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3849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甘肃彩陶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作饮食、汲水盛水、贮藏、烹饪的器皿,在生产活动中有用作捻线的纺轮、揉皮的锉、狩猎的弹丸、捕鱼的网坠、收割的刀、制陶的拍等工具,并且还用作装饰品中的环、簪等。

由于陶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人们非常精心地制作和用纹样装饰陶器,而制陶也代表着当时的工艺水平。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

中国是世界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

在距今八千年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已大量地生产陶器。

彩陶是在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因为制作彩陶有三个重要的条件:

首先要掌握颜色的使用知识。

我国早期彩陶上彩绘的颜色多为褐红色,化验结果,褐红彩的主要着色剂是铁”。

彩陶兴起的另一条件是要有较高的烧制技术,如果烧制陶器的温度不高,陶器上绘制的颜料就会脱落,这就必须具备密封程度强而窑温较高的条件。

彩陶兴起还要有一个条件,需在质地光滑的细泥陶上才能显出颜料的色彩感,并且用笔得以流畅无阻。

我国新石器时早期的陶器总体都是手制的,对陶土的选择和加工的经验还是不够的,陶土未经充分滤净,也没有经过足够的揉压而变柔韧。

而且陶窑欠佳,火候还不够高,由于陶胚受热不均匀,陶器各部分色泽不一。

对颜料的选择和加工也不够精良,红色不纯而呈灰暗。

由于以上因素,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一阶段出现的彩陶的发展较缓慢,只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出现了专业的陶工,彩陶才进入繁荣兴盛的阶段。

二、中华彩陶种类及制作

我国早期陶器均为手制,有敷贴模制、泥条盘制、捏制和分段拼制等制法。

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黏十,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有资料考证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

240(此符号为“?

”即6875年加240年或减240年,断代测立所用的有机材质不一,可能有50O年左右的宽容度。

),系夹砂红陶,质地较粗糙,外表饰绳纹。

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的裴李岗义化的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

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

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

磁山义化(公元前5400乍F,公元前5100年)的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型,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剌纹、划纹、乳丁纹等。

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公元前7800年--公元前4800年)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

较之上述陶器较为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

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义化、大汶口义化、龙山义化等义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遗址发掘中,出十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

、1050度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

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义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两、宁夏、河南、河北、山两、山东、江苏、四川等地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两两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纯。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

?

动物纹,以鱼、蛀、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彩,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几何纹,多从抽象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编织纹,有线纹、蓝纹、绳纹等。

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

其分布区域为甘、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半底,大口、曲肇、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

其纹饰有?

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

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

编织纹,有线纹、蓝纹、绳纹?

几何纹,主要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欠底器已基本消失。

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900。

纹饰有:

人物纹,如1973乍F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十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丁拉手跳舞的形象?

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

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川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北部。

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代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350年。

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

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

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其年代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为公元前2350年----公元前2050年。

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

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己与上述义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黑陶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

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在制陶工艺中可以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

器形品种较之彩陶史加丰富,亦渐规整。

主要有罐、盆、鬲、觑、豆、杯、鼎等。

其造型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

如鬲实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变鼎实心三足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时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炊煮时间;

而鬲的造型也因3只丰满的袋足显得尤为稳定和匀称,并在稳定中透露出灵活的韵味。

而由鬲演变而来的不仅形体奇特,而且能给人以美的意趣。

造型上它可能受鸟类的启示,很像一只仲着长喙

的鸟,亦有3只袋足稳

定而立,然在形体结构上与鬲有所不同,它一侧鸟啄式长流向上、向外仲展,显得非常活泼、灵巧,与曲线相呼应,形成新的平衡,使它既便于握持和提取,又便于倾倒器中之物,并富于形式美,成为黑陶工艺杰出的代表,体现了山东龙山义化的发达水平和制陶匠师高超的设计能力。

