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3101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县心理门诊体系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备注

1

心理援助中心装修

200平方米

2

疾病控制中心与17个乡镇心理诊室装修

共计1800平方米,每处100平方米

3

设施设备

脑功能分析仪(ET)、无笔脑电图仪与自动分析系统、DEM-2000眼动检测系统、生物反馈治疗仪、音乐治疗仪、高压静电治疗仪、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脑波治疗仪等等

4

软件采购

心理测评软件(成人用)、(儿童用)

5

人员培训

项目建设与管理

某县卫生局为本项目的建设单位。

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工程进度由县卫生局派专人监管。

建设周期

根据工期定额和类似工程的实际情况,本项目建设期确定为8个月(2010.8——2011.3)。

各阶段进程如下:

1.2010年8月开展可研、设计等前期工作;

2.2010.9——2010.11,土建、装修等工作。

3.2010.9——2011.3,设施设备仪器采购、人员培训。

项目投资

建立某县“灾后心理门诊”体系投资估算为1000万元,经费来源于国家灾后重建资金。

其中预计:

1、“震后灾后心理救援中心”装修16万元、设施设备费440万元、软件15万元、培训费用9.5万元。

2、“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疾病控制中心装修8万元、设施设备费20万元、软件3万元、培训费用1.5万元。

3、“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每个卫生院装修8万元、设施设备费10万元、软件2.24万元,17个卫生院培训费用共9万元。

1.3.5项目结论

通过对各项相关因素的分析、比较、论证,再结合某县现有与将来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交通、人文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我们认为,本项目是根据某县社会经济、灾后恢复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提出来的。

经过本次可研论证,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项目可行。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地震以猝不与防的方式,使成千上万的生灵遭到涂炭。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灾害,波与、、、等多个省市。

人们将如何接纳猝临的灾难、怎样树立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如何从容应对未来、面对被改变的人生命运呢?

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又怎样摆脱黑暗的阴影,走出心理的重大危机呢?

众所周知,许多经历了灾难或灾难中的幸存者,摆脱这段经历带来的困扰是一个很艰难的长期过程。

身体可以很快好转,但心理的重创却很难远去。

无论是与死神较量过的幸存者,承受瞬间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的受害者,还是在焦虑恐慌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受灾民众,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物质的救援,身体的医治,政府的温暖外,更需要亲情的抚慰,压力的疏解和心理的干预,需要灾难过后心的平复,需要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某县位于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17个乡镇,藏族人口占95%以上。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该县受灾严重,有15个乡镇是县里的重灾区,根据统计受灾人口87520人(含暂住人口、外来人口和民工约3万余人),受灾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1%。

.某县地震前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状况

某县地处高寒山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全县按规划设置医疗卫生机构105所,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2个,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13个。

村卫生站85个,个体诊所2所。

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卫生事业十分重视,同时也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对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县五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完善。

一是以疾控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干架、以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站为前哨的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健全。

三是是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健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

四是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已经完善,县卫生监督执法所运行几年,取得的卫生监督效果显著。

.某县地震后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状况

2008年某县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受到全国人民的极大支持。

纷纷派出各种规模的医疗队,奔赴灾区送医送药,迅速地替代了当地陷于瘫痪的医疗机构。

在这样的态势下,某县在地震后一段时间,实行的都是免费医疗。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某县的医疗服务机构,不但迅速地恢复了地震前的水平,而且在各地的支援下,还极大地提升了某县的医疗服务水平。

由于地震给人心造成的恐惧,为社会和谐与安宁,地震灾害期间就开始的“震后心理门诊”,在地震以后相当长时间都必须进行。

这也是本项目必须长期进行的一项工作。

“震后心理门诊”的主要方式是以县属人民医院为中心,延伸到镇、乡这第二级,分别建立“震后心理门诊”门诊、心理咨询科室等。

在全县一共有19个医疗卫生机构,将设立相应的门诊,对灾民进行检测与救治。

并由县、乡、镇的这些医疗机构,以举办各类不同培训班的方式,对受害者进行心灵上的安慰、心理上的慰问。

使灾民们在地震中的精神伤害达到最低,逐渐回复到正常状态。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地震后灾难心理产生的必然性

