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docx
《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陈建军
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黄官中学陈建军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我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让学生在教学中不但获得知识的教育,更能获得美的熏陶。
【关键词】:
兴趣应用意识实践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全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我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说过:
“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
”这说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地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
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课中,我让每个学生观察自己书桌上有哪些立体图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再观察讲台上有哪些立体图形?
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观察校园里有哪些立体图形?
在观察中了解学校也学习了知识,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在《从不同的方向看》中的随堂练习处理中,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汽车从她的面前开过中你应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然后利用学校地处马路边的实际条件,让学生站在路边观察一阵,然后给图片进行排序,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大地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出一种探索问题的冲动;又如在《代数式》这一课中为了得出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影长成一定的比例,我让同学们自己到太阳下动手测量,再计算,再比一比他们的结果,想一想,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这样,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了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也“动”了起来。
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
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
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
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置给以确定。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
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
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
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
我在讲述两直线平行的第二条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时,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然后联系“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证明,教师给予评析,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同旁内角与直线平行的关系。
在解决开放型题目的时候可按下列策略进行,(1)剖析实例,发现结论。
对于结论探求判断的问题,可以根据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进行思考,进而敲开一般性结论的大门。
(2)寻找反例,否定结论。
对于结论未定的问题,若寻找不到支持某结论成立的实例,可从反面思考,寻找或构思出否定结论的实例。
(3)合理推力,想象结论。
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可能性形态或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条重要思维策略。
(4)辩证思维,发展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越俎代疱。
(2)引导学生思维辩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
(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
在讲正负数时联系生活中的盈亏问题、温度的升降问题等体现数学的实际生活性。
在讲黄金分割点时,联系人体,因为在人体上,有好多个黄金分割点,人体才成为一个美的“雕塑”。
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试题教法
只要多练,不断进行正误对照,还要学生说每一步的运算依据。
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
“板演练习”应抽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
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
2、概念教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
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所以宜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
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
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
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
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教法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
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的机会。
步骤为(1)复习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
4、应用题教学以“读议究讲练”为主。
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和老师一道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五情”教学法
刘丽黄官中学(陕西南郑)
[摘要]:
论文对“五种”情感教学法进行了具体论述,旨在让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情感,用情感去感化、熏陶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政治教学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
[关键词]:
五情;情感;教学;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
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知技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
无论何等抽象思维,没有感情都不能进行。
列宁也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1](p.142)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倾注情感,不断地用情感去感化和熏陶学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境界。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出一套“五情”教学法,并把它运用于教学实践,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把它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爱激情
所谓“爱激情”就是教师通过师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指出: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
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免不了一个空虚。
”[2](p.38)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必须有爱心,只要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消除他们和教师的对立情绪或戒备心理,才能实现爱的情感与教学进程的高度统一。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有别于单纯的母爱,它深深地根植于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深沉的爱之中。
二、目传情
“目传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目光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的传递。
据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表明:
人类的一切情绪、态度、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比如:
教师在讲授中,只要用眼睛扫视一遍课堂,课堂信息就会一览无余。
学生中专心听讲的,不专心听讲的,听懂的和未听懂的,他们的表情都掌握在教师的目光这个“遥控器”内,从而使教师讲授的信息通过这个“遥控器”进行空间距离的补偿,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又如:
如果教师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的内容,目光里充满了炽热的情感,再加上教师精彩的言语渲染,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因为这种炽热的目光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能促进教育中的知与情、知与行的最优化组合。
三、声润情
即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有声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的传递。
“有声语言是教学活动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它是讲课最主要的物质手段,它以流动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3](p.186)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认真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反复体味教材字里行间的寓意,在上课时巧妙地组合教学语言,以声绘情,以情伴声,就能使教学语言形神兼备,声情并茂。
当你听到教师那声音清亮而圆润、吐字清晰而准确、语气刚柔相济、语调抑扬顿挫、语流富于变化的讲授时,难道不像是在欣赏一曲优美和谐、美妙动听、沁人心脾、意境悠远的乐章吗?
四、手寄情
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借以手势进行表达。
手势语是一种辅助或强化有声语言负载的思想感情信息,它具有动态性和存在时间的短暂性,它既是学生视觉的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又是能感受美的眼睛所能捕捉到的美的瞬间。
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手势语应具有轻松、优雅的神态吸引力,准确鲜明的意义表现力和自然和谐的行为感染力。
比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轻扣黑板,既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也可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手势语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并能增强教学效果。
手势语还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
如我在讲授“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时,我问道:
“你们知道我国的《国歌》是由谁作曲的吗?
