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数学成就优选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代数学成就优选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数学成就优选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
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
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毕氏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着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
“圆,一中同长也”、“平,同高也”等等。
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他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三、十进位制计数法
十进制是一种便捷的计数方法,而筹算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两者均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在同时代的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提出了十进制。
当古希腊伟大学者费尽心机地陈述如何用字母系统表示大数时,中国人已“持筹而算”这些大数,甚至“善计者不用筹策了”。
没有看似平常的十进制,便很难顺利表述较大的数字。
世界上目前仍有一些处于原始发展阶段的部族,对于十以上的数字只能统称为“多”,恐怕与没有适当的进位方法有关。
筹算直到十
五世纪元朝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现在全球通用的一、二、三、四、五等所谓“印度—阿拉伯”数字出现很晚。
公元六世纪,印度才有“二十”、“三十”等表示十的倍数的数字记号;
公元七世纪,印度才有了采用完整十进制的证据。
此时,中国与印度的往来早已不是什么难得的事情了。
公元十世纪,十进制记数法传入欧洲,为其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打下了一个重要基础。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这样评价十进制:
“这是一个深远而又重要的思想,它今天看来如此简单,以至于我们忽视了它的真正伟绩。
但恰恰是它的简单性以及对一切计算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才使我们的算术在一切有用的发明中列在首位。
而当我们想到它竟逃过了古代最伟大的两位人物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的天才思想的关注时,我们更感到这成就的伟大了。
”
先进的计数方法导致了整个数学领域的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分数、负数、小数概念,解和的方法,,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等,均与筹算和十进制有关。
负数概念就诞生于“持筹而算”的过程中,至晚在战国时,人们已在筹算中以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筹算法还是后来机械运算法的前身。
在筹算法与十进制完善之际,即春秋战国时,中国古代数学进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
战国初期《法纪》中关于一个农夫家庭收支的叙述中,已使用了加、减、乘、除运算法。
古代历法中回归年,朔望月长度(日数)均不是整数,其中的非整数部分都是用分数来表示的,且历法中已有了分数的计算。
在几何方面,已被发现,点、线、面、体概念也由提了出来。
极限概念渐趋明确。
最为重要的是,以、《》为代表的一批流传千古的数学着作在那时诞生了。
第2课时:
汉唐数学及《九章算术》
通过介绍汉唐数学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作《九章算术》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内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成就,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九章算术》的基本内容
一、汉唐数学
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
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着陆续出现。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天文学着作《周髀算经》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
(1)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及普遍形式;
(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的先驱。
此外,还有较复杂的开方问题和分数运算等。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补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着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编写,共收集了246个问题及其解法,分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
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
在代数方面,《方程》章中所引入的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在世界数学史上都是最早的记载;
书中关于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现在中学讲授的方法基本相同。
就《九章算术》的特点来说,它注重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以筹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对中国古算影响深远。
它的一些成就如十进位值制、今有术、盈不足术等还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并通过这些国家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赵爽和刘徽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做了详尽的注释。
刘徽注释《九章算术》,不仅对原书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且在论述过程中多有创新,更撰写《海岛算经》,应用重差术解决有关测量的问题。
刘徽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创立割圆术,为圆周率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的算法。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长期处于战争和分裂状态,但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