地震灾害社会调查资料表明,震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悲伤、恐惧、忧愁和庆幸生存。

其他心理反应按强烈程度依次是心慌意乱、愤恨、痛不欲生等。

这种灾难心理是灾民在灾难中的亲身体验,是灾后的一种普遍心感受。

是在灾害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就地震灾害而言,地震对人的心理伤害是通过摧毁人的生存条件来实现的。

人的生存条件是指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房屋建筑等)与社会环境(社会组织、人群关系)等人类正常生活所依靠的物质与精神条件。

生存条件是人们正常生活的必需手段,也是人类正常心理活动所需的外部条件和基础。

强烈地震的突然袭击,瞬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与精神条件丧失,致使维系幸存者心理平衡的外部条件和感情基础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对正常心理活动的严重冲击和强烈干扰,人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人的情感剧烈振荡,一系列消极情绪与负面情感反应随之出现。

震后灾难心理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许多地震的社会调查发现,震后灾民的心理特征有以下一些特点和规律:

1)地震灾区灾民的灾难心理影响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共发性特点,共同的灾难经历和惨痛的现实环境极易产生灾难心理的共鸣,恶劣心境会互相“传染”导致整个灾区的情绪低落抑郁。

2)灾难心理具有长期效应,如灾民恐惧心理长期难以消除,积极的生活态度难以确立等。

3)灾难心理形成“灾民意识”,对政府和外来力量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等待物质的帮助,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外来的心理安抚。

4)地震灾难心理反应的危害性面对触目惊心的地震灾害,震后的种种灾难心理反应是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现象。

但是,地震灾难心理如不与时自我调适或外界干预,将带来严重的心理损伤和精神创伤,造成人的心理、行为失衡和失。

地震灾难心理引起的心理、行为失衡表现在:

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生、出现自杀行为或想法、萌生离家出逃的想法等。

地震灾难心理引起的行为失表现在:

震后一段时间犯罪率明显上升,哄抢行为较为普遍等。

地震灾难心理还会引起地震流言的盛行与快速传播。

这些心理、行为失衡和失,会使震后灾民自救的重建工作丧失作用,对恢复正常生活形成一系列的干扰,加重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地震灾难心理、行为失衡和失,不仅需要自身已有的科技知识与意志能力进行自我调节,同时更需要政府、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心理创伤尽快得到抚慰,消除因心理恐慌在社会人群中产生的紧气氛,使之保持在可控制围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灾难心理救援”。

如何进行“灾难心理救援工作

“灾难心理救援”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力量组织的以心理专家、医学专家为骨干的专业心理救助队伍,针对震后灾民的实际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缓解因灾难或伤害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对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者进行个体心理救援和救助工作。

震后灾难心理救援工作包括普遍性宣传疏导工作和现场心理救援工作。

普遍性的宣传疏导工作包括:

1)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形成乐观向上、勇战震灾的氛围。

2)利用电视、广播、电影、宣传材料、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向灾害民众介绍救灾和心理调节的卫生常识,增加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认知,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3)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向公众通报“5.12”汶川地震的灾情和震情信息,满足民众的知情权,避免误传和谣传的产生。

震后灾区灾民个体的心理损伤、精神创伤程度,是由地震的震级大小、破坏程度、死亡人数、民众的素质、社会功能的损失程度等因素来决定的。

在开展现场灾难心理救援工作之前必须对灾区灾民的心理救援需求进行有效的评估,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

震后灾难心理救援工作基本步骤如下:

1)派出心理专家小组震后迅速深入灾区进行灾民的震灾心理调查和评估,调查结果是派遣专门心理救援队伍的基本依据。

2)对本次地震灾害中需要进行心理救援的灾民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对灾民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调查,根据心理的脆弱程度进行分类与排序,并画出本次心理救援对象的优先层次图。

