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 阳 的 风 水Word文件下载.docx
《衡 阳 的 风 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 阳 的 风 水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鼓书院,人才辈出;
南宋李沛,一门忠烈;
一代宗师王船山,文开生面,续及数代。
慕衡阳之名而来,有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文天祥、朱熹等,诗词歌赋,雁城增辉。
唐时王勃一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使衡阳从此声名远播。
明朝陈安作衡阳八景赋,赞衡阳为寰中“佳丽”,一首“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
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景鸟喧哗;
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
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百莲花”,令世人对衡阳产生许多遐想。
前人往事成云烟,造就大衡阳。
曾几何时,人们对衡阳的美丽不再认同。
现在再细读我们的城市,看到的是另类的衡阳。
战争毁弃和人为破坏,2000多年的历史名城城市文脉虚无缥缈;
盲目追风和一味仿效,湘南名城依山亲水的建设风格荡然无存;
观念落后与规划滞后,省内第二大城市就像一个集贸市场大拼盘,发展方向分散,功能布局错杂,道路分布不匀,建筑密度无穷大,彰显山水不够,绿地严重缺乏,城市自污严重,生活环境恶化,人们对衡阳的美丽不再认同。
从三年前的社会调查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88.83%的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对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布局、绿化、环境卫生、交通、治安等不满意。
如此种种的不满意,反映了衡阳百姓追求人居环境的强烈意愿。
重新规划,重整河山,重振衡阳雄风的明智选择。
2001年底,我们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前六版规划的基础上再做规划。
我们既不拘一格大胆使用本地专家,又广泛借用国内著名专家的思想和理念,特邀中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李晓江院长担纲主持。
本次城市总规修编,注重引入新的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龙头地位,以总规为统揽,强化环保、工业园区规划科学调整用地布局,并于今年初开始编制控制性详规规划,不断深化、细化各层次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开展大范围民意测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按照求真务实的原则,认清衡阳发展的真实问题,客观判断城市的优劣势,正确理解国家和省的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特点,为衡阳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综合竞争力明确发展定位,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目前,2002版衡阳市城市总体已获省政府审查同意,并已报送国务院审批。
此前本版总规大纲已经国家建设部专家组审查通过,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衡阳历史上迄今最好的城市总体规划。
其中最具特色的闪光点之一就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现代规划理念与传统规划思想的有机统一,充分做好衡阳的山水文章,处处张扬衡阳的风、水、脉、源。
衡 阳 的 风 水
(二)
一、衡阳的风——工业园区布局的选择
面南而居,因为风的缘故。
中国人讲究“风水”,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对风的作用和特性有了认识。
在农耕文化时期,我国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都讲究“面南而居”。
这其中既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更有科学的合理依据。
面南而居的选择其实就与主导风、季节风直接相关。
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是坐北朝南,且西、北、东三百多有环山,以抵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南西略显开阔,以迎纳夏季暖湿的偏南风。
因此,面南而居,其实质是选择最理想的人地和谐的生存环境。
从城市选址的角度上分析,古城衡阳北依衡山,湘江环带,城市外围青山绵绵,绿树葱葱,既藏风又聚气,是理想的建城之地。
进入工业化时代,对风的讲究则增加了新的更多的元素,大工业产生的粉尘、烟尘特别是毒雾,成为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的重大问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依托产业的发展。