《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孙子算经》给出“物不知数”问题,导致求解一次同余组问题;
《张丘建算经》的“百鸡问题”引出三个未知数的不定方程组问题。
祖冲之、祖日桓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在《九章算术》刘徽注的基础上,将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重视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的典范。
他们同时在天文学上也有突出的贡献。
其着作《缀术》已失传,根据史料记载,他们在数学上主要有三项成就:
(1)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
π<
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
(2)得到祖日桓定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并得到球体积公式;
(3)发展了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
隋朝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唐初王孝通撰《缉古算经》,主要是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的分工与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
唐朝在数学教育方面有长足的发展。
656年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由太史令李淳风等人编纂注释《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缉古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缀术》),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
对保存古代数学经典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隋唐时期由于历法需要,创立出二次内插法,为宋元时期的高次内插法奠定了基础。
而唐朝后期的计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普及,出现很多种实用算术书,对于乘除算法力求简捷。
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专着,是《算经十书》(汉唐之间出现的十部古算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魏晋时为《九章算术》作注时说:
“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又说“汉北平侯、大司农中丞皆以善算命世。
苍等因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故校其目则与古或异,而所论多近语也”。
根据研究,的、曾经做过增补。
最后成书最迟在前期,但是其基本内容在东汉后期已经基本定型。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写成者)中着录的数学书仅有《许商算术》、《杜忠算术》两种,并无《九章算术》,可见《》的出现要晚于《七略》。
《后汉书马援传》载其侄孙“博览群书,善《九章算术》”,马续是公元1世纪最后二、三十年时人。
再根据《九章算术》中可供判定的官名、地名等来推断,现传本《九章算术》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的下半叶。
九章算术将书中的所有数学问题分为九大类,就是“九章”。
,在湖北出土了书简。
据考证,它比《九章算术》要早一个半世纪以上,书中有些内容和《九章算术》非常相似,一些内容的文句也基本相同。
有人推测两书具有某些继承关系,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九章算术》没有直接受到《》影响。
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许多人曾为它作过注释。
其中最着名的有(263)、(656)等人。
刘、李等人的注释和《九章算术》一起流传至今。
唐宋两代,《九章算术》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
到了北宋,《九章算术》还曾由政府进行过刊刻(1084),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在现传本《九章算术》中,最早的版本乃是上述北宋本的南宋翻刻本(1213),现藏于(孤本,残,只余前五卷)。
清代由中抄出《九章算术》全书,并作了校勘。
此后的本、聚珍本、刻的《算经十书》本(1773)等,大多数都是以戴校本为底本的。
作为一部世界数学名着,《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即已传入、。
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版本。
《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
这些问题依照性质和解法分别隶属于、、衰(音cui)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及勾股九章如下所示。
原作有插图,今传本已只剩下正文了。
《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
它们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方田”:
主要讲述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包括长方形、、、、圆形、、弓形、圆环这八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另外还系统地讲述了分数的法则,以及求分子分母等方法。
第二章“粟米”:
谷物粮食的按折换;
提出比例算法,称为今有术;
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则,称为衰分术;
第三章“衰分”:
比例分配问题;
介绍了、的方法,其程序与现今程序基本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数和分数开方法则。
它奠定了中国在高次方程数值方面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第四章“少广”:
已知面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
第五章“商功”:
土石工程、体积计算;
除给出了各种立体外,还有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输”:
合理摊派;
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
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
西方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类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
