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188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

《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去来兮辞文档格式.docx

飞举的样子。

翮hè

羽翼。

骞翮:

振翅高飞。

翥(zhù

助):

飞翔)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b.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条框框的约束,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c.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

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

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原文】{序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讲解】幼稚:

指孩童。

瓶:

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生生:

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资:

凭借。

术:

方法。

长吏:

较高职位的县吏。

指小官。

脱然:

犹言豁然。

有怀:

有做官的念头。

靡途:

没有门路。

四方之事:

指出使外地的事情。

诸侯:

指州郡长官。

家叔:

指陶夔,曾任太常卿。

风波:

指军阀混战。

彭泽:

县名。

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眷然:

依恋的样子。

归欤之情:

回去的心情。

语本《论语•公冶长》:

“子在陈曰:

‘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陳國說:

“回去吧!

回去吧!

我家鄉這批學生有志向、有能力,像布匹一樣,已織得文采斐然,只是不知該如何剪裁。

”)质性:

本性。

违己:

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

身体上思想上都感到痛苦。

从人事:

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口腹自役:

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一稔(rěn忍):

公田收获一次。

稔,谷物成熟。

敛裳:

收拾行装。

寻:

不久。

程氏妹:

嫁给程家的妹妹。

武昌:

今湖北省鄂州市。

骏奔:

急着前去奔丧。

仲秋:

农历八月。

乙巳岁: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译文】{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

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

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在这个时候战乱还没有平息,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要了这个职务。

(但)没几天,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

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

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

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

就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三点理由:

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b.“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c.“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结合换韵隔开的段落和层次,说说本文围绕“归去”叙述了哪些事件?

【明确】辞官归途①-抵家居室涉园外出②-纵情山水③-度过余生④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从句式的变化和用词看,诗人是怎样在叙述过程中融情于事、寓情于景的?

【下面分段阅读,分解为8个小问题】

【原文】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讲解】胡:

何,为什么。

以心为形役:

让心志被形体所驱使。

“悟已往”二句:

语本《论语•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听了接舆话,下车想搭话,接舆未予理睬。

接舆认为孔子也执迷不悟,孔子在他眼中,也是束于教之曲士不可语于道,跟孔子说道理,孔子是听不进去的,所以非警之不可。

)谏:

止,挽救。

来者:

指未来的事情。

追:

来得及弥补。

遥遥:

漂荡。

颺(yá

ng扬):

飘扬;

形容船驶行轻快。

——【译文】{①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伤悲?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昨天错今天对。

船儿轻快地荡漾飘飞,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第1段中运用两个问句表达了陶渊明辞官归田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今是”、“昨非”在全篇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往日生活的自责自悔,表达辞官之志的决绝与归田之心的强烈;

“今是”点明主旨,总领全篇。

“遥遥”、“飘飘”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恨”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遥遥”、“飘飘”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恨”体现了辞官归田的迫切心情。

【原文】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讲解】乃:

于是,然后。

瞻:

望见。

衡宇:

犹衡门,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

载:

语助词,有“且”、“乃”的意思。

三径: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眄(miǎn面):

斜视。

柯:

树枝。

寄傲:

寄托傲世的情绪。

审:

明白,深知。

容膝:

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策:

拄着。

扶老:

手杖。

流:

周游。

矫首:

抬头。

遐(xiá

侠)观:

远望。

岫(xiù

袖):

山洞,山峰。

景:

同“影”,日光。

翳(yì

义)翳:

阴暗的样子。

——【译文】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快要荒芜,却喜园中松菊尚存。

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只见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走走停停,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归途中用六字句进行叙述,看见家门时为什么换成四字短句进行叙述?

写家中、园中生活时为何又换成六字句?

其感情有何变化?

【明确】抵家的欣喜若狂,居家的闲适安乐。

涉园中用“云”、“鸟”和“孤松”寄托着诗人怎样的理想感情?

【明确】诗人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他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

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告别仕途,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

【原文】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讲解】言:

语助词。

焉求:

何求。

畴(chó

u愁):

田地。

或:

有时。

命:

动,用。

巾车:

有篷幕的车子。

棹:

zhà

o划船。

既……亦……:

并列句式;

既……又……。

窈窕(yǎotiǎo咬脁):

幽深的样子。

善:

羡慕。

行休:

将要终止;

指死亡。

——{【译文】回去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

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一叶小舟。

既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时、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读第③段,本文开篇出现“归去来兮”,第3段写“出游”再一次出现“归去来兮”,试谈谈两次表达的情绪有何差异?

【明确】第一次是作者决心归田时的宣言,情绪非常激动;

第二次出现时,作者经过思考确已从纷繁的仕途上归来,情绪非常平静。

第3段是对第2段写归家后自由自在生活的补充,补充了哪一方面的生活?

写法上与第2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一段文字表现的是作者的想像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抒情色彩。

纵情山水的诗人因何发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

【明确】当诗人纵情山水感到了种种欢悦的人生妙趣时,当他在诗意的田园生活中怡然自得时,这位自认“行休”的老人,有时也要“乐琴书以消忧”,仍需要调整因“出世”与“入世”而失衡的心理,仍需要忍受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

这一句表露出回归田园的欢悦和因理想受挫而失落忧伤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原文】④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讲解】已矣乎:

犹言算了吧。

寓形宇内:

寄身于天地之间。

曷不:

何不。

委心:

随自己的心意。

去留:

指生死。

遑遑:

心神不定的样子。

何之:

到哪里去。

帝乡:

天帝之乡;

指仙境。

期:

期求,希望。

怀:

思念,想念。

植杖:

倚杖;

扶杖。

耘(yú

n云):

田地里除草。

耔(zǐ子):

在苗根培土。

皋(ɡāo高):

水边高地。

舒啸:

放声长啸;

“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乘化:

随顺着大自然的运转变化。

归尽:

归向死亡。

——{【译文】算了吧!

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

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

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拄着手杖去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第4段中诗人是如何抒发出“乐天安命”的思想的?

有人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

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富贵非吾愿”明确表现了诗人摈弃物质享受的坚定信念,“帝乡不可期”进而表明诗人清醒地认识到道家思想的虚幻;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诗人运用审美的方法面对实际生活,是诗化的生活,是诗意的人生;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种“乐天安命”的情感是诗人终于摆脱了现实人生的困惑与虚幻,归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而激起的本真的无尽的快乐。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居室-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度过余生

表达方式议论--------------------描绘--------------------------生发

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回顾层次: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

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迟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2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征夫,暗自计程;

恨熹微,嫌天亮太迟。

这种急迫,及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小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

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至。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四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1层。

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2层。

再到“易安”(押韵an)为第3层。

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4层。

第3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1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接着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断绝交往,并非所有人。

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

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

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

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4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

何必不伸张心志?

何必不自由自在?

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

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

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

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

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

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

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

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

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

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这几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

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写作特点:

①发乎真情。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

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

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

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

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

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

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这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

③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的和谐纯净之美。

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题:

①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

“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

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

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

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

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

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萌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

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提示:

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

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

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

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

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炀”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

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恰当而深刻的。

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

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

……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见吴战垒教授的观点)

关于练习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

2.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

你的看法如何?

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设题意图:

本题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依次设问,强调在逐字逐句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词语含义、描写、抒情、议论等几个角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熟读成诵。

参考答案:

1.词语含义见课文注释。

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