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协调,规避风带来的大气污染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四百一十四年的来雁塔上厚厚的烟尘,向我们昭示风的意见。
衡阳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属副热带季风型气候,夏季盛行暖湿的偏南风,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长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中,季风、主导风本应作为规划考虑的重要问题。
但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和对工业认识的局限性,现有的城市布局特别是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工业用地的选择并未体现人地和谐。
建国后新上马的一大批工业项目,工业门类混合布局。
前几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工业用地进行了集中规划,1980版总规确立了七个工业区,1994版总规又确立了八个工业区。
但在工业园区布局中都忽略了衡阳的主导风和季风气候特征,没有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对城市各类用地进行小气候分析,如居住区的选址,建筑物的布局,工业区污染物的排放处理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等等,缺乏城市规划层面的风速、风向及气流变化的研究分析,工业布局对环境污染严重相当多的工厂分布在城市的主导风向或居住区的上风向,不仅严重影响城市景观,而且危及居民的生活环境,如原合江套——江霞工业区的烟尘随东北向主导风吹过来影响了整个城西、城北的空气质量,历史古迹来雁塔及其周边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借风造势,重绘衡阳工业蓝图。
本次总规顺应了衡阳的自然条件,城市布局结构呈现为十字型的空间形态,即一条沿湘江向南、向北的生活居住主轴,一条自西向东挺进、垂直于生活居住主轴的综合服务功能主轴,整个城市由中心片区、高新片区等九个功能片区组成。
四周植被良好的山体和生态绿地由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楔形切入,既可避寒风,又可挡污气。
根据调整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道路网络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适当加大了道路网密度,针对不同的地形及城市主导风向,采取调整道路走向和宽度等措施,重点强化南北向道路在疏导城市气流和改善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在分析城市季风气候特征和风向风速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及用地条件等因素,整合了全市的工业用地,将上版总规确定的八大工业园区,调整为重点发展的三大工业园区,既白沙洲加工制造业、松木化工工业、华新高新技术产业三个工业园。
三个工业园的建设将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实行清洁生产,加之其主导风向不处于居住用地之上,新的工业园将建成污染影响的生态园区,为衡阳推进工业化进程,并以工业烨带动城市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三个工业园区建设来势很好。
此外,衡阳其它工业项目的选址,也特别注重风对环境的影响,如4×
60万kw火电厂选址于衡东县霞流镇。
在规划过程中认真分析了该地的盛行风和主导风向,现在的选址方案便于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在建设和生产中将采用严格的环保措施。
该火电厂的建成对地方经济和能源供应的影响最大,而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最小。
衡 阳 的 风 水(三)
二、衡阳的水——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的灵气所在。
衡阳中心城区三江并流,城市规划区内的天然水体有酃湖、团结湖(雁栖湖)、西湖、莲湖、跃进湖等,静态天然水域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3%。
水资源的优势,是我们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现代工业的优势所在,是我们加速城市化进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所在,是我们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创造优美人居环境的优势所在。
如何将水脉像血脉一样贯通整个城市肌体,强健城市活力,优化城市布局,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是我们在确立城市大框架中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技术条件局限,向水?
