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470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docx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

 

 

————————————————————————————————作者:

————————————————————————————————日期: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社会科学论文

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

许加明蒋晓玲

摘要:

随着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居家养老是当前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理想化的养老模式,但仍存在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困境。

为提高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方面可以组织空巢老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智能养老平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种类型的智能养老服务。

关键词:

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互助服务智能服务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守望互助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号:

2011SJB840003)。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2-0035-06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2.004

许加明,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实验室主任(淮安22300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23);蒋晓玲,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淮安223003)。

伴随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87%,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87%。

其中,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由老年独居户和老年夫妇共同居住户构成的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为31.7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8.94%。

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尤其是空巢老人群体,以子女照顾为基础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现代社会的养老服务供给开始向家庭外部延伸,既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愿望又能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欢迎。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是指养老经济供给、养老服务来源及养老地点上所具有的特征与存在形式(陈友华,2012)。

目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生活在家中,由家庭成员(如配偶或子女)提供养老资金和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是老年人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由家庭、政府或社会提供养老资金,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生活在家中,由家庭、政府或社会提供养老资金,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

在新旧文化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造成传统大家庭的动荡和解体,代际交换距离与空间加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丧失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机构养老模式因为背离了中国“落叶归根”、“故土难离”的传统思想,加上收费水平偏高、服务质量低下等现实问题,而陷入尴尬境地,出现床位总量不足与半数左右床位空置率并存的悖象。

居家养老模式实际上是“在家养老”与“社区照料”的有机结合。

因此,它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为老年人提供了专业化的社会养老服务,既是家庭养老服务能力不足时的补充,又是机构养老服务功能的一种延伸。

对于城市中日益增多的社区空巢老人而言,居家养老可谓是一种理想化的养老模式。

然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上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诸如资金得不到保障、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等(孙璐,201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带有保障性质的基层福利事业,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福利的来源应当多元化,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

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资金筹集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由此导致的资金短缺致使大部分社区基础设施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便捷价廉的养老服务项目极其有限,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物质生活服务层面上,对精神文化等方面考虑较少,不能满足空巢老人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目前我国社区中专门从事居家养老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而且素质普遍偏低。

管理人员往往欠缺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服务人员的来源以下岗职工人或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大多未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养老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受此影响,居家养老中社区为老服务的保障面非常狭窄,且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只有少数三无老人和高龄老人能从中受益,难以满足所有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目前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和工作人员数量、质量都不可能大幅改善的前提下,必须在社区建设的大盘子里整合现有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充分利用传统美德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完善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运作。

一方面,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在城市社区中组建形式多样的空巢老人互助养老小组,引导空巢老人开展互助服务,相互满足多元化尤其是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借助现代社会“物联网”高科技技术,在城市社区中搭建空巢老人智能养老平台,实现对全体社区空巢老人的全天候、全方位看护,把有限的养老资源从固定时空中释放出来,并将正式照顾资源和非正式照顾资源相衔接,快速有效地回应空巢老人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中的互助服务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思想,在儒家的大同思想中早有体现。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互助养老的思想渊源。

作为一种养老实践,互助养老也早已有之,其主要形式是以血缘为纽带、以义庄为载体、以义田为基础的家族内的亲友互助。

新中国成立以后,义田被消灭,义庄作为一种传统的赡族养老组织也随之寿终正寝了(袁同成,2009)。

在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中,组织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开展互助服务,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互助养老的特点,它是指以地缘为纽带、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空巢老人各自拥有的养老服务资源为基础,通过抱团取暖的形式来相互满足各自的养老需求。

(一)搭伴养老

搭伴养老的实质是男女互助,具体是指男女老人在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实现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种生活方式。

搭伴养老既是一种准婚姻模式,也是一种养老模式。

由于财产制度、亲子关系、社会政策等方面的障碍,老年再婚之路困难重重。

因此,很多老人被迫选择非婚同居,搭伴养老。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观念,导致了男女两性所占有的资源存在“男女有别”、“男优女次”的格局。

因此,搭伴养老除了使男女性别的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孤独感受、实现相互安慰以外,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男性老人的经济养老资源与女性老人的生活照料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谭琳,徐勤,朱秀杰,2004)。