3)根据心理救援对象的优先层次图,对心理挫伤最重的遇难者家属和受伤者本人应该做专门的一对一的心理救援;

对灾区一般民众可利用集中讲课或设立流动心理救援站等模式。

总之,应分层次对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4)在心理医生不够的情况下,选取灾区教师或干部等素质较高的人群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短期心理救援技能培训,然后让他们协助心理救援组进行工作,扩大心理救援的围。

5)地震应急期之后,心理救援工作并未结束,某种程度上可能更需要。

撤离前仍然需要对灾民做足够的心理评估,同时与时对已救援过的群众进行回访。

另外,撤离前应与心理受伤较重的灾民建立沟通渠道,使其能与时撤离。

.地震后“灾难心理救援”的必要性

在一个秉承“以人为本”的文明国度里,我们无法容忍地震灾难过后,灾民们却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痛苦,因此,如何实现灾民的“心理重建”?

是我们进行灾后重建的基础工作,是政府和地震工作者的职责。

我们必须对地震灾难救援中的灾民心理救援对策,进行不断的研究,用以指导今后具体的地震应急心理救援工作。

考虑到灾害心理影响的长期性和治愈难等特点,震灾心理救援工作应立足于长期性,各个领域的专家、临床心理工作者、精神科医生、护士、保健人员、执法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以与患者的家属,亲友等应联合起来,协同开展救援工作。

另外,我们认为通过某地区地震灾害现场的心理救助需求,对我国的“地震灾害心理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的研究工作,也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尽快加强科研资金方面的投入,以便促进我国灾害损失评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位置

某县位于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介于东经102°

35′—103°

30′,北纬31°

35′—32°

38′之间,东南连接茂县,西南毗邻理县,西接红原县,东北与松潘接壤。

3.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某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

高差1,000~2,000米。

四周群山环绕,境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

色尔古河坝最低,海拔1790米,境岷江上游三条支流某河、毛儿盖河、小某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

某县处于构造侵蚀高原中、高山区,地形切割较大,谷岭高差一般为200.0~600.0m,山高坡陡,植被较发育;

河谷狭窄,多呈“V”字形,河谷比降较大,水流较急,冲刷能力较强。

2、气候和水文

某县海拔约3350米,具有山区季风气候特点。

受青藏高原和北面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降雨稀少,夏季日照充足、蒸发量较大。

昼夜温差大,灾害性气候较多。

多年平均气温9.1℃,11月至次年3月为低温季节,最低温度-14.5℃,7~9月为高温季节,最高温度33.5℃。

某县属冻土地区,为季节性冻土,基本冻土深度1.00m。

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枯季主要由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

最枯的2、3月主要靠深层地下水补给。

由于流域森林资源丰富和广阔的草原草甸,岩层裂缝发育,覆盖层较厚,这都有利于下渗和滞流,因此,某河流域径流具有丰沛稳定和年际变化小的特点。

某河流域洪水主要由大雨形成。

暴雨集中在5—9月,主要出现在6、7、9三个月,而8月份降水量较少。

本流域暴雨强度较小,据邻近某县实测降水资料统计,某县气象站一日最大降水量为52.3㎜。

洪水发生季节与暴雨一致。

本流域主汛区为5—9月,据某、沙坝水文站的资料统计,年最大流量多出现在6、7月份,占70%以上,其中6月份出现的机会最多,约占45%—48%,8月份出现年最大流量的机会较小。

多年平均流量为41.8立方米/S,最丰水年平均流量为52.8立方米/S(1961年5月—1962年4月),最枯水年平均流量为27.2立方米/S(2002年5月—2003年4月)。

某河计划最枯流量一般发生在1—3月,多数出现在2月,某水水文站实测最小流量为5.58立方米/S,发生在2003年3月10日。

据某水文站1969—2004年资料统计,历年最大流量发生在5月30日(1978年,洪峰流量为251立方米/S),最晚发生在9月24日(2001年,洪峰流量258立方米/S)。

