的英法战争,让人们见识了国债的威力,而慎重、合理地处置债务,则是获取这种力量的不二法门。

事实上,法国失败的种子从开始就已埋下——“老赖”的法国王室,在债台高筑引发的政治风暴中轰然倒坍,革命政府则因过度发行货币而瓦解,并使本国信用度一落千丈,而拿破仑精心维持的金本位制,由于建立在“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政策基础上,也无法与英国“讲诚信,谋多赢”的商业模式长期抗衡。

就这个角度而言,英法争霸更像一场两国间国债信用度的战争。

矛盾催生战火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一战爆发,欧美列强花一个世纪的时间学会了英国人的“功夫套路”,发行国债筹措军费在各国蔚然成风。

凭借金融霸权,19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曾长期将国债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但随着欧陆各国实力与经济依存度显著增强,欧洲各主要国家与英国的国债利率差大幅缩小,无形中加大了债务违约的成本。

于是,人们开始乐观地认为,战争不会轻易爆发,因为市场将成为抑制战争的重要力量。

同时,绝大多数人觉得现代化武器投入战场,将使一战像普法战争一样,在有限的战场上速战速决。

因此开战之初,各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几个世纪前的老路上,即通过借款和短期国债融资。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战争走向持久化,无休止的堑壕消耗战令交战各方疲于应付。

当他们忙不迭改为发行长期国债时,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却给了其当头一棒,发行工作困难重重。

无奈,协约国只得朝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伸手借钱。

成了前者债主的美国人,自然不会坐视投资落空,遂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由此判决了德国的败局。

在这场历时4年零3个月的激烈搏杀中,各国均支出了巨额军费。

其中,德国军费相当于战前50年的国防预算总额,英法俄三国则分别为38年、27年和18年。

巨额国债所累积的种种问题,在停战后开始集中爆发,而此时欧陆经济尚未回暖。

债务危机导致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社会对抗更趋激烈,法西斯力量逐步抬头。

这时,各国终于真切地认识到:

大量发行国债筹措军费,决非“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金丹。

由于国债(包括战败国赔款)天然具有的连锁反应,最终使这场危机演变成了一颗摧毁国际金融体系、引发全球动荡的致命炸弹(编注: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而新的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亦就此被点燃。

不过,毫无节制地发行国债固然失策,但也不能借机拒不履约。

历史上,苏维埃俄国就吃过这样的亏。

一战中,沙俄政府为发动战争,曾对外大量发行国债,认购国中就包括英、法等“金主”。

当时,协约国内部已形成了利益交错的“三角债”,比如英国欠美国47亿美元,而欧洲盟国又欠英国110亿美元,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债务就是沙俄欠下的。

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新生政权却宣布“不承认沙俄及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时期的一切外债”。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因为这不仅将使协约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整个欧洲金融体系崩塌。

结果,本就在意识形态上与其对立的协约国,再也按捺不住心头之恨,悍然出兵向红军开战,用武力迫使俄国还债。

为此,协约国方面还放出话来:

谁答应还债就支持谁!

于是,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等各路白军先后粉墨登场,让本已千孔百疮的俄罗斯大地更加残破不堪。

后来,据苏俄方面统计,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给其造成的损失(390亿金卢布),已远远超过沙俄所欠债务(180亿金卢布)。

痛定思痛,经此劫难的共产党人终于意识到:

要想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作为抑制通胀和筹措军费重要手段的国债是必不可少的。

在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用黄金、糖等硬通货做担保的国债重新得以发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由此转危为安。

▼ 

数字预示结局

历史上,有无数关于战争胜负的预测和总结,但大多是基于固有经验的粗浅分析。

事实上,每一次重大战役的后续影响,经常令自命不凡的预言家们大跌眼镜。

耐人寻味的是,战争这头虚幻莫测的“猛兽”,它的气息却往往被市场上嗅觉灵敏的国债利率所捕捉。

相关数据的变动,不仅能描绘出战局未来走向,甚至还能提前判定战争输赢。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由战前准备体制转向了战时体制。