对于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来说,搭伴养老具有种种好处,在省却很多麻烦的同时,可以实现男女老人的优势资源互补,解决养老过程中的经济来源、日常照顾、疾病看护和精神慰藉等问题。

因此,老年人的“搭伴养老”胜似其“空巢”独居(宋健,2003)。

然而,由于搭伴养老没有法律保障,婚姻关系不稳定,一旦关系破裂,“男优女次”的资源格局容易让女性老人陷入更加孤苦、贫困的境地,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因此招致很多人的反对。

对于搭伴养老,如果是一种互助形式,我们无可非议;如果是一种婚姻形式,则不应该予以支持(姚远,2003)。

同时,为了让搭伴养老的风险降到最低,应该把搭伴养老限定在特定的老年群体之中,主要是生活在同一社区、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的丧偶独居老人。

(二)轻老互助

轻老互助是指年纪较年轻的低龄老人与年纪较年长的高龄老人结成互助小组,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方面的帮助;而等到低龄老人成为高龄老人之时,再与比他更年轻的低龄老人结成互助小组,接受下一代的低龄老人为其提供的养老方面的帮助。

如此代代循环,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互助养老形式。

因此,在轻老互助中,老人的付出和回报具有时间上的延迟性。

也就是说,老年人付出帮助和接受帮助并不是同时进行的,接受帮助要滞后于付出帮助,而且其付出帮助和接受帮助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对于生活在城市社区中的低龄空巢老人而言,身体大多比较健康,除了自我照顾之外,还具有照顾他人的能力,容易造成照顾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高龄空巢老人却连照顾自己都很困难。

因此,轻老互助实质上是让空巢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把自己多余的照顾资源借给别人,等到年老之时再从别人那里取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差序格局解体的时候,人们自己选择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贺雪峰,2003)。

为了保证延迟回报的轻老互助在养老资源交换过程中的公平性,国外发明的“时间银行”模式可以应用到居家养老之中,以提高互助服务的动力(马贵侠,2010)。

具体而言,把“时间银行”模式运用到城市社区空巢老人轻老互助的养老实践中,可以为每个参加轻老互助的低龄空巢老人建立一个“个人账户”,将其每次服务的时间和内容登记在册,等到其年老需要他人服务之时,再按照自己在“时间银行”中存储的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按照某种换算关系,免费支取等量的他人提供的服务。

(三)精英与大众互助

精英与大众互助是指精英老人和大众老人结成互助小组,精英老人带动大众老人,大众老人支持精英老人,实现养老过程中的互动与互助。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认为,精英“就是那类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具有最高指数的人”。

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资源占有的强弱和多寡上。

一般而言,精英往往占有更多的强势资源,如经济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而大众往往只占有少量的弱势资源,如体力资源。

从人员数量上来看,大众远远多于精英。

现代城市社区并非是一个同质化的共同体,社区成员呈现出日益明显的社会特征分化趋势与社会结构层化变动。

居住在城市中的社区空巢老人,同样存在精英老人和大众老人的区分。

精英老年人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文化程度和政治觉悟较高、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较强,具有较广泛的人际资源网络,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奉献意识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老年人(陈静、江海霞,2013)。

精英老人通过在社区中带动并组织大众老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社区大众老人的闲暇生活,满足了大众老人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此外,精英老人还可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专业优势为遭遇特殊困难的大众老人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援助,切实解决了大众老人养老过程中的现实难题。

同时,通过大众老人的参与和支持,也为精英老人搭建一个展现自我和体现价值的平台,提高了其晚年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四)邻里互助

邻里互助是指在空间距离上住得比较近的几家老年人结成互助小组,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相扶相携,共同面对和解决养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一个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社区,正如费孝通所言,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俗话说,远亲木如近邻,邻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寻求帮助和最早能够施以援手的人,邻里之间相互担当着重要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大都腿脚不便,活动区域相当有限,基本限定在以自家为中心的一个很小的圈子里。

因此,距离自己最近的人往往是自己最常交往的对象,也是最能在第一时间给予自己帮助的人。

对于空巢老人而言,以子女为代表的血缘网点家庭由于居住距离太远,互动频次比较少,因而在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起的作用远不如毗邻而居的非血缘网点家庭大。

对于那些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