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2799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

清诗鉴赏100例

 

目录

1.袁枚《夜过借园闻笛》

2.林则徐《塞外杂咏》

3.吴兆骞《帐外》

4.江湜《山寺夜起》

5.陈维崧《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6.黎箭《小园》

7.袁枚《秋海棠》

8.吴伟业《采石矶》

9.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

10.顾炎武《塞下曲》

11.袁枚《纸鸢》

12.郑燮《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3.桑调元《五人墓》

14.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15.吴景仁《稚存①归索家书》

16.宋湘《梅修①重有浙江之行()其二

17.史夔《无锡望惠山》

18.叶燮《客发笤溪》

19.陈文述《夏日杂诗》

20.张问陶《出栈》

21.戈鲲化《甬上竹枝词》

22.袁枚《苔》

23.蒋士铨《湖上晚归》

24.钱澄之《夜归》

25.郑真《晚望》

26.姚范《山行》

27.史台懋《春阴》

28.王永彬《同友人游青溪》

29.王猷定《螺川早发》

30.阮江《甬江夜泊》

31.王士禛《真州绝句》

32.宋琬《狱中对月》

33.宋琬江上阻风

34.厉鄂《晓至湖上》

35.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

36.袁枚《推窗》

37.袁枚《赤壁》

38.祁寯藻②《潜山道中》

39.吴嘉纪《落叶》

40.姚鼐《淮上有怀》

42.郑板桥《小园》

43.査慎行《晓过鸳湖》

44.徐兰《出关》

45.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46.赵执信《晓过灵石》

47.赵执信《秋暮吟望》

48.施闰章《舟中立秋》

49.王士禛《符离吊颍川侯傅公》

50.姚鼐《金陵晓发》

51.于震《海上吊吴野人墓》

52.吴兆骞《帐夜》

53.査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54.徐兰《出居庸关》

55.周密《野步》与赵翼《野步》

56.张之洞《登采石矶》

57.吴伟业《登缥缈峰》

59.吴伟业《遇旧友》

6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61.释宗渭《横塘夜泊》

62.龚鼎孽《百嘉村见梅花》

63.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玉簪》

64. 陈三立《夜舟泊吴城》

65.袁枚《马嵬》

66.何绍基《山雨》  翁卷《山雨》

67.宋荦(luò)《邯郸道上》

68.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

69.吴伟业《送友人出塞》

70.赵执信《萤火》

71.朱彝尊《度大庾岭》

72.张謇《屡出》

73.吴伟业《梅村》

74.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

75.高鼎《村居》

76.沈绍姬《寄家人》

    77.何绍基《素心兰》

78.金圣叹《清明》

79.袁枚《渡江大风》

    80.龚自珍《漫感》《己亥杂诗》

81.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

    82.何绍基《山雨》

    83曹雪芹《对月寓怀》

84.查慎行《独游南湖》

    85.郑燮《题画》

86.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87.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88.陈维崧《别紫云》

    89.王士禛《高邮雨泊》

    90.赵执信《归舟》

    91.姚鼐《出池州》

92.陈文述《夏日杂诗》

93.赵翼《渡太湖登马迹山》

    94.蒋士铨《岁暮到家》

95.郑燮《山中雪后》

    96.龚自珍《秋心三首(其三)》

    97.陈忱《叹燕》

    98.蒋士铨《岁暮到家》和《归信吟》

    99. 史台懋《春阴》

    100.翁格《暮春》

 

 

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1.夜过借园①闻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

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4分)

参考答案

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1分)。

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

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

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1分)

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

(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

(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

否则酌情扣分)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2.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

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

③琼瑶:

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

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3.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

就着山势。

③北庭:

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第二联是用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

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

(2分);

(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分)(3)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1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空”表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

(3分)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6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5分)

参考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

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2分)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分)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1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1分)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1分)

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①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②深更深。

[注]①偃师:

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

②洛水嵩云:

洛河之水,嵩山之云。

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

(4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4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

(2分)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

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2分)

2.(4分)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感伤与留恋。

②借景寄情,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

③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

④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

(手法2分,分析2分,任答一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

菊花。

作者简介:

黎简原籍广东顺德,其父来南宁经商,娶当地大族雷氏女为妻。

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二十三日(6月30日)黎简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

因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

他还取东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

黎简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遂自号“狂简”。

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丧未行,遂不复应试。

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绝”。

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

曾寄居广州慈度寺,住处四周种上竹子,曰竹平安馆。

中年所居村曰百花村,筑亭曰众香阁、曰药烟堂、曰五百四峰。

袁枚当时名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轰动诗坛。

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话,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

1799年十一月七日(12月3日)卒。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6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5分)

3.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一联作简要赏析。

(4分)

5.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分)

参考答案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

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2)选用亭亭静立的幽竹、凌霜傲放的秋菊(寒花)、洁白无瑕的新月等意象,(2分)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节操。

(2分)

4.(4分)“水影”句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1分)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1分)“山光”句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突出园中景物之美,(1分)本为园中之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说“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不但写活了“山光”,增添了情趣,更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美。

(1分)

5.(4分)幽竹、寒花、新月,(2分)幽竹劲节,寒花孤傲,新月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刻画了一个孤清高洁,胸怀澄明的人物形象。

(2分)

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

请概括回答。

(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分)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

(2分)

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4分)