”大家异口同声的说:
“是聂耳。
”我说:
“回答得很对,可惜,他在一次游泳中不幸遇难,英年早逝,让我们唱起《国歌》一起缅怀这位革命先烈吧!
”在我的带领下,同学们慷慨激昂地唱了起来,我也情不自禁地当起了临时指挥,打起了拍子,雄浑的国歌声响彻整个教室,同学们情绪高涨,整堂课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很好,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
五、服渗情
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服饰渗透着师生之情。
服饰所起的沟通作用是自然发生的。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出门如迎大宾”,孔子的弟子曾子也曾说:
“衣不贵华而贵洁。
”这说明了在古代德性较好的人十分重视自己的服饰。
今天,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外表,并且从服饰上能显示出自己的良好修养和健康的精神面貌。
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在用语言教育学生,而且是在用整个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如果教师的衣服颜色晦暗、无型无款,甚至皱巴巴、脏兮兮、搭配不当,进入教室只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缺乏生活的情趣和不修边幅。
教师自己对生活都缺乏情趣,又怎么能激起学生的情趣呢?
当然,并不是教师在服饰上都要讲究名牌、档次、华贵、时髦和标新立异,只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大方得体、自然朴素,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使学生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创新教法-学生心里诱导〔C〕.学苑出版社,1999.
〔2〕李腾燕.利用情感因素提高教学效果〔J〕.云南教育.2003,(17)
〔3〕赵云生等.应用写作〔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初中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黄官中学冯永林
一、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等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初中教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得到不断改进完善,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初中生的上网比例日渐上升。
根据我对本校学生的调查,每个学生都上过网,经常上网的学生达60%,连同偶尔上网的总计达85%以上。
可见,初中生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把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奉献给你,同时也把各种“垃圾”塞给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好奇心特别强,极易受到网上不文明,不道德信息的影响,沉迷于网络虚拟生活或网络游戏,产生网恋、网婚,耽误学业,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文明教育,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也是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成为加强网络文明教育的主要力量。
积极发挥学校各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明确遵守网络文明的重要性。
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更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然而现行初一思想政治课本中对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极其有限。
初一思想政治课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它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的重要课程。
新课程、新教材虽然涉及了对吸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辨析,但都未涉及当前与青少年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文明”的内容,未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未能关注当前青少年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是教材编写的一个不小的缺憾。
因此,笔者在讲授课文相关知识点时,根据当前网络发展形势,结合本校学生上网情况,及时开展调查、讨论、辩答等社会实践活动,穿插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理性上网,使学生成为健康的网民,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能。
二、结合初一新教材体系,适时穿插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
针对网络给广大初中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还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相关的教材知识,适时适当的加进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穿插《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查、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对网络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做到自觉遵守“网德”。
1.结合“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德修养”和“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理性上网。
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上网情况进行调查,预先设定调查项目,如上网时间、目的、浏览内容,上网对自己生理、心理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等的问题,既鼓励学生大胆具名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也允许不具名,以保护学上的自尊心及隐私权,真实反映学生上网中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分析,归纳出共性。
如长期上网,出现性情孤僻,抑郁,情绪低落,不合群,与同学缺乏交流、缺乏理想、缺乏良好的兴趣爱好,不喜欢参加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对学习无兴趣,成绩下降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性。
然后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多交友,心情开朗,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理性上网计划,走出沉迷于网络的泥潭。
2.结合教材“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的教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现行教材中,虽有拒绝不良诱惑的要求和事例,但列举的大多是成人或学生父母中存在的不良诱惑,如赌博、吸毒、酗酒、吸烟等,唯独对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沉迷于网络的情况未加关注和分析,也就不能对学生及时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难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网上的世界真精彩”,网络正在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功能多样化等特点,而被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所喜爱。
但是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青少年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深陷“网毒”不能自拔。
比如,有的青少年痴迷于网络游戏,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人在教室心在游戏厅,没有心思做作业,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逃课逃学。
而且网络游戏中大多都带有暴力倾向和破坏性的游戏规则和画面,打打杀杀的激烈场面,让玩游戏的青少年们感到无比的刺激和兴奋,这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极易使青少年的性格感染上凶狠和残暴的色彩。
有的青少年抵挡不住黄色信息的诱惑,而被“黄网”所网住,不能自拔。
这些学生不仅多次光顾黄色网站,满足好奇心,追求感官刺激,发展下去会想入非非,甚至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许多少年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入罪恶深渊的。
有的青少年苦于上网无钱,便产生敲诈勒索其他同学钱物的念头,甚至到社会上去偷去抢,网瘾一发,全然不顾自己行为的后果。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诱惑,筑起一条抵挡“网毒”的防火墙。
3.结合“待人真诚热情,建立真挚友谊”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真挚友谊的基础和重要性,正确对待上网聊天交友,有理智有选择的结交网友,避免深陷网恋,甚至被网友所骗所拐。
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喜欢结交朋友。
上网聊天恰好能满足这一愿望,使他们足不出户就可结交天下的朋友。
于是青少年一有空便上网狂聊不止,结交许多“网友”,而多半是异性朋友。
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他们,往往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在网上竟然谈情说爱,深陷网恋难以自拔。
随着网上情感的进一步升温,发展到与对方会面,这给一些居心不良者诈骗钱财和拐骗少女提供了可乘之机。
单纯的少女因独自去会网友而被骗被拐,甚至逼迫做三陪女的案件时有发生。
因此应引导学生怎样上网交友?