背水?
几版总规没有决断。
衡阳过去几十年的城市规划都试图围绕水做文章,但城市布局结构,城市发展方向亲水、向水还是背水,过去几版总规前后不一,甚至大相径庭。
1952版总规确定城市向南、向北、向西发展;
1980版总规确定了“发展云远郊”的方针;
1994版总规确定城市向西、向北发展。
回顾过去6次总规的经历,不难看出其共同的缺失有三点:
一是城市用地过于分散,特别是工业用地过于零乱,居住用地和生活服务设施背离湘江两岸,湘江两岸拥挤不堪,城市天际轮廓线(两岸互为对景)不佳,生活岸线被许多工厂占用,“得水”而不亲水,人为地隔离人的亲水性,人的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呈背水状布局;
二是城市发展方向背离区域经济发展轴,而忽视了地区重要的交通设施和得天独厚的山水条件;
三是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中忽视了三江六岸的骨干作用,水的灵气借用不够,山水城市的优势无法显现。
得水为上,规划动感活力之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指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002版总规扎扎实实地围绕衡阳的水做文章,确定了南拓东移的城市发展方向,将前几版总规未涉及的东部地区作为城市重点发展方向,规划把拥护的旧城入口从湘江S弯迁移至耒水的U型弯,恢复重建酃湖自然生存环境。
在酃湖东侧规划了衡阳学院、湖南工学院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生活居住主轴沿湘江南、北两向发展,次轴沿蒸水、耒水向东向西扩展;
规划建设以三江六岸为骨干的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形成一轴两翼三心五片的滨江景观格局,既建设以湘江为主轴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和滨江景观带,并美化蒸水、耒水两岸的滨江景观,把蒸水弯、耒水弯、东洲岛建成城市绿肺式的生态绿地;
沿湘江从南至北依照岸线特征和人文特色建设宜居宜游的五个片区,按照本版总体规划的要求,衡阳市将结合防洪工程,建设长达45公里的三江风光带,近期重点建设湘江、蒸水风光带。
高新区1.5公里长的蒸水风光带已经建成。
湘江东岸2.4公里长的风光带将在本年内峻工,衡阳市民又多了一处休闲、娱乐、亲水的好去处。
衡 阳 的 风 水(四)
二、衡阳的脉——交通网络的布局
交通枢纽城市的最大失落——荒漠化、边缘化。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衡阳“扼两广、锁荆吴”,是“两广”门户。
107、322国道穿境而过,衡阳成为全国47个交通城市之一。
衡阳人曾因此骄傲自豪。
但是,前几年,京珠高速开通后,衡阳被远远地甩在一边。
从衡阳市区到京珠高速的任何一个出口,都有40分钟到1个小时的路程。
衡阳市区的交通条件远不如省内的郴州、永州,也比不上我市的耒阳。
交通已经成为制约我市与外部对接、加速经济发展的“瓶颈”,交通枢纽城市在经受着荒漠化和边缘化的痛苦。
打造交通大格局,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
2002版城市总规修编,把打造大交通格局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致力于拉近与珠三角、长三角的时空距离。
一是高速公路贯穿南北西东。
京珠、衡枣高速纵横东南,已经开工的吉邵(衡大)和即将开工的潭衡(京珠复线)纵横西北,四条高速公路不日将形成中心城区外围90公里的高速公路外环。
衡阳的对外交通条件将是全国最好的城市之一。
二是铁路的张力在扩展。
武广高速铁路即将于年内开工,预计2009年前竣工。
规划中的湘桂复线、衡怀铁路、衡(茶)吉铁路将大大提升衡阳的铁路枢纽地位。
三是水路再度成为衡阳的交通大动脉。
衡阳是以湘江为主干的树枝状水系,这种通达的水系结构,使衡阳在历史上与外部的交通十分发达,“北连洞庭,南控两广”。
2002版城市总规再次突出水运开发。
目前,衡阳大件码头年内可以完成,湘江千吨级码头已经立项开工建设,千吨级货轮可出洞庭,直达长江。
通达顺畅的水陆交通条件,使衡阳在新一轮发展中将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贯通经济脉胳,建设“1小时经济圈”。
2002版城市总规修编,既重视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实现与外部的高速对接,又注重市内的交通网络建设,避免出现“肠梗阻”。
特别是勾画了“1小时经济圈”发展蓝图,至2007年,“1小时经济圈”内聚的城镇人口、经济总量、消费将分别占全市80%以上。
一是市区大田字交通骨架基本成型。
市区西外环路已经通车,东外环路即将全线贯通,到2005年,衡阳的60公里内环线将正式建成。
蒸湘路、解放路、船山路三大主干道改扩建完工,蒸阳南路和蒸湘南路开始延伸,衡酃路开工在即,城市交通的大“田”字形框架已初步形成。
南郊大道、黄白路、化工路等主次干道和近百余条小区道路的新建改建将从根本上改善市内交通条件。
二是“1小时经济圈”在加速形成。
衡枣高速至常宁连接线已开工建设,衡阳至南岳高等线旅游公路、衡枣高速至祁东连接线已做好开工各项准备。
加上原有的107、322国道和8条省道等交通设施,与高速公路网联合成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
三是县乡公路改造全面启动。
去年开始,全面启动了通乡、通村工程建设,这将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状况。