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采石矶

吴伟业

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

曾闻飞将在,落日吊开平。

[注]飞将,为飞将军李广的省称。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

李广英勇善战,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后因以“飞将军”指矫健敏捷的将领。

这里指的是明将常遇春。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

字骏公,号梅村。

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

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

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

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

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

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

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

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

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

“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

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

他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富有时代感。

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杂感>、《扬州》、《读史杂感》、《怀古兼吊侯朝宗》等。

其中《扬州》四首,更是他七律的力作。

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如《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降清;《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楚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写艺人的飘零沦落;《临江参军行》颂扬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

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船行》等。

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传诵颇广。

陈廷焯评论说:

“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

”又说:

“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

”《白雨斋词话》)其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

如〕《满江红·蒜山怀古》,咏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

吴伟业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等。

“江左三大家”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

钱氏尊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

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

“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

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

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

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

”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吴伟业诗歌在有清一代的地位。

1.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可是诗人在诗的前两句用来写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诗人运用的又是那些手法?

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此诗的前两句重在写景,写采石矶两岸山之高峻和水流的湍急,一句话,突出了环境的险恶,用以映衬英雄行为的难能可贵,在险山恶水的背景下愈加显出英雄形象的光辉。

2.诗人在写景时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夸张,“千寻险”,极写山之高峻与险恶;“一矢争”,极写水之湍急,几乎可与飞箭比快慢。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西湖八绝句(之一)

柳如是

垂杨小院锈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作者简介:

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

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

著名作家朱千华在其地理人文著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柳如是的身世,有详细记述。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2.你怎样理解诗的最后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幽的画面:

依依垂柳,精巧小院,屋宇绣帘,莺阁宁谧,残花点点,蛱蝶飞舞……一个摆脱了世俗喧嚣的环境。

诗人恰倒好处地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才使得这个静谧的小院里充满了生机。

2.在寒食节里,诗人走在西泠路上,灼灼桃花,艳丽无比;一时间真不知是桃花映衬着“美人”,还是“美人”装扮了桃花。

但诗人柳如是虽为风尘女子,却十分自信,她认为桃花之美艳是因为得到了“我”这位“美人”的辉映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顾炎武

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

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

1.诗的前两句,均为写景,写的又都不是眼前之景色,所以属于 。

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2.汪瑞在《明三十家诗选》中评价这首诗时说:

“黍离麦秀之悲,渊深朴茂。

”由此可见,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思妇只苦,实际上却别有所托。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虚写。

诗人不过就是用不在眼前的“赵信城”、“纥干山”已经是“雪化尘”、“雀呼春”,来写边塞已春归,更何况此刻江南春意早盎然。

2.古语有“春女思,秋士悲”,丘迟在他的《与陈伯之书》中也写过: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春闺之人自然更加盼望着戍边的丈夫归来了。

诗的尾句写得似乎很平淡其实蕴涵着极度的悲怆,不由得使人想到了唐代的陈陶的《陇西行》中名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其实这还只是诗的表意。

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顾炎武是无时无刻不在希望故国复兴的,这恰如思妇怀念自己的丈夫一样,自然界的春天降临是未能为思妇带来一丝慰藉的,因为想起戍边的丈夫已然成了白骨,因为诗人怀恋的故国也早在思念之前实实在在地灭亡了,所以这“梦里人”就并非是所谓的梦中的心上人了,兼含着的是诗人魂牵梦萦的朱明王朝了。

因此此诗寄寓着的是诗人的亡国之痛。

1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棱嶒,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作者简介: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

“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

”他亦作一幅对联: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

“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

”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

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

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1.《纸鸢》是一首 ,诗中处处笔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 。

2.诗人还曾写过一首《憎蝇》诗,诗中写道:

“深秋丑扇尚纷纷,偶据高柯自道真。

枵腹可曾餐墨水?

恶声偏欲扰诗人。

神昏不复追风骥,暑退能留几日身?

辜负天教生羽翼,枉钻窗纸费精神。

”可是在本诗中却又说“纸鸢”“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这样写自相矛盾吗?

为什么?

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咏物诗(答托物言志亦可),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

正是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一阔脸就变”,还自鸣得意,飞扬跋扈,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

2.不矛盾。

在《憎蝇》一诗中的苍蝇不管怎么说也还“天教生羽翼”,在诗中诗人也预言着这些人好景不长。

如果说《憎蝇》中的“苍蝇”已经叫人厌恶,叫人鄙视,那么在《纸鸢》中,作者说掉到了地上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鸢”式“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

1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诗人坐在衙署书房里卧在撞上休息,这是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呻吟呜咽;自然界中的风竹声和民间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什么使诗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2.诗的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一枝一叶”运用的是怎样的必须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ㄒㄧㄝ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参考答案

1.是诗人时刻在惦记着百姓安危冷暖的体恤民情那颗赤子之心。

2.运用的是双关的手法,“一枝一叶”既指衙署书房窗外的竹子的枝叶,也暗指那些正在饱受风雨饥渴的百姓的啼饥号寒声。

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只是一个左右不了大局的“些小州县吏”但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五人墓

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①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②朝廷党,峥嵘里巷夫。

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

[注]①要离:

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行刺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

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

②阘冗:

即阘茸,卑鄙低贱的意思

作者简介:

桑调元(1695~1771)清代官员、学者。

字伊佐,一字弢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幼时即聪明勤奋,且是远近闻名的孝子。

雍正四年(1726)举顺天乡试,十一年(1733)召试,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

后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书院讲席。

桑调元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主张“穷经之要有三:

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

  桑调元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