其他像杯、豆、瓿、篱等器物的设计亦颇具匠心。

器物各部附件较之彩陶亦丰富多样,如器盖的增加,一盖两用,以动物作盖等。

黑陶的制作,早期的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其器胎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

至山东龙山文化已普遍采用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

冈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圆形,胎体极薄且匀,具有黑、薄、光等特点,故有“蛋壳陶”之誉。

黑陶的装饰极简朴,除早期采用泥条盘筑法而有编织纹、蓝纹、绳纹及某些以镂空的手法雕镂出的花纹外,一般不住重装饰,而是以器体造型的丰营多便和设计的新颖巧妙取胜。

山东龙山义化黑陶在轮制过程中,在器体上留下了许多意外的凹凸线条(亦有人称为轮纹和旋纹),也具有一种韵律美。

白陶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

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全商代冈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

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等。

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

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

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仝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据残片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的双夔,底层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层次分明,错

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华贵。

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印纹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

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

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

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尊等,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

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由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

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

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

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而有韵律感。

印纹陶的装饰制作较为简单,冈此,简单易行,适合大量生产,故它在一定区域内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一种制陶工艺。

它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两、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

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暗纹陶器、彩绘陶器等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而走向衰落,直至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彩绘陶器即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色彩易脱落,兴于战国、盛于汉代。

器型多为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盘、碗、壶、盒、鼎、、炉、豆、敦、罐等。

制作方法分轮制和模制两种。

以轮制居多。

胎色有灰、褐两色。

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后再敷白粉一层,然后用黑线、红色及其他它色彩彩绘。

褐胎多敷白粉或黄粉,后多用红色彩绘,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另外还有用金银绘线的。

到了汉代,其色彩又增加,使用红、灰、褐、绿、蓝、黄、橙等色彩彩绘。

几何纹,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纹、锯齿纹、菱形纹、三角纹、方格纹、圆圈纹等;

云纹;

花瓣纹,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纹样;

鸟兽纹、龙纹、凤纹、铺首等纹样。

其纹样组织多为二方连续,加之鲜明醒目、埘比强烈的色彩,使彩绘陶器更为灿烂丰营

彩绘陶器主要作为明器,用于陪葬。

故在盛行厚葬之风的汉代尤为流行。

它产生于中原,后扩展到全国各个地区,以河南洛阳、辉县、陕县,湖南长沙、常德等地出十较多。

三、彩陶艺术特点

上古时期的中国各文化类型的彩陶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格:

或秀美;

或繁丽;

或明快;

或柔和;

或刚健;

或精致;

或粗豪。

尽管各文化类型彩陶的面貌千姿百态,但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长期过程中,这些文化类型的彩陶,有的承袭发展;

有的相互影响;

有的彼此融合,又具有共同的艺术特点,并且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

下面,对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试作探讨:

(一)以意写形,中国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表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

由于中国彩陶艺术注重立意,即以意取形,以意设形,以意写形,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图案的构成不受自然形体的束缚而灵动多变。

由于意的转借和复合,造成形的转借和复合,就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显示出卓越的构成能力,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

(二)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上古时期的彩陶图案,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也有作等距的定点排列,图案是以静态为主的。

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彩陶图案是以动态为主的,常把花纹组织在动的格式中,而有跃动奔放的气势,花纹也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构成,在动的格式中充分舒展,使图案具有流畅柔美的抒情风格。

在中国彩陶和各种动的格式中,旋式是一种主要的图案格式。

彩陶图案有各种各样的旋式:

马家窑类型彩陶上有以一个大旋纹占满画面,而以中间的旋心来制动图案的全局。

马家窑和半山类型、大汶口和大溪文化彩陶图案中,有作二方连续而相反相成的旋纹,像转动着的辐辏一样。

马家窑和半山盆、钵内有以三个以上的旋心连成一圈旋纹,有着不住地循环旋动的感觉。

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也有一上一下、勾连而成的涡旋纹,最后简化归纳成太极式的旋纹。