随着战场逐步从华北扩展到上海、南京,巨大的军费消耗使国债增发已成定局。

据《昭和财政史》记载,1937到1945年,日本增加军费公债的发行额占到其国债发行总额的78%。

而以日本4厘息国债为例,“七七事变”后的利率在伦敦市场就已突破10%,到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时突破20%,在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结盟时涨到了21%,已经达到了高危程度。

换言之,此时日本4厘息国债的实际价值仅有面值的25%,资本市场已经清晰地给出了信号:

日本将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

战败已成必然趋势。

再说德国。

法西斯上台后,与自己的东方盟友日本类似,同样选择了封锁对外经济、人为压低利率等方式大量发行国债。

但由于德国民众对魏玛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马克6年中贬值1万亿倍)记忆犹新,再加上巨额赔款和外债,国债很难发行。

所以,纳粹德国在逐步对资本流动进行管制、限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同时,停止向市场发行国债,转而直接将国债卖给了金融机构。

通过这种隐蔽方式,希特勒悄无声息地筹集到了巨额军费。

然面,军费的到位并不等于高枕无忧。

先看一组国债与GDP的比率数据:

1933年,德国仅为22%,同时期英国为185%,日本65%,美国41%。

但到了1944年,德国达到了200%,日本204%,英国182%,美国为96%。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战争期间德国国债的轨迹。

另据统计,到德国战败时,其国内金融资产占国债比例已从1933年的15%上升到了95%。

换言之,为了打仗,德国的家底基本被掏空了,最终等待它的只有战败投降。

警惕债务危机

纵观古今中外,债务危机屡屡出现,并且每次都与战争扯上了关系。

以一战后的法国为例,前者共支出了1350亿法郎军费,还欠了英、美、日一屁股债(约470亿法郎)。

为摆脱困境,其采取了向战败国转嫁负担的方式。

结果,德国经济濒临崩溃,而法国的“要钱梦”也跟着打了水漂儿。

当法国人清醒过来后,才发现自己是道义、实惠全都没捞着,赔了夫人又折兵。

然而为时已晚,由于“官逼民反”,德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

希特勒也从啤酒屋政变中被人嘲笑的小丑,摇身一变成了国家利益的“捍卫者”。

随着法西斯势力抬头,新一轮动荡与战争很快卷土重来。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11年,美国债务危机的重要诱因,正是其过去10年为海外作战而向国内外发行的巨额国债。

尽管有学者指出,美国不是当年的法国。

目前,长期主导金融霸权的美国已深刻改变了国际金融格局,美元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引擎,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持有美国国债。

然而话虽如此,美债危机所造成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已开始逐步释放,其中受害最深、最直接的就是那些长期依赖欧美市场及资金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衰退,放大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固有矛盾,最终演化为冲突乃至战争。

至今尚未尘埃落定的“阿拉伯之春”,其导火索就是2010年12月,突尼斯一位年轻人因经济不景气无法就业愤而自焚。

然而,整场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却似乎置身事外,难道说它感受不到一丝痛苦吗?

痛苦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美国人早已看清了债务危机的根本威胁不在于债务规模多大,而在于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几何。

所以,尽管深陷债务泥潭,美国却愈发动作频频——“积极”插手国际热点问题,举行或参加一系列大规模军演,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提高了2012年国防预算。

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外展示“肌肉”,维持各国对美元和持有美国国债的信心,并转移外界注意力。

然而,“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果真能避免危机重现吗?

2012年初,美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已达100%,突破15万亿美元大关。

这已经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了,但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却接踵而来,另据预测,10年后美国的债务规模或将超过25万亿美元!

在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相联的情况下,美国越来越庞大的债务,其实意味着全球金融风险也正在同比增长。

一旦因美国债务违约引发全球动荡,人类是否会重蹈历史覆辙犹未可知。

来源:

画话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