上网交友应注意些什么?
总结交流如何防止被网友拐骗的招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结合“融入社会,陶冶高雅情趣”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有高雅和庸俗之分。
青少年应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和集体活动,而不能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更不能为了追求低级、庸俗的情趣而身陷“黄网”。
网络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单靠“堵”是堵不住的。
网络上47%的信息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多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而且大多数色情网站可以轻易进入,导致有的青少年在随意点击中误入“黄网”,这就必须依靠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和修养来抵挡。
只有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认识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性,才能自觉抵挡网上“黄毒”的侵蚀。
5.结合“增强自律能力,培养健康人格”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网上自律的重要性。
只有做到自律,才能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健康人格的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征。
在网上谁也不认识你的庐山真面目,“魔鬼可以变成天使”,这说明在网络中很少甚至不存在他律的因素。
有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谁也不认识谁,就随便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是反社会的攻击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言论,或满嘴的脏话、粗话,或随意浏览不良信息,进入黄色网站等。
因此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认识网民的责任,增强自律意识,才能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
在“探究与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上网时的表现,如遇到不良信息时的反应及处理方式,也可以探讨如何在网上加强自律及同学间互相监督的方法,力争做一个文明网民。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文明教育应始终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去,常抓不懈,定会有所收获。
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再认识
黄官中学何泽清
创新教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反思传统教育缺陷而提出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它将把我国教育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大力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的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
下面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点粗浅之见。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弘扬人的主题精神,创造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发觉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气,不断探索,所构建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
也就是说,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即应试教育的否定,它与传统教育有根本区别。
从教育目标看,创新教育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性人才,传统教育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从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看,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开发个人的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传统教育是以考试为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力图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从教育对象看,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对象较为广泛,而传统教育只是面向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对象较为狭窄;从教育方式看,创新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传统教育则是封闭式教育;从教学方法看,创新教育多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传统教育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教学效果看,创新教育能够使全体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素质得以全面培养和提高,而传统教育则使学生思维模式化、定向化,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学生个性及潜能的开发。
当然,创新教育虽有别于传统教育,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教育的辩证否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应继续保持传统教育中积极的、健康的成分,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育。
例如,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强烈的竞争意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健全的人格等等,这些既是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的方面,也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培养和重视。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乃至革命领袖,都是创新的典范。
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倾注了毕生精力。
试想,没有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就没有今天的书板;没有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就没有今天日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没有爱迪生的发明,就没有今天的光亮与现代工业;没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当家作主……这一切都是创新的结晶。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兼职,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用人制度的改革,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学富五车”的书呆子,而是能够学以致用的创造型人才。
这无疑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推行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培根曾说过:
“知识就是力量。
”其实,知识本身不是一种力量,而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力量。
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
知识是持续能力事物支撑点。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否则,创新教育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是空中楼阁,是无本之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要由人去实现,只有人类才是整个社会的主宰。
而人类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将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因此,人不能只是原有知识的继承者,成为知识的贮存器,而应是知识的发酵器。
例如:
王明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差点葬送了中国工农红军,葬送了中国革命,而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论断,才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将知识扩展、深化和运用,否则,社会就谈不上什么发展。
因此,我们要明确学习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创新能力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在抓好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基础知识为根基,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敢于突发奇想。
创造能力是一个人最富有特色的能力之一,这种能力在尚未表现出来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