彩陶图案中各种样式的旋纹,以反复不休循环不已的旋动,突破固定空间的限制而持久地律动。

旋式纹样在中国传统图案中一直被延用发展着,成为传统图案的主要格式之一。

彩陶图案中的斜列式也是一种具有动感的格式。

如果说旋式是曲线的流动,那么斜线式则是直线的冲动。

如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中不对称的流动散点式构成的图案,就是以斜列格式统一的。

在庙底沟、马家窑、半山等类型文化的彩陶上,还有斜列式和旋式结合而构成的图案,等距交错式的旋动此外。

彩陶图案中还有波状、垂弧、折线、之字形等动的格式。

中国彩陶图案主要采用动的格式,以连续不断的运动突破空间和引用的限制,表现出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强盛的创造力。

(三)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中国的原始艺术中,最发达和主要因素之一的是图腾艺术,图腾艺术也可以视作是族文化的徽纹,因此要求简明、醒目,彩陶图案能用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纹样来标志出某种图腾或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

比如庙底沟彩陶的正面飞鸟纹的形象只用一个圆点、一个弧形三角和三根细短线来表示。

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相反的弧线来示意。

其它如半坡彩陶的鱼和人面结合纹;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八角星纹;

石岭下彩陶的月牙形鲵鱼纹;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米字或十字纹、蛙形纹;

半山、马厂类型彩陶的神人纹;

火烧彩陶上的蜥蜴纹;

辛店文化彩陶的日月纹和羊头状双钩曲纹;

沙井彩陶的水鸟纹等,都是具有徽号性质的纹样,这些标志性纹样的造型单纯而鲜明,具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远在七千多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彩陶钵内就绘着具有标记性质的彩绘符号。

而半坡、马厂、四坝等文化类型彩陶上也有刻或绘写的带有文字性质的指事符号,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有鸟和山、斧等属于象形的符号。

而以后出现的甲骨文,则是由指事和象形相结合的会意文字。

有的甲骨文,也是图腾的简约标志,同样是把物体本身或物体之间的联系用简炼的标志性纹样概括出来。

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而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凝炼成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而这种纹样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装饰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四)彩绘纹样与造型完美的结合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以彩绘纹样图案与造型相结合的工艺美术。

中国彩陶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谐调。

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而设计出图案的骨式和在器物上的部位。

如上文已述的大汶口文化和半山类型的腹部圆凸的彩陶,无论在正平视和俯视时都看到完美的图案画面,体现出卓越的立体设计技巧。

尤其彩陶纹样随着彩陶器形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外形的变化而相应地起承转合。

中国彩陶的造型既符合实用的要求,而绘于器形上的纹样又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族文化的风采。

有的彩陶如鸟形壶、兽体双联罐、人形罐、人头形器口瓶等,纹样与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种浑然一体地表现其立意的艺术手法,自彩陶起始,也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和传统雕塑的一种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五)单纯强烈的艺术风格由于彩陶图案有明确的立意,于是有肯定的造型和简洁的艺术语言。

动的图案格式给人以强烈兴奋的感觉,使图案具有扩动的力量感,对人们产生很强的直觉的吸引力。

标志性强则是省略去被描绘物象的特点不明显的细节,而集中地表现具有特征的鲜明的形象,使纹样的直观性很强,直接地给人以一目了然的印象,造型和纹样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整体的感受。

由于以上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彩陶的单纯强烈的艺术风格,从而强有力地表现出氏族社会晚期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和美的观念,至今使我们感到文明时代开拓者的雄浑强烈的表现力。

四、彩陶文化价值

彩陶艺术是青铜艺术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中国广阔地域内以彩陶为主要方面的陶器艺术达到的高度成就,为殷周青铜艺术的汇成和发展奠定了雄浑的基础。