即双设法问题;
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
这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传到西方后,影响极大。
第八章“方程”:
一次问题;
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
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与现今代数中法则完全相同;
解线性方程组时实际还施行了正负数的乘除法。
这是世界上一项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的范围,扩展了。
外国则到7世纪的婆罗摩及多才认识负数。
第九章“勾股”:
利用求解的各种问题。
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提出了问题的通解公式:
若a、b、c分别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则,m>
n。
在西方,、等仅得到了这个公式的几种特殊情况,直到3世纪的丢番图才取得相近的结果,这已比《九章算术》晚约3个世纪了。
勾股章还有些内容,在西方却还是近代的事。
例如勾股章最后一题给出的一组公式,在国外到19世纪末才由美国的学家迪克森得出。
第3课时:
宋元全盛时期的数学与朱世杰
通过介绍宋元全盛时期的数学并重点介绍该时期集前贤之大成的数学家朱世杰,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成就,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集前贤之大成的朱世杰
一、宋元全盛时期的数学
唐朝亡后,五代十国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直到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着作,列举如下:
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11世纪中叶),刘益的《议古根源》(12世纪中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李冶的《测圆海镜》(1248)和《益古演段》(1259),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日用算法》(1262)和《杨辉算法》(1274-1275),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等等。
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甚至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
其中主要的工作有: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天元术与四元术,即高次方程的立法与解法,是中国数学史上首次引入符号,并用符号运算来解决建立高次方程的问题;
大衍求一术,即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现在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招差术和垛积术,即高次内插法和高阶等差级数求和。
另外,其他成就包括勾股形解法新的发展、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研究、纵横图(幻方)的研究、小数(十进分数)具体的应用、珠算的出现等等。
这一时期民间数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以及中国和伊斯兰国家之间的数学知识的交流也得到了发展。
二、集前贤之大成的朱世杰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汉族,燕山(今北京)人氏,元代数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数学教育。
有“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誉。
朱世杰在当时天元术的基础上发展出“四元术”,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项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
此外他还创造出“垛积法”,即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与“招差术”,即高次内插法。
主要着作是《算学启蒙》与《四元玉鉴》。
朱世杰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消方法,称为四元消法.这种方法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18世纪,法国数学家贝祖(Bezout)提出一般的高次方程组解法,才超过朱世杰。
除了四元术以外,《四元玉鉴》中还有两项重要成就,即创立了一般的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公式及等间距四次内插法公式,后者通常称为招差术.此书代表着宋元数学的最高水平,美国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称赞它“是中国数学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的杰出数学着作之一”。
朱世杰处于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上“尊崇算学,科目渐兴”,数学着作广为传播。
对多元高次解法、高阶等差级数求和,高次内插法都有深入研究,他着有《算学启蒙》(1299年)、《四元玉鉴》(1303年)各3卷,在后者中讨论了多达四元的高次联立方程组解法,联系在一起的多项式的表达和运算以及消去法,已接近近世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通晓高次招差法公式,比西方早四百年,中外数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朱世杰和他的名着《四元玉鉴》。
从天元术推广到二元、三元和四元的高次联立方程组,是宋元数学家的又一项杰出的创造。
留传至今,并对这一杰出创造进行系统论述的是的《四元玉鉴》。
《四元玉鉴》成书于1303年。
全书共3卷,24门,288问,主要论述高次方程组的(这也是朱世杰的最大贡献)、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以及高次内插法等内容。
是流传至今且对四元术进行系统论述的重要代表作。
在天元术的基础上,朱世杰建立了“四元高次方程理论”,他把常数项放在中央(即“太”),然后“立天元一于下,地元一于左,人元一于右,物元一于上”,“天、地、人、物”这四“元”代表,(即相当于如今的x、y、z、w,)四元的各次幂放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其它各项放在四个象限中。
如果用现代的x、y、z、w表示天、地、人、物,那我们可以把朱世杰列高次多元方程的方法表示:
而上面的两个图形“四元一次筹式”与“四元二次筹式”所表示的分别为:
x+y+z+w=0,
用上述方法列出四元高次方程后,再联立方程组进行解方程组,方法是用消元方法解答,先择一元为未知数,其它元组成的多项式作为这未知数的系数,然后把四元四式消去一元,变成三元三式,再消去一元变二元二式,再消去一元,就得到只含一元的开方式,然后用增乘开方法求得正根。