3、区域地质构造

该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属青藏高原隆起带的边缘,为一系列的复背斜和向斜。

岩层倾角较大,构造较发育,岩层较破碎。

地层主要为三叠系板岩、千枚岩。

4、物产资源

某县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锰矿资源基地。

有锰、铁、钨、石灰石、硫磺等矿藏。

锰矿储量较大,含磷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境河流纵横,水量充沛,河床陡,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70万千瓦,可开发量120万千瓦。

原始森林覆盖在336万亩林地上,是岷江、长江的天然绿色屏障。

境盛产虫草、贝母、天麻、羌活、大黄、木香、黄芪等名贵中药材,还有蕨菜、野生角羚、金丝猴、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黑熊、盘羊、藏马鸡等。

独特的气候优势使这里还成为建立水果、干果和反季节无污染蔬菜、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基地。

3.3社会经济概况

某县面积43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8.5%,辖17个乡镇、3个居委会,总人口58000人。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3.85亿元,2007年以来,某县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建设投资拉动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007年1—9月,某县GDP完成36441万元,增速居阿坝州第一;

1—10月,固定资产投资127038万元,完成绝对数居阿坝州第一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3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06万元。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4.1某县“灾后心理救援”体系的描述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总体框架的描述

我们项目要建立的“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将以三级阶梯式的布局,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形成某县的“灾后心理救援”体系。

某县人民医院为第一级,是“心理援助中心”。

某县疾病控制中心、芦花镇中心卫生院、维古中心卫生院、西尔中心卫生院、知木林中心卫生院、红岩乡、木苏乡、维古乡、洛多乡、龙坝乡、瓦钵乡、扎窝乡、晴朗乡、慈坝乡等13个乡镇卫生院为第二级,是发散型的实施心理救援。

乡镇以下的村、街道社区为第三级,是渗透型的实施心理救援。

(见图一)

心理救援中心

二级站

三级站

图一三级体系示意图

对“心理救援中心”的描述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必须要有一个专业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具体的领导,某县人民医院当然是承担这一责任的机构。

其主要工作如下:

1)从专业角度制定本地区“灾后心理救援工作”的标准,对18个“灾后心理救援二级站”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

例如:

对二级站的人员进行各种仪器的使用、各种电脑测试软件的使用培训等等。

2)对二级站送上来的特别患者,进行心理救治。

成立专门的心理救援工作小组、派出小分队,必要时派出紧急救援队,巡回到各二级站指导具体工作,在各二级站首先培养出一支心理健康的救援保障力量。

3)指导各二级站对辖区的三级站所要做的具体工作。

可以招募从事心理教育和心理医学的社会力量作为志愿者。

在各级地震灾害应急培训和演练中加入灾难心理救援和民众灾难心理调适的容。

对“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的描述

1)组建三级站,指导三级站进行培训工作的组织,并对三级站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与指导。

在培训中开办地震灾害现场心理救援课程和灾难心理应对技能课程。

2)设立专门的“灾害心理咨询机构”,公布咨询热线,做好灾难心理询诊服务。

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民众普与地震知识和地震应急知识,并介绍震灾后的心理调节方法。

3)选择典型事例与典型地区,进行以点带面式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并作好总结搞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经典案例。

对“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三级站的描述:

1)三级站主要是由行政人员与志愿者构成。

2)主要工作就是组织本辖区的灾民,进行集体诊治。

3)通过组织本辖区的灾民,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这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救援工作。

4.2.项目方案和项目规模

共计1800平方米

“灾后救援中心”项目方案

1)建立专门的医疗救援机构:

在某县人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总面积200平方米),新增设心理门诊、心理治疗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验室,在疾控中心和17个乡镇新增设心理门诊。

就医环境优雅、舒适,诊室整洁、美观、清静,营造一种轻松惬意、宾至如归的感觉。

2)会使用先进的心理测验工具与心理治疗仪器:

对“灾后心理疾病”的重症病人,能进行多种智力测评、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评等。

针对不同的病例开展各种心理治疗,如心理分析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宠物疗法、森田治疗、音乐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拓展训练等。

3)建立巡回小组:

以心理专家与医生为核心,开展巡回心理服务。

在县域围组建若干由2至3人组成的心理服务队,以基层作为工作重点,巡回开展心理服务工作。

4)建立典型示区:

在乡镇医院建立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加强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宣传,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推行基层新型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选择1至2个极重灾乡镇开展基层新型心理服务体系为建设试点单位,并逐步推广。

5)大力开展培训工作:

将送外进修与本地培训相结合。

一年选派3-5名医生到华西心理卫生中心进修轮训,完成20至30人次心理卫生专(兼)职人员短期培训学习。

6)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由政府出面支持,在三年引进心理卫生专业人才5至10人,充实扩大“灾后救援中心“的专业服务队伍。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方案:

1)以疾病控制中心负责体系二级站的建立:

在17个乡镇以卫生院为核心,在各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服务站,完善心理服务站点的建设。

2)会使用一般的心理测试仪器:

对“灾后心理疾病”的重症病人能够诊断,并与时送往“灾后心理救援中心”。

3)在各村(社区)设立心理服务室。

在自己的行政辖区,建立第三级的“灾后心理救援”网。

4)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对辖区第三级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5)接受心理咨询,对辖区的“灾后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分类,并对不同患者实施不同的精神治疗。

6)在辖区对灾民分类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一个季度的培训人数,应不少于辖区总人口的25%。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三级站方案:

1)通过“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对政府行政人员、社会志愿者的培训,形成某县的“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中的三级站。

2)三级站的核心功能,就是组织好本辖区的灾民进行“心理救援”活动。

3)三级站的日常工作,首先就是对辖区的灾民进行精神伤害统计。

其次就是将辖区的灾民进行精神伤害分类。

4)根据灾民的精神伤害分类,决定解决方案。

最重的一类直接送往县人民医院的“心理救援中心”。

最轻的一类可以通过几次培训班的学习解决。

其它的分别用心理咨询、二级站门诊等方法解决。

项目规模:

本次实施的项目规模,是针对某县全县8万余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民工等,本地常住人口近6万人),建立一个三级“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做到全覆盖、无盲点。

计划在两年时间,有一个初步效果。

设想的初步效果指的是:

1)灾后重建工作按预定的计划正常展开。

2)全县75%以上的灾民,在精神上进入了正常生活的轨道。

3)全县未发生因精神问题,群体性的非自然死亡。

4)全县未发生因精神问题,群体性的闹事。

4.3对某县“灾后心理救援”模式的描述

诊治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由承担“心理救援中心”的某县人民医院具体负责。

其次由“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进行诊治。

1)由于亲历地震灾害所形成的极度心恐惧,与失去亲人的极端悲恸。

有的人往往表现出间歇性的精神分裂症状,如不与时救治,很有可能引发连带式的效应,形成群体性的精神分裂症状。

这是最严重的一类,发现这一苗头,就必须与时地将病人送往“心理救援中心”。

这是三级站与二级站必须高度关注的、必须与时诊治的一类。

2)有的人在地震灾害过后,产生了以前没有过的失眠、幻觉、幻听、精神恍惚等症状,也是需要诊治的一类。

在地震灾害中受伤致残的灾民,应是特别关注的对象。

对这类身心疾病与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治疗,在采用精神分析、催眠心理调节等心理治疗方法的同时,运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3)根据病人症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咨询模式

1)开设服务热线:

长期在县人民医院设立心理服务热线,专人值守,对打进行咨询的灾民进行引导。

2)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的对象,大体分为:

以心理不适应为中心的行为障碍、心理障碍、和身体障碍。

3)有些心理不适应看上去好像是由其先天素质或身体原因所造成的,但其发生或经过可以认定是与心理原因有密切关系的某些心理障碍(如某些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障碍)。

4)咨询模式的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