中国彩陶艺术是传统艺术的光辉起点,在中国现存的原始艺术中,彩陶艺术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部分,它是最早以彩绘图案纹样与造型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反映了中国上古时期各部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各部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和多层次地融汇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艺术正是植根于广袤而肥沃的土壤中,蔚成参天的巨树。

中国彩陶对研究传统艺术发展的源流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对于探讨中国特有的美学观念的形成问题,也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中国彩陶艺术中,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意象表现方法和以意造型的构成手法;

研究纹样和图案的发展规律和形式法则;

研究器形与花纹的关系和立体设计的规律;

研究中国古代先民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美学观念;

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

研究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远古文化的发展道路。

这些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伟大的艺术传统,探讨彩陶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关系,对创造我们时代的工艺美术,不仅有学术方面的意义,也有现实运用的价值。

因此中国彩陶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共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彩陶及其复制品

彩陶,是文化也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历来为学者们和收藏家们所重视。

其价值大体由三方面因素来决定:

首先是其历史年代;

这里包括文化类型、距今相对年代和出土地点、地层等。

其次,是文化关系,型制特点,出土经历等具体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资料;

最后一点是其艺术价值,即器形完整程度、造型特点、纹饰、纹样的艺术特色等。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具体表现。

由于古代先民的制陶业,从其发生、发展到部门专业化,已经具有其商品性质。

或交换,或价购,已然是商品。

经历了千万年的历史沧桑,这些古代人们所创造的艺术珍品就更具其文物价值,为世人所喜爱。

这里必须认真提醒的是:

无论个人收购或收藏彩陶时,务必十分注意国家的文物政策及其有关法令,决不能有违法违犯的行为。

随着彩陶的价格一路走高,复制品或称假彩陶便大量充斥市场。

为此,这里简单介绍一些有关鉴别真假彩陶的方法,供网友参考:

1、询问彩陶来历:

这里指流传经历、出土地点、原产遗址点或墓葬点是否有疑问,是否合乎常理、合乎理性逻辑;

2、细致观察:

造型、纹饰、胎质、陶色、火候、色彩、纹样等综合判断、分析;

3、手感探察:

摸器表、内壁、器底、彩绘是否合乎一般规律等。

4、经验的启示:

要多看、多见、多触摸。

六、什麼方法來鑒定遺址的年代

考古學家把遺址年代,區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

相對年代是指相互比較性的早晚,比方說地層中,上層出土的器物就比下層出土的晚;

青銅器的年代一定比鐵器晚。

而絕對年代是以科學方法、科學儀器鑑定的實際年代,像仰韶文化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六千年;

商化建國於西元前十六世紀,這些年代都有確切的數字,所以稱為絕對年代。

年代測定的方法很多,相對年代可用層位、器物類型;

絕對年代可用前面提及的碳14法、或鉀一氬法、古地磁法、熱釋光法、鈾一鉛法,不勝枚舉。

其中的碳14法可靠性很高、相當適用於考古學,以下就扼要介紹此方法:

碳14是普通碳(碳12)的同位素,而且具有放射性,所以會衰變,有固定的半衰期。

碳14是由於宇宙的中子接擊大氣中的氮14產生的,氮14的原子裡有個7質子,7個中子,被接擊後少了一個質子卻增加一個中子,變成具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14,碳12只有6個質子、6個中子,所以性質穩定,不會衰變。

碳14和碳12都能氧化為二氧化碳,擴散於大氣14中,而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動物又吃植物,所以碳存在於整個生物界。

生物體中的碳14一方面由於放射性衰變而減少,但又立即不斷從大氣中吸取新的碳14。

因此能始終保持平衡。

當生物死亡時,立即停止與大氣的碳交換,該生物體的碳14就因衰變而規律的減少,大約每隔5730年碳14含量便減少一半(碳14的半衰期)。

因此只要統計生物體中碳14衰變的量,便可推算其死亡的年代。

可作為碳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