这是线性方法组解法的重大发展,在西方,较有系统地研究多元方程组要等到16世纪。
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与高次内插法也是《四元玉鉴》的重要内容。
由许多求和问题中的一系列三角垛公式可归纳得公式。
朱世杰给出了上式中当p=1,2,……6时的公式。
此外,还有其它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公式。
在招差法方面,朱世杰相当于给出了招差公式,这比要早400多年。
美国着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评论说:
“朱世杰是他所生存时代的,同时也是贯穿古今的一位最杰出的数学家”,《四元玉鉴》是“中国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整个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着作之一。
”朱世杰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曾周游四方各地,教授生徒20余年。
并亲自编着数学入门书,称为《算学启蒙》。
在《算学启蒙》卷下中,朱世杰提出已知勾弦和、股弦和求解勾股形的方法,补充了《九章算术》的不足。
“燕山朱松庭先生”,是时代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所写的《四元玉鉴》和《算学启蒙》,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13世纪中叶,朱世杰除了接受北方的数学成就之外,他也吸收了南方的数学成,尤其是各种日用算法、商用算术和通俗化的歌诀等等。
朱世杰曾“周游四方”,莫若(古代数学家)序中有“燕山松庭朱先生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
四方之来学者日众,先生遂发明《九章》之妙,以淑后图学,为书三卷……名曰《四元玉鉴》”,祖颐后序中亦有“汉卿名世杰,松庭其自号也。
周流四方,复游广陵,踵门而学者云集”。
经过长期的游学、讲学等活动,终于在1299年和1303年,在,刊刻了他的两部数学杰作——《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
杨辉书中的归除歌诀在朱世杰所着《算学启蒙》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罗士琳认为:
“汉卿在宋元间,与秦道古(即)、李仁卿可称鼎足而三。
道古正负开方,汉卿天元如积皆足上下千古,汉卿又兼包众有,充类尽量,神而明之,尤超越乎秦、李之上”。
清代数学家王鉴也说:
“朱松庭先生兼秦、李之所长,成一家之着作”。
朱世杰全面继承了并创造性地发扬了天元术、正负开方法等秦、李书中所载的数学成就之外,还囊括了杨辉书中的日用、商用、归除之类与当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算法,并作了新的发展。
第4课时:
明清数学及中国古代数学的回落
通过介绍明清数学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的回落及中西数学的最终合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中国古代数学的回落及中西数学的最终合流
一、明清数学
这一时期从十四世纪中叶明王朝建立到二十世纪清代结束共500多年。
数学除珠算外出现全面衰弱的局面,当中涉及到珠算的局限、十三世纪的考试制度中已删减数学内容、明代大兴八段考试制度等复杂的问题,不少中外数学史家仍探讨当中涉及的原因。
十六世纪末,西方初等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了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近代高等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数学转入一个以学习西方数学为主的时期。
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近代数学研究才真正开始。
明代最大的成就是珠算的普及,出现了许多珠算读本,及至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问世,珠算理论已成系统,标志着从筹算到珠算转变的完成。
但由于珠算流行,筹算几乎绝迹,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古代数学也逐渐失传,数学出现长期停滞。
隋及唐初,印度数学和天文学知识曾传入中国,但影响较细。
到了十六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开始到中国活动,和中国学者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专着。
其中第一部且有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1607),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演译方法深受徐光启推崇。
徐光启本人撰写的《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便应用了《几何原本》的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中国的勾股测望术。
此外,《几何原本》课本中绝大部份的名词都是首创,且沿用至今。
在输入的西方数学中仅次于几何的是三角学。
在此之前,三角学只有零星的知识,而此后获得迅速发展。
介绍西方三角学的着作有邓玉函编译的《大测》(2卷,1631)、《割圆八线表》(6卷)和罗雅谷的《测量全义》(10卷,1631)。
在徐光启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137卷,1629-1633)中,介绍了有关圆椎曲线的数学知识。
入清以后,会通中西数学的杰出代表是梅文鼎,他坚信中国传统数学“必有精理”,对古代名着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西方数学,使之在中国扎根,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的高潮是有积极影响的。
与他同时代的数学家还有王锡阐和年希尧等人。
二、中国古代数学的回落
从朱世杰到明朝程大位将近三百年的光景,没有出现一位重要的数学家,也没有出现一部重要的数学着作。
而且不仅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就是宋元数学所留下的那份宝贵遗产也没有保住。
为什么我国古代数学发展到十四世纪突然发生了中断?
这个问题历来受中外史学家的关注。
弄清楚这一历史事实的前因后果,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数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生产的需要。
但是影响数学发展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统治阶级所实行的文化政策时常对数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朝的唐顺之、顾应祥身为数学家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设未知数,因此在数学史上经常被放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
为什么二人会认为多此一举呢?
原因就在于摆在唐顾二人面