衡 阳 的 风 水(五)
三、衡阳的源——历史文化的保护与追求
衡阳地域文化源远流长,钟灵毓秀。
当前,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抉择,是对人文之脉的认识和延续。
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衡阳除作为历代州、郡、府、道、县治外,还曾经是王国、公国、侯国的首府,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古迹甚多。
因为战乱和无知,历史文化建筑的保存量却太少。
目前,市域内现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
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其中衡阳中心城区保存尚好的文物古迹有11处。
尽管我们现在缺失了大量的历史痕迹,但不缺失历史的记忆。
因此,延续衡阳历史文脉,应从挖掘文化底蕴着手,寻找历史文化信息,把衡阳建设成一个有文化的城市。
屈居现状,衡阳历史文化千年之痛。
不无遗憾的是,衡阳市一直没有编制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在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职能定位中并没有提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没有相应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
旧城改造中对历史遗存及一部分近现代特色建筑大拆大建,缺乏历史文化传承意识。
谈起衡阳市的荣誉感十足,但保护名城的责任感不足,个别文物古迹周围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城市现有文物古迹及城市特色风貌得不到整体性保护,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形象缺乏特色,以致于错把故乡当他乡。
城市竞争,衡阳以文化论输赢。
我曾经在《塑造衡阳的城市个性》一文中,向全市人民呼吁,要把衡阳文化的根留住,要找回衡阳人失落的家园。
衡阳先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湮没,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文化之脉,艺术之根。
本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强调了旧城改造对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历史文物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并划定了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三江自然格局保护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风貌协调区。
在2002版总规修编的近三年中,我们一是整理编录了衡阳近现代保护建筑名录。
衡阳的近现代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摸底,筛选了一批近现代建筑。
编录成保护名录,其中包括了衡阳火车站老站房、核二十五公司办公楼、原衡阳工学院教学楼等。
二是规划建设湘江风光带为衡阳的文化之主脉。
湘江两岸积淀了衡阳两千多年的文化,秦砖汉瓦,珠晖塔、来雁塔、浮桥公所(湘南学联)、申公馆、彭公馆、石鼓书院、南岳第一峰、古樟公园等。
对于这些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我们果断地采取了封闭性保护措施,规划了保护范围,拆迁了保护圈内的其它建筑,并决定将由古建筑和文物专家设计和维修,使其成为湘江风光带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在湘江风光带东岸一期工程的建设中,保存的人文景观有官署浮桥公所、官宅彭公馆和申公馆、民宅一栋(沿江东路119号)、千年道观东岳观等。
湘江风光带风景秀丽,又富含文化内涵,是一条有思想的体现衡阳个性的城市文化走廊,人们从湘江风光带上一系列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中,可以寻找和疏理到衡阳的历史文脉。
湘江二桥桥头公园是湘江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在此成功地实践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公园大绿地建设的有机结合,如今的湘南学联在绿地和江水衬托下,焕发了青春。
桥头公园集文物保护、休闲娱乐于一体,深得百姓拥护。
拟建的古樟公园因有两株1400余年的古樟树而闻名,这两株有衡阳活文物之称的古樟长期处于民宅、门店和违章建筑的拥挤与烟熏火燎之中,2002年,我们拆迁了古樟周边的房屋,采取生物学措施恢复了古樟的自然生活,同时,我们邀请国内著名的四家设计单位参与古樟公园规划设计投标。
该公园总面积达20余公顷,规划以两株古樟为核心,延续黄茶岭地区的历史文脉,将衡阳本土文化元素和符号辐射到整个公园和周边街区。
南岳第一峰是我市实施“显山、露水、见秀”环境观的代表性工程,蒸阳南路打通至天马山路以后,我们只控制了该地块的建设用地,而雁峰改造却